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栽種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苗或種薯等的移植機上所設的栽種裝置,屬于農業機械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有如下移植機,通過作業者將在移植機的載置臺上準備的種薯或秧苗與該移植機的行駛一致地一個一個地用手供給到以環狀旋轉輸送的多個供給杯,從而自動地栽種在農田中。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移植機具備將作業者用手將秧苗一個一個地供給的供給杯 以環狀每隔預定間隔配置在供給旋轉臺上的秧苗供給部;以及具有將從該秧苗供給部供給的秧苗以暫時保持的狀態栽種到農田中的栽種器具的栽種裝置等。就該移植機而言,隨著該機體的行駛而步行的作業者用手將位于秧苗收納部的秧苗一個一個地抓住分別放入與機體的行駛一致地旋轉的供給杯中。在各供給杯的底部分別各設有一個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動的開閉蓋,各開閉蓋伴隨由供給旋轉臺得到的供給杯的旋轉,在栽種器具來到上止點時敞開,將供給杯內的秧苗供給到下方的栽種器具。栽種器具的前端部來到最下端時在農田中進入到預定深度,并且如鳥嘴那樣張開,從而保持在內部的秧苗向農田落下并栽種。栽種裝置包括從形成于上部的開口接受秧苗并在左右可開閉的嘴狀栽種器具;將前端側連結在升降驅動該栽種器具的栽種傳動部上的升降臂;以及與該升降臂的下方平行地進行升降動作并與栽種器具的支架連結而保持其姿勢的副聯桿。另外,升降臂的前端部設有曲柄臂,該曲柄臂通過可向前后擺動地將下端軸支撐在支軸上的擺動臂而可前后移動地連結,并且驅動升降臂的中間部分的連結點使其旋轉。另外設有與曲柄臂的旋轉動作平行地進行旋轉動作并支撐副聯桿的前端的副曲柄臂。上述結構的栽種裝置利用通過曲柄臂的旋轉而上下擺動的升降臂,使栽種器具與升降動作連動地向左右開閉進行秧苗的栽種。當栽種裝置的曲柄臂旋轉時,升降臂的前端部通過擺動臂而向前后移動的同時上下擺動,后端位置的栽種器具以前端描繪長圓狀軌道的軌跡的方式進行動作。并且,在移植機行駛時,栽種器具進行前端描繪動軌跡(加進了機體的行駛的作動軌跡)的動作。從該動軌跡可知,能夠將栽種位置的、栽種器具下降時及上升時的前后位置抑制在預定范圍內,因此不會被栽種深度所左右,減小栽種器具在農田中開出的栽種孔的口徑,不會導致秧苗的翻倒,能夠穩定保持秧苗地進行栽種。另外,作為這種相對于一個秧苗供給部具備多個栽種裝置的結構,還提出了實現機體結構的小型化的苗移植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9-284858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10-193792號公報然而,在秧苗等移植對象物向栽種器具被供給的上止點附近,栽種器具除了向上下方向的移動以外,還向機體的前后方向移動,在供給杯的開閉蓋打開的預定位置,以較快的速度移動。因此,由于向開閉蓋打開的預定的位置的下方移動的栽種器具與開閉蓋打開的時間的關系等,有可能損害供給杯內的移植對象物向栽種器具的供給
發明內容
本發明考慮這種現有的栽種裝置的課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將移植對象物可靠地供給到反復進行上下運動的栽種器具的栽種裝置。本發明的上述課題通過以下的解決措施來解決。方案一的發明是一種栽種裝置,具備栽種移植對象物的栽種器具28 ;升降聯桿機構29,該升降聯桿機構29具有向預定方向擺動的第一擺動聯桿80、81、99,和一端與上述第一擺動聯桿80、81、99連結而另一端與上述栽種器具28連結且向其他預定方向擺動的第二擺動聯桿82、83、97 ;使上述第一擺動聯桿80、81、99動作的第一擺動用部件84 ;以及使上述第二擺動聯桿82、83、97動作的第二擺動用部件85,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及上述第二擺動用部件85通過使上述第一擺動聯桿80、81、99及上述第二擺動聯桿82、83、97動作,從而使上述栽種器具28的前端描繪環狀的靜軌跡17,并且就上述栽種器具28的速度而言,在被供給上述移植對象物的位置的速度比在栽種上述移植對象物的位置的速度慢。另外,方案二的發明是方案一所述的栽種裝置,在比上述栽種器具28的前端的上下運動的寬度的中心位置靠下方的位置,上述靜軌跡17的前后寬度最大。另外,方案三的發明是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栽種裝置,分別具有多個上述第一擺動聯桿80、81、99及多個上述第二擺動聯桿82、83、97,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作用于多個上述第一擺動聯桿80、81、99中的一部分,上述第二擺動用部件85作用于多個上述第二擺動聯桿82、83、97中的一部分。另外,方案四的發明是方案三所述的栽種裝置,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的驅動軸88兼用作與第一擺動用部件84所作用的一部分第一擺動聯桿不同的、第一擺動用部件84不作用的第一擺動聯桿的轉動支點軸。另外,方案五的發明是方案四所述的栽種裝置,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在比第一擺動用部件84不作用的第一擺動聯桿的中央位置靠近轉動支點軸90的位置作用于別的第一擺動聯桿。另外,方案六的發明是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栽種裝置,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是通過周緣部而作用于上述第一擺動聯桿的板狀凸輪,上述第二擺動用部件85是通過連結臂86而與上述第二擺動聯桿連結的曲柄,上述栽種器具28位于被供給上述移植對象物的位置時的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的外徑的變化比上述栽種器具28位于栽種上述移植對象物的位置時的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的外徑的變化小,上述栽種器具28位于被供給上述移植對象物的位置時以及位于栽種上述移植對象物的位置時,上述第二擺動用部件85為垂直或相比水平更接近垂直的方向。另外,方案七的發明是方案六所述的栽種裝置,上述栽種器具28位于栽種上述移植對象物的栽種位置或其附近時,上述第二擺動用部件85和上述連結臂86以直線狀重疊,上述第二擺動用部件85和上述第一擺動聯桿相互平行。另外,方案八的發明是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栽種裝置,具備伴隨上述第一擺動聯桿80、81、99的擺動而移動,且開閉上述栽種器具28的開閉用部件101 ;以及與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體地被驅動,且使上述開閉用部件101動作的開閉驅動凸輪100。本發明的效果如下。根據方案一的發明,使栽種器具28描繪環狀的靜軌跡17地動作,并且就栽種器具28的速度而言,在被供給移植對象物的位置的速度比在栽種移植對象物的位置的速度慢, 因此能夠向反復進行上下運動的栽種器具28可靠地供給移植對象物。根據方案二的發明,由于在比栽種器具28的前端的上下運動的寬度中心位置靠下方的位置,靜軌跡17的前后寬度為最大,因此移植機行駛時的動軌跡成為直線狀地進行上下的軌跡,能夠美觀地栽種移植對象物。根據方案三的發明,由于第一擺動用部件84作用于一部分第一擺動聯桿上,因此與作用于多個第一擺動聯桿上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傳動系統的間隙引起的栽種不良狀況。而且傳動結構簡單。同樣,由于第二擺動用部件85作用于一部分第二擺動聯桿上,因此與作用于多個第二擺動聯桿上的情況向相比,能夠抑制傳動系統的松動引起的栽種不良狀況。而且傳動結構簡單。根據方案四的發明,能夠實現栽種裝置的小型化。根據方案五的發明,能夠使第一擺動用部件84變小,能夠實現栽種裝置的小型化。根據方案六的發明,能夠使在供給移植對象物的位置的栽種器具28的速度比在栽種移植對象物的位置的栽種器具28的速度慢。因此,能夠使移植對象物更加可靠地供給到栽種器具28。根據方案七的發明,在栽種器具28位于栽種上述移植對象物的栽種位置或其附近時,上述第二擺動用部件85與上述連結臂86直線狀地重疊,因此,利用第二擺動用部件85進行的上下運動、和利用連結臂86的傾斜的上下運動一致,能夠快速進行栽種器具28的動作,并且,由于第二擺動用部件85和上述第一擺動聯桿相互平行,因此通過第二擺動用部件85及連結臂86,能夠使栽種器具28更加快速地移動。根據方案八的發明,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實現栽種裝置。
圖I是煙苗移植機的左側視圖。圖2是煙苗移植機的俯視圖。圖3是從下方觀察苗供給部的仰視圖。圖4是苗供給部的局部透視俯視圖。圖5是說明苗供給部的安裝結構的側剖視圖。圖6是栽種傳動箱的側視圖。圖7是栽種裝置驅動箱的側視圖。
圖8是栽種傳動箱的截面展開俯視圖。圖9是栽種離合器的放大俯視圖。圖10是用于說明栽種離合器的作用的放大側視圖。圖11是用于說明栽種離合器的作用的放大側視圖。圖12是其他結構的栽種離合器的放大俯視圖。圖13是用于說明其他結構的栽種離合器的作用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圖14是說明其他結構的株距變速及副變速操作的作用的栽種傳動箱的主要部分截面展開俯視圖。圖15是用于說明導向輥工作部的作用的放大俯視圖。圖16是用于說明導向輥工作部的作用的放大側視圖。圖17是從栽種裝置的左前方觀察的立體圖。圖18是從栽種裝置的右后方觀察的立體圖。圖19是栽種裝置的側視圖。圖20是在栽種動作中的各位置的栽種裝置的側視圖。圖21是在栽種動作中的各位置的栽種裝置的側視圖。圖22是在栽種動作中的各位置的栽種裝置的側視圖。圖23是在栽種動作中的各位置的栽種裝置的側視圖。圖24是說明栽種裝置驅動箱中的各驅動軸的配置位置的圖。圖25是說明從后方觀察的栽種器具的前端部的移動軌跡的圖。圖26是表示從后方觀察的栽種器具的右側部件的前端部的軌跡的圖表。圖27是表示栽種動作中的栽種器具的上下運動速度、前后運動速度以及絕對速度的圖表。圖28是表示栽種動作中的栽種器具前端的靜軌跡以及動軌跡的圖表。圖29是表示栽種動作中的栽種器具前端的靜軌跡以及動軌跡的圖表。圖30是表示栽種動作中的栽種器具前端的靜軌跡以及動軌跡的圖表。圖31是開坑體上下運動機構部分的側視圖。圖32開坑升降臂部分的俯視圖。圖33是限位器部分的俯視圖。圖34是開坑體部分的俯視圖。圖35是煙苗移植機的機體高度控制用的聯動機構部分的側視圖。圖36是懸臂連結支柱的側視圖。圖37是懸臂連結支柱的俯視圖。
、
圖38是懸臂的主視圖。圖39是懸臂的俯視圖。圖40是液壓桿的側視圖。圖41是液壓桿的俯視圖。圖42是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的側視圖。圖43是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的側視圖。圖44是表示煙苗移植機的機體高度控制的聯動機構的各部的連接關系的俯視圖。圖45是表示煙苗移植機的轉動調節桿的概略俯視圖。圖46是轉動調節桿部分的概略俯視圖。圖47是左右傾斜用轉換閥部分的概略俯視圖。圖48是表示接地座的安裝部分的側視圖。圖49是表示接地座的安裝部分的俯視圖。圖50是接地座的左側視圖。圖51是接地座的主視圖。圖52是表示備用苗載置臺的配置的俯視圖。圖53是備用苗載置臺的側視圖。圖54是備用苗載置臺的后視圖。圖55是表示第2實施例中的栽種器具位于軌跡的上止點附近時的栽種裝置的側視圖。圖56是表示第2實施例中的栽種器具位于下降的行程的中途時的栽種裝置的側視圖。圖57是表示第2實施例中的栽種器具位于下止點時的栽種裝置的側視圖。圖58是表示第2實施例中的栽種器具位于上升的行程的中途時的栽種裝置的側視圖。圖59是表示第2實施例中的栽種裝置的俯視圖。圖60是說明第2實施例中的栽種器具和開坑機構的作用的主要部分放大側視圖。圖61是用于說明表示栽種在壟的苗的狀態的作用的剖視圖。圖62是用于說明表示開坑機構的第3實施例的作用的主要部分放大側視圖。圖63是用于說明表示開坑機構的第4實施例的作用的主要部分放大側視圖。圖64是用于說明表不開坑機構的第5實施例的作用的主要部分放大后視圖。圖65是用于說明表不開坑機構的第6實施例的作用的主要部分放大后視圖。圖中10-煙苗移植機,11-發動機,12-主傳動箱,13-前輪,14-后輪,16-操縱手柄,17-軌跡,19-栽種裝置,22-主框架,23-液壓升降缸,24-液壓轉換閥部,25-左右傾斜用液壓缸,26-栽種傳動箱,27-栽種裝置驅動箱,28-栽種器具,29-升降聯桿機構,31-苗供給部,36-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46-左右傾斜用轉換閥,47-轉動調節桿,48-傾斜用調節電纜,50-懸臂,51-懸臂連結支柱,52-第二接地體轉動軸,53-栽種深度桿,54-左側接地體支撐桿,55-液壓桿,56-轉動支柱,57-連結桿,59-右側接地體支撐 桿,61-連結支柱圓軸部,80-前擺動臂,81-左后擺動臂,82-上臂,83-左下臂,84-擺動驅動凸輪,85-曲柄臂,86-連結臂,88-擺動凸輪驅動軸(第四軸),89-曲柄臂驅動軸,90-上后軸,93-下后軸,94-連結支撐板,95-轉動上軸,96-轉動下軸,97-右下臂,99-右后擺動臂,100-開閉驅動凸輪,101-開閉臂,103-連結桿,104-副臂,107-傳動鏈(第三環形體),110-開坑體,111-開坑支撐框架,112-開坑體桿,113-開坑升降臂,115-開坑體驅動凸輪,117-限位器,118-按壓彈簧,121-限位銷,122-負載調節銷,125-中立回程彈簧,127-操作桿部,128-調節臂部,129-轉動用按壓彈簧,140-座保持用彈簧,142-接地座,143-座支撐板,144-切口,145-座支撐軸,146-座保持軸,147-左座桿,148-右座桿,149-接地座桿,150-座支撐用長孔,195-第一軸,198-第一環形體,200-第二軸,201a、201b、201c_驅動側齒輪,202-從動側齒輪,203-第三軸,205-選擇機構,210-第二環形體,212-栽種離合器,213-驅動側爪體,214-從動側爪體,215a-傾斜面,215b-停止用接觸面,215c-圓弧狀的凸部,215d-接觸體引導斜面,216-栽種離合器操作機構,216a-操作銷,217-栽種離合器彈簧,223-凹部,224-機體罩,224a- 機體罩的后部,224b-延長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I是作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移植機的一例,表不移植煙苗的煙苗移植機10的側視圖,圖2是煙苗移植機10的俯視圖。此外,在本申請的附圖中,只要沒有特別記載,朝向紙面將左側稱為煙苗移植機10的前方。如圖I所示,該煙苗移植機10構成為,在前部具備作為原動機的發動機11及主傳動箱12、作為行駛車輪(行駛部)的左右一對前輪13及后輪14,在后部具備栽種裝置19、成為苗等移植對象物的供給部的苗供給部31、壓地輪15及操縱手柄(手柄)16。此外,后輪14是行駛推進體。該煙苗移植機10為如下結構行駛機體為了跨越農田內的壟U,前輪13及后輪14在壟間行駛,利用栽種裝置19將秧苗栽種在壟U上表面的左右寬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另外,如圖2所示,在主傳動箱12的左右端,在左右分別設置相對于該主傳動箱12可以轉動的行駛擴展箱40,在左右的行駛擴展箱40的各個端部安裝行駛鏈箱20。