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果桑圍邊速生栽培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桑樹栽培技術,具體是指一種果桑速生高產豐產栽培法。
背景技術:
栽桑、養蠶、制絲、織綢是中國古代人民的偉大發明,已具有5000多年的歷史。“農桑立國,立法護桑”在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全國6000多種木本植物,還沒有一個樹種能享受如此殊榮。中國絲綢產品和養蠶技術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通過“絲綢之路”向歐亞諸國傳播。目前,桑果資源在工業、醫藥、食品開發利用,特別是養生保健方面進展很快,這有利于人類健康,符合高品質人類生活發展方向。 桑樹作為藥食同源植物,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可以說中國自有藥材市場,桑樹就和甘草一樣成為不可缺少的藥材。因為中國歷代歷朝所出的《本草》桑都在其中,主要有桑葉、霜桑葉、青桑椹、白桑椹、黑桑椹、桑白皮、桑耳等等。中藥書上,特別是作為藥材,對桑可以說是推崇備至。《典術》說“桑乃箕星之精”。《頌曰》方書稱“桑之功最神”。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果桑的養生保健藥用越來越多,其“神木”的神奇皆為現代科學技術所證明。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是藥有三分毒,而作為藥食同源的桑樹,則絕無有毒物質。近年來,果桑產業發展迅速。桑果,又稱桑葚,有“中華果王”、“人間圣果”之美譽。以其獨具特色的釀酒、飲料、食品、藥品系列到天然色素的開發,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良好的保健作用。古今名著記載如《本草綱木》搗汁飲,解酒服,利水氣、消腫;《滇南本草》益腎臟而固精,以服黑發明目。利五臟、關節、通氣血。還有《中藥大辭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唐本草》、《本草求真》、《本草拾遺》、《本草經疏》、《新修本草》等都記載了桑果的醫療保健作用。1993年,衛生部已將桑果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名單之中。人們正期待著這種新興產品早日進入生活之中。桑椹,又稱桑果。不僅含有16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還有B1、B2等多種維生素和有機酸,同時含有鐵、鋅、鈣、磷等礦物質元素及胡蘿卜素、纖維素、果膠等營養成分,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補血滋陰、生津止渴、潤腸燥、明目烏發、抗衰老等功效。1993年,衛生部將桑果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名單之中,桑椹成為食療兩宜的“第三代水果新貴”。桑果的主產業是采摘桑椹鮮食和生產加工成桑椹酒(如桑干紅、桑果啤等)、桑果汁、桑椹紅色素、桑果醬、桑果凍、桑椹醋等,桑果開發相關的產品豐富,廣泛應用于食品工業、生物制藥、印染、造紙、飼料、蠶業等。近年來,隨著果桑特色產業的發展和相關新產品的精深開發,對果桑原料桑果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傳統的果桑栽培技術由于占地面積較寬、投產年限較長、畝桑產果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栽植果桑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制約著果桑產業的發展。因此,探索發掘一種速生、高產、豐產、節地的果桑栽培技術勢在必行。近年來,隨著果桑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創新發展思路,積極探索果桑綜合利用,在種植模式、方法和桑園開發利用上動腦筋,特別是對優質果桑的速生高產豐產栽培法的探索和研究越來越受到各相關領域的重視。
