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甜葉菊種子脫毛機及其處理脫毛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甜葉菊種子脫毛機及其處理脫毛的方法。首先帶毛甜葉菊種子由送料口送進碰撞脫毛箱,碰撞箱內,主動軸上的旋轉的鐵齒和鈄齒帶動甜葉菊種子做圓周運動,并與固定在箱體上的鐵齒進行碰撞,甜葉菊部分種子開始脫毛;然后,經過揉搓箱內從動軸上旋轉的毛刷和固定的蘿子網形成相對運動,搓掉種子上的毛,再通過揉搓箱底部斜送料口進入送風圓柱管內的脫過毛的種子和脫掉的毛、蔫秕秕的種子混合物,經分選,輕的毛和蔫蓖蓖的種子吹出殼外,脫過毛的甜葉菊種子落托盤里。本發明替代目前的甜葉菊種子脫毛用手工揉搓脫毛。解決了人工揉搓脫毛工序煩瑣,用人工量大,效率低的問題,為發展大田甜葉菊種植提供脫毛甜葉菊種子。
【專利說明】一種甜葉菊種子脫毛機及其處理脫毛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一種去除甜葉菊種子毛的機器,利用它對甜葉菊的種子在種植前進行脫毛和分選處理。
【背景技術】
[0002]甜葉菊(stevia rebaudiana)是菊科(Compositae)甜菊屬植物,為草本植物,株高90 — 150厘米,基部木質化,莖粗0.8 — 1.2厘米,葉對生,呈橢圓形,花白色;果為長紡錘形瘦果,頂端著生傘狀冠毛;千粒重0.3克~0.4克。甜葉菊原產于南美洲的巴拉圭等地。甜葉菊生長的土壤條件是風化土壤,質地多含沙壤土和腐殖質土。生長期溫度在20°C以上,具有喜溫性。種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0-25°C,營養生長期溫度要求22°C以上,開花最適溫度為18-22 °C。
[0003]甜葉菊的抗逆性強,病蟲害少,適應性廣,我國南北方都可種植。南至海南島,北到黑龍江、內蒙古,西到新疆,東到山東、江蘇。長江以南地區一般可自然越冬。甜葉菊對土壤要求不嚴,喜溫耐濕怕旱。其根系較淺,栽培以肥沃潮濕且排灌方便的沙壤土為好。可用種子、扦插、壓條、分株等方式繁殖。
[0004]我國甜菊糖的產量占到全世界總量的85%以上,并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長。因而,引發甜葉菊的原料來源不足,甜葉菊的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但是,甜葉菊的傳統種植方法是人工育苗后再逐株人工移栽到大田的種植方式,工序煩瑣,用人工量大,育苗周期長,效率低;育苗占地面積大,浪費了土地資源。特別是在北方地區,為了育苗,還需加熱保溫;育苗需提早幾個月,工作時間拉得很長。由于費工、費時,每畝種植成本高達1600元以上,要發展萬畝種植面積僅初期一次性投資就需約2000萬元,由于種植費用的成本高,嚴重制約了甜葉菊產業的發展。
[0005]目前在北方地區,甜葉菊必須靠種子繁殖。而甜葉菊種子繁殖的難點在于種子帶毛,毛長粗硬,不容易運輸,不容易大田栽培種植。所以種子脫毛便是發展甜葉菊種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6]鑒于上述,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甜葉菊種子脫毛機。利用機中設置的碰撞箱和揉搓箱,采用碰撞方式和揉搓方式去除甜葉菊種子毛,并且對去毛后的種子進行分選,以便為甜葉菊種子的種植做準備。
[0007]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甜葉菊種子脫毛機的脫毛處理方法。