從而成為將從發動機11輸入的主傳動箱12內的動力傳動到行駛鏈箱20內的結構。在行駛鏈箱20的轉動前端部的左右外側,分別安裝作為行駛車輪的左右一對后輪14,成為通過該左右一對后輪14的驅動而使機體行駛的結構。從而主傳動箱12成為傳動到作為行駛車輪的后輪14的傳動裝置。另一方面,采用如下結構在發動機載置臺191的下部,以可繞前后方向的輥軸18 (參照圖I)轉動的方式,設置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前輪支撐框架41,在該前輪支撐框架41的左右兩端部安裝前輪13。另外,如圖2所示,在主傳動箱12的后端,固定設置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后框架21,在后框架21的后端面的右端部,在機體的靠右側的位置,設置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主框架22。在主框架22的后端部設置操縱手柄16,成為該操縱手柄16通過主框架22及后框架21支撐在主傳動箱12上的結構。在后框架21的靠左右一方(靠右)側的位置的上表面,裝載栽種傳動箱26的前下端部,從而固定設置該栽種傳動箱26。另外,在主傳動箱12的后部,且在左右方向的中央,設置成為升降裝置的液壓升降缸23。該液壓升降缸23固定設置在主傳動箱12上所安裝的成為升降轉換部的液壓轉換閥部24 (參照圖I)上,通過由液壓轉換閥部24轉換來自安裝在主傳動箱12上的液壓泵的油路而工作。另外,在液壓升降缸23的活塞桿的后端,設置向左右延伸的橫桿43,在該橫桿43的左右端部分別連結成為桿的左側后輪升降桿44及右側后輪升降桿45,將左側后輪升降桿44及右側后輪升降桿45的另一端樞軸連接在各自的行駛擴展箱40上所安裝的上側臂40a上,成為連結橫桿43和行駛擴展箱40的結構。因此,成為如下結構利用液壓升降缸23的伸縮,并通過橫桿43、左側后輪升降桿44及右側后輪升降桿45,使行駛鏈箱20繞主傳動箱12的左右輸出軸轉動,通過該行駛鏈箱20的轉動而使后輪14上下移動并使行駛機體升降。此外,液壓升降缸23的活塞桿、橫桿43、左側后輪升降桿44及右側后輪升降桿45成為根據活塞桿的進出位置,而在從側面觀察機體位于后述的升降聯桿機構29的下方的結構,有效地利用空間,實現機體小型化。另外,在機體中央部的下方位置,在栽種裝置19的栽種器具28將秧苗栽種在壟U上的位置之前的位置,設有眾所周知的與壟U上表面接觸來檢測壟U上表面的高度的成為接地體的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通過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對壟U的檢測,從而通過配備在液壓轉換閥部24上的升降控制 用轉換閥使液壓升降缸23工作,對左右后輪14進行升降控制,成為將行駛機體控制為相對于壟U的預定的高度,栽種器具28將秧苗栽種在壟U中的深度成為一定深度的結構。另外,為了使左側后輪升降桿44進行伸縮,在該左側后輪升降桿44的中途部設置利用來自液壓泵的液壓而工作的左右傾斜用液壓缸25,通過該左右傾斜用液壓缸25的伸縮,使左側的后輪14相對于右側的后輪14的上下位置上下運動,成為與壟U的谷部的凹凸無關地將行駛機體控制為所希望的左右傾斜姿勢的結構。此外,為以下結構在主傳動箱12的右側設有擺錘式的左右傾斜傳感器42,通過該左右傾斜傳感器42的檢測,從而通過配備在液壓轉換閥部24上的左右傾斜用轉換閥而使左右傾斜用液壓缸25工作,將行駛機體控制為所希望的左右傾斜姿勢。本實施方式的栽種裝置19為如下結構為了將秧苗一個一個地栽種在農田的壟,通過設置在主傳動箱12后側的栽種傳動箱26、和安裝在該栽種傳動箱26上的栽種裝置驅動箱27傳遞來自主傳動箱12內的動力,且進行工作。栽種裝置19由前端尖的杯狀的栽種器具28和為了使該栽種器具28升降而工作的升降聯桿機構29構成。栽種器具28的前端根據栽種器具28的升降動作,如圖I所示,在前側下降、在后側上升,并且描繪前后方向的寬度為下部比上部大的形狀的軌跡(靜軌跡假設機體的行駛停止時的動作軌跡)17,并沿圖中的箭頭方向反復進行動作。另外,具備開坑體110,該開坑體110在通過栽種器具28栽種秧苗時,在農田中在栽種的秧苗的周圍形成淺的凹陷的坑。將開坑體110支撐在一端的開坑支撐框架111,為了使開坑體110上下移動,將另一端轉動自如安裝在主框架22上。具備這些開坑體110及開坑支撐框架111而構成開坑裝置。另外,為如下結構在開坑支撐框架111的中途部分連結有開坑體桿112,通過開坑體桿112上下移動,開坑支撐框架111上下運動,控制開坑體110上下運動的結構。圖3是從下方觀察苗供給部31的仰視圖,圖4是從上方觀察苗供給部31的局部透視俯視圖。圖5是說明苗供給部31的安裝結構的側剖視圖,表示通過供給旋轉臺32的旋轉中心的截面。如圖2所示,苗供給部31通過旋轉力傳遞部件77傳遞來自旋轉臺驅動箱38的動力并進行工作。苗供給部31具備供給旋轉臺32,該供給旋轉臺32設置在栽種裝置19的上方,使八個在上端和下端具有開口的供給杯33貫通并以環狀固定配置且能夠旋轉;大致C字型的供給杯開閉導向件35 ;以及使供給旋轉臺32向逆時針旋轉的旋轉驅動機構78等。如圖5所示,供給旋轉臺32是外周緣部向下方彎曲的盆狀部件,在其圓形平面部的靠外周處等間隔地開設的八個孔中,分別貫通地固定有兩端敞開的大致筒狀的供給杯
33。另外,在供給旋轉臺32的中央部固定配置有旋轉軸,該旋轉軸利用來自旋轉驅動機構78的旋轉力使供給旋轉臺32逆時針旋轉。旋轉驅動機構78固定在機體上所固定的支柱39上,并且固定在輔助板79上。輔助板79通過固定在主框架22上的輔助 板支撐板132而固定在主框架22上。并且,如圖3所示,在各供給杯33的底部,分別設有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動的開閉蓋34。另外,如圖3所示,在各供給杯33的下方,在支柱39上固定有切掉了環狀的一部分而成的大致C字型的供給杯開閉導向件35,以便供給杯33通過供給旋轉臺32向箭頭A方向的旋轉,只有在來到栽種器具28的上方的位置的預定位置P時敞開供給杯33的底部的開閉蓋34。此外,供給杯開閉導向件35在上述預定位置P以外的位置,從下側接觸并支撐開閉蓋34,限制開閉蓋34打開。就本實施方式的煙苗移植機10而言,隨著該機體的行駛而步行的作業者用手一個一個地握住位于備用苗載置臺30上的秧苗,與機體的行駛一致地分別放入向箭頭A方向旋轉的供給杯33中。供給杯33的開閉蓋34在上述預定位置P打開時,供給杯33內的秧苗被供給到下方的栽種器具28。栽種器具28來到圖I所示的動作軌跡17的下止點時,向土中突入到預定深度,并且如鳥嘴那樣向左右打開,將保持在內部的秧苗落下而進行栽種。圖6表示栽種傳動箱的側視圖。圖7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栽種裝置驅動箱的側視圖。圖8表示栽種傳動箱的截面展開俯視圖。圖9表示栽種離合器的放大俯視圖。圖10及圖11分別表示用于說明栽種離合器的作用的放大側視圖。使向后側突出的動力輸出軸從主傳動箱12的后面突出,通過該動力輸出軸將動力輸入到栽種傳動箱26內。對栽種傳動箱26內的傳動進行說明,如圖8所示,在與上述動力輸出軸相同的軸上設置一體旋轉的前后方向的輸入軸193,從該輸入軸193通過一對錐齒輪194a、194b向左右方向的第一軸195傳動。此外,在栽種傳動箱26的跟前,在輸入軸193上,設置通過預定以上的負載轉矩切斷動力的安全離合器196,因機械鎖(^力π 夕)等在對栽種裝置19產生了過大工作負載時,由安全離合器196切斷動力,防止包含栽種裝置19及栽種傳動箱26在內的栽種傳動機構的破損。在第一軸195上設置與該第一軸195一體旋轉的第一驅動鏈輪197,從第一驅動鏈輪197通過作為傳動鏈的第一環形體198向第一從動鏈輪199傳動,并向與該第一從動鏈輪199 一體旋轉的成為傳動上游的軸的左右方向的第二軸200傳動。在第二軸200上且第一從動鏈輪199的左右一方側(左側),左右排列三個驅動側齒輪201a、201b、201c,該三個驅動側齒輪201a、201b、201c與第二軸200一體旋轉。此外,上述多個驅動側齒輪201a、201b、201c設定為彼此的節圓直徑不同,并且彼此的齒數不同。在成為中間軸的左右方向的第三軸203上設置與多個驅動側齒輪201a、201b、201c中的任一個嚙合的單獨從動側齒輪202,通過使該從動側齒輪202在第三軸203上向左右滑動,從而成為從動側齒輪202為了與三個驅動側齒輪201a、201b、201c中的任一個嚙合而轉換的結構。此外,第三軸203成為通過形成于該軸表面上的花鍵204而與從動側齒輪202 —體旋轉的結構。從動側齒輪202的滑動通過與從動側齒輪202聯動的作為滑動軸的選擇機構205的左右滑動來進行。選擇機構205具備與從動側齒輪202聯動的聯動部206、以及與該聯動部206 —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滑動軸207,滑動軸207的端部從栽種傳動箱26的左右另一方側(右側)的側面突出,在滑動軸207的端部固定有轉換操作把手208。因此,通過作業者將轉換操作把手208向左右操作,選擇機構205向左右移動而轉換聯動部206的左右位置,轉換向第三軸203的傳動比。由該選擇機構205進行的傳動比的轉換結構成為變更栽種裝置19相對于行駛速度的動作速度而變更栽種株距的株距變速裝置。滑動軸207配置在第三軸203的上方且比第三軸203的前端靠后側,包含聯動部206的選擇機構205配置在第三軸203的上側且比第三軸203靠后側。 在第三軸203的左右一方側(左側)的端部,設置與第三軸203 —體旋轉的第二驅動鏈輪209,從第二驅動鏈輪209通過作為傳動鏈的第二環形體210向第二從動鏈輪211傳動。該第二從動鏈輪211是左右方向的第四軸,而且是在成為傳動下游的軸的驅動軸(前后擺動用驅動軸)即擺動凸輪驅動軸88上空轉的結構,與設置在擺動凸輪驅動軸88上的作為栽種離合器212的驅動體的驅動側爪體213 —體旋轉。栽種離合器212是在切斷傳動時在預定的旋轉相位(規定位置)停止的規定位置停止離合器,使栽種裝置19的栽種器具28在超過動作的軌跡17上的上止點并稍微下降的位置停止。栽種離合器212配置在第二從動鏈輪211的左右另一方側(右側),成為從動側爪體214與擺動凸輪驅動軸88 —體旋轉且向軸向左右移動的結構,上述從動側爪體214作為與驅動側爪體213嚙合的從動體,從而進行向擺動凸輪驅動軸88的傳動的接通和切斷。此外,在驅動側爪體213和從動側爪體214上分別設有相互嚙合的四個配合爪213a和四個配合爪214a。S卩、如圖9所示,從動側爪體214在軸向上左右移動自如地裝配在擺動凸輪驅動軸88上。并且,在設置于從動側爪體214的中央部的軸孔214'中,設置沿軸向貫通的鍵槽214b,成為該鍵槽214b與設置在擺動凸輪驅動軸88上的鍵88a嵌合的結構。因此,成為從動側爪體214與擺動凸輪驅動軸88 —體旋轉,并且在擺動凸輪驅動軸88上沿軸向左右移動自如地裝配的結構。并且,在栽種離合器212的從動側爪體214的外周面上,形成操作凸輪215,該操作凸輪215使從動側爪體214從驅動側爪體213離開而切斷栽種離合器212,并使栽種裝置19的栽種器具28在上述規定位置停止。該操作凸輪215由傾斜面215a和停止用接觸面215b構成,該傾斜面215a通過接觸后述的作為接觸體的操作銷216a并使擺動凸輪驅動軸88向箭頭F方向旋轉,從而使從動側爪體214向離開驅動側爪體213的方向移動,斷開兩者的連接并切斷栽種離合器212 ;該停止用接觸面215b使從動側爪體214離開驅動側爪體213,在栽種離合器212被切斷后,接觸操作銷216a而使栽種裝置19的栽種器具28在上述規定位置停止。并且,上述從動側爪體214離開驅動側爪體213而栽種離合器212斷開的時刻為栽種器具28通過升降聯桿機構29來到稍微超過其軌跡17的最上升位置的位置的時刻。因此,栽種離合器212利用稍微超過最上升位置的栽種器具28要向下運動的慣性力而可靠地斷開。并且,栽種離合器212可靠地斷開后,栽種器具28要向下運動的慣性力通過對操作銷216a所接觸的傾斜面215a和從動側爪體214加力的作為下述壓縮彈簧的栽種離合器彈簧217的作用力而逐漸變小,操作銷216a與停止用接觸面215b接觸而使栽種器具28適當地停止在規定位置。
另外,如圖10所示,在前端設置有與上述操作凸輪215相對的操作銷216a的栽種離合器操作機構216向操作凸輪215側(前側)突出,操作銷216a與操作凸輪215接觸,從而成為如上所述切斷栽種離合器212的傳動的結構。反之,如圖11所示,若栽種離合器操作機構216返回與操作凸輪215相反側(后側)而離開操作凸輪215,則驅動側爪體213和從動側爪體214利用將從動側爪體214向驅動側爪體213側(左側)推壓的栽種離合器彈簧217而嚙合,栽種離合器212成為傳動狀態。此時,從動側爪體214上,在設置有操作凸輪215終端部的停止用接觸面215b的部位設置比操作凸輪215部位更向外周方向突出的圓弧狀的凸部215c。并且,圓弧狀的凸部215c將停止用接觸面215b的從動側爪體214被栽種離合器彈簧217加力而將移動的方向(栽種離合器212進入的方向)的后側角部傾斜地削去,形成接觸體引導斜面215d。因此,在加入栽種離合器212的傳動的情況下,使操作銷216a向離開操作凸輪215的方向移動,操作銷216a向停止用接觸面215b的圓弧狀的凸部215c的接觸體引導斜面215d移動了時,操作銷216a為了在接觸體引導斜面215d滑動而移動,從動側爪體214被栽種離合器彈簧217加力,產生從動側爪體214強制性地與驅動側爪體213嚙合的作用,栽種離合器212可靠且迅速地成為開始傳動的狀態。因而,操作銷216a離開停止用接觸面215b,升降聯桿機構29進行的栽種器具28的下降的時刻與栽種離合器212的開始傳動形成的驅動時刻幾乎相同,栽種器具28通過升降聯桿機構29適當地被驅動而動作。另外,在從動側爪體214與驅動側爪體213相嚙合而栽種離合器212開始傳動的的狀態下,操作銷216a位于圓弧狀凸部215c的與從動側爪體214相反側的側面215e相對的位置,操作銷216a不會阻礙從動側爪體214的旋轉。而且,在栽種器具28通過升降聯桿機構29開始下降,栽種器具28突入壟U上表面并將苗栽種在壟U中期間,圓弧狀的凸部215c位于與操作銷216a相對的位置。因此,即使通過栽種器具28突入壟U上表面并將苗栽種在壟U上時的栽種負載而對擺動凸輪驅動軸88施加驅動負載,操作銷216a也位于與圓弧狀凸部215c的側面215e相對的位置,因此阻止操作銷216a與圓弧狀凸部215c的側面215e接觸而使從動側爪體214離開驅動側爪體213,能夠防止栽種離合器212的傳動被切斷,可進行適當的苗的移植作業。此外,栽種離合器操作機構216配置在擺動凸輪驅動軸88的后方且比擺動凸輪驅動軸88靠后側。并且,若作業者將朝向機體后方設置在操縱手柄16的左右中間位置上的栽種離合器桿161向栽種離合器切斷方向操作,貝1J栽種離合器操作機構216的操作銷216a向操作凸輪215側(前側)突出,操作銷216a與操作凸輪215接觸,從而如上所述切斷栽種離合器212的傳動。反之,若作業者將栽種離合器桿161向栽種離合器接通方向操作,貝U栽種離合器操作機構216的操作銷216a返回與操作凸輪215相反側(后側),離開操作凸輪215,驅動側爪體213和從動側爪體214利用栽種離合器彈簧217而嚙合,栽種離合器212成為傳動狀態。擺動凸輪驅動軸88的左右一方側(左側)的端部從栽種傳動箱26突出,貫通固定在栽種傳動箱26 的左右一方側(左側)的側面的栽種裝置驅動箱27內,并且從栽種裝置驅動箱27的左右一方側(左側)的側面突出。如圖7所示,在栽種裝置驅動箱27內,設置與擺動凸輪驅動軸88 —體旋轉的第三驅動鏈輪218,從第三驅動鏈輪218通過作為傳動鏈的第三環形體(傳動用環形體)107向第三從動鏈輪220傳動,第三從動鏈輪220與后述的曲柄臂驅動軸89 —體旋轉。此外,曲柄臂驅動軸89以與擺動凸輪驅動軸88相同的高度配置在擺動凸輪驅動軸88的后方。