發明內容
本發明根據現有技術的不足公開了ー種果桑圍邊速生栽培法,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高ー種既有利于穩定蠶業基礎,又有利于蠶農增收的果桑速生高產豐產栽培法。本發明栽培方法不僅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単位面積的經濟效益,而且成為發展立體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的典范。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果桑圍邊速生栽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I) “叢植法”定植;2)品種嫁接;3) “挑芯斷梢法”快速養型;4)樹型管護;所述“叢植法”定植是按照窩距X行距為0.6X0.4米的規格,在地塊周邊,呈“Λ”形錯窩定植,“Λ”形三邊等距為O. 2米,三株位于“Λ”形的三頂點,每窩叢植3株,每畝叢植400 800窩,共1200 2400株;上述“叢植法”定植方法應用于地塊周邊的邊、角土地,由于合理的定植布置,能充分利用陽光、土地供養能力,最大能力發揮土地資源效率。所述品種嫁接是在每根枝條對接2芽;所述“挑芯斷梢法”快速養型包括挑芯,嫁接后次年,嫁接芽開始萌動生長,在“鵲ロ期”至第一張幼葉展開這段時期,用竹簽或尖鋭物品將芽芯挑斷,阻斷芽芯抽條長成新梢,芽芯受到挑斷損傷后,腋芽萌發生長,發出多個芽條,保留2個健壯和著生位置好的芽條生長形成第一級支干;斷梢,挑芯后待新梢長出15 20厘米高,掐去梢尖,進行斷梢,促使腋芽萌發,快速養成第二級支干,養成“2叉4枝8 丫”的樹型。進ー步所述樹型管護是每三年一“小腰”,保持樹體高度O. 6 O. 7米,樹型呈“2叉4枝8 丫”分布,保證每畝有收獲枝6000 8000條。進ー步所述“叢植法”定植包括當實生幼苗真葉長到3 4片時為移栽適期,定植前應翻挖平整土地,采用開溝或挖窩的方式,施底肥,在底肥上蓋土 10 14厘米,再用地膜覆蓋,將實生苗按規格栽入地中,雍土壓緊,栽后立即施定根水。進ー步所述品種嫁接包括在桑樹休眠期到桑樹發芽前進行,在主干離地10 15厘米選擇表皮光滑處,采用切皮芽接,用嫁接刀對接2芽,用薄膜條包扎嚴實,只露芽尖在外,2芽上下相距5 6厘米,然后將上部枝條呈45度角剪去,剪ロ平滑。“叢植法”定植在實生幼苗真葉長到3 4片時為移栽適期;定植前應翻挖平整土地,采用開溝或挖窩的方式,施底肥,在底肥上蓋土 10 14厘米,再用地膜覆蓋,將實生苗按規格栽入地中,雍土壓緊,栽后立即施定根水。桑芽開始萌發時,掰除或用嫁接刀削除原始芽,以保證嫁接芽營養的集中供應。上述果桑圍邊速生栽培法,更具體主要包括如下步驟1、“叢植法”定植;2、品種嫁接;3、“挑芯斷梢法”快速養型;4、樹型管護。進ー步其具體方法為;I. “叢植法”定植I. I定植時間4月中旬-9月,當實生幼苗真葉長到3 4片時為移栽適期。I. 2定植規格
“叢植法”定植是按照窩距X行距為0. 6X0. 4米的規格,在地塊周邊或各形狀土地上,呈“ A”形錯窩定植,“ A”形三邊等距為0. 2米,三株位于“A”形的三頂點,每窩叢植3株,每畝叢植400 800窩,共1200 2400株。I. 3定植方法定植前應翻挖平整土地,采用開溝或挖窩的方式,施足底肥,底肥最好用農家肥加復合肥,在底肥上蓋土 10 14厘米,防止營養土與底肥接觸,燒傷幼根,再用地膜覆蓋。將實生苗按規格栽入地中,雍土壓緊,栽后立即施足定根水。所述定植可充分利用地塊周邊土地進行。2、品種嫁接
2. I嫁接時間在桑樹休眠期到桑樹發芽前均可進行,一般時間為10月中下旬到次年的2月上旬。2. 2嫁接方法在主干離地10 15厘米選擇表皮光滑處,采用冬季切皮芽接技術,用嫁接刀對接2芽,用薄膜條包扎嚴實,只露芽尖在外,2芽上下相距5 6厘米,然后將上部枝條呈45度角剪去,要求剪口平滑。3、“挑芯斷梢法”快速養型3. I挑芯。在次年2月下旬,嫁接芽開始萌動生長,在“鵲口期”至第一張幼葉展開這段時期,用竹簽或尖銳物品將芽芯挑斷,阻斷芽芯抽條長成新梢,由于芽芯(即生長點)受到損傷,腋芽將萌發生長,發出多個芽條,只保留2個健壯和著生位置較好的芽條生長形成第一級支干。