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適土適樹鑲嵌造林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造林方法,特別涉及一種適土適樹的鑲嵌式造林方法,屬于植物栽培領域。
背景技術:
黃土高原地質條件復雜,土壤理化性質差異顯著,這些因素直接影響植被的生長發育和景觀分布,對丘陵溝壑區的影響尤為突出。通常,黃土丘陵區主要分布著三種土壤類型黃綿土,占總面積的77. 5%;紅粘土,占總面積的5. 6%;位于巖床之上尚未成熟,砂巖含 量較高的巖石土壤——風化巖沫土,占總面積的9. 0%。其中,黃綿土土層厚度約50-200m,其下為0. 5-5m厚的紅粘土土層,紅粘土土層下是0. 5-lm厚的風化巖沫土土層。傳統觀點認為,黃土丘陵區只有黃綿土土壤可以實施人工造林,其他兩種土壤由于營養貧瘠不能維持林木正常生長需要;同時,由于黃土高原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稀少,在這一地區植樹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保證林木生長發育,就成為一個難點,也就成為當今人工造林技術研究的一個主要方向。我國廣大學者對黃土高原地區集流抗旱造林技術優化模式、檸條植苗造林技術、森林植被培育、集雨造林原理和保水劑在造林綠化中的應用等做了大量研究,近年來也取得不少進展,但這些研究注重造林技術本身,缺少對人工造林土壤環境的關注和分析,特別是針對天然降水利用和化學試劑應用研究很活躍,而對如何利用不同的土壤環境,進行有區別的樹種搭配選擇,卻沒有充分考慮和進行研究,使人工造林成活率普遍較低,綠化過程進展緩慢。如何在土壤貧瘠、通透性差、傳統觀點認為不宜樹木生長發育的紅粘土和風化巖沫土上進行植樹造林,拓展適宜造林的土壤類型,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活率,擴大造林范圍,就成為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現有情況,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針對不同劣質土壤進行“適土適樹”造林的方法,以充分利用現有土壤,保證林木在栽培初期有較高成活率,并在后期能持續、穩定生長。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適土適樹鑲嵌造林方法,包括步驟一,根據造林區域,對區內不同土壤分布進行分析、調查,依據不同土壤分布情況選擇一種以上不同特征的樹種進行搭配。由于區域不同,土壤類別也會有所差異。如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黃土高原中,不僅降水稀少,而且土壤類別由上到下分為黃綿土、紅粘土和風化巖沫土,其中,紅粘土和風化巖沫土較為貧瘠,黃綿土則適合植物生長。由于溝壑、陡坡、山巒的存在,加上雨水沖刷和風化過程的影響,在不同的區域,會有完全不同的土壤類型,不同類型的土壤理化性質差異較大,使得不同的土壤適宜種植不同的樹種,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土壤和樹種的特點,保證生長發育。經長期研究得出,黃綿土上特別適宜種植楊樹和/或檸條,紅粘土及風化巖沫土上特別適宜種植沙棘和/或刺槐。當然,如某一地區土壤性質差別不大時,也可選擇一種最適合栽種的樹種進行綠化,在此不再贅述。步驟二,土壤分析完成后,通過隔坡反坡的方式進行整地,并在隔坡內挖坑。用隔坡反坡的方式進行整地,可以起到收集坡面降水,用天然降水灌溉樹種的作用。而在隔坡上進行栽種,能有效保持水土,提高成活率。以黃土高原為例,由于傳統觀點認為不宜實施人工造林的紅粘土和風化巖沫土土壤地類主要分布于地勢較低的溝道兩岸。故,采用隔坡反坡的方式進行整地,可以起到盡量收集坡面降水,用天然降水灌溉的作用。而在隔坡上進行挖坑、栽種,同樣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樹木成活率。步驟三,將選取的樹種按土壤類別分種在不同的樹坑中,造林完成。根據選定的樹種,在不同區域土壤的樹坑中進行搭配栽種,完成適土適樹的種植過程。研究結果表明在黃土高原上人工造林時,在紅粘土和風化巖沫土上進行單一樹種栽種的成活率與黃綿土接近,而混交林成活率則顯著高于黃綿土。