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利用茭白鞘葉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
一種利用茭白鞘葉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食用菌培養技術領域,更具體涉及一種利用茭白鞘葉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
背景技術:
雙孢蘑菇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的健康食品,也是我國主要栽培食用菌之一,是我國傳統的出口產品,多年穩居國際市場的貿易量首位。福建省是我國雙孢蘑菇重要的生產省份,近年年產量在30萬噸左右,栽培面積3000萬m2,2010年出口 26. 5萬噸,創匯3. 55億美金,分別比2009年增加了 15. 61%和44. 6%,產量、產值、出口創匯自1986年以來連續20多年一直名列全國第一。目前福建省蘑菇栽培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帶,栽培所需牛糞、稻草因種植業結構調整,水稻面積銳減,蘑菇栽培主原料稻草極其短缺, 基本依靠外地調運,成本壓力較大;栽培面積3000萬Itl2需要稻草60萬t,由于我省產糧大區多處丘陵山地地帶,從秸稈收集到物流運輸成本很高,還未形成完善的秸稈收集體系,沿海主產區每年從江西等產糧大省進口的秸稈量約16萬t。
茭白hii/Wia Turcz.)為多年生挺水型水生草本植物,具根狀莖。目前在福建省蘑菇主產區栽培有大量茭白,面積在3330-4660萬m2 (每m2可產干茭白鞘葉 1. ^g),每年約有4. (Γ5. 6萬t干茭白鞘葉,大量鞘葉沒有很好利用,采收季節常被筍農丟進河道,造成嚴重污染和河道堵塞。據檢測分析,茭白筍葉的蛋白質含量高,纖維豐富,本發明將其用于栽培蘑菇,以彌補稻草不足的缺口。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利用茭白鞘葉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該方法在培養料中添加茭白鞘葉進行雙孢蘑菇栽培,解決了雙孢蘑菇生產原輔材料來源緊缺問題、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茭白鞘葉的利用價值,減少了茭白種植業的下腳料排放。
本發明的茭白鞘葉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包括培養料制備一預濕建堆一1次發酵 —2次發酵一冷卻至室溫一播種一培養走菌一覆土一出菇管理一采收,所述培養料是在雙孢蘑菇傳統培養料中添加茭白鞘葉,以替代部分稻草,栽培雙孢蘑菇。
所述培養料配方為,以每IOOm2投料量計稻草1300_1400kg,茭白鞘葉 850-950kg,牛糞1350kg,過磷酸鈣50kg,石灰2^g,合計投料367^g,無需添加常規的石膏,所述茭白鞘葉和稻草一并曬干備用,將牛糞曬干破碎成直徑5-6cm備用。
所述預濕建堆的包括以下步驟1)預濕分別將850-950kg茭白鞘葉和1350kg牛糞用水徹底淋透,5天后將 1300-1400kg稻草用水徹底淋透,直到茭白鞘葉、牛糞和稻草不再吸水為止;2)建堆在地面上鋪一層茭白鞘葉,鋪料厚度為^-32cm,然后撒上一層輔料,由牛糞和過磷酸鈣50kg混合均勻而成,分7-8次撒在茭白鞘葉層上,如此一層茭白鞘葉,一層輔料進行建堆,料堆四周要求垂直整齊,料堆寬2m,高1. 5^1. 6m,最后用塑料薄膜覆蓋進行保溫保濕發酵,堆積2天后,將料堆頂部的塑料薄膜揭開,通風換氣,雨天蓋稻草,防雨水淋。
所述一次發酵包括以下步驟1)第一次翻堆建堆5天后,料堆內溫度上升到70-75°C,并且開始下降時,開始進行第一次翻堆,首次翻堆時要加入預濕好的稻草,翻堆方法為將已加入的培養料混合均勻后, 重新建堆,培養料中水分掌握翻堆后料堆四周有少量糞水流出;此次翻堆后重新建的料堆寬度為1. 7m,高度不變;建好堆后,料堆頂部覆蓋塑料薄膜保溫保濕發酵,經過2天后,料堆內溫度上升到70°C以上時,將料堆頂部塑料薄膜揭開,增加料堆內通氣性;2)第二次翻堆第二次翻堆方法同第一次翻堆,此次建料堆時,將料堆寬度降低為 1. 5m,高度不變;3)第三次翻堆此次為最后一次翻堆,并逐層加入石灰粉,調節PH值到7.5^8. 0,此次建堆的寬度為1. 2m,高度為0. 8 1. 0m,溫度控制在50-60°C ;4)第四次翻堆第四次翻堆方法同第三次翻堆。
其余栽培步驟均采用常規方法。
所述的茭白鞘葉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用于褐色蘑菇、姬松茸的栽培。
本發明的顯著優點為1)本發明利用茭白鞘葉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解決了雙孢蘑菇生產原輔材料來源緊缺問題、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食用菌的生產效益,而且實現茭白鞘葉的資源化利用(茭白鞘葉的有機質等營養成分均超過稻草,如表1所示),減少了茭白種植業的下腳料排放,減輕了環境污染和河道堵塞對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本發明通過先對茭白鞘葉預堆5天,以改善其與稻草不同的理化性質,后4次對培養料的翻堆,改變堆料各部位的發酵堆制條件,調節水分,轉化養分,散發廢氣,增加新鮮空氣,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升高堆溫,加深發酵,使培養料碳氮等養分得到良好的轉化和分解,降低堆料中的碳氮比例,以適合雙孢蘑菇菌絲吸收。再通過2次發酵可以殺死雜菌、螨蟲、線蟲等病蟲害,培養有益放線菌,使培養料腐熟,以利雙孢蘑菇菌絲生長。