[0008]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甜葉菊種子脫毛機,殼體內設有碰撞箱、揉搓箱和送風圓柱管。馬達連接殼外主動輪,主動輪通過架在碰撞箱內兩端主動軸與從動輪連接,主動軸上裝有鐵齒和送料鈄齒,碰撞箱箱壁上設有鐵齒,從動輪 又與揉搓箱內兩端從動軸連接;碰撞箱底部第二送料口與揉搓箱相通;揉搓箱內是由安裝在從動軸上的毛刷和固定的蘿子網構成,揉搓箱底部斜送料口與送風圓柱管相通;送風圓柱管前端與鼓風機連接,后端與圓錐管連接,送風圓柱管與圓錐管間的夾角為120°~135°,殼體頂部設有與碰撞箱相通送料口,底部置有托盤。
[0009]一種實現脫毛機處理脫毛的方法,其步驟是:
a.碰撞方式初步脫毛:
開啟馬達和鼓風機,然后將準備需要脫毛的甜葉菊種子從送料口送入碰撞箱,碰撞箱內,主動軸上的旋轉的鐵齒和送料鐵齒帶動甜葉菊種子做圓周運動,并與固定在箱壁上的鐵齒進行碰撞,甜葉菊部分種子開始脫毛;
b.揉搓方式精細脫毛:
由碰撞箱底部第二送料口進入步驟a初步脫毛后形成的甜葉菊種子混合物,經過揉搓箱內從動軸上旋轉的毛刷和固定的蘿子網形成相對運動,搓掉種子上的毛,再經過送料斜口,將揉搓后的甜葉菊種子和脫掉毛的混合物送入送風圓柱管中;
c.分選種子:
通過揉搓箱底部斜送料口進入送風圓柱管內的脫過毛的種子和脫掉的毛、蔫秕秕的種子混合物,經風吹和混合物的質量不同,輕的毛和蔫蓖蓖的種子吹出殼體外,脫過毛的甜葉菊種子沉在下面,經過圓柱管和圓錐管之間的縫隙落在下面的托盤里,包裝托盤里的種子。
[0010]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研制的甜葉菊種子脫毛機,替代目前的甜葉菊種子脫毛用手工揉搓脫毛。解決了人工揉搓脫毛工序煩瑣,人工用量大,效率低的問題,為發展大田甜葉菊種植提供脫毛甜葉菊種子。
[0011]2.甜葉菊種子脫毛機送料通道為S形通道自動進料,即碰撞箱底部第二送料口和揉搓箱底部斜送料口分別位于碰撞`箱和揉搓箱的兩端;延長甜葉菊種子碰撞和揉搓脫毛時間,主動軸上裝有鐵齒和送料鈄齒,有利于將碰撞脫毛后的混合物不斷向前送。選料圓錐管與選料圓柱管構成一角度,送料通道呈斜形,以防止送風倒灌入揉搓箱。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發明的流程圖。
[0013]圖2為本發明流體直播機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技術方案再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甜葉菊種子脫毛機,殼體內設有碰撞箱16、揉搓箱17和送風圓柱管
7。馬達5連接主動輪1,主動輪I通過架在碰撞箱16內兩端主動軸12與從動輪15連接,主動軸12上裝有鐵齒10和送料鈄齒13,碰撞箱16箱壁上內設有鐵齒19,從動輪15又與揉搓箱內兩端從動軸6連接;碰撞箱16底部第二送料口 14與揉搓箱17相通;揉搓箱內是由安裝在從動軸6上的毛刷18和固定的蘿子網8構成,揉搓箱17底部斜送料口 4與送風圓柱管7相通;送風圓柱管7前端與鼓風機3連接,后端與圓錐管11連接,送風圓柱管7與圓錐管11間的夾角為130°,殼體頂部設有與碰撞箱16相通送料口 2,底部置有托盤9。
[0015]先將準備需要脫毛的甜葉菊種子從送料口 2送進碰撞箱16后,開啟馬達5和鼓風機3。碰撞箱16內旋轉的主動軸12上的鐵齒10帶動種子做圓周運動,同時會將種子從切線方向拋出,并與固定在箱體內的送料鐵齒13進行碰撞,從而去除甜葉菊部分種子毛。脫毛后的種子及毛、沒有脫掉毛的種子和沒有脫干凈的種子等混合物經過第二送料口 14送到揉搓箱17中進行揉搓。