所述“鵲口期”是指桑樹萌芽后,幼葉2-3片尖端露出,狀似“鵲口”,故形象地稱該階段為“鵲口期”。從脫苞到鵲口約經3-7天。3. 2斷梢。到5月上旬,新梢可長出15 20厘米高,此時掐去梢尖,進行斷梢,促使腋芽萌發,快速養成第二級支干,養成“2叉4枝8 丫”的樹型,達到每畝收獲枝6000 8000 條。3. 3注意事項。2月下旬桑芽開始萌發,砧木上的原始芽比嫁接芽萌發早,必須及時掰除或用嫁接刀削除,以保證嫁接芽營養的集中供應。4、樹型管護每年冬季在桑樹落葉后11月下旬至I月上旬,將弱小枝、病蟲枝從基部剪除,剪去枝條頂端10 20厘米長的嫩梢部分,如過早剪梢,容易發生冬芽秋發現象;如果不剪,則來年枝葉生長較差,桑果成熟較慢,而且易自然脫落,每三年一“小腰”,保持樹體高度0. 6 0. 7米,樹型呈“2叉4枝8 丫 ”分布,達到每畝有收獲枝6000 8000條。在5月底采果結束后,及時夏伐,實行夏伐和冬季重剪輪番進行,確保樹勢正常生長。所述“小腰”:是桑樹養型的一種方法。具體是指在養型過程中,由于每年的剪伐都在枝條基部存留15-20厘米,年年如此,支干級次不斷增加,發條抽枝的部位不斷升高,致使抽枝展葉的能力下降,不利于采葉操作和桑樹生長,影響產量。為了恢復樹勢,提高產量,就必須進行截干降冠,使其復壯。其方法是在春季樹液流動前,將上部支干截除2-3級稱為“小腰”;截除4-5級稱為“大腰”。截干時,應在支干分叉處稍上方下剪,以利于潛伏芽萌發抽枝。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傳統的果桑種植,是利用整塊地按照1X2米或I. 5X0. 8米等栽植規格進行栽植,栽植密度較小,一畝地可種植333 666株,產量由于果桑品種不同,平均在1500 2500公斤,每畝果桑產值約4000 6000元,土地利用率、產出率較低。在養型方面,傳統果桑栽植第二年養成第一級支干,第三年養成第二級支干,達到豐產樹型至少需要4-5年,延后了果桑的投產年限。果桑速生高產豐產栽培法周期短、見效快。當年栽桑,當年即可養蠶投產見效。蠶農利用好田好地新建一畝“果桑速生高產豐產”桑園,畝圍邊叢植1200 2400株,畝桑效益平均可達6000-8000元,最高可達10000元,同傳統的果桑栽培模式相比,畝桑效益成倍增加。I、土地利用率高,綜合產出率高,經濟效益好本法主要是按照窩距X行距為O. 6 X O. 4米的規格,在地塊周邊,呈“Λ”形錯窩定植,“Λ”形三邊等距為O. 2米,三株位于“Λ”形的三頂點,每窩叢植3株,每畝叢植400 800窩,共1200 2400株。同時土地中央空出地塊也可栽大行桑、密植葉用桑園,也可以種糧食和其他經濟作物。本法單在土地周邊從植果桑,桑果畝產可達2500 3500公斤,畝桑效益平均可達6000 8000元,最高可達10000元,同傳統的果桑栽培模式相比,畝桑效益成倍增加。采用“從植法”定植,僅利用地邊少量土地栽植果桑,達到甚至超過整塊地全面種植的經濟效益;同時桑園中還可以栽植葉用桑、糧食、藥材、蔬菜等,可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単位面積產出率,増加土地的綜合經濟效益。本法同樣可以應用于整塊土地大面積種植。2.操作簡單、養型快捷、投產快本法采用“挑芯斷梢法”,解除芽、條的頂端生長優勢,使養分轉運到幼葉和腋芽中去,促進幼葉和腋芽分生萌發,快速形成新的生長點,當年即可養成“2叉4枝8 丫”的豐產樹型,次年即可采收桑果。此技術操作簡單,不僅簡化了果桑養型步驟,而且提前1-2年使果桑投產,具有投產快的特點。綜上所述,本發明操作簡單,具有投產快、產量高、管理方便等特點,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提高了土地単位面積的經濟效益,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蠶農栽桑積極性,穩定蠶業基礎,促進蠶業健康快速發展意義重大,同時采用本法達到豐產高產的目的,為果桑生產加工企業提供優質原料,對延伸產業鏈、推進區域蠶業持續快速發展創造有了有利條件。
圖I是本發明“叢植法”定植布置示意圖。圖中,X是行距,Y是窩距,Z是每窩等邊三角形的邊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進ー步說明,具體實施方式