另外,在第三環形體107的上方,設置與第三環形體107接觸而給予第三環形體107張力的板簧221。另一方面,在擺動凸輪驅動軸88的左右另一方側(右側)的端部,設置供給部傳動用的一對錐齒輪221a、221b,成為通過供給部傳動用的一對錐齒輪221a、221b而向突出于栽種傳動箱26后側的供給部用動力輸出軸222傳動的結構。是苗供給部31通過來自供給部用動力輸出軸222的傳動而驅動旋轉的結構。若對栽種傳動箱26內的傳動軸的配置結構進行說明,則如圖6所示,將第二軸200配置在比第一軸195靠后側且靠上側,將第三軸203配置在第二軸200的后方(與第二軸200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將第四軸(擺動凸輪驅動軸)88配置在第三軸203的上方(與第三軸203大致相同的前后位置)。并且,栽種傳動箱26在第二軸200和第四軸88之間且第三軸203的斜前上側而且栽種傳動箱26的前側上表面形成凹部223。并且,設置覆蓋發動機11及主傳動箱12的上方的機體罩224,并配置成使該機體罩224的后部224a突入栽種傳動箱26的凹部223。在機體罩224上,形成在栽種傳動箱26的左右一方側(左側)且比栽種傳動箱26的凹部223靠后側延長的延長部224b,將該延長部224b配置在升降聯桿機構29的前部(后述的前擺動臂80及左后擺動臂81)的上方。其次,基于圖12及圖13,說明切斷傳動時在預定的旋轉相位(規定位置)停止的作為規定位置停止離合器的栽種離合器212的其他例子。圖12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栽種離合器的放大俯視圖,圖13表示用于說明該栽種離合器的作用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該實施例所示的栽種離合器212與前例同樣地配置在第二從動鏈輪211的左右另一方側(右側),成為與驅動側爪體213嚙合的從動側爪體214與擺動凸輪驅動軸88 —體旋轉且在軸向上左右移動的結構,進行向擺動凸輪驅動軸88的傳動的接通和切斷。此外,在驅動側爪體213和從動側爪體214上分別設有相互嚙合的四個配合爪213a和四個配合爪 214a。S卩、從動側爪體214在軸向上左右移動自如地裝配在擺動凸輪驅動軸88上。并且,在設置于從動側爪體214的中央部的軸孔214'中,設置沿軸向貫通的鍵槽214b,成為該鍵槽214b與設置在擺動凸輪驅動軸88上的鍵88a嵌合的結構。因此,成為從動側爪體214與擺動凸輪驅動軸88 —體旋轉,并且在擺動凸輪驅動軸88上沿軸向左右移動自如地裝配的結構。并且,在栽種離合器212的從動側爪體214的外周面上,形成操作凸輪215,該操作凸輪215使從動側爪體214從驅動側爪體213離開而切斷栽種離合器212,并使栽種裝置19的栽種器具28在上述規定位置停止。該操作凸輪215由傾斜面215a和停止用接觸面215b構成,該傾斜面215a通過接觸后述的操作銷216a并使擺動凸輪驅動軸88向箭頭F方向旋轉,從而使從動側爪體214向離開驅動側爪體213的方向移動,斷開兩者的連接并切斷栽種離合器212 ;該停止用接觸面215b使從動側爪體214離開驅動側爪體213,在栽種離合器212被切斷后,接觸操作銷216a而使栽種裝置19的栽種器具28在上述規定位置停止。并且,上述從動側爪體214離開驅動側爪體213而栽種離合器212斷開的時刻為栽種器具28通過升降聯桿機構29來到稍微超過其軌跡17的最上升位置的位置的時刻。因此,栽種離合器212利用稍微超過最上升位置的栽種器具28要向下運動的慣性力而可靠地斷開。并且,栽種離合器212可靠地斷開后,栽種器具28要向下運動的慣性力通過對操作銷216a所接觸的傾斜面215a和從動側爪體214加力的下述栽種離合器彈簧217的作用力而逐漸變小,操作銷216a與停止用接觸面215b接觸而使栽種器具28適當地停止在規定位置。在該實施例中,與上述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采用如下結構在從動側爪體214上,在與設有嚙合爪214a的一側左右相反側設有旋轉固定用的嚙合凸爪214c,在栽種傳動箱26上設置固定側卩齒合凸爪26a,該固定側卩齒合凸爪26a與該卩齒合凸爪214c配合而使從動側爪體214停止在預定位置。即采用如下結構上述操作銷216a與停止用接觸面215b接觸而使栽種器具28在規定位置停止時,從動側爪體214向箭頭B方向移動,該嚙合凸爪214c與固定側的栽種傳動箱26的固定側嚙合凸爪26a嚙合,從而栽種器具28可靠且適當地停止在設定位置。并且,若將栽種離合器桿161向栽種離合器切斷方向操作,則栽種離合器操作機構216的操作銷216a突入操作凸輪215側(前側),操作銷216a與操作凸輪215接觸,從而如上所述切斷栽種離合器212的傳動。反之,若將栽種離合器桿161向栽種離合器接通方向操作,則栽種離合器操作機構216的操作銷216a返回與操作凸輪215相反側(后側)而離開操作凸輪215,驅動側爪體213和從動側爪體214通過栽種離合器彈簧217而嚙合,栽種離合器212成為傳動狀態。另外,從動側爪體214的嚙合爪214a形成為突出得較高的高嚙合爪214a_l和突出得較低的低嚙合爪214a-2這兩級。因此,若將栽種離合器桿161向栽種離合器接通方向操作,則栽種離合器操作機構216的操作銷216a返回與操作凸輪215相反側(后側)而離開操作凸輪215,對栽種離合器彈簧217加力,從動側爪體214向驅動側爪體213側(箭頭C方向)移動,從動側爪體214的突出得較高的高嚙合爪214a-l嵌入驅動側爪體213的嚙合爪213a之間,維持從動側爪體214的嚙合凸爪214c與固定側的栽種傳動箱26的固定側嚙合凸爪26a嚙合的狀態,從而栽種器具28被維持為停止在設定位置的狀態。因此,在將栽種離合器桿161向栽種離合器接通方向操作時,能夠避免在栽種離合器212成為傳動狀態之前栽種器具28以自重進行動作的事態。并且,若從動側爪體214的突出得較高的高嚙合爪214a_l嵌入驅動側爪體213的嚙合爪213a之間,則從動側爪體214的嚙合凸爪214c和固定側的栽種傳動箱26的固定側嚙合凸爪26a的嚙合脫開,栽種器具28成為可動狀態,接著,若從動側爪體214的突出得較低的低嚙合爪214a-2也嵌入驅動側爪體213的嚙合爪213a之間,則驅動側爪體213的嚙合爪213a和從動側爪體214的嚙合爪214a可靠地嚙合,栽種離合器212成為傳動狀態。因此,若從動側爪體214的突出得較高的高嚙合爪214a_l嵌入驅動側爪體213的、嚙合爪213a之間,則從動側爪體214的嚙合凸爪214c和固定側的栽種傳動箱26的固定側嚙合凸爪26a的配合脫開,栽種器具28成為可動狀態,然后,若從動側爪體214的突出得較低的低嚙合爪214a-2也嵌入驅動側爪體213的嚙合爪213a之間,則驅動側爪體213的嚙合爪213a和從動側爪體214的嚙合爪214a可靠地嚙合,栽種離合器212成為傳動狀態,由此,能夠防止從動側爪體214的嚙合凸爪214c和固定側的栽種傳動箱26的固定側嚙合凸爪26a嚙合而以固定狀態使驅動側爪體213的嚙合爪213a和從動側爪體214的嚙合爪214a哨合,從而栽種離合器212成為傳動狀態,由此能夠防止傳動機構破損。其次,對株距變速裝置的變速操作裝置的其他例子進行說明。圖14是表示對本實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株距變速及副變速操作的作用進行說明的栽種傳動箱的主要部分截面展開俯視圖。在上述的例子中,表示了通過將轉換操作把手208向左右操作,選擇機構205向左右移動并轉換聯動部206的左右位置而使從動側齒輪202在第三軸203上向左右滑動,由 此從動側齒輪202為了與三個驅動側齒輪201a、201b、201c中的任一個嚙合而轉換來進行株距變速操作的例子,但圖14所示的例子中,采用如下結構轉換株距變速操作和主傳動箱12的行駛速度和作業速度的副變速操作由一個操作桿280來進行。S卩、將設在操縱手柄16附近的操作把手280a設置在后部,貫通L字型支撐片281的前端部所設的貫通孔281a并轉動自如地支撐前端部,該L字型支撐片281用螺栓固定設置在主傳動箱12的右側壁上。此外,為了操作桿280能在左右方向被操作,該貫通孔281a比操作桿280前端的直徑稍大。并且,在操作桿280的前部且L字型支撐片281的正后方位置,焊接固定朝向上方延伸設置的副變速操作臂282的基部,將該副變速操作臂282的上端部連結在從主傳動箱12的右側壁突出設置的副變速操作桿283上。因此,若站在操縱手柄16附近的作業者握住操作桿280的操作把手280a進行轉動操作,則副變速操作臂282的上部被向箭頭D-E方向操作,副變速操作桿283與之聯動被進行推拉操作,在使操作桿280的操作把手280a處于水平時,副變速變速為行駛速度(高速),在使操作桿280的操作把手280a向上且垂直時,副變速變速為作業速度(低速)。另外,在操作桿280的中途部,焊接固定地設置朝向栽種傳動箱26側延伸設置的株距變速臂284的基部,并連結位移桿285,該位移桿285使上述聯動部206在該株距變速臂284的前端部所設的圓弧狀長孔284a中左右移動。此外,圓弧狀長孔284a成為以操作桿280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弧,并成為固定在位移桿285的銷285a插入該圓弧狀長孔284a中的結構。因此,即使為了進行轉換行駛速度和作業速度的副變速操作,握住操作桿280的操作把手280a并進行轉動操作,位移桿285也不會左右移動,不會進行株距變速。在進行株距變速的場合,若握住操作桿280的操作把手280a并對操作桿280進行左右方向操作,則位移桿285左右移動并進行株距變速。另外,在操作桿280的上方位置且操作把手280a的前方位置,為了明確株距變速操作位置,在栽種傳動箱26的側壁上固定設有株距變速操作位置顯示標記286,該株距變速操作位置顯示標記286配置在從機體后方的操縱手柄16側能看見的位置上,而且,由于在將副變速操作到作業速度(低速)時,變速操作桿280的操作把手280a成為朝上的垂直狀,因此作業者在與株距變速操作位置顯示標記286相對應的操作把手280a的位置能夠容易地識別株距變速操作位置,操作性能優良。其次,基于圖15及圖16,對使機體沿著壟U行駛的壟引導機構160進行說明。圖15表示用于說明煙苗移植機10的導向輥工作部的作用的放大俯視圖,圖16表示用于說明導向輥工作部的作用的放大側視圖。左右前輪13及左右后輪14跨越農田中的壟進而行駛并用上述栽種器具28將秧苗栽種在壟U上來進行苗移植作業,壟引導機構160設置在機體的前部,各左右導向輥261與該壟U的左右面接觸,引導機體沿著壟U行駛。左右導向輥261分別設置在 發動機載置臺191的左右兩側,由于左右導向輥261是同樣的結構,因此,以下作為代表,對左導向輥261進行說明。在發動機載置臺191的側面焊接固定導向輥支撐銷262的基部。并且,該導向輥支撐銷262是其前端越往外側越位于下方的下降傾斜姿勢的結構。在導向輥支撐銷262上以轉動自如地外嵌的方式設置圓筒狀軸套264,該圓筒狀軸套264設置在導向輥支撐臂263的基部,在導向輥支撐臂263的前端部所設的圓筒狀支撐軸套265中,上下位置調節自如地貫通輥軸267并用螺栓268固定,上述輥軸267旋轉自如設有樹脂制的圓筒的輥266。另外,在圓筒狀軸套264上用連結金屬線270連結朝向上方設置的上升動作臂269和通過上述液壓升降缸23的工作而使后輪14升降的上側臂40a,在通常的栽種作業時的后輪14的上下動作中,由于連結金屬線270松弛,上升動作臂269不進行動作,在機體回轉時使后輪14下降到最大界限并使機體上升到最大時連結金屬線270的松弛張緊而使上升動作臂269朝向后方轉動,從而使導向輥261向離開壟U的上方退避。此時,轉動自如地支撐設在導向輥支撐臂263的基部的圓筒狀軸套264的導向輥支撐銷262由于是其前端越往外側越位于下方的下降傾斜姿勢的結構,因此左右導向輥261相互分離并向打開方向上升,不與壟U面接觸地良好地上升。因此,在將栽種離合器桿161向栽種離合器切斷方向操作,并且使左右后輪14下降到最大界限而使機體上升到最大并使機體回轉時,同時,左右導向輥261在相互分離并打開的方向不與壟U面接觸地良好地上升,可容易而且適當地進行機體的回轉操作。另外,在圓筒狀軸套264的外側形成有波形狀凹凸264a,成為與設置在固定用軸套271內側的波形狀凹凸271a配合的機構,上述固定用軸套271設置成在圓筒狀軸套264的外側轉動自如地外嵌在導向輥支撐銷262上。并且,圓筒狀軸套264通過加力彈簧272向固定用軸套271側被加力,通過圓筒狀軸套264外側的波形狀凹凸264a和固定用軸套271內側的波形狀凹凸271a嚙合,左右導向輥261在與壟U接觸的機體前進方向引導作用位置和向上方退避的位置固定。此外,為了防止左右導向輥261與障礙物碰撞而破損,如上所述那樣做成圓筒狀軸套264通過加力彈簧272向固定用軸套271側被加力,從而圓筒狀軸套264外側的波形狀凹凸264a和固定用軸套271內側的波形狀凹凸271a嚙合。因此,當導向輥261與障礙物碰撞時,抵抗加力彈簧272的作用力而使各波形狀凹凸264a、271a的嚙合脫開,圓筒狀軸套264轉動,導向輥261向遠離障礙物的一側退避,能夠防止破損。并且,在固定用軸套271上朝向下方設置操作臂273,通過連結金屬線274而與栽種離合器桿161聯動。S卩,若將栽種離合器桿161向接通栽種離合器操作,則拉動連結金屬線274,左右導向輥261下降并分別與壟U的左右面接觸,成為引導機體沿著壟U行駛的引導作用狀態,若將栽種離合器桿161向切斷栽種離合器操作,則松開連結金屬線274,左右導向輥261成為上述機體回轉時能夠上升的狀態。此外,在機體前端部下方位置設置與壟U的上表面接觸而檢測壟U上表面的前部傳感器,在進行移植作業時,機體來到壟U的終端位置,若該前部傳感器未檢測到壟U上表面,則判斷為機體前部到達壟U的終端位置,將上述液壓轉換閥部24上所配備的升降控制 用轉換閥固定在中立位置,與栽種深度控制用傳感器的壟U檢測無關地停止機體的升降控制,保持機體的高度,如果采用上述結構,能夠用栽種裝置19的栽種器具28將秧苗栽種在壟U中直到壟U終端位置。另外,如果采用在機體回轉時或在路上行駛時使機體上升了時(與通過操作桿使左右后輪14下降到最下而使機體上升的操作聯動)、或者通過變速桿將行駛變速裝置變速操作為在路上行駛速度或后退行駛時,成為將前部傳感器收納在機體上方的結構,則能夠避免前部傳感器與障礙物接觸,作業性優良。其次,對圖I所示的煙苗移植機10的栽種裝置19的詳細結構及動作進行說明。圖17及圖18分別表示栽種裝置19的、從左前方觀察的立體圖以及從右后方觀察的立體圖。另外,圖19表不栽種裝置19的側視圖。如圖17 圖19所示,栽種裝置19包括從形成于上部的開口接受秧苗并能夠向左右開閉的、前端尖的杯狀栽種器具28 ;以及驅動該栽種器具28升降的、設置在栽種裝置驅動箱27上的升降聯桿機構29。此外,栽種器具28是以前端尖的杯狀下部為關閉的狀態在內部保持秧苗,在栽種軌跡17的最下端向左右打開將秧苗栽種在壟內的普通結構。為了使從供給旋轉臺32落下的秧苗可靠地進入栽種器具28內,在栽種器具28上部安裝有苗導向件108。本實施方式的升降聯桿機構29在栽種裝置驅動箱27的左側具備前擺動臂80和左后擺動臂81,該前擺動臂80的上端轉動自如地被擺動凸輪驅動軸88樞軸支撐,下端通過下前軸91轉動自如地與連結支撐板94連結,該左后擺動臂81的上端固定在以栽種裝置驅動箱27為基準而轉動自如的成為轉動支點軸的上后軸90上,下端通過下后軸93轉動自如地與連結支撐板94連結,并設置成與前擺動臂80在前后平行。另外,上后軸90的另一端向栽種裝置驅動箱27的右側突出,在栽種裝置驅動箱27的右側固定右后擺動臂99的上端。此外,前擺動臂80、左后擺動臂81及右后擺動臂99成為向前后方向擺動的第一擺動聯桿(前后擺動聯桿)。另外,下后軸93及連結支撐板94成為連結前后擺動聯桿的擺動前端側的連結部。栽種裝置驅動箱27傳遞從栽種傳動箱26輸出的動力,驅動向左側突出設置的擺動凸輪驅動軸88、以及貫通栽種裝置驅動箱27并向左右兩側突出設置的成為上下擺動用驅動軸(驅動軸)的曲柄臂驅動軸89。另外,具備平行的上臂82及左下臂83,該上臂82及左下臂83的前端分別轉動自如地樞軸支撐在連結支撐板94的上軸92和下后軸93上,后端分別轉動自如地連結在栽種器具28的轉動上軸95和轉動下軸96上。在栽種裝置驅動箱27的右側具備右下臂97,該右下臂97的前端轉動自如地樞軸支撐在右后擺動臂99的下端部分,后端轉動自如地連結在栽種器具28的右側。此外,上臂82、左下臂83及右下臂97成為向上下方向擺動的第二擺動聯桿(上下擺動聯桿)。
