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改良掛線法家兔動脈血栓形成模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以動脈血栓形成為病理基礎的心腦血管病是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占我國死亡率的首位。血栓形成機制、血栓的診斷和抗血栓藥物篩選等研究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其中血栓模型的建立已成為血栓形成機制研究的關鍵技術。
背景技術:
體內血栓形成動物模型大體可分為動脈、靜脈與微血管血栓形成三大內類。其中動脈血栓形成最常見,內皮損傷與血小板粘附是動脈血栓形成的始發因素,其誘發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由物理法和化學法。化學法如胰蛋白酶血栓形成法、過氧化氫法、角叉來膠、 三氯化鐵血栓形成法等,由于需要灌注一定的化學物質,而受到限制,物理法如電流損傷法要求電流恒定、血管溫度不受周圍組織的影響,動脈間短路法需要硅膠管,有一定的局限性。掛線法血栓模型是了解栓子在體內的轉歸及整體評價溶栓藥物藥效的常用模型之一, 且簡單、價格低廉、直觀方便,但是,因其形成的血栓有一定的時間性,存在可逆,穩定性欠佳。
發明內容
膠原屬于血管內皮下組織成分,它誘導的血小板呈不可逆聚集,且與人體內血栓形成相一致。為此我們參照有關文獻運用膠原包被掛線的方法對此模型進行了改進,經組織病理學及凝血、纖溶指標考察結果滿意。
具體實施例方式家兔(普通級健康雄性家兔,體重2kg左右)在25%的氨基甲酸己酯(烏拉坦) 麻醉下(4mL/kg,耳緣靜脈給藥),切開頸部右側皮膚,分離皮下組織和肌層,充分暴露血管神經束,游離出頸總動脈,用微型血管夾夾住頸總動脈近心端和遠心端兩端,兩端間留的動脈長度約為4cm。在近心端以12號細縫衣針刺入該端血管,掌握好一定的力度,在血管中順動脈走向準確地推進3cm,由遠心端穿出,將1號絲線(于2. Omg/ml的膠原I中浸泡4小時)引入血管,針空涂以外科膠,10分鐘后打開近心端動脈夾。
權利要求
1.一種動物動脈血栓形成模型的建立方法將用來掛線的1號絲線于2. Omg/ml的膠原I中浸泡4小時,余處理方法同掛線法。具體為家兔在25%的氨基甲酸己酯(烏拉坦) 麻醉下(4mL/kg,耳緣靜脈給藥),切開頸部右側皮膚,分離皮下組織和肌層,充分暴露血管神經束,游離出頸總動脈,用微型血管夾夾住頸總動脈近心端和遠心端兩端,兩端間留的動脈長度約為4cm。在近心端以12號細縫衣針刺入該端血管,掌握好一定的力度,在血管中順動脈走向準確地推進3cm,由遠心端穿出,將1號絲線引入血管,針空涂以外科膠,10分鐘后打開近心端動脈夾。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訴的掛線法的特征是在實驗動物、藥品、試劑、儀器等受試對象和實驗材料都處于完全相同的情況下,經組織病理學檢測、FDP檢測、組織因于(Tissue Factor, TF)檢測所得的數據用統計學分析結果表明改良掛線法與掛線法相比較血栓干、 濕重均有非常顯著差異。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訴的掛線法的臨床實驗意義在于即改良后掛線法建立的模型更加符合臨床試驗要求,更有利于對血栓形成機制、干預措施選擇展開臨床研究。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動物動脈血栓形成模型,采用膠原包被掛線的方法進行復制,其中膠原誘導的血小板具有不可逆聚集,且與人體內血栓形成相一致;所述材料在近心端以12號細縫衣針刺入該端血管,掌握好一定的力度,在血管中順動脈走向準確地推進3cm,由遠心端穿出,將1號絲線引入血管,針空涂以外科膠,10分鐘后打開近心端動脈夾。以普通掛線法為評價對照組,發現改良掛線法在形態學、FDP、D-二聚體、組織因子等方面明顯優于掛線法,且直觀可靠、重復性好、成功率高,可反映抗血栓藥的藥效,是一個理想的動脈血栓形成動物模型。
文檔編號A01K67/027GK102429741SQ20111029100
公開日2012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9日
發明者王東生, 王菡, 田麗君, 賀石林, 鐘廣偉, 陳方平, 魏星, 龔志軍 申請人:王東生, 王菡, 鐘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