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增殖蝦蟹池塘底棲活餌料的養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蝦蟹養殖領域,具體是一種長效增殖蝦蟹養殖池塘底棲活餌料的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江蘇是我國傳統養殖大省,養殖面積及養殖產量均居全國前列。2010年江蘇淡水養殖面積達836萬畝,養殖產量290萬噸,其中淡水蝦蟹養殖效益顯著,群眾養殖熱情高漲。2010年江蘇僅河蟹養殖面積就達394萬畝,產量28萬噸,產量占全國的一半以上,產值近180億元,分別占江蘇漁業產值和內陸漁業產值的22. 3%和29. 8%,養殖的產量、產值逐年上升。克氏原螯蝦2006年江蘇養殖面積僅10萬畝,2007年近30萬畝,2008年約為47萬畝,2009年達95萬畝,2010年更迅速上升到130萬畝,顯示了較好發展趨勢,市場前景十分 廣闊,目前中華絨螯蟹、克氏原螯蝦已經成為我省水產養殖優勢主導品種。但是受一些傳統觀念影響,傾向于養殖用水和飼料投喂的管理與研究,往往忽視池塘的自凈能力和池底生產能力的提高,常因水草問題導致減產。池底既是養殖對象的生活場所,也是糞便、殘餌等分解容器,目前的養殖方式,容易造成"消費者、分解者和生產者"之間的生態失衡,造成池底有機物和有毒有害物質大量富積。對于克氏原螯蝦、中華絨螯蟹等養殖而言,由于其主要以底棲爬行生活,養殖過程中池塘底質、底棲天然餌料的優劣更為重要,目前養殖池塘底棲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阻礙克氏原螯蝦、中華絨螯蟹等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一個瓶頸,直接影響到生長速度、病害發生、商品規格與品質好壞。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增殖蝦蟹養殖池塘底棲活餌料的養殖方法,采用生態的方式將池底淤泥中的有機物等營養物質長效轉化為活的蝦蟹餌料,降低了養殖成本,改善池底生態環境,提高養殖產品品質,降低病害發生率。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發明的關鍵技術是對“黑化”池底進行生態改良,形成一種培育池塘底棲活餌料的良好溫床,為底棲甲殼類養殖提供大量適口餌料。本發明方法的主要特征在于以下步驟I、清塘曝曬在冬閑時期將存塘的蝦蟹全部捕撈完畢,排干池塘池水,池底曝曬至龜裂;2、池底翻耕用農用拖拉機裝犁翻耕,翻耕深度20cm左右,再曝曬至泛白;3、底泥測定采集曝曬后的底泥檢測其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含量;4、施肥旋耕每畝施用有機肥150_200kg,并根據測定結果加入復合肥全池潑灑,用旋耕機池底翻耕,將肥料和底泥充分混勻,同時平整池底;5、栽種水草選擇蝦蟹喜食的伊樂藻、輪葉黑藻、黃絲草、馬來眼子菜等沉水植物進行栽種,水草面積占池塘面積的40%-60%。水草布局以條塊式棋盤式為宜,每塊水草寬3-5m,相鄰兩塊水草相隔3m左右;
6、引種接種池塘加水10_15cm,選擇蝦蟹喜食的水絲蚓等水生寡毛類底棲生物
培育;7、放養管理待水絲蚓大量繁殖,水草生長旺盛后放養蝦種或一齡蟹種,放養后按正常養殖方法管理,飼料投喂應按吃食情況確定投飼量。本發明通過平衡池底塘泥營養元素,接種水蚯蚓等底棲動物形成大量的適宜蝦蟹利用的天然活餌料,通過人工移栽水草,合理規劃水體空間,促進了水生植物的生長,達到改良底質,增強池塘自凈化能力的效果。本發明能有效改善池底底質和水體環境,長效促進底棲動物和水草等天然餌料增殖與生長,提高池底生產力,降低飼料投喂成本,達到改善商品蝦蟹質量和增加養殖效益的目的。