右下臂97與左下臂83平行地配置,通過兩端分別轉動自如地樞軸支撐在左下臂83及右下臂97上的左右連結棒98而與左下臂83連結。具備曲柄臂85和連結臂86,該曲柄臂85的基部固定在從栽種裝置驅動箱27向右側突出設置的曲柄臂驅動軸89上而進行旋轉,該連結臂86的一端轉動自如地樞軸支撐在曲柄臂85的前端所設的轉動連結軸106上、另一端與左右連結棒98的中途部分連結。左右連結棒98相對于連結臂86轉動自如。此外,曲柄臂85成為第二擺動用部件(上下擺動用部件、驅動部件)。另外,具備擺動驅動凸輪84,該擺動驅動凸輪84固定在從栽種裝置驅動箱27向左側突出設置的擺動凸輪驅動軸88上并進行旋轉,為了與擺動驅動凸輪84的周緣部接觸,在左后擺動臂81的靠上后軸90的中途部分設有轉動自的轉動輥87。此外,擺動驅動凸輪84成為第一擺動用部件(前后擺動用部件)。 另外,具備拉伸彈簧167,該拉伸彈簧167設置在栽種傳動箱26上所設的支撐銷與左后擺動臂81的下端部之間,將前擺動臂80及左后擺動臂81向機體前方加力,使轉動輥87與擺動驅動凸輪84接觸(參照圖20 圖23)。另外,成為用于栽種器具28的開閉動作的輸出臂的副臂(力々 > 夕一 7 — Λ)104轉動自如地樞軸支撐在連結有上臂82的一端的轉動上軸95上。因此,轉動上軸95的軸心成為副臂104的轉動中心。另外,輸入臂及成為開閉用部件的開閉臂101轉動自如地樞軸支撐在連結有上臂82的另一端的上軸92上,開閉臂101和副臂104由連結桿103連結。因此,上軸92的軸心成為開閉臂101的轉動中心。在副臂104上豎立設置有銷105,將銷105連結在開閉桿231上所設的孔中,該開閉桿231與栽種器具28的支架的一部分連結。另外,與擺動驅動凸輪84 —起設有固定在擺動凸輪驅動軸88并旋轉的開閉驅動凸輪100,為了與開閉驅動凸輪100的周緣部接觸,在開閉臂101上設有開閉用輥102。通過開閉驅動凸輪100隨著擺動凸輪驅動軸88的旋轉而旋轉,并借助于開閉用輥102,使開閉臂101在預定的時間發揮作用。通過該結構,本實施方式的栽種裝置19在栽種動作時使煙苗移植機10停止的場合,前端如描繪軌跡17那樣動作。其次,對本實施方式的栽種裝置19的動作進行說明。圖20 圖23表示在栽種動作中的各位置的栽種裝置19的側視圖。圖20是表示在上止點的側視圖,圖22表示在下止點的側視圖。圖21表示從上止點向下止點下降時的側視圖,圖23表示從下止點向上止點上升時的側視圖。通過擺動凸輪驅動軸88旋轉,固定在擺動凸輪驅動軸88上的擺動驅動凸輪84與擺動凸輪驅動軸88 —起轉動,左后擺動臂81及前擺動臂80通過與擺動驅動凸輪84抵接的轉動輥87而向前后擺動。此時,通過上后軸90與左后擺動臂81連結的右后擺動臂99也與左后擺動臂81 —起向前后擺動。另一方面,通過曲柄臂驅動軸89旋轉,固定在曲柄臂驅動軸89上的曲柄臂85與曲柄臂驅動軸89 —起轉動,左下臂83及右下臂97通過連結臂86及左右連結棒98而上下擺動,上臂82也與左下臂83 —起上下擺動。因此,前擺動臂80、左后擺動臂81及右后擺動臂99與上臂82、左下臂83及右下臂97都是平行聯桿機構,因此栽種器具28維持朝向垂直方向的姿勢,其下端以描繪栽種軌跡17的方式動作,能夠將接入到栽種器具28內的秧苗以適當的姿勢栽種在壟U內。此外,如圖19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栽種裝置19,關于栽種器具28,將連結左下臂83的轉動下軸96的位置配置在比連結上臂82的轉動上軸95靠前方。通過將轉動下軸96配置在比轉動上軸95靠前方,從而能夠抑制栽種器具28下降時上臂82與左下臂83的間隔變窄。根據該結構,在栽種器具28位于下止點附近時,能夠維持上臂82與左下臂83的間隔較寬,因此在栽種狀態下不會晃動,可進行穩定的栽種。以如下方式設定擺動驅動凸輪84的形狀以及擺動驅動凸輪84固定在擺動凸輪驅動軸88上的方式,該方式為在向栽種器具28供給苗的位置、即栽種器具28位于動作的軌跡17的上止點附近時的擺動驅動凸輪84與轉動棍87接觸的位置的擺動驅動凸輪84的直徑的變化變小,另外,在栽種苗的位置、即栽種器具28位于下止點附近時的擺動驅動凸輪84與轉動輥87接觸的位置的擺動驅動凸輪84的直徑的變化變大。根據該結構,能夠使栽種器具28的前端的移動速度成為,相比于栽種苗時,在供給苗時非常慢。另外,在上止點及下止點,曲柄臂85和連結臂86在垂直方向上處于以直線狀重疊的位置,而且,成為與前擺動臂80、左后擺動臂81及右后擺動臂99平行的結構。因此,以如下方式設定曲柄臂85的方向在向栽種器具28供給苗時、即栽種器具28位于上止點附近時,和栽種苗的位置、即栽種器具28位于下止點附近時的曲柄臂85的旋轉引起的連結臂86在上下方向的位置的變化小。根據該結構,構成為在栽種動作時,通過栽種器具28的前端以描繪環狀的軌跡17的方式動作,在上止點附近(供給苗的位置)的栽種器具28的移動速度比在下止點(栽種苗的位置)的移動速度慢。因此,能夠更加可靠地將移植對象物供給到栽種器具28。另外,在栽種器具28的前端位于栽種移植對象物的位置時,曲柄臂85及連結臂86以直線狀重疊,因此曲柄臂85進行的上下運動和連結臂86的傾斜形成的上下運動一致,能夠加快栽種器具28的動作。另外,在栽種器具28的前端位于栽種移植對象物的位置時,曲柄臂85與前擺動臂80、左后擺動臂81及右后擺動臂99相互平行,因此前擺動臂80、左后擺動臂81及右后擺動臂99的上下運動變少,能夠通過曲柄臂85及連結臂86進行的上下運動,使栽種器具28更加迅速地移動。并且,采用如下結構由栽種器具28的前端描繪的軌跡17在栽種時的前后的寬度為最大,即在比栽種器具28的上下運動的寬度的中心靠下部,前后的寬度為最大。在比栽種器具28的前端的上下運動的寬度中心位置靠下方的位置,靜軌跡17的前后寬度為最大,因此移植機行駛時的動軌跡成為直線狀地進行上下的軌跡,能夠美觀地栽種移植對象物。另外,利用一個曲柄臂85使栽種裝置19的由上臂82、左下臂83及右下臂97構成的平行狀的聯桿機構動作。由于用一個軸的曲柄臂85進行驅動,因此能夠抑制傳動系統的間隙導致的栽種不良狀況。 另外,通過擺動驅動凸輪84使上述升降聯桿機構29前后移動。由于是使用擺動驅動凸輪84的結構,因此能夠自由地設定栽種器具28的前端描繪的軌跡17的前后寬度。另外,由于將與擺動驅動凸輪84抵接的轉動輥87配置在比左后擺動臂81的長度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上后軸90的位置、即靠近作為前擺動臂80的支點的擺動凸輪驅動軸88的位置上,因此能夠縮短與擺動驅動凸輪84的支點的距離,能夠縮小擺動驅動凸輪84。由于能夠縮小擺動驅動凸輪84,因此能夠實現栽種裝置19的小型化。另外,栽種器具28的前端描繪的成為靜軌跡的軌跡17在下止點附近成為圓形狀,因此加進了煙苗移植機10的行駛的動軌跡在下止點附近成為直線狀地進行上下的軌跡,能夠美觀地栽種秧苗等移植對象物。再有,將栽種器具28的前端描繪的軌跡17調整成在栽種深度的范圍為圓形狀較為理想。通過使栽種器具28在突入土中的范圍為圓形狀的靜軌跡,從而能夠減小栽種孔。另外,通過使栽種器具28的前端描繪的軌跡17在比栽種深度靠上方處為前后寬度變小的形狀,從而能夠加大栽種器具28上升時向前側的移動量,栽種器具28的前端不會掛到已栽種的秧苗等。另外,由于利用拉伸彈簧167對左后擺動臂81給與向斜前上方的抬起力,因此能夠防止在栽種器具28向栽種位置下降時,栽種器具28因栽種器具28的自重而急劇降下導 致在軌跡17上的栽種器具28的動作速度不當。另外,拉伸彈簧167形成的上述抬起力抵抗栽種器具28的自重輔助栽種器具28從下止點上升,因此能夠使栽種器具28穩定地動作。另外,通過使曲柄臂85在從右側方觀察的圖18中逆時針轉動,曲柄臂85相對于栽種器具28動作的環狀軌跡17向反方向旋轉,因此容易使栽種器具28在軌跡17的上止點附近的移動速度變慢。通過使栽種器具28在上止點附近的移動速度變慢,能夠更加可靠地將苗向栽種器具28供給。在下止點附近,前擺動臂80、左后擺動臂81及右后擺動臂99從前方向后方動作,但曲柄臂85的前端的轉動連結軸106從后方向前方轉動。由于前擺動臂80、左后擺動臂81及右后擺動臂99與曲柄臂85相對向地進行動作,因此能夠使栽種器具28的上下運動的速度變慢,即使栽種的株距發生變化,栽種器具28前端的動軌跡在加進了機體的行駛的土中的變化也小。另外,在下止點附近,由于曲柄臂85和連結臂86在垂直方向或接近于垂直方向的方向上在一條直線上,曲柄臂85進行的上下運動和連結臂86的傾斜形成的上下運動一致,因此能夠加快栽種器具28的上升速度。再有,在下止點附近,前擺動臂80、左后擺動臂81及右后擺動臂99與曲柄臂85及連結臂86平行,從而前擺動臂80、左后擺動臂81及右后擺動臂99的上下運動變少,通過曲柄臂85及連結臂86進行的上下運動,能夠使栽種器具28更加迅速地上升。圖24是說明栽種裝置驅動箱27中的各驅動軸的配置位置的圖,表示從機體的左側觀察的圖。如圖24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栽種裝置19中,擺動凸輪驅動軸88和曲柄臂驅動軸89配置在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上。并且,左右貫通栽種裝置驅動箱27的上后軸90配置在比連結擺動凸輪驅動軸88及曲柄臂驅動軸89的中心位置彼此的直線靠下方的位置上。從栽種傳動箱26向栽種裝置驅動箱27傳遞的驅動力被傳遞到擺動凸輪驅動軸88。并且,在栽種裝置驅動箱27內,通過傳動鏈107,擺動凸輪驅動軸88的驅動力還傳遞到曲柄臂驅動軸89。傳動鏈107在栽種裝置驅動箱27內圍繞上后軸90的軸周圍旋轉,但由于上后軸90配置在比連結擺動凸輪驅動軸88及曲柄臂驅動軸89的中心位置彼此的直線靠下方的位置上,因此即使傳動鏈107松弛也不會與上后軸90接觸,能夠將驅動力穩定地向曲柄臂驅動軸89傳遞。另外,根據該配置,能夠緊湊地配置擺動凸輪驅動軸88、曲柄臂驅動軸89及上后軸90。其次,對用于開閉栽種器具28的開閉機構及其動作進行說明。在設置于上臂82的一端(后端)的轉動上軸95上,轉動自如地設置用于進行栽種器具28的開閉動作的副臂104。另外,在設置于上臂82的另一端(前端)的上軸92上,轉動自如地設置開閉臂101,利用連結桿103連結開閉臂101和副臂104。另外,在副臂104上設置銷105。
另外,設置與擺動驅動凸輪84 —起固定在擺動凸輪驅動軸88上并旋轉的開閉驅動凸輪100,在開閉臂101上轉動自如地設置與開閉驅動凸輪100的周緣部接觸的開閉用輥102。通過開閉驅動凸輪100伴隨著擺動凸輪驅動軸88的旋轉而旋轉,從而通過開閉用輥102使開閉臂101進行動作。關于栽種器具28的開閉動作,副臂104通過連結桿103與開閉臂101同時進行動作,開閉臂101借助于開閉用輥102并通過開閉驅動凸輪100進行動作。因而,能夠通過形狀簡單的開閉驅動凸輪100以高精度設定開閉時間和開閉量。圖25是說明從機體的后方觀察的栽種器具28的前端部移動的軌跡的圖。栽種器具28所配備的支架291由左支架291L及右支架291R構成,左支架291L —體固定在左側部件109L上,右支架291R—體固定在右側部件109R上。是左支架291L繞前后方向的左支點軸225轉動,右支架291R繞前后方向的右支點軸226轉動的結構,通過設置在栽種器具28的左右方向中央位置上的連動用軸227,連結左支架291L和右支架291R。另外,在與左支架291L —體設置的轉動操作臂228上,連結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開閉桿231,并將副臂104的銷105連結在開閉桿231上。此外,為以下結構在左支架291L和右支架291R之間設置開閉用彈簧230,通過該開閉用彈簧230的彈簧力,左側部件109L和右側部件109R相互向左右方向內側被按壓,栽種器具28的下部關閉。另外,通過開閉用彈簧230的彈簧力,不僅開閉用輥102而且開閉臂101也向開閉驅動凸輪100側(上側)被按壓。若開閉驅動凸輪100隨擺動凸輪驅動軸88的旋轉而旋轉,則開閉用輥102按照開閉驅動凸輪100周緣形狀移動,開閉臂101擺動。伴隨著開閉臂101的擺動,連結桿103向前后方向動作,副臂104轉動,開閉桿231沿上下方向動作,通過轉動操作臂228使左支架291L轉動的同時,通過連動用軸227使右支架29IR轉動,從而使左支架29IL和右支架291R相反地向彼此左右對稱的位置轉動而開閉栽種器具28的下部。具體地說,伴隨連結桿103向前側的動作,使開閉桿231向上側動作,打開栽種器具28的下部。此外,在栽種器具28上升時,利用開閉驅動凸輪100外周的局部的突起部,將栽種器具28的下部暫時較大地敞開,另外設置的清掃用刮板能夠沿上下方向通過栽種器具28內。在圖20及圖21所示的位置,開閉驅動凸輪100不接觸開閉用輥102,在上止點以及從上止點下降的位置,維持栽種器具28的下部關閉的狀態。在圖22的下止點的位置,開閉驅動凸輪100開始接觸開閉用輥102,在從下止點上升的圖23的位置,開閉驅動凸輪100處于繼續接觸開閉用輥102的狀態。因此,栽種器具28在下降到下止點之前,維持下部關閉的狀態,在下止點的位置,下部開始打開,以下止點下部打開的狀態開始上升。即、在從軌跡17的上止點附近下降的行程中,栽種器具28的下部處于關閉的狀態,在下止點,栽種器具28的下部打開,在從下止點上升的行程中,栽種器具28的下部處于打開的狀態。如上所述,軸支撐在連結有上臂82的轉動上軸95上的副臂104不依賴于上臂82及左下臂83的升降位置,而是通過連結桿103與開閉臂101同時動作,該開閉臂101通過開閉用輥102由開閉驅動凸輪100控制動作。因此,能夠通過形狀簡單的開閉驅動凸輪100實現開閉時間和開閉量的高精度的控制。