是對本發明原理的進ー步說明,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與本發明相同或類似技術均沒有超出本發明保護的范圍。下面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叢植法”定植;b、品種嫁接;c、“挑芯斷梢法”快速養型;d、樹型管護;進一步其具體方法為;
a. “叢植法”定植定植時間。每年4月中旬至9月,當實生幼苗真葉長到3 4片時為移栽適期。定植規格。按照窩距X行距為0. 6X0. 4米的規格,在地塊周邊,呈“A”形錯窩定植,“ A”形三邊等距為0. 2米,三株位于“ A”形的三頂點,每窩叢植3株,每畝叢植400 800窩,共1200 2400株。結合圖I所示,窩距X行距(YXX) = 0. 6X0. 4米,“A”形三邊Z等距為0.2米。定植方法。定植前應翻挖平整土地,采用開溝或挖窩的方式,施足底肥(底肥最好用農家肥加復合肥),在底肥上蓋3 4寸土,(防止桑苗與底肥接觸,燒傷幼根)再用地膜覆蓋。將桑苗按規格栽入地中,雍土壓緊,栽后立即施足定根水。b.品種嫁接嫁接時間。在桑樹休眠期到桑樹發芽前均可進行,一般時間為10月中下旬到次年的2月上旬。嫁接方法。在主干離地10 15厘米選擇表皮光滑處,采用冬季切皮芽接技術,用嫁接刀對接2芽,用薄膜條包扎嚴實,只露芽尖在外,2芽上下相距5 6厘米,然后將上部枝條呈45度角剪去,要求剪口平滑。C、“挑芯斷梢法”快速養型挑芯。在次年2月下旬,嫁接芽開始萌動生長,在“鵲口期”至第一張幼葉展開這段時期,用竹簽或尖銳物品將芽芯挑斷,阻斷芽芯抽條長成新梢,保留2個健壯和著生位置較好的芽條生長形成第一級支干。斷梢。到5月上旬,新梢可長出15 20厘米高,此時掐去梢尖,進行斷梢,促使腋芽萌發,快速養成第二級支干,養成“2叉4枝8 丫 ”的樹型,達到每畝收獲枝6000 8000條。注意事項。2月下旬桑芽開始萌發,砧木上的原始芽比嫁接芽萌發早,必須及時掰除或用嫁接刀削除,以保證嫁接芽營養的集中供應。d、樹型管護每年冬季在桑樹落葉后11月下旬至I月上旬,將弱小枝、病蟲枝從基部剪除,剪去枝條頂端10 20厘米長的嫩梢部分(如過早剪梢,容易發生冬芽秋發現象;如果不剪,則來年枝葉生長較差,桑果成熟較慢,而且易自然脫落),每3年一小腰,保持樹體高度0. 6
0.7米,樹型呈“2叉4枝8 丫 ”分布,達到每畝收獲枝6000 8000條。在5月底采果結束后,及時夏伐,實行夏伐和冬季重剪輪番進行,確保樹勢正常生長。對于后期桑園管理,應注意桑園施肥、水分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桑園施肥。充足的光照和肥沃的土壤可保證桑果的產量和品質。根據土壤的肥力不同和實際條件,氮磷鉀按5 3 4合理搭配,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栽桑當年施足底肥。以農家肥和有機復合肥為主,保證樹體快速強健生長,為第二年掛果打好營養基礎。一般栽植時姆畝可施農家肥3000-4000公斤,有機復合肥150kg。投產后施肥。第一次春季“催芽催花肥”。一般在始花期,以速效性肥料和復合肥為主,如磷酸ニ氫鉀、尿素、有機復合肥等。溝施或穴施,每畝施肥50_70kg ;在幼果期葉面噴施一次O. 3%的磷酸ニ氫鉀溶液(葉子正反兩面都要噴施),以提高果實含糖量,使桑椹果大色艷,穩產增產。第二次夏伐“壯枝肥”。可促使桑芽萌發,新梢快速生長。一般在6月中旬夏伐后,以速效性氮肥和有機肥為主。溝施或穴施,每畝施肥50kg ;新梢長到30cm時,可用300倍磷酸ニ氫鉀進行葉面施肥4 5次,促進新梢快速生長,為來年豐產積累養分。第三次冬施基肥。一般在冬季桑樹休眠期進行,以農家肥和過磷酸鈣為主。在定植行中間開深40cm、寬40cm的施肥溝,每畝施入腐熟的優質農家肥4000kg,并混入磷肥 70kg。桑園水分管理。果桑在果實成長期和成熟期對水分要求特別高,如遇干旱,水分不充足吋,果形小,果汁不充足,產量低,要及時灌水。但果桑不耐澇,積水易死亡,因此雨季要注意排水。果桑生長最適宜的土壤水分是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 -80%,如低于50%時就要灌溉,一般生產上經驗為,表土層下20-30厘米土壌用手握成團、手松即開為適宜土壌含水量。桑園病蟲害防治。果桑病蟲害較少,蟲害主要有桑象蟲、桑天牛、金龜子等,病害主要是菌核病。每年冬季剪除病蟲害枝,并噴施長效期農藥防治蟲害。在3月上中旬桑芽剛萌動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對樹體和地面全面噴灑,摘果前15天停止噴藥。發現病果應及時摘除,帶出園外深埋。在非產果期,用水胺硫磷1000 1500倍液噴灑,從6月上旬到9月底三次定期噴灑,防治桑園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