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增殖克氏原螯蝦池塘底棲活餌料的養殖方法 I、池塘條件成蝦養殖池一般面積10 20畝,水深I. 2 I. 5m,池埂坡比I : 3,池埂不滲漏,底層淤泥< 20cm,有條件的可使用聚乙烯網護坡。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進排水方便,土壤為粘土或壤土。2、清塘曝曬在冬閑時期將存塘的蝦蟹全部捕撈完畢,排干池塘池水,加生石灰干法清塘,池底曝曬至龜裂,使池塘土壤表層疏松,改善通氣條件,加速土壤中有機物質轉化為營養鹽,同時能有效殺滅潛伏的病蟲害。3、池底翻耕用農用拖拉機裝犁翻耕,翻耕深度20cm以上,再曝曬至泛白。促使池塘底泥氧化,通過曝曬和冷凍,使底泥形成良好的團粒結構,有利于水草根系伸展,促進水草和底棲動物增殖與生長。4、底泥測定采集曝曬后的底泥,在實驗室或送專業檢測機構測定其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含量,確定土壤底泥的肥力特點。5、施肥旋耕每畝用經發酵的有機肥150_200kg、磷肥和鉀肥根據測定數據添加,經充分攪拌混勻后在池底撒開,再用旋耕機在整個池底旋耕,將肥料和底泥旋耕充分混勻,平整池底,形成具有長效培養基的池底。6、栽種水草池塘加水30cm左右后種植水草,面積占全池面積的40% _60%,栽種沉水植物,主要品種有伊樂藻、馬來眼子菜、黃絲草、苦草等。水草布局以條塊式棋盤式為宜,每塊水草寬3-5m,相鄰兩塊水草相隔3m左右。栽種方法根據不通品種進行移栽和布撒種子。7、引種接種水草一支后選擇蝦蟹喜食的水絲蚓等水生寡毛類底棲生物引種和接種。水絲蚓通常在富營養的水體中較多,可在城郊附近的河溝中采集,一般每畝接種水絲蚓L 5 2. 5kg。8、防逃設施排水口用鐵絲網或鐵柵欄圍住,進出水口用網眼O. 5mm的聚乙烯網片作防逃設施,池埂四周用網眼Imm聚乙烯網片,內側上部縫上寬度25 30cm農用薄膜,下部埋入土中20 30cm,上部高出田埂40 60cm,每隔I. 5m用木樁或竹桿支撐固定。9、放養管理克氏原螯蝦在3月下旬至5月下旬完成。采用自然水域捕撈或人工繁殖體質健壯的優質苗種,規格為150 250尾/kg,放養量為O. 6 O. 8萬尾/畝。10、投飼管理飼料以配合顆粒飼料為主,搭配少量的新鮮動物性飼料,配合飼料蛋白質大于28%,耐水性大于3小時,一般日投喂兩次,時間為7:00 9:00,17:00 18:00,以投喂后3h內基本吃完為宜,及時調整。上午投喂量為全天投喂量的25%。11、水質調控遵循“春淺夏滿,前肥后瘦”的原則。春季水位一般保持在O. 6 lm,10 15d加水一次,每次加水5 IOcm ;夏季水位保持在> 120cm,每7 IOd換水一次,每次換水20cm ;特殊情況如缺氧、水質惡化等應及時換水。蝦大量蛻殼或雨后不換水。12、捕撈運輸 飼養45天后,根據養殖蝦規格及時捕撈商品蝦,捕大留小。主要采用干法運輸,在泡沫箱或塑料周轉箱的底部放一些水草,把蝦放在水草上面,水草與蝦交替存放,最后在水草上面覆蓋一層碎冰。運輸時保持濕潤,空氣流通,避免風吹和太陽直曬。使用此種養殖方式養殖克氏原螯蝦平均畝產提高12%,病害發生率降低20%。
權利要求
1.增殖蝦蟹池塘底棲活餌料的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驟 (1)清塘曝曬在冬閑時期將存塘的蝦蟹全部捕撈完畢,排干池塘池水,池底曝曬至龜裂; (2)池底翻耕用農用拖拉機裝犁翻耕,翻耕深度20cm左右,再曝曬至泛白; (3)底泥測定采集曝曬后的底泥檢測其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含量; (4)施肥旋耕每畝施用有機肥150-200kg,并根據測定結果加入復合肥全池潑灑,用旋耕機池底翻耕,將肥料和底泥充分混勻,同時平整池底; (5)選擇蝦蟹喜食的伊樂藻、輪葉黑藻、黃絲草、馬來眼子菜等沉水植物進行栽種,水草面積占池塘面積的40% -60% ο水草布局以條塊式棋盤式為宜,每塊水草寬3-5m,相鄰兩塊 水草相隔3m左右; (6)引種接種池塘加水10-15cm,選擇蝦蟹喜食的水絲蚓等水生寡毛類底棲生物培育。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增殖蝦蟹池塘底棲活餌料的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清塘曝曬、池底翻耕、底泥測定、施肥旋耕,栽種水草、引種接種、放養管理等。本發明通過對“黑化”池底進行改良,采用生態的方式將池底淤泥中的有機物等營養物質長效轉化為蝦蟹喜食的底棲活餌料,降低了養殖成本,改善池底生態環境,提高養殖產品品質,降低病害發生率。
文檔編號A01K67/033GK102771423SQ201210260109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6日
發明者嚴維輝, 劉國興, 唐建清, 彭剛, 李佳佳, 黃成 申請人: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