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捕捉金蟬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捕蟲用具,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捕捉金蟬的裝置。
背景技術:
金蟬,是蟬科昆蟲的代表種,它在地下生長三至五年,依靠在樹本植物的須根上或周邊,依賴于植物須根生產的氧和潮氣生長,成熟后,掘洞出土來完成它一生最后的三步,即蛻變、交配、繁殖下一代。由于它是依賴于樹根生長,出土后,它就本能地知道樹的所在方位,并爬向樹,借助于樹干和樹枝,絕大多數倒掛于樹干或枝葉的下面,開始蛻殼變異,如果它沒有離開地面,找不到適合它蛻變的場所和晾干翅膀的條件,它是不會蛻變的。雖然,金蟬在地面上也能把殼掙開一條縫,但是,卻沒有一個能活著出來的,理由是它必須借助地球的引力和自身的重量,才能完成蛻殼,這就是它要離開地面并爬上樹后頭上尾下蛻變的原因。另外,剛從殼中掙脫出來的乳白色的蟬毫無運動能力,全身都是軟軟的,必須借助自然下垂伸開它的雙翅。事實證明,金蟬的蛻變必須滿足兩個條件1、身體不能平行于底面;2、尾部下方必須有足夠的空間,才能順利的完成蛻變。金蟬成蟲的蛻變基本上都是在夜間出土,而白天基本沒有。它并不是怕光,而是因為自然法則。它要生存,但是它白天的天地太多,凡是在天空中飛行的鳥類幾乎都會以它為食物。地面上爬行的動物,如蛇、鼠、蛙、蟾蜍等,也都是會以它