專利名稱:一種溢水式造型石墻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石墻,尤其涉及一種溢水式造型石墻。
背景技術:
目前,在各個戶外造型景觀系統中,造型墻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目前的造型墻只是單一的石塊堆疊,沒有一個與水的互動,顯得十分枯燥。同時,現有的造型墻對石材有各種各樣的要求,在提高制造成本的同時也不利于提高制作的便捷程度。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以上問題,提供一種溢水式造型石墻。為實現本發明的目的一種溢水式造型石墻,包括有墻基體,其中所述墻基體上堆疊有石材構成的石墻,所述石材之間分布有溢水間隙;所述墻基體上設有水管,水管上延伸有支管,支管穿設在石材間;所述支管上分布有出水孔。進一步地,上述的一種溢水式造型石墻,其中,所述石材的結合處填充有粘合劑。更進一步地,上述的一種溢水式造型石墻,其中,所述出水孔對應溢水間隙分布。再進一步地,上述的一種溢水式造型石墻,其中,所述的石材為塊狀或是片狀或是球狀。采用本發明技術方案,能夠讓枯燥的造型墻形成山間小溪的溢水效果。同時,石墻的選材可以使用各種邊角料,就最大程度對石材進行利用。更為重要的是,本發明在承擔造型功能的時候還可以實現滴灌,便于在室外景觀系統中的無人澆灌推廣。本發明的目的、優點和特點,將通過下面優先實施例的非限制性說明進行圖示和解釋,這些實施例是參照附圖僅作為例子給出的。
圖1是采用球狀石材的溢水式造型石墻構造示意圖;圖2是支管與溢水間隙的位置關系示意圖。圖中各附圖標記的含義如下1墻基體 2溢水間隙3水管 4支管5 石材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圖2所示的一種溢水式造型石墻,包括有墻基體1,其與眾不同之處在于 所述墻基體1上堆疊有石材5構成的石墻,并且在石材5之間分布有溢水間隙2。同時,在墻基體1上設有水管3,水管3上延伸有支管4,支管4穿設在石材5間。并且,在支管4上分布有出水孔。
進一步來看,為了確保由石材5所構成的石墻的整體牢固程度,便于石材5相互之間的結合,在石材5的結合處填充有粘合劑。當然,考慮到石墻堆疊的便利性,所述的粘合劑為水泥。并且,考慮到整個造型石墻的溢水效果,支管4的出水孔對應溢水間隙2分布。再者,考慮到造型石墻擁有多種造型,所述的石材5為塊狀或是片狀或是球狀。同時,考慮到對石材邊角料的最佳程度利用,石材5亦可以是不規則的形狀,由此能夠對其他工序得到的邊角料進行最佳的利用。并且,通過多次對比制造來看,采用塊狀或是片狀或是球狀石材或是邊角料石材都能起到各種不同的裝飾美觀效果。結合本發明的實際制造情況來看,首先在墻基體1分布水泥層,然后在水泥層上堆疊石材5。之后,將支管4上的出水孔對準石材5堆疊所自然形成的溢水間隙2。經過反復堆疊和鋪設支管4,令造型石墻達到所需要的規格即可。再者,制作時,出水孔可以對于不同的溢水間隙2通過鉆孔或是燙孔的方式在支管4上現場制作,以達到最佳的溢水效果。在使用時,開啟水管3,隨即,與水管3連通的各個支管4內開始有水。之后,出水孔開始出水。與此同時,造型石墻的溢水間隙2開始出現溢水,形成山間小溪的效果。可以將本發明構造在苗圃、草坪、造型樹之間,通過溢水方式,實現一個滴灌的效果。這樣,既是一個裝飾物也是一個實用的澆灌系統,易于在室外景觀系統中推廣使用。通過上述的文字表述并結合附圖可以看出,采用本發明后,能夠讓枯燥的造型墻形成山間小溪的溢水效果。同時,石墻的選材可以使用各種邊角料,就最大程度對石材進行利用。更為重要的是,本發明在承擔造型功能的時候還可以實現滴灌,便于在室外景觀系統中的無人澆灌推廣。當然,以上僅是本發明的具體應用范例,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構成任何限制。除上述實施例外,本發明還可以有其它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所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溢水式造型石墻,包括有墻基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墻基體上堆疊有石材構成的石墻,所述石材之間分布有溢水間隙;所述墻基體上設有水管,水管上延伸有支管,支管穿設在石材間;所述支管上分布有出水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溢水式造型石墻,其特征在于所述石材的結合處填充有粘合劑。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溢水式造型石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水孔對應溢水間隙分布。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溢水式造型石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石材為塊狀或是片狀或是球狀。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溢水式造型石墻,包括有墻基體,特點是墻基體上堆疊有石材構成的石墻,石材之間分布有溢水間隙。并且,在墻基體上設有水管,水管上延伸有支管,支管穿設在石材間。同時,在支管上分布有出水孔。這樣,能夠讓枯燥的造型墻形成山間小溪的溢水效果。同時,石墻的選材可以使用各種邊角料,就最大程度對石材進行利用。更為重要的是,本發明在承擔造型功能的時候還可以實現滴灌,便于在室外景觀系統中的無人澆灌推廣。
文檔編號A01G25/02GK102241229SQ201010168780
公開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12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12日
發明者聶圣哲 申請人:蘇州德勝住宅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