[0016]經過上述碰撞箱16初步脫毛后形成的甜葉菊混合物經過碰撞箱16底部第二送料口 14送到揉搓箱17中進行精細揉搓脫毛。脫毛后的種子及毛、沒有脫掉毛的種子和沒有脫干凈的種子等混合物進入揉搓箱17。揉搓箱17內是由安裝在從動軸6上的毛刷18和固定的蘿子網8構成。經過主動從動輪15帶動從動軸6上旋轉的毛刷18和固定的蘿子網8形成相對運動,從而形成揉搓運動,搓掉種子上的毛。經過揉搓后的種子和脫掉毛的混合物經過送料斜口 4送到送風圓柱管7中進行分選。
[0017]經過碰撞箱16和揉搓箱17兩個脫毛過程后形成的混合物包括脫過毛的種子和脫掉的毛、蔫秕秕的種子進行分選。分選的作用是將合格的種子選出來,將不需要的其它部分,包括脫掉的毛,不合格的種子,剔除出去。從送料斜口 4進來脫過毛的種子和脫掉的毛、蔫秕秕的種子。利用重力將混合物落進圓柱管內,由鼓風機3送來的風將三種混合物送進圓錐管11,由于混合物的質量不同,輕的毛和蔫秕秕的種子吹的速度快,通過圓錐管11吹出殼外。脫過毛的種子沉在下面,經過送風圓柱管7和圓錐管11之間的縫隙落在下面的托盤9里。將托盤里 的種子取出包裝,就可以使用了。
【權利要求】
1.一種甜葉菊種子脫毛機,殼體內設有碰撞箱(16)、揉搓箱(17)和送風圓柱管(7);馬達(5)連接殼外主動輪(I ),主動輪(I)通過架在碰撞箱(16)內兩端主動軸(12)與從動輪(15 )連接,主動軸(12 )上裝有鐵齒(10 )和送料鐵齒(13 ),碰撞箱(16 )箱壁上設有鐵齒(19),從動輪(15)又與揉搓箱內兩端從動軸(6)連接;碰撞箱(16)底部第二送料口( 14)與揉搓箱(17)相通;揉搓箱(16)內是由安裝在從動軸(6)上的毛刷(18)和固定的蘿子網(8)構成,揉搓箱(17)底部斜送料口(4)與送風圓柱管(7)相通;送風圓柱管(7)前端與鼓風機(3)連接,后端與圓錐管(11)連接,送風圓柱管(7)與圓錐管(11)間的夾角為120°~135°,殼體頂部設有與碰撞箱(16)相通送料口(2),底部置有托盤(9)。
2.實現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甜葉菊種子脫毛機處理脫毛的方法,其步驟是: a.碰撞方式初步脫毛: 開啟馬達(5)和鼓風機(3),然后將準備需要脫毛的甜葉菊種子從送料口(2)送入碰撞箱(16),碰撞箱(16)內,主動軸(12)上的旋轉的鐵齒和送料鐵齒(13)帶動甜葉菊種子做圓周運動,并與固定在箱壁上的鐵齒(13)進行碰撞,甜葉菊部分種子開始脫毛; b.揉搓方式精細脫毛: 由碰撞箱(16)底部第二送料口( 14)進入步驟a初步脫毛后形成的甜葉菊種子混合物,經過揉搓箱(17)內從動軸(6)上旋轉的毛刷(18)和固定的蘿子網(8)形成相對運動,搓掉種子上的毛,再經過送料斜口(4),將揉搓后的甜葉菊種子和脫掉毛的混合物送入送風圓柱管(7)中 c.分選種子: 通過揉搓箱(17)底部斜送料口(4)進入送風圓柱管(7)內的脫過毛的種子和脫掉的毛、蔫秕秕的種子混合物,經風吹和混合物的質量不同,輕的毛和蔫蓖蓖的種子吹出殼外,脫過毛的甜葉菊種子沉在下面,經過送風圓柱管(7)和圓錐管(11)之間的縫隙落在下面的托盤(9)里,包裝托盤(9)里的種子。
【文檔編號】A01C1/00GK103782684SQ201210420148
【公開日】2014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9日
【發明者】孫宏義, 孫礪博, 劉江平, 董海濤, 董治寶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