此外,也可以采用將開閉驅動凸輪100固定在驅動曲柄臂85的曲柄臂驅動軸89上,與曲柄臂85 —體旋轉的結構。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將開閉臂101安裝在作為上臂82的連結支點軸的上軸92上,因而成為簡單的結構。此外,連結桿103不論升降聯桿機構29的升降位置如何,都與上臂82及左下臂83平行,因此能夠通過開閉驅動凸輪100以高精度設定栽種器具28的打開量。另外,由于采用將開閉臂101及副臂104不論哪個都與上臂82的轉動支點軸連結的結構,因此連結桿103沿著上臂82配置且成為緊湊的結構。另外,由于將開閉驅動凸輪100與擺動驅動凸輪84 —起安裝在作為前擺動臂80的轉動支點軸的擺動凸輪驅動軸88上,因而成為簡單的結構。另外,也可以做成如下結構在連結桿103的與副臂104的連結部分設置松緊螺紋扣等調節螺釘,利用該調節螺釘,能夠調節開閉臂101與副臂104之間的連結桿103的長度。通過在該位置設置調節螺釘,能夠從栽種器具28的后方調節栽種器具28的打開量。如圖19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栽種裝置19中,使栽種器具28側的開閉用輸出臂(副臂104)的轉動半徑L1比栽種裝置驅動箱27側的開閉用輸入臂(開閉臂101)的轉動半徑L2小。通過使副臂104的轉動半徑L1比開閉臂101的轉動半徑L2小,從而副臂104以比開閉臂101繞上軸92的轉動角度大的轉動角度,繞轉動上軸95轉動。因此,能夠以比以往小的開閉臂101的轉動角度使栽種器具28開閉。另外,由于能夠減小用于栽種器具28使開閉的開閉臂101的轉動位移量,因此能夠將用于使開閉用輥102移動的開閉驅動凸輪100的周圍形狀做成半徑的變化量小的形狀,能夠將開閉驅動凸輪100小型化。另外,由于能夠縮短副臂104,因此能夠使苗導向件108變低,并使供給旋轉臺32的位置變低。另外,能夠加大升降聯桿機構29的行程來加大栽種器具28的上下運動的幅度。就栽種器具28而言,下部由左側部件109L及右側部件109R構成,在栽種器具28下降時,左側部件109L及右側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離而打開,以栽種秧苗。在圖25中,用虛線表示左側部件109L的前端部的軌跡,用雙點劃線表示右側部件109R的前端部的軌跡。左側部件109L及右側部件109R在栽種器具28的下止點附近打開而栽種秧苗,然后,在打開的狀態下上升,在從供給旋轉臺32被供給秧苗之前關閉,將下一個秧苗供給到栽種器具28內。通過使開閉驅動凸輪100的周圍形狀變化,栽種裝置19能夠自由地調節栽種器具28的開閉時間以及開閉速度。在左側部件109L及右側部件109R打開時,在它們的前端部生成向左右方向的速度分量及向上的速度分量。另一方面,通過升降聯桿機構29,在整個栽種器具28上產生向下的速度分量直到下止點為止。在本實施方式中,按照在栽種器具28打開時,在左側部件109L及右側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產生的向上的速度分量、和在栽種器具28的未進行開閉動作的部分例如安裝轉動上軸95及轉動下軸96的部分的向下的速度分量相等的設定,即這些速度分量抵消的設定,來設定開閉驅動凸輪100的形狀以及向擺動凸輪驅動軸88的安裝角度。在栽種器具28打開時,在左側部件109L及右側部件10 9R的各前端部分的上下方向的速度分量為零,因此左側部件109L及右側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相對于農田面水平地移動。因此,通過左側部件109L及右側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打開,在農田面上形成平坦的坑,能夠美觀地栽種秧苗。圖26是表示從機體的后方觀察的栽種器具28的右側部件109R的前端部的軌跡的圖表。在圖26中,用實線表示栽種器具28的打開量為最大時的右側部件109R的前端部的軌跡,用虛線表示打開量為最小時的右側部件109R的前端部的軌跡。未圖示的左側部件109L的前端部以描繪與右側部件109R的前端部左右對稱的軌跡的方式移動。如圖26所示,在栽種器具28打開時,右側部件109R的前端部幾乎沒有上下方向的位置變化地移動,通過右側部件109R的前端部及左側部件109L的前端部,在農田上形成大致平坦的坑。此外,在栽種器具28下降時,左側部件109L及右側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接觸到農田面以后,栽種器具28向下方移動而受到來自農田的阻力,有助于左側部件109L及右偵_件109R向打開方向的移動。考慮到從該農田受到的助力,通過構成為以比左側部件109L及右側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的上下方向的速度分量理論上成為零的時刻慢的時刻及速度打開栽種器具28,實際上能夠在農田上形成平坦的坑。也就是,考慮到從農田受到的助力,通過在栽種器具28的前端部分在突入農田時,將栽種器具28打開時的左側部件109L及右側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的向上產生的速度分量設定為比栽種器具28的不進行開閉動作的部分的向下的速度分量小,實際上能夠在農田上形成平坦的坑。栽種器具28打開的同時,左側部件109L及右側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被推入農田,因此容易從栽種器具28內放出秧苗。圖27是表示栽種動作時的、本實施方式的栽種器具28的上下運動速度、前后運動速度、以及合成上下運動速度和前后運動速度后的絕對速度的圖表。在圖27中,用虛線表示栽種器具28的上下運動速度,用點劃線表示前后運動速度,用實線表示合成上下運動速度和前后運動速度后的絕對速度。從圖27可知,栽種器具28的絕對速度在下止點快,在上止點變得非常慢。也就是,栽種器具28在下止點附近比較快地移動,在上止點緩慢地移動,成為接近于停止的狀態。
也就是,在從供給杯33供給秧苗的上止點附近,栽種器具28的速度變得非常慢,因此能夠可靠地從供給杯33供給秧苗。此外,在上止點附近,前后方向的前后運動速度為10mm/S以下的時間有O. 21秒,能夠確認是能從供給杯33可靠地供給秧苗的時間。由此,可以不需要以往的間歇栽種機構。圖28 圖30表不栽種動作時的、本實施方式的栽種器具28的煙苗移植機10停止時的靜軌跡、以及煙苗移植機10行駛時的動軌跡。分別用點劃線表示靜軌跡,用實線表 示動軌跡。圖28 圖30所示的動軌跡是改變煙苗移植機10的行駛速度而改變株距的圖,分別表示株距為40cm、50cm及60cm的狀態。從圖28 圖30可確認,動軌跡在株距為50cm時,距下止點75mm的軌跡的重疊余量為4. 9mm,另外,在株距為40cm及60cm時,為19. Imm及20. 2mm,沒有問題,可以栽種。另外,在上止點,X方向位移達IOmm以下的時間為O. 21秒,能夠確認是能從供給杯33可靠地供給秧苗的停止時間。因而,由于能夠減小栽種器具28在上止點的移動速度(加大停止時間),因此僅通過變更向栽種器具28的傳動比,便能夠以各種株距利用適當的動軌跡進行栽種。根據以上所述,做成該煙苗移植機10從發動機11通過主傳動箱12向行駛推進體傳動,并且從該主傳動箱12通過栽種傳動箱26向栽種裝置19傳動的結構,并構成為在該主傳動箱12的后側配置該栽種傳動箱26,并且在前側上表面形成凹部223,使覆蓋該發動機11及該主傳動箱12的上方的機體罩224的后部224a突入該凹部223。因此,由于能夠使機體罩224的后部224a突入栽種傳動箱26的凹部223而位于靠后的位置,因此能夠縮短機體的前后長度而緊湊地構成機體,并且能夠利用機體罩224有效地覆蓋包含栽種傳動箱26的前下部在內的機體構造物,能夠可靠地遮蔽機體構造物免受降雨等的影響,提高機體的耐久性。另外,將栽種裝置19由栽種器具28、使該栽種器具28升降的升降聯桿機構29構成,將升降聯桿機構29配置在栽種傳動箱26的左右一方側,在機體罩224,在栽種傳動箱26的上述左右一方側,形成比栽種傳動箱26的凹部223更向后側延長的延長部224b,將該延長部224b配置在升降聯桿機構29的上方。因此,利用機體罩224的延長部224b,能夠有效地覆蓋包含升降聯桿機構29在內的機體構造物,能夠恰當地遮蔽包含升降聯桿機構29在內的機體構造物免受降雨等的影響,提高機體的耐久性。另外,能夠防止作業者接觸進行動作的升降聯桿機構29,提高安全性。另外,在栽種傳動箱26內設置左右方向的第一軸195 ;從該第一軸195傳動的左右方向的第二軸200 ;從該第二軸200傳動的左右方向的第三軸203 ;以及從該第三軸203傳動的左右方向的第四軸88,將第二軸200配置在比第一軸195靠后側且靠上側,在第二軸200的后方配置第三軸203,在第三軸203的上方配置第四軸88,在第二軸200與第四軸88之間,在第三軸203的斜前上側形成凹部223。因此,為了適合于向栽種裝置19的傳動而能夠將第四軸88配置在高的位置,并且使栽種傳動箱26的前下部位于機體罩224的正下方,能夠使栽種傳動箱26的凹部223與機體罩224的位置一致地合理地形成,能夠利用機體罩224有效地覆蓋包含栽種傳動箱26的前下部在內的機體構造物。另外,做成從第一軸195通過第一環形體198向第二軸200傳動,從第二軸200通過相互嚙合的驅動側齒輪201及從動側齒輪202向第三軸203傳動,從第三軸203通過第二環形體210向第四軸88傳動的結構,使齒數不同地設置多個驅動側齒輪201,將從多個驅動側齒輪201中選擇進行傳動的驅動側齒輪201的選擇機構配置在比第三軸203靠后側,在第四軸88上設置接通或切斷向栽種裝置19的傳動的栽種離合器212,將操作栽種離合器212的栽種離合器操作機構216配置在比第四軸88靠后側。
因此,由于將選擇機構205配置在比第三軸203靠后側,將栽種離合器操作機構216配置在比第四軸88靠后側,因此選擇機構205及栽種離合器操作機構216分離地配置在比機體罩224靠后側,能夠以機體罩224不會成為障礙地配置選擇機構205及栽種離合器操作機構216,選擇機構205及栽種離合器操作機構216的維修也變得容易。另外,設置向栽種裝置19一個一個地供給移植對象物的苗供給部31,并做成如下結構相比第四軸88的栽種離合器212及第二環形體210,從左右一方側向栽種裝置19傳動,相比第四軸88的栽種離合器212及第二環形體210,從左右另一方側向苗供給部31傳動。因此,將向栽種裝置19和苗供給部31的傳動機構在第四軸88上分開配置在栽種離合器212及第二環形體210的左右,能夠合理且緊湊地配置傳動機構,能夠實現傳動機構的簡化及機體的小型化。其次,對圖I所示的煙苗移植機10的開坑體上下運動機構的詳細結構以及動作進行說明。開坑體110在通過栽種器具28將秧苗栽種在農田中時下降,在栽種的秧苗的周圍形成比栽種的秧苗的深度淺的凹狀的坑。圖31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煙苗移植機10的開坑體上下運動機構部分的側視圖。圖31僅表示與開坑體上下運動機構相關聯的部分,省略了除此以外的部分的圖示。如圖2所示,開坑體110的結構為,俯視時形成-字狀的內部空間的形狀,通過下部突入農田中,從而在農田面上形成淺凹狀的坑。在前端固定有開坑體110的開坑支撐框架111配置在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和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之間,開坑體110為了可以上下移動,另一端轉動自如地安裝在主框架22的牽引連結支點203a上。因此,固定在棒狀的開坑支撐框架111的前端的開坑體110配置在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的后方,且配置在從后方觀察、左右方向與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兩方重疊的位置上。通過將開坑支撐框架111配置在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與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之間,從而能夠有效地利用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與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之間的空間,實現機體的小型化。在開坑支撐框架111的中途部分,轉動自如地連結朝向上方設置的開坑體桿112的基部。開坑體桿112在其上方豎立設有開坑升降銷120,通過開坑升降銷120,與形成于開坑升降臂113的端部的桿升降板119配合。開坑升降臂113的另一端轉動自如地樞軸連結在向栽種裝置驅動箱27的側面突出的開坑臂支撐軸114上。
另外,具備固定在從栽種裝置驅動箱27向左側突出的曲柄臂驅動軸89上并旋轉的開坑體驅動凸輪(開坑用驅動部件)115。旋轉自如地設置在開坑升降臂113的臂的中途部分的開坑轉動輥116以與開坑體驅動凸輪115的周緣部接觸的方式配置,開坑體桿112的上下位置為對應于開坑轉動輥116與開坑體驅動凸輪115接觸的位置的位置。如圖31所示,開坑轉動輥116配置在比作為開坑體驅動凸輪115的支點的曲柄臂驅動軸89靠前方。通過將開坑轉動輥116配置在比開坑體驅動凸輪115的支點靠前方,從而在開坑轉動輥116對應于與開坑體驅動凸輪115的接觸而下降時快速下降,在開坑轉動輥116上升時順利上升。在開坑轉動輥116下降時,由于開坑體桿112快速下降,因此開坑體110容易進入農田。如圖17所示,開坑體驅動凸輪115配置在左下臂83與右下臂97之間。通過將開坑體驅動凸輪115配置在左下臂83與右下臂97之間,從而能夠使開坑體上下運動機構的結構小型化。開坑體桿112相對于開坑升降臂113、另外開坑升降臂113相對于開坑驅動凸輪115可以分別向上方動作,因此在農田培土較硬時,能夠通過其反作用力而使開坑體110向上方退避,因此不依賴于凸輪特性,可抑制開坑體110的下降,能夠避免過大的負載,確保機器的保護。再有,開坑體110借助于前端支撐的開坑支撐框架111并通過機體的行駛驅動力而進行成坑動作,利用不需要特別強度的拉伸部件,不會給栽種裝置19帶來負載,能夠形成所需要的凹陷坑。另外,通過將開坑體110的牽引連結支點203a配置在行駛機體的下側,能夠利用 來自行駛機體的牽引作用力高效地形成坑,通過構成為開坑體110的成坑作用面的法線N的朝向比牽引連結支點203a高,從而成坑時的牽引力形成的力矩作用于開坑體110上,能夠確保成坑深度。因開坑體110及開坑支撐框架111的自重而總是向下方的力施加在開坑體桿112上,利用為了使開坑體桿112通過內部而配置的作為開坑用彈簧的按壓彈簧118,對開坑體桿112進一步向下方加力。在栽種裝置驅動箱27上固定有限位器117,該限位器117設有用于使開坑體桿112通過的圓孔。另一方面,在開坑體桿112的下部安有負載調節銷122,按壓彈簧118配置在限位器117與負載調節銷122之間。由于限位器117被固定在栽種裝置驅動箱27上,通過按壓彈簧118對負載調節銷122施加向下方的力,開坑體桿112被向下方加力,從而與開坑體桿112連結的開坑體110及開坑支撐框架111被向下方加力。負載調節銷122構成為可以變更向開坑體桿112的安裝位置,根據該安裝位置能夠調節向開坑體110及開坑支撐框架111的負載。將負載調節銷122安裝在越靠上方,按壓彈簧118的作用力越大,能夠加大對開坑體110及開坑支撐框架111施加的負載。另外,在開坑體桿112的上部安裝有用于規定開坑體110的最下位置的限位銷121。限位銷121限制開坑體桿112下降到與限位器117的上表面接觸的位置以下,此時的開坑體110的位置為開坑體110的最下位置。由此,能夠通過開坑體110在農田面上形成總是相同深度的坑。因此,限位器117及限位銷121成為確定開坑體桿112的可動范圍的下限的下限限制部件。限位銷121構成為可以變更向開坑體桿112的安裝位置,能夠根據其安裝位置調節開坑體110的最下位置、即形成的坑的深度。因此,利用限位銷121的安裝位置的變更機構,構成變更可動范圍的下限位置的調節部。將限位銷121安裝在越靠上方,從限位銷121至與開坑支撐框架111的連結位置的長度越長,開坑體110下降到更下方,能夠形成更深的坑。另外,通過在限位器117的上面設置能夠變更安裝位置的限位銷121,從而在調節下位配置的開坑體110形成的成坑深度時,消除強制過度的作業姿 勢,能夠容易地在開坑體桿112的上端側的高度位置進行操作。圖32表示開坑升降臂113部分的俯視圖,圖33表示限位器117部分的俯視圖。另夕卜,圖34表示開坑體110部分的俯視圖。如圖33所示,在限位器117上形成有用于使開坑體桿112通過的圓孔。另一方面,開坑升降臂113的桿升降板119的用于開坑體桿112通過的孔做成前后方向較長的長孔。通過開坑升降臂113的擺動,開坑體桿112在開坑升降臂113與開坑體桿112的配合部分進行前后運動,因此將使桿升降板119的開坑體桿112通過的孔做成長孔,通過將限位器117的使開坑體桿112通過的孔做成圓孔,抑制開坑體桿112整體進行前后運動。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31所示,當開坑體110下降時,開坑體桿112成為向后方傾斜的狀態的結構,成為將開坑體110朝向農田推入的結構。而且是在開坑體110與農田接觸時,在側面觀察,開坑體桿112與開坑支撐框架111所成的角度為直角的結構。根據該結構,能夠將開坑體桿112下降的作用力高效地施加在開坑支撐框架111及開坑體110上。另外,如圖31及圖34所示,在開坑體110的上方配置有開坑刮板123。開坑刮板123配置在當開坑體110向上方移動時、開坑刮板123的前端與開坑體110的前面部分抵接的位置上。在農田上形成坑時,附著在開坑體110的前面的土塊在開坑體110開坑后上升時,通過與開坑刮板123接觸而被去除。另外,如圖31所示,也可以在開坑體110的上部豎立設置不帶后退角的排土板202a。通過設置排土板202a,從而不需要前后方向上較長地延伸的部件結構,便能夠阻止成坑時的土塊的流入。其次,對該開坑體上下運動機構的動作進行說明。