具體實施方式
培養料配方為,以每IOOm2投料量計,所有配方每IOOm2分別添加過稻草 1300-1400kg,茭白鞘葉 850-950kg,牛糞 1350kg,磷酸鈣 50kg、石灰 25kg,合計投料 3675kg。
本發明也適合替代稻草栽培褐色蘑菇、巴西蘑菇、大球蓋菇等草生食用菌。
表1茭白鞘葉與稻草的成分和成本對比
權利要求
1.一種利用茭白鞘葉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包括培養料制備一預濕建堆一1次發酵 —2次發酵一冷卻至室溫一播種一培養走菌一覆土一出菇管理一采收,其特征在于所述培養料是在雙孢蘑菇傳統培養料中添加茭白鞘葉,以替代部分稻草,栽培雙孢蘑菇。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茭白鞘葉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養料配方為,以每IOOm2投料量計稻草1300-1400kg,茭白鞘葉850_950kg,牛糞1350kg,過磷酸鈣50kg,石灰25kg,合計投料3675kg,無需添加常規的石膏,所述茭白鞘葉和稻草一并曬干備用,將牛糞曬干破碎成直徑5-6cm備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茭白鞘葉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預濕建堆的包括以下步驟1)預濕分別將850-950kg茭白鞘葉和1350kg牛糞用水徹底淋透,5天后將 1300-1400kg稻草用水徹底淋透,直到茭白鞘葉、牛糞和稻草不再吸水為止;2)建堆在地面上鋪一層茭白鞘葉,鋪料厚度為^-32cm,然后撒上一層輔料,由牛糞和過磷酸鈣50kg混合均勻而成,分7-8次撒在茭白鞘葉層上,如此一層茭白鞘葉,一層輔料進行建堆,料堆四周要求垂直整齊,料堆寬2m,高1. 5^1. 6m,最后用塑料薄膜覆蓋進行保溫保濕發酵,堆積2天后,將料堆頂部的塑料薄膜揭開,通風換氣,雨天蓋稻草,防雨水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茭白鞘葉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發酵包括以下步驟1)第一次翻堆建堆5天后,料堆內溫度上升到70-75°C,并且開始下降時,開始進行第一次翻堆,首次翻堆時要加入預濕好的稻草,翻堆方法為將已加入的培養料混合均勻后, 重新建堆,培養料中水分掌握翻堆后料堆四周有少量糞水流出;此次翻堆后重新建的料堆寬度為1. 7m,高度不變;建好堆后,料堆頂部覆蓋塑料薄膜保溫保濕發酵,經過2天后,料堆內溫度上升到70°C以上時,將料堆頂部塑料薄膜揭開,增加料堆內通氣性;2)第二次翻堆第二次翻堆方法同第一次翻堆,此次建料堆時,將料堆寬度降低為 1. 5m,高度不變;3)第三次翻堆此次為最后一次翻堆,并逐層加入石灰粉,調節pH值到7.5^8. 0,此次建堆的寬度為1. 2m,高度為0. 8 1. 0m,溫度控制在50-60°C ;4)第四次翻堆第四次翻堆方法同第三次翻堆。
5.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茭白鞘葉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茭白鞘葉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同樣適用于褐色蘑菇、姬松茸的栽培。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茭白鞘葉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所述栽培方法將雙孢蘑菇傳統培養料中的稻草用茭白鞘葉替代,栽培雙孢蘑菇。所述的栽培步驟培養料制備→預濕→建堆→一次發酵→二次發酵→冷卻至室溫→播種→培養走菌→覆土→出菇管理→采收。本發明的方法采用茭白鞘葉替代稻草進行雙孢蘑菇栽培,解決了雙孢蘑菇生產原輔材料來源問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食用菌的生產效益,有利于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實現茭白鞘葉的資源化利用,減輕了茭白種植業下腳料排放造成的污染,提高茭白鞘葉的利用價值,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文檔編號A01G1/04GK102498941SQ201110343210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3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3日
發明者盧政輝, 廖劍華, 曾輝, 王澤生, 翁伯琦, 蔡志英, 陳俊雄 申請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