權利要求
1.一種果桑圍邊速生栽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 “叢植法”定植;2)品種嫁接;3) “挑芯斷梢法”快速養型;4)樹型管護。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果桑圍邊速生栽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叢植法”定植是按照窩距X行距為0.6X0.4米的規格,在地塊周邊,呈“Λ”形錯窩定植,“Λ”形三邊等距為O. 2米,三株位于“Λ”形的三頂點,每窩叢植3株,每畝叢植400 800窩,共1200 2400株; 所述品種嫁接是在每根枝條對接2芽; 所述“挑芯斷梢法”快速養型包括 挑芯,嫁接后次年,嫁接芽開始萌動生長,在“鵲ロ期”至第一張幼葉展開這段時期,用竹簽或尖鋭物品將芽芯挑斷,阻斷芽芯抽條長成新梢,芽芯受到挑斷損傷后,腋芽萌發生長,發出多個芽條,保留2個健壯和著生位置好的芽條生長形成第一級支干; 斷梢,挑芯后待新梢長出15 20厘米高,掐去梢尖,進行斷梢,促使腋芽萌發,快速養成第二級支干,養成“2叉4枝8 丫”的樹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果桑圍邊速生栽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樹型管護是每三年一 “小腰”,保持樹體高度O. 6 O. 7米,樹型呈“2叉4枝8 丫”分布,保證每畝有收獲枝6000 8000 條。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果桑圍邊速生栽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叢植法”定植包括當實生幼苗真葉長到3 4片時為移栽適期,定植前應翻挖平整土地,采用開溝或挖窩的方式,施底肥,在底肥上蓋土 10 14厘米,再用地膜覆蓋,將實生苗按規格栽入地中,雍土壓緊,栽后立即施定根水。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果桑圍邊速生栽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品種嫁接包括在桑樹休眠期到桑樹發芽前進行,在主干離地10 15厘米選擇表皮光滑處,采用切皮芽接,用嫁接刀對接2芽,用薄膜條包扎嚴實,只露芽尖在外,2芽上下相距5 6厘米,然后將上部枝條呈45度角剪去,剪ロ平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果桑圍邊速生栽培法,包括“叢植法”定植,品種嫁接,“挑芯斷梢法”快速養型,樹型管護等步驟,樹型呈“2叉4枝8丫”分布,保證每畝有效收獲枝6000~8000條,實現果桑快速科學養型,達到節地、高產、豐產的效果。本發明操作簡單,具有投產快、產量高、管理方便等特點,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提高了土地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蠶農栽桑積極性,穩定蠶業基礎,促進蠶業健康快速發展意義重大,同時采用本法達到豐產高產的目的,為果桑生產加工企業提供優質原料,對延伸產業鏈、推進區域蠶業持續快速發展創造有了有利條件。
文檔編號A01G1/06GK102630543SQ20121008045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3日
發明者馮永德, 柯皓天, 范小敏, 陳祥平 申請人: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