開坑體驅動凸輪115隨曲柄臂驅動軸89的旋轉而旋轉,根據開坑體驅動凸輪115的周緣部的形狀的變化,開坑升降臂113以開坑臂支撐軸114為中心進行轉動。伴隨開坑升降臂113的轉動,與開坑升降臂113的前端連結的開坑體桿112上下運動。并且,通過開坑體桿112的上下運動,開坑體110通過開坑支撐框架111上下運動。開坑體驅動凸輪115與驅動曲柄臂85的曲柄臂驅動軸89 —起旋轉,該曲柄臂85控制使栽種器具28升降的升降聯桿機構29的上下運動,從而開坑體110與栽種器具28的升降動作同步地上下運動。開坑體110的上下運動相對于栽種器具28的升降動作的時間能夠根據開坑體驅動凸輪115的周圍形狀而自由地設定。例如,能夠設定為,在開坑體110下降并在農田上開始形成坑之后,栽種器具28在開坑體110的后方突入農田栽種秧苗,然后,栽種器具28及開坑體110上升。另外,根據開坑體驅動凸輪115的周圍形狀,能夠以栽種秧苗的深度為基準,自由地變更由開坑體110在農田上形成的凹陷部的深度。在栽種器具28位于上升位置,即秧苗從供給杯33向栽種器具28被供給時,開坑體110也向上方抬起,在栽種器具28下降而位于栽種位置時,開坑體110處于下降到比農田面更靠下的位置的位置。此時,通過開坑體110的下表面處于比栽種器具28的前端位置稍微靠上的位置,從而以足夠的深度將秧苗栽種在農田中,能夠通過開坑體110在農田中已栽種的秧苗的周圍形成淺的凹陷部。另外,由于栽種器具28能夠被開坑體110包圍且以 防護的狀態栽種秧苗,因此可適當地進行秧苗的栽種姿勢良好的栽種。通過本實施方式的開坑體上下運動機構,能夠在由栽種器具28栽種的秧苗的周圍形成淺凹狀的坑,在栽種了秧苗之后或栽種的同時,能夠在形成于秧苗的周圍的淺凹狀的坑內澆灌水或施加肥料或施加藥劑,容易進行栽種的秧苗的成活及培育管理。另外,由于做成通過使栽種器具28上下運動的驅動軸即曲柄臂驅動軸89來使開坑體上下運動機構的動作的結構,因此栽種器具28和開坑體110由相同的驅動軸驅動,在兩者上產生的驅動時間的誤差的情況減少,可進行良好的秧苗的栽種和在秧苗的周圍形成淺凹狀的坑,移植后的秧苗的成活及管理變得容易。此外,在這里,雖然采用將由曲柄臂驅動軸89驅動的開坑體驅動凸輪115等開坑體上下運動機構配置在栽種裝置驅動箱27與上臂82或左下臂83之間的結構,但是在采用升降聯桿機構29僅配置在栽種裝置驅動箱27的左右一方側的結構時,例如在采用沒有右下臂97而僅由上臂82及左下臂83支撐栽種器具28的結構時,也可以采用將開坑體上下運動機構以栽種裝置驅動箱27為基準配置在與配置有升降聯桿機構29的一側為左右相反側的結構。再有,為了容易將開坑體110的形成為銳角狀的前端部突入農田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結構設置在開坑體110形成的坑的前方的農田部分形成凹口的部件。其次,對本實施方式的煙苗移植機10中的、將機體相對于農田面的高度控制為一定高度的機構的結構及動作進行說明。圖35表示煙苗移植機10的、控制機體的高度的聯動機構部分的側視圖。煙苗移植機10具備分別獨立地檢測壟U上表面的高度的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但圖35省略了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的圖示,表示從煙苗移植機10的左側方觀察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的側視圖。另外,圖36表不懸臂連結支柱51的側視圖,圖37表不懸臂連結支柱51的俯視圖。圖38表不懸臂50的主視圖,圖39表不懸臂50的俯視圖。圖40表不液壓桿55的側視圖,圖41表示液壓桿55的俯視圖。圖42表示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的側視圖,圖43表示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的側視圖。另外,圖44表示說明控制機體高度的聯動機構的各部的連接關系的俯視圖。如圖37所示,成為連動臂的懸臂連結支柱51在折彎加工成直角的成為第一接地體轉動軸的圓柱狀連結支柱圓軸部61的中途,以連結支柱圓軸部61的軸向為基準如同成為垂直的面那樣,使連結支柱圓軸部61貫通板狀的連結支柱板部60的一端部分并通過焊接來固定。并且,連結支柱圓軸部61折彎的一側的軸部與連結支柱板部60如圖36所示,構成為在側面觀察成為V字形狀。另外,在連結支柱板部60的另一方端部豎立設有筒狀的液壓桿連結部62。連結支柱圓軸部61的固定有連結支柱板部60的一側的軸部分,以其軸向成為機體的左右方向的方式,轉動自如地軸支撐在圖35所示的右側接地體支撐桿59的前端部分,另外,該軸部分成為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的轉動軸。
如圖38及圖39所示,懸臂50由長圓柱狀的懸臂桿部63和短圓筒狀的懸臂軸套部64構成。在懸臂桿部63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以懸臂軸套部64的圓筒形狀的高度方向以懸臂桿部63的長度方向為基準而成為直角的方式,焊接固定懸臂桿部63的外周面。如圖42及圖44所示,在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上,在與農田面接接的彎曲的右側接地板70的、與接觸農田面的面相反側的面的前方右側,豎立設有右側懸臂連結板71及右側轉動軸支撐板72。在右側懸臂連結板71及右側轉動軸支撐板72上形成有右側轉動軸孔174,懸臂連結支柱51的連結支柱圓軸部61穿過這兩個右側轉動軸孔174,從而右側接地板70以連結支柱圓軸部61為中心上下轉動。另外,在右側懸臂連結板71的上部形成有連結懸臂50的懸臂桿部63的一端部分的右側長槽孔173。如圖43及圖44所示,在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上,在與農田面接觸的彎曲的左側接地板65的、與農田面接觸的面相反側的面的前方右側,豎立設有左側懸臂連結板66及左側轉動軸支撐板67。在左側懸臂連結板66及左側轉動軸支撐板67上形成有左側轉動軸孔169。固定在左側接地體支撐桿54的前端部分上的、向機體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接地體轉動軸52穿過這兩個左側轉動軸孔169,從而左側接地板65以第二接地體轉動軸52為中心上下轉動。另外,在左側懸臂連結板66的上部上形成有連結懸臂50的懸臂桿部63的另一端部分的左側長槽孔168。如圖40及圖41所不,在液壓桿55的一端,在與液壓桿55的長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設有連結支柱連接軸75,在另一端,形成有與轉動支柱56連結的轉動支柱連結孔76。如圖44所示,通過連結支柱連接軸75被插入液壓桿連結部62的筒狀部內,從而液壓桿55能夠轉動地與懸臂連結支柱51連結。此外,在圖44中,省略了懸臂50以及與懸臂50關聯的連結支柱圓軸部61的軸部分的記載。在連結支柱圓軸部61的折彎的軸部分、即側面觀察與連結支柱板部60成V字形狀的軸部分,插入懸臂50的懸臂軸套部64,懸臂50可以在連結支柱圓軸部61的軸向滑動。另外,懸臂50的懸臂桿部63的兩端部與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的左側長槽孔168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的右側長槽孔173連結,各自的端部可以在這些長槽孔168、173內移動。向機體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接地體轉動軸52固定在左側接地體支撐桿54上,另外,成為連結支柱圓軸部61的轉動軸的軸部分在與第二接地體轉動軸52同軸的位置上轉動自如地軸支撐在右側接地體支撐桿59上,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以及懸臂連結支柱51以左右方向的同軸為中心進行轉動。轉動支柱56安裝成以設置在主框架22上的轉動支柱軸58為中心自由轉動。就液壓桿55而言,設置在一端的連結支柱連接軸75與懸臂連結支柱51的液壓桿連結部62連結,通過形成于另一端的轉動支柱連結孔76與轉動支柱56的一端連結。再有,轉動支柱56的另一端與連結桿57連結,連結桿57的另一端與液壓轉換閥部24連結。此外,通過液壓桿55、轉動支柱56以及連結桿57等構成與液壓轉換閥部24連結的中間連結部。通過連結桿57的上下運動,液壓升降缸23借助于液壓轉換閥部24上所配備的升降控制用轉換閥進行動作,左右后輪14升降。其次,對將機體的高度控制為一定高度的機構的動作進行說明。在進行秧苗的栽種作業時,若壟U上表面接近機體,則左側接地板65及右側接地板70沿著壟U上表面被抬起,若壟U上表面遠離機體,則左側接地板65及右側接地板70沿著壟U上表面下降。這里,關于壟U上表面接近機體,左側接地板65及右側接地板70被抬起的狀態進行說明。在圖35中,若左側接地板65及右側接地板70被抬起,則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以在左右方向上同軸的第二接地體轉動軸52及連結支柱圓軸部61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轉動。若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向逆時針方向轉動,則對兩端與左側長槽孔168及右側長槽孔173配合的懸臂桿部63施加向機體前方的力,通過對懸臂50施加向機體前方的力,從而對貫通懸臂軸套部64的連結支柱圓軸部61施加向機體前方的力,懸臂連結支柱51以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連結支柱圓軸部61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轉動。若懸臂連結支柱51向逆時針方向轉動,貝U施加將液壓桿55向機體前方移動的力,與液壓桿55的另一端連結的轉動支柱56以轉動支柱軸58為中心向順時針方向轉動。若轉動支柱56向順時針方向轉動,則與轉動支柱56的另一端連結的連結桿57向上方移動。若連結桿57向上方移動,則與連結桿57的另一端連結的液壓轉換閥部24通過升降控制用轉換閥使液壓升降缸23動作,從而左右后輪14下降。通過左右后輪14下降,機體相對于壟U上表面上升,能夠將機體與壟U上表面的距離保持為一定距離。在進行秧苗的栽種作業時,在壟U上表面遠離機體的情況下,左側接地板65及右側接地板70沿著壟U上表面下降,在圖35中,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向順時針方向轉動,與壟U上表面接近機體的上述情況相反地進行動作。也就是,該場合,連結桿57向下方移動,液壓轉換閥部24通過升降控制用轉換閥使液壓升降缸23動作,使左右后輪14上升。即、在這種情況下,機體相對于壟U上表面下降,機體與壟U上表面的距離被保持為一定距離。 通過該控制,在壟U上表面接近機體或遠離機體時,機體與壟U上表面的距離都保持為一定距離,因此秧苗的栽種不會過深或過淺。此外,左側接地體支撐桿54及右側接地體支撐桿59安裝在固定于機體上且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框架支撐軸73上,與栽種深度桿53成為一體并能夠以框架支撐軸73為中心而轉動。通過使栽種深度桿53向前后轉動,左側接地體支撐桿54及右側接地體支撐桿59也成為一體并轉動,從而能夠變更左側接地體支撐桿54及右側接地體支撐桿59的前端部的上下位置。并且,根據左側接地體支撐桿54及右側接地體支撐桿59的轉動位置,固定在左側接地體支撐桿54及右側接地體支撐桿59的前端部上的第二接地體轉動軸52及軸支撐的連結支柱圓軸部61的上下位置發生變化。因此,通過左側接地體支撐桿54、右側接地體支撐桿59及栽種深度桿53等,構成栽種深度變更機構。因此,通過在前后調節栽種深度桿53的轉動位置,能夠變更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的轉動中心軸的上下位置,因此能夠根據栽種對象物的栽種深度,調節機體與壟U上表面之間的一定的距離。另外,如圖35及圖42所示,在右側懸臂連結板71的 后方上部,總想并排形成有三個負載規定孔74,后端被固定在框架支撐軸73上的右側拉伸彈簧69的前端掛在任意的負載規定孔74中。利用右側拉伸彈簧69,在圖35中對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施加順時針轉動的作用力。通過變更掛住右側拉伸彈簧69的前端的負載規定孔74的位置,從而使施加在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上的作用力發生變化。也就是,根據掛住右側拉伸彈簧69的前端的負載規定孔74的位置,能夠調節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對農田的接地負載。并且,隨著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的接地負載的調節,升降控制的控制靈敏度發生變化。對于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也同樣,在左側懸臂連結板66的后方上部,縱向并排形成有三個負載規定孔74,后端固定在框架支撐軸73上左側拉伸彈簧68的前端掛在任意的負載規定孔74中,成為能夠調節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對農田的接地負載的結構。接著,說明因農田粗糙而存在土塊等原因、僅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的一方檢測從機體至壟U上表面的距離的變化時的動作。在這里,作為其一個例子,說明壟U上表面相對于左側接地板65側的機體的位置不發生變化,且在右側接地板70側的壟U上存在土塊時的情況。若在右側接地板70所接觸的壟U的右側存在土塊,則右側接地板70沿著該土塊被抬起,在圖35中,僅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以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連結支柱圓軸部61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轉動。若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向逆時針方向轉動,則對與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的右側長槽孔173配合的懸臂桿部63的一端部分施加向機體前方的力,對懸臂50施加向機體前方的力。此時,由于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不轉動,因此不對與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的左側長槽孔168配合的懸臂桿部63的另一端側施加使其向前方移動的力。由于懸臂50的懸臂軸套部64固定在懸臂桿部63的兩端的中央位置上,因此懸臂軸套部64移動懸臂桿部63的右側一端部分的移動距離的一半距離。因此,在貫通懸臂軸套部64的連結支柱圓軸部61上,施加與懸臂桿部63的右側一端部分的移動距離的一半距離對應的向機體前方的力。并且,根據該向機體前方的力,懸臂連結支柱51以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連結支柱圓軸部61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轉動。若懸臂連結支柱51向逆時針方向轉動,則對液壓桿55施加向機體前方移動的力,與液壓桿55的另一端連結的轉動支柱56以轉動支柱軸58為中心向順時針方向轉動。若轉動支柱56向順時針方向轉動,則與轉動支柱56的另一端連結的連結桿57向上方移動。此時的連結桿57向上方的移動量為與懸臂桿部63的右側一端部分的移動距離的一半距離對應的移動量。根據連結桿57向上方的移動量,與連結桿57的另一端連結的液壓轉換閥部24通過升降控制用轉換閥使液壓升降缸23動作,通過使左右后輪14下降,機體相對于壟U上表面上升。此時,機體相對于壟U上表面上升的移動量為,由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檢測出的接近于上下方向的壟U的變換量的一半。
