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平菇定位出菇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術領域,特別是針對平菇栽培的一種平菇定位出菇技術。
背景技術:
平菇的常規栽培為玉米芯(棉籽殼)熟料或發酵料栽培,塑料袋規格為24X48cm的大栽培袋,直接系口或套環賽口,出菇方式為打眼出菇、套環出菇,挽口出菇。挽口出菇使菌袋兩頭裸露,出菇時容易形成菇蕾幼菇多菇體小,栽培后期容易脫水,對產量影響較大,品質下降。套環出菇容易產生長柄菇,套環口易積水后期容易感染雜菌。打眼出菇較挽口出菇好,但是在打眼時容易傷害菌體,使菌袋感染雜菌,滋生蟲害,出菇形成的菇體朵形較大,容易從菌袋上脫落。平菇定位出菇克服了以上弊病。 發明的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既可以起到開口增氧,利于菌絲生長又不傷害菌絲體,避免了病蟲害的發生,使菇蕾集中菇體大又不至于脫落,菌袋又不脫水,產量明顯提高的平菇定位出菇技術。本發明一種平菇定位出菇技術,包括以下步驟將玉米芯70%、麩皮20%、玉米粉6%、石灰2%、復合肥1%,、石膏1%,水140%,裝入規格為24X48cm塑料袋,滅菌12小時,然后冷卻兩頭接種;待囷種明發吃料2cm時用壁紙刀在囷袋的兩頭劃開Iv 2-3cm的口子,并讓刀口自然閉合,等菌絲20天后長滿菌袋,子實體原基在開口處開始形成,小菇蕾破口而出;待采完第一潮菇后用手壓住開口讓其閉合,到7-8天后下潮菇再次從原處長出。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劃掌握劃破塑料袋又不傷害菌絲體為好,并讓刀口自然閉合,這樣既可以起到開口增氧,利于菌絲生長又不傷害菌絲體避免了病蟲害的發生,待菌絲長滿菌袋時,在開口處形成菇蕾,使菇蕾集中菇體大又不至于脫落,采完一潮菇后用手壓住開口讓其閉合,下潮菇還從原來的地方長出。劃口定位出菇較前幾種方法可以提前出菇,菌袋又不脫水,產量明顯提高,可增產30%以上且提前出菇8天。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一種平菇定位出菇技術,包括以下步驟將玉米芯70%、麩皮20%、玉米粉6%、石灰2%、復合肥1%,、石膏1%,水140%,裝入規格為48cm塑料袋,滅菌12小時,然后冷卻兩頭接種;待菌種萌發吃料2cm時用壁紙刀在菌袋的兩頭劃開一個3cm的口子,并讓刀口自然閉合,等菌絲20天后長滿菌袋,子實體原基在開口處開始形成,小菇蕾破口而出;待采完第一潮菇后用手壓住開口讓其閉合,到8天后下潮菇再次從原處長出。實施例2 一種平菇定位出菇技術,包括以下步驟將玉米芯70%、麩皮20%、玉米粉6%、石灰2%、復合肥1%,、石膏1%,水140%,裝入規格為24cm塑料袋,滅菌12小時,然后冷卻兩頭接種;待菌種萌發吃料2cm時用壁紙刀在菌袋的兩頭劃開一個2cm的口子,并讓刀口自然閉合,等菌絲20天后長滿菌袋,子實體原基在開口處開始形成,小菇蕾破口而出;待采完 第一潮菇后用手壓住開口讓其閉合,到7天后下潮菇再次從原處長出。
權利要求
1.一種平菇定位出菇技術,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驟將玉米芯70%、麩皮20%、玉米粉6%、石灰2%、復合肥1%,、石膏1%,水140%,裝入規格為24X48cm塑料袋,滅菌12小時,然后冷卻兩頭接種;待囷種明發吃料2cm時用壁紙刀在囷袋的兩頭劃開Iv 2一3cm的口子,并讓刀口自然閉合,等菌絲20天后長滿菌袋,子實體原基在開口處開始形成,小菇蕾破口而出;待采完第一潮菇后用手壓住開口讓其閉合,到7— 8天后下潮菇再次從原處長出?!?br>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術領域,特別是針對平菇栽培的一種平菇定位出菇技術。包括以下步驟將玉米芯70%、麩皮20%、玉米粉6%、石灰2%、復合肥1%,、石膏1%,水140%,裝入規格為24×48cm塑料袋,滅菌12小時,然后冷卻兩頭接種;待菌種萌發吃料2cm時用壁紙刀在菌袋的兩頭劃開一個2—3cm的口子,并讓刀口自然閉合,等菌絲20天后長滿菌袋,子實體原基在開口處開始形成,小菇蕾破口而出;待采完第一潮菇后用手壓住開口讓其閉合,到7—8天后下潮菇再次從原處長出。本發明既可以起到開口增氧,利于菌絲生長又不傷害菌絲體,避免了病蟲害的發生,使菇蕾集中菇體大又不至于脫落,菌袋又不脫水,產量明顯提高,增產30%。
文檔編號A01G1/04GK102893808SQ20121040277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9日
發明者李素平 申請人:屯留縣蕈源菌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