其中,紅粘土地類單一樹種林地與混交林的樹木成活率最高,分別為74. 2%和77. 6% (p < 0. 05);風化巖沫土人工林存活率變幅較大,單一樹種林地在42. 4 80. 0%之間,混交林在57. 3 77. 0%之間,具有較強的樹種選擇性。這兩種土壤地類人工造林對土壤水分要求相對較小,因此,在水分條件適中的溝谷兩岸,紅粘土和風化巖沫土土壤地類具有開展人工造林的良好條件。實踐中,經人工造林九年后,紅粘土和風化巖沫土的水分含量分別比黃綿土高50. 8%和59. 2% (p< 0. 01),二者的孔隙度分別比黃綿土低5. 3% (p < 0. 05)和8. 9% (p < 0. 01),表明使用該種方法,紅粘土和風化巖沫土土壤地類具有開展人工造林的良好潛力。由于紅粘土和風化巖沫土土壤地類常常零星分布于黃綿土之中,因此,采取不同樹種和配置方式造林后,還可形成不同樹種在地里鑲嵌配置的造林景觀格局,豐富了景觀表現形式,提高了觀賞價值。本發明所述的適土適樹鑲嵌造林方法,依據同一區域不同地塊土壤條件的不同,選擇不同特征的樹種進行搭配造林,通過適土適樹造林方式,大大提高了樹木的成活率,促進了樹木生長發育,提高了林木覆蓋度和生態修復效果,特別是對于黃土高原來說,極大地拓展了黃土高原人工造林技術,擴大了黃土高原適宜造林的土壤類型,豐富了造林方式。其整個方法針對性強,簡單、實用,成本低廉,既不破壞環境,也不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特別適于在黃土高原地區廣泛推廣和使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在黃土高原上人工造林為例,本發明所述的適土適樹鑲嵌造林方法,包括首先,根據造林區域,對區內不同土壤分布進行分析、調查,依據不同土壤分布情況選擇一種以上不同特征的樹種進行搭配。黃土高原中,黃綿土上適宜種植楊樹和/或檸 條;紅粘土及風化巖沫土上適宜種植沙棘和/或刺槐,此處,以黃綿土上選種楊樹、紅粘土和風化巖沫土上選種沙棘為例。選定樹種后,接著,通過隔坡反坡的方式進行整地,以利于收集雨水,提高自灌能力,并在隔坡內挖坑,為栽種過程做準備;最后,將選取的楊樹和沙棘樹分別種植在不冋土壤類別的樹坑中,造林完成。
通過適土適樹造林配置方式,大大提高了楊樹和沙棘的成活率,促進了樹木生長發育,楊樹和沙棘的搭配提高了生態修復效果,擴展了景觀表現形式。
權利要求
1.一種適土適樹鑲嵌造林方法,其特征在干,首先,根據造林區域,對區內不同土壌分布進行分析、調查,依據不同土壌分布情況選擇ー種以上不同特征的樹種進行搭配;接著,通過隔坡反坡的方式進行整地,并在隔坡內挖坑;最后,將選取的樹種按土壤類別分別種植在不冋的樹坑中,造林完成。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適土適樹鑲嵌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造林區域為黃土聞原。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適土適樹鑲嵌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黃土高原的土壌類別由上到下分為黃綿土、紅粘土和風化巖沫土,所述黃綿土上適宜種植楊樹和/或檸條;所述紅粘土及風化巖沫土上適宜種植沙棘和/或刺槐。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適土適樹鑲嵌造林方法,首先,根據造林區域,對區內不同土壤分布進行分析、調查,依據不同土壤分布情況選擇一種以上不同特征的樹種進行搭配;接著,通過隔坡反坡的方式進行整地,并在隔坡內挖坑;最后,將選取的樹種按土壤類別分別種植在不同的樹坑中,造林完成。通過適土適樹造林方式,大大提高了樹木的成活率,促進了樹木生長發育,提高了林木覆蓋度和生態修復效果。其方法針對性強,簡單、實用,成本低廉,既不破壞環境,也不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特別適于在黃土高原地區推廣和使用。
文檔編號A01G23/00GK102630545SQ20121010948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6日
發明者曹世雄, 王云琦, 馬華 申請人: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