在將本實施方式的機體的高度控制為一定高度的聯動機構中,對應將由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各自所檢測的上下運動的變化量平均化后的變化量部分,控制機體機體升降。由于將左右配置的兩個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進行的檢測平均化來檢測農田面檢測,因此即使在壟U上存在土塊,機體也不會較大地上下變動,而是進行穩定的升降控制,可實現升降控制的適當化。另外,如圖35所示,將本實施方式的機體高度控制為一定高度的聯動機構采用以下結構將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通過比它們的轉動軸52、61靠上方位置的左側長槽孔168及右側長槽孔173連結懸臂50,懸臂50的位置對應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的上下運動的位置進行變化。并且,兩端由與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連結的位于懸臂桿部63的中央位置的懸臂軸套部64連結在懸臂連結支柱51的連結支柱圓軸部61上,在比轉動軸52、61靠上方的位置,懸臂連結支柱51連結在液壓桿55上,因此作為聯動機構整體成為小型的結構。另外,如圖35所示,在側面觀察時,與左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6及右側接地位置檢測體37連結的懸臂連結支柱51的位置配置在與液壓桿55連結的V字形狀的一端即液壓桿連結部62、和與懸臂軸套部64連結的連結支柱圓軸部61的軸部分之間。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擺錘式的左右傾斜傳感器42,利用該左右傾斜傳感器42的檢測使左右傾斜用液壓缸25動作而將行駛機體維持為左右水平的結構進行了說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做成例如不具備左右傾斜傳感器42,而是具備作業者本身用手動控制左右傾斜用液壓缸25的手動式的轉動調節桿的結構。圖45是說明本實施方式中的煙苗移植機10的一個變形例的轉動調節桿的概略俯視圖。另外,圖46表示轉動調節桿部分的概略俯視圖,圖47表示左右傾斜用轉換閥部分的概略俯視圖。在圖45所示的煙苗移植機10中,將轉動調節桿47設置在把持操縱手柄16時能夠用左手容易操作的操縱手柄16的部分。轉動調節桿47和左右傾斜用轉換閥46通過傾斜用調節電纜48連接。此外,在圖45中,省略了傾斜用調節電纜48的圖示。轉動調節桿47由手動操作用的操作桿部127、和從操作桿部127的中途向直角方向延伸的調節臂部128構成。在設置在操縱手柄16上的成為轉動支點部的轉動桿支軸126上,轉動自如地軸支撐操作桿部127的與調節臂部128連結的部分。操作桿部127中與用手操作的一側相反側的端部與一端固定在操縱手柄16上的中立回程彈簧125連接,成為通過中立回程彈簧125而被拉伸的結構。用手對操作桿部127進行操作之后,若將手離開操作桿部127,則轉動調節桿47通過中立回程彈簧125的作用力返回不進行傾斜操作的中立位置。在調節臂部128的前端連結傾斜用調節電纜48的一端。通過以轉動桿支軸126為中心用手轉動操作桿部127,從而調節臂部128的前端也轉動,伴隨于此,傾斜用調節電纜48在長度方向上移動。并且,該傾斜用調節電纜48的長度方向的移動量被傳遞到傾斜用調節電纜48的另一端側。此外,轉動調節桿47為中立狀態時,與調節臂部128連結的傾斜用調節電纜48的一端部分的方向配置成與操作桿部127的長度方向的方向平行。通過該配置,能夠防止傾 斜用調節電纜48的污損。另外,由于調節臂部128以操作桿部127為基準配置成直角,因此,通過該配置,能夠緊湊地收納轉動調節桿47。如圖47所示,傾斜用調節電纜48的另一端與一端連結在左右傾斜用轉換閥46上的傾斜閥連結桿130的另一端連結。在傾斜用調節電纜48的另一端部分,設有配置成傾斜用調節電纜48通過內部的作為拉合彈簧的轉動用按壓彈簧129。轉動用按壓彈簧129的一端固定在機體上所固定的彈簧固定部131上,對傾斜用調節電纜48的與傾斜閥連結桿130的連結部分向總是離開彈簧固定部131的方向加力。其次,對根據轉動調節桿47的操作而進行的轉動動作進行說明。在圖46中,若使操作桿部127向逆時針方向轉動,則調節臂部128的前端也向逆時針方向轉動,傾斜用調節電纜48向轉動調節桿47側被拉伸。此時,抵抗中立回程彈簧125的作用力及轉動用按壓彈簧129的各作用力,對操作桿部127進行操作。若傾斜用調節電纜48向轉動調節桿47側被拉伸,則傾斜用調節電纜48的另一端在圖47中朝向紙面向右側移動。由于傾斜閥連結桿130的與傾斜用調節電纜48連結的端部向右移動,因此左右傾斜用轉換閥46向逆時針方向轉動,通過該左右傾斜用轉換閥46的轉動,左右傾斜用液壓缸25工作,例如使機體向右側傾斜。在圖46中,在使操作桿部127向順時針方向轉動時,調節臂部128的前端也向順時針方向轉動,傾斜用調節電纜48在轉動調節桿47側松弛。此時,由于抵抗著中立回程彈簧125的作用力進行操作,因此中立回程彈簧125的作用力沒有發揮作用,但是轉動調節桿47通過轉動用按壓彈簧129的作用力向左右傾斜用轉換閥46側拉伸。若傾斜用調節電纜48向左右傾斜用轉換閥46側拉伸,則傾斜用調節電纜48的另一端在圖47中朝向紙面向左側移動。傾斜閥連結桿130的與傾斜用調節電纜48連結的端部向左移動,因此左右傾斜用轉換閥46向順時針方向轉動,通過該左右傾斜用轉換閥46的轉動,左右傾斜用液壓缸25工作,例如使機體向左側傾斜。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中立回程彈簧125,也可以使用作用力比轉動用按壓彈黃129強的彈黃。由此,能夠順暢地操作左右傾斜用轉換閥46,而且在將手離開操作桿部127時迅速地返回中立位置。作為中立回程彈簧125及轉動用按壓彈簧129而使用作用力同等的彈簧時,容易在左右傾斜用轉換閥46的操作上產生晃動。通過具備手動式的轉動調節桿47,能夠使行駛機體向例如作為作業位置側的左側傾斜,載置在備用苗載置臺30上的秧苗總是集中到作業者側,因此作業者將秧苗補充到供給杯33中的作業變得容易。此外,在上述說明中,作為發明的助力彈簧,為了將傾斜用調節電纜48向左右傾斜用轉換閥46拉伸而使用轉動用按壓彈簧129,但也可以使用從前方拉伸傾斜用調節電纜48和傾斜閥連結桿130的連結部分的拉伸彈簧。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煙苗移植機10上設置接地座。圖48是具備彈跳式的接地座142時的、接地座142的安裝部分的側視圖。用實線表示接地時的接地座142,用雙點劃線表示收納時的接地座142。圖49是接地座142的安裝部分的俯視圖。圖50是表示接地座142的從機體左側觀察的側視圖,圖51是表示從機體的前方觀察的主視圖。接地座142由左座桿147、右座桿148、成為接地部分 的接地座桿149以及座保持軸146構成。此外,左座桿147及右座桿148成為在使接地座142處于接地位置時向下方延伸的部分。在平行地配置的左座桿147及右座桿148的端部,在相對于左座桿147及右座桿148為直角的方向上固定有接地座桿149。接地座桿149如圖51所示,以從正面觀察為L字型的方式,固定在相對于左座桿147及右座桿148偏靠機體的左右中央側的位置上。這是為了對應于支撐左座桿147及右座桿148的主框架22配置在機體的靠右側,而將接地座桿149配置在機體的左右中央位置。即、在本實施方式中,接地座桿149配置成從左座桿147及右座桿148的端部向機體的左側延伸。接地座142被機體后方的主框架22的后高前低部分上所固定的成為兩張基部板的座支撐板143夾住地支撐。在座支撐板143上形成有支撐座支撐軸145的孔、和用于座保持軸146嵌入的兩個切口 144,座支撐軸145連結兩張座支撐板143。左座桿147及右座桿148由座保持軸146連結,形成有供座支撐軸145貫通的座支撐用長孔150。座支撐軸145在座支撐用長孔150內的位置在座支撐用長孔150的長軸方向上可以相對地移動,成為座支撐軸145和座保持軸146的間隔能變化的結構。座支撐軸145及座保持軸146之間由座保持用彈簧140連結,座保持用彈簧140將座保持軸146向座支撐軸145側拉合。座支撐軸145通過貫通形成于兩張座支撐板143上的座支撐用長孔150,從而接地座142由座支撐板143轉動自如地支撐,通過以座保持用彈簧140的作用力將座保持軸146保持在設于座支撐板143上的兩個切口 144的位置,由此接地座142在接地位置及收納位置暫時固定。如圖48所示,在收納時,接地座142以沿著主框架22的后高前低部分的姿勢收納。根據該結構,能夠以一次操作將接地座142轉換到接地位置和收納位置。而且,通過將彈跳方向作為后方,不用彎腰就能夠操作接地座142。此外,在這里,在各座支撐板143上設置兩個切口 144來暫時固定在接地位置及收納位置,但是也可以采用設置三個以上的切口,在三個以上的預定位置暫時固定接地座142的結構。其次,對本實施方式中的備用苗載置臺30的配置以及安裝結構進行說明。
圖52表示用于說明備用苗載置臺30的配置的俯視圖,朝向紙面,左側為機體的前方。圖53表不備用苗載置臺30的側視圖,圖54表不從備用苗載置臺30的機體后方觀察的后視圖。圖52的用虛線表示的矩形表示載置于備用苗載置臺30上的備用苗托盤138的位置,是在備用苗載置臺30上,在左右方向能夠并排載置三個備用苗托盤138的結構。備用苗載置臺30如圖I及圖52所示,備用苗載置臺30的后端的位置配置在比栽種深度桿49的中立位置及開坑體桿112靠后方。通過備用苗載置臺30的配置,備用苗載置臺30接近供給旋轉臺32,向供給杯33供給秧苗的作業變得容易。備用苗載置臺30通過左右分離地配置在比起中央靠后方的部分的兩根備用苗臺支柱135、和安裝在比中央靠前方的部分的備用苗支撐加固板136安裝在機體上。在機體框架上,在左右方向固定有棒狀的備用苗支柱支撐框架137,兩根備用苗臺支柱135為了豎立設置在備用苗支柱支撐框架137上,各備用苗臺支柱135的下端連結在備用苗支柱支撐框架137上。另外,備用苗支撐加固板136的一端固定在機體框架上,以加固備用苗載置臺30的支撐。其次,如圖61所示,若用栽種器具28在栽種在壟U上的苗的周圍形成淺凹狀的坑300,則在栽種了苗后或栽種的同時,能夠在形成于苗的周圍的淺凹狀的坑300內澆灌水或施加肥料或施加藥劑,容易進行栽種的苗的成活及培育管理。因此,孔300的深度Dl比用栽種器具28栽種在壟U上的苗的栽種深度D2淺。因此,關于用上述栽種器具28在栽種在農田中的苗的周圍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的開坑裝置,對其他結構例(第2實施例)進行說明。在該結構例中,通過后述的開坑裝置驅動凸輪302及從動凸輪輥306等,構成使開坑體110強制性地下降的驅動機構。上述曲柄臂驅動軸89設置成從栽種傳動箱26的栽種裝置驅動箱27向左右突出。并且,在該曲柄臂驅動軸89的左側突出部,安裝如上所述通過使第一擺動聯桿及上述第二擺動聯桿動作而使栽種器具28的前端描繪環狀軌跡17的第二擺動用部件301。另外,在曲柄臂驅動軸89的右側突出部,安裝強制性地使開坑裝置向下運動的開坑裝置驅動凸輪302。并且,開坑裝置包括基部轉動自如地軸支撐在栽種裝置驅動箱27上的開坑用升降聯桿機構303 ;上下位置調節自如地支撐在該開坑用升降聯桿機構303的前端部所設的筒部304上的開坑體110 ;將該開坑體110向上方拉起的的拉伸彈簧305 ;以及轉動自如地軸支撐在開坑用升降聯桿機構303上且與上述開坑裝置驅動凸輪302接觸的從動凸輪輥306。并且,開坑體110具備在側面觀察時前端越往下方越靠后方位置的傾斜前端部110a,是在俯視時構成-字狀的內部空間IlOb的形狀,成為通過下部突入農田中,在農田面上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的結構。另外,在開坑體110的前部固定有朝向上方設置的支撐軸307的基部。在該支撐軸307上,以等間隔在上下方向上設有多個調節高度用的貫通孔307a,通過將該支撐軸307的上部從下方插入開坑用升降聯桿機構303的筒部304,將固定 銷308插入其任意的貫通孔307a中,從而能夠調節開坑體110的上下高度位置地將開坑體110固定在開坑用升降聯桿機構303的前端部。因此,通過調節開坑體110的上下高度位置,從而能夠調節形成于農田面上的淺凹狀的坑300的深度Dl。另外,在下面敘述使開坑裝置的開坑體110強制性地向下運動的開坑裝置驅動凸輪302的形狀以及與設置在開坑用升降聯桿機構303上的從動凸輪輥306接觸而使開坑體110上下動作的時間。另外,開坑體110的向上運動通過拉伸彈簧305的抬起力進行,即、以開坑裝置驅動凸輪302和從動凸輪輥306通過拉伸彈簧305的抬起力一直接觸的方式,通過拉伸彈簧305的抬起力將開坑體110向向上運動的方向抬起。即、通過用將基部固定在曲柄臂驅動軸89的左側突出部上的第二擺動用部件301進行動作的第一擺動聯桿及上述第二擺動聯桿來描繪環狀軌跡17地進行動作的栽種器具28從最上升位置開始下降,與之同步地使開坑裝置強制性地向下運動,在栽種器具28突入農田之前,開坑體110先突入農田并在農田表面上開始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然后,栽種器具28在開坑裝置的開坑體110的后部的俯視時呈-字狀的內部空間IlOb內突入農田并栽種苗。然后,與栽種器具28從農田拔出同步地,開坑體110尚開農田。因此,由于在栽種器具28突入農田之前,栽種器具28在突入農田并在農田表面上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的開坑體110后部的俯視時呈-字狀的內部空間IlOb內突入農田并栽種苗,因此栽種器具28能夠在通過開坑體110將農田表面的土向左右排除后的狀態下且由開坑體110防護的狀態下栽種苗,可適當地進行苗的栽種姿勢良好的苗的栽種。另外,由于開坑裝置在用栽種器具28栽種在壟U上的苗的周圍適當地形成淺凹狀的坑300,因此在栽種苗后或栽種的同時,能夠在形成于苗的周圍的淺凹狀的坑300內澆灌水或施加肥料或施加藥劑,容易進行已栽種的苗的成活及培育管理。并且,由于做成利用使栽種器具28上下動作的驅動軸即曲柄臂驅動軸89來使開坑裝置動作的結構,因此栽種器具28和開坑裝置用相同的驅動軸驅動,在兩者上產生的驅動時間的誤差的情況減少,可進行良好的苗的栽種和在苗的周圍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移植后的苗的成活及管理變得容易。其次,基于圖62來說明開坑機構的第3實施例。該例的開坑機構的驅動結構與上述第2實施例不同。S卩、在上述曲柄臂驅動軸89的右側突出部上裝配有使開坑裝置強制性地上下運動的開坑裝置動作曲柄309。另外,開坑裝置動作曲柄309由基部被固定在曲柄臂驅動軸89上并進行旋轉的第一臂309a、和基部轉動自如地軸支撐在該第一臂309a上的第二臂309b構成。并且,在該第二臂309b的前端部轉動自如地軸支撐上下運動軸310的基部,在該上下運動軸310的前端部轉動自如地軸支撐旋轉輥311。