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生態過濾型溝頭防護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生態過濾型溝頭防護技術。
背景技術:
黑土區坡耕地水蝕主要呈面蝕和溝蝕,又以溝蝕所造成的水土資源流失及危害最大。據統計,黑土區現有侵蝕溝25萬多條,長度IOOOm以上的侵蝕溝近9萬條,損毀耕地近59余萬hm2,每年因此損失糧食約140萬t。侵蝕溝內的溝道侵蝕強度極高,若不及時控制,將持續發生朔源和下切侵蝕,并伴隨崩塌,使溝深和溝寬快速擴張,不僅是東北黑土區的主要產沙源,還使耕地損毀,減少可利用土地資源,導致土地破碎,限制大型機械化耕作,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制約農業生長、威脅人居安全。在溝頭防護中不僅需要對坡面進行穩定性保護,還需要對集水區的水體進行合理引導和利用。現有傳統坡耕地侵蝕溝頭治理采用蓄水式溝頭防護和排水式溝頭防護,通過硬體材料砌筑或占用耕地開挖截水溝的形式,使用塊石和水泥等材料、擾動周圍的自然環境、施工周期長,造價高、占用耕地資源,且邊坡不宜植被恢復。常規的措施主要為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截水溝結合溝岸造林措施。施工過程對坡面進行大面積擾動達不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而且恢復周期比較場。因此在東北黑土型坡耕地黑土層較薄,地形起伏較大,以上措施因受地形、土壤結構、耕地資源等因素限制下,最大限度的遏制溝頭發展,恢復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已成為目前坡耕地侵蝕溝治理領域亟待解決地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生態過濾型溝頭防護技術,其特征在于:對坡耕地侵蝕溝頭采 用玉米秸桿通過捆扎,利用柳樁固定緊實,形成厚度為15-20cm,寬度適中(1.5-3.0m),長度范圍合理的生態防護形式。本發明采用玉米秸桿和柳樁作為載體,玉米秸桿具有選材便捷、降解性好、環保性強的特點,通過鋪設的玉米秸桿對降水吸收和有序排導,減少徑流、泥沙對溝頭及坡面的沖刷,隨著柳樁的成活后,可形成自然恢復喬木林,腐爛后的玉米秸桿可有效改良土壤結構和土壤肥力,為各種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同時達到護坡綠化的效果。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附圖為本發明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為:橫向玉米秸桿2與順向玉米秸桿3搭接處通過柳樁I固定,具體步驟為I)整地:將突出的碎石、雜物清除。對溝口坡度角度的區域進行適當削坡、壓實。
2)玉米秸桿打捆:將長度、粗細均勻的秸桿用連接物捆扎結實,捆扎的秸桿厚度為 15cm-20cm,寬度為 20cm。3)玉米秸桿鋪設:從溝口處開始由上往下鋪設,鋪設厚度為捆扎后的秸桿厚度(15-20cm),寬度適中(1.5-3.0m),長度范圍合理即可。頭尾搭接處重疊4_8cm用柳樁固定,搭接時用連接物在柳樁處打結,以便固定秸桿。4)覆土:玉米秸桿鋪設完成后,利用溝岸的土方將玉米秸桿的周邊覆蓋l-2cm。5)柳樁裁割季·節應為秋季,鋪設完成后在上凍前澆一遍水,利于柳樁成活。
權利要求
1.一種生態過濾型溝頭防護技術,其特征在于:對坡耕地侵蝕溝頭采用玉米秸桿通過捆扎,利用柳樁固定緊實,形成厚度為15-20cm,寬度適中(1.5-3.0m),長度范圍合理的生態防護形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態過濾型溝頭防護技術,其特征在于:橫向玉米秸桿(2)與順向玉米秸桿(3)搭接處通過 柳樁⑴固定。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生態過濾型溝頭防護技術,其特征在于對坡耕地侵蝕溝頭采用玉米秸稈通過捆扎,利用柳樁固定緊實,形成厚度為15-20cm,寬度適中(1.5-3.0m),長度范圍合理的生態防護形式。本發明采用玉米秸稈和柳樁作為載體,玉米秸稈具有選材便捷、降解性好、環保性強的特點,通過鋪設的玉米秸稈對降水吸收和有序排導,減少徑流、泥沙對溝頭及坡面的沖刷,隨著柳樁的成活后,可形成自然恢復喬木林,腐爛后的玉米秸稈可有效改良土壤結構和土壤肥力,為各種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同時達到護坡綠化的效果。
文檔編號A01C21/00GK103190314SQ20121000484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0日
發明者許曉鴻, 張瑜, 劉明義, 蘆貴君, 隋媛媛, 張軍海, 王永峰, 孫傳生 申請人: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