另外,采用如下結構在栽種裝置驅動箱27上固定導向體312,在該導向體312上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長孔313,在該長孔313中嵌入上述旋轉輥311,旋轉輥311利用開坑裝置動作曲柄309的旋轉動作而在長孔313內上下往復移動。并且,開坑裝置的開坑體110與上述第2實施例同樣地具備從側面觀察時前端越往下方越靠后方位置的傾斜前端部110a,是在俯視時構成-字狀的內部空間IlOb的形狀,成為通過下部突入農田中,在農田面上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的結構。另外,在開坑體110的前部固定有朝向上方設置的支撐軸307的基部。并且,將該支撐軸307的上端部固定在旋轉輥311上。因此,開坑裝置動作曲柄309通過曲柄臂驅動軸89的旋轉來進行旋轉動作,從而旋轉輥311在長孔313內進行上下往復移動,開坑裝置與第2實施例同樣地進行平行上下、運動動作。另外,開坑裝置110的動作時間與栽種器具28的栽種動作時間與上述第2實施例完全相同,與栽種器具28從最上升位置開始下降同步地,使開坑裝置強制性地向下運動,在栽種器具28突入農田之前,開坑體110先突入農田并在農田表面上開始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然后,栽種器具28在開坑裝置的開坑體110的后部的俯視時呈-字狀的內部空間IlOb內突入農田并栽種苗。然后,與栽種器具28從農田拔出同步地,開坑體110向離開農田的方向向上運動。因此,由于在栽種器具28突入農田之前,栽種器具28在突入農田并在農田表面上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的開坑體110后部的俯視時呈-字狀的內部空間IlOb內突入農田并栽種苗,因此栽種器具28能夠在通過開坑體110將農田表面的土向左右排除后的狀態下且 由開坑體110防護的狀態下栽種苗,可適當地進行苗的栽種姿勢良好的苗的栽種。另外,由于開坑裝置110在用栽種器具28栽種在壟U上的苗的周圍適當地形成淺凹狀的坑300,因此在栽種苗后或栽種的同時,能夠在形成于苗的周圍的淺凹狀的坑300內澆灌水或施加肥料或施加藥劑,容易進行已栽種的苗的成活及培育管理。并且,由于做成利用使栽種器具28上下動作的驅動軸即曲柄臂驅動軸89來使開坑裝置動作的結構,因此栽種器具28和開坑裝置用相同的驅動軸驅動,在兩者上產生的驅動時間的誤差的情況減少,可進行良好的苗的栽種和在苗的周圍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移植后的苗的成活及管理變得容易。其次,基于圖63來說明開坑機構的第4實施例。該例的開坑機構的上下驅動結構與上述第2及第3實施例不同。即、開坑裝置的金屬板制的開坑框架314的后部在栽種器具28的附近,利用轉動支軸316轉動自如地軸支撐在主框架22上所固定的開坑裝置支撐臂315上。并且,在開坑框架314的前側上部,固定有前部框架319,該前部框架319在由兼用平衡塊鑄件構成的前端部設有從動凸輪317。另外,在該前部框架319上,上下位置調節自在地固定有與第2及第3實施例相同的開坑體110的支撐軸307的上端部。另一方面,在曲柄臂驅動軸89的右側突出部上,裝配有從下方接觸開坑裝置的從動凸輪317而使開坑裝置強制性地上下運動的動作凸輪318。因此,成為開坑裝置因自重而繞轉動支軸316轉動并突入農田、在農田表面上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的結構。另外,為如下結構在開坑框架314的后部固定有轉動限位器320,通過該轉動限位器320與主框架22接觸,從而限制開坑裝置的最下運動位置。并且,利用曲柄臂驅動軸89進行轉動的動作凸輪318從下方接觸開坑裝置的從動凸輪317而使開坑體110強制性向上運動,進行僅在規定期間保持在向上運動位置上的運動。另外,利用該動作凸輪318進行的開坑裝置的上下運動動作的時間與前例完全相同,與栽種器具28從最上升位置開始下降同步地解除開坑裝置的向下運動的限制并使其向下運動,在栽種器具28突入農田之前,開坑裝置先突入農田并在農田表面上開始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然后,栽種器具28在開坑體110的后部的俯視時呈-字狀的內部空間IlOb內突入農田并栽種苗。然后,與栽種器具28從農田拔出同步地,開坑體110向離開農田的方向向上運動。因此,由于在栽種器具28突入農田之前,栽種器具28在突入農田并在農田表面上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的開坑體110后部的俯視時呈-字狀的內部空間IlOb內突入農田并栽種苗,因此栽種器具28能夠在通過開坑體110將農田表面的土向左右排除后的狀態下且由開坑體110防護的狀態下栽種苗,可適當地進行苗的栽種姿勢良好的苗的栽種。另外,由于開坑裝置110在用栽種器具28栽種在壟U上的苗的周圍適當地形成淺凹狀的坑300,因此在栽種苗后或栽種的同時,能夠在形成于苗的周圍的淺凹狀的坑300內澆灌水或施加肥料或施加藥劑,容易進行已栽種的苗的成活及培育管理。并且,由于做成利用使栽種器具28上下動作的驅動軸即曲柄臂驅動軸89來使開坑裝置動作的結構,因此栽種器具28和開坑裝置用相同的驅動軸驅動,在兩者上產生的驅動時間的誤差的情況減少,可進行良好的苗的栽種和在苗的周圍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移植后的苗的成活及管理變得容易。其次,基于圖64來說明開坑機構的第5實施例。該例的開坑機構與前例完全不同。即、開坑裝置由將基部轉動自如地軸支撐在左右支撐臂321上的左右開坑體323L、323R構成,上述左右支撐臂321的基部固定在主框架22上,上述開坑裝置配置成與栽種器具28將苗栽種農田中時向下運動的位置相對應。并且,在左右支撐軸322上分別設有螺旋彈簧324,螺旋彈簧的兩端部與左右支撐臂321和左右開坑體323L、323R配合,該該左右開坑體323L、323R向圖64的用實線表示的處于向上運動狀態的一側被加力。另外,左右開坑體323L、323R的前端部成為以L字狀彎曲的結構,在圖64的用實線表示的向上運動的狀態下,其前端部323La、323Ra成為接觸的垂直狀。另外,左右開坑體323L、323R安裝在克服螺旋彈簧324的作用而向機體左右方向打開時,在農田面上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在栽種器具28突入農田為了栽種苗而向左右打開的部位的左右外側面分別設有左右開坑體動作輥325。因此,在栽種器具28為了在農田中栽種苗而向下運動時,栽種器具28的前端與左右開坑體323L、323R的上表面接觸,伴隨栽種器具28的向下運動,左右開坑體323L、323R克服螺旋彈簧324的作用而向機體左右方向打開。于是,首先,左右開坑體323L、323R的前端部323La、323Ra以大致垂直狀突入農田,之后,向后機體左右方向打開,開始在農田面上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然后,在栽種器具28向下運動突入農田并栽種苗時,若栽種器具28向左右打開,則左右開坑體動作輥325分別使左右開坑體323L、323R進一步向機體左右方向打開,與栽種器具28栽種苗的同時,在農田面上形成淺凹狀的坑 300。因此,在栽種器具28突入農田時,在突入農田并在農田表面上形成淺凹狀的坑300的開坑裝置的左右開坑體323L、323R之間,栽種器具28突入農田并栽種苗,因此栽種器具28能夠在通過左右開坑體323L、323R將農田表面的土向左右排除后的狀態下且由左右開坑體323L、323R防護的狀態下栽種苗,因此可適當地進行苗的栽種姿勢良好的苗的栽種。另外,由于開坑裝置在用栽種器具28栽種在壟U上的苗的周圍適當地形成淺凹狀的坑300,因此在栽種苗后或栽種的同時,能夠在形成于苗的周圍的淺凹狀的坑300內澆灌水或 施加肥料或施加藥劑,容易進行已栽種的苗的成活及培育管理。并且,由于做成利用使栽種器具28的上下動作來驅動開坑裝置的結構,因此以簡單的結構進行良好的苗的栽種和在苗的周圍形成淺凹狀的坑300。其次,基于圖65來說明開坑機構的第6實施例。該例是將開坑機構設置在栽種器具28自身上的結構。g卩、在栽種器具28的上部,分別通過左右支撐臂326L、326R將左右開坑體323L、323R轉動自如地分別支撐在左支點軸327及右支點軸328上,利用設置在栽種器具28的左右方向中央位置上的開坑體連動用軸329來連結左右支撐臂326L、326R。并且,將開閉操作臂330的上端連接在轉動操作臂331上,該開閉操作臂330的基部固定在左開坑體323L上。因此,左右開坑體323L、323R通過與栽種器具28的左側部件332L和右側部件332R同樣的機構進行開閉動作。因此,在栽種器具28突入農田并在設定的栽種深度位置拉動轉動操作臂331時,栽種器具28的左側部件332L和右側部件332R向左右方向打開栽種苗,同時左右開坑體323L、323R也向左右方向打開,在利用栽種器具28在已栽種在壟U上的苗的周圍,開坑裝置適當地形成淺凹狀的坑300。因此,在栽種苗后或栽種的同時,能夠在形成于苗周圍的淺凹狀的坑300內澆灌水或施加肥料或施加藥劑,容易進行已栽種的苗的成活及培育管理。并且,由于做成將開坑機構設置在栽種器具28自身上的結構,因此能以簡單的結構進行良好的苗的栽種和在苗的周圍形成淺凹狀的坑300。另外,也可以采用以下結構不特別設置開坑機構,在栽種器具28突入農田,栽種器具28的左側部件332L和右側部件332R向左右方向打開而將苗以預定的栽種深度栽種之后,在栽種器具28在上升預定量的位置,左側部件332L和右側部件332R進一步向左右方向較大地打開,在苗的周圍形成淺凹狀的坑300。根據該結構,通過僅變更使栽種器具28的左側部件332L和右側部件332R開閉的凸輪形狀,便可進行苗的栽種和在苗周圍形成淺 凹狀的坑300,因此結構變得簡單。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移植對象物以煙苗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適用于栽種煙苗以外的移植對象物的移植機。例如,也可以適用于移植馬鈴薯等種薯的移植機。
權利要求
1.一種栽種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栽種移植對象物的栽種器具(28); 升降聯桿機構(29),該升降聯桿機構(29)具有向預定方向擺動的第一擺動聯桿(80、81、99),和一端與上述第一擺動聯桿(80、81、99)連結而另一端與上述栽種器具(28)連結且向其他預定方向擺動的第二擺動聯桿(82、83、97); 使上述第一擺動聯桿(80、81、99)動作的第一擺動用部件(84);以及 使上述第二擺動聯桿(82、83、97)動作的第二擺動用部件(85), 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及上述第二擺動用部件(85)通過使上述第一擺動聯桿(80、81、99)及上述第二擺動聯桿(82、83、97)動作,從而使上述栽種器具(28)的前端描繪環狀的靜軌跡(17),并且就上述栽種器具(28)的速度而言,在被供給上述移植對象物的位置的速度比在栽種上述移植對象物的位置的速度慢。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栽種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比上述栽種器具(28)的前端的上下運動的寬度的中心位置靠下方的位置,上述靜軌跡(17)的前后寬度最大。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栽種裝置,其特征在于, 分別具有多個上述第一擺動聯桿(80、81、99)及多個上述第二擺動聯桿(82、83、97), 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作用于多個上述第一擺動聯桿(80、81、99)中的一部分,上述第二擺動用部件(85)作用于多個上述第二擺動聯桿(82、83、97)中的一部分。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栽種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的驅動軸(88)兼用作與第一擺動用部件(84)所作用的一部分第一擺動聯桿不同的、第一擺動用部件(84)不作用的第一擺動聯桿的轉動支點軸。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栽種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在比第一擺動用部件(84)不作用的第一擺動聯桿的中央位置靠近轉動支點軸(90)的位置作用于別的第一擺動聯桿。
6.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栽種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是通過周緣部而作用于上述第一擺動聯桿的板狀凸輪,上述第二擺動用部件(85)是通過連結臂(86)而與上述第二擺動聯桿連結的曲柄,上述栽種器具(28)位于被供給上述移植對象物的位置時的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的外徑的變化比上述栽種器具(28)位于栽種上移植對象物的位置時的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的外徑的變化小,上述栽種器具(28)位于被供給上述移植對象物的位置時以及位于栽種上述移植對象物的位置時,上述第二擺動用部件(85)為垂直或相比水平更接近垂直的方向。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栽種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栽種器具(28)位于栽種上述移植對象物的栽種位置或其附近時,上述第二擺動用部件(85)和上述連結臂(86)以直線狀重疊,上述第二擺動用部件(85)和上述第一擺動聯桿相互平行。
8.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栽種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伴隨上述第一擺動聯桿(80、81、99)的擺動而移動,且開閉上述栽種器具(28)的開閉用部件(101);以及 與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84) —體地被驅動,且使上述開閉用部件(101)動作的開閉驅動凸輪(100)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能夠向反復進行上下運動的栽種器具可靠地供給移植對象物的栽種裝置。該栽種裝置具備栽種移植對象物的栽種器具;升降聯桿機構,該升降聯桿機構具有向預定方向擺動的第一擺動聯桿,和一端與上述第一擺動聯桿連結而另一端與上述栽種器具連結且向其他預定方向擺動的第二擺動聯桿;使上述第一擺動聯桿動作的第一擺動用部件;以及使上述第二擺動聯桿動作的第二擺動用部件,上述第一擺動用部件及上述第二擺動用部件通過使上述第一擺動聯桿及上述第二擺動聯桿動作,從而使上述栽種器具的前端描繪環狀的靜軌跡,并且就上述栽種器具的速度而言,在被供給上述移植對象物的位置的速度比在栽種上述移植對象物的位置的速度慢。
文檔編號A01C11/02GK102630415SQ20121002886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2月9日
發明者東幸太, 岡田英博, 大久保嘉彥, 山根暢宏, 村并昌實, 田崎昭雄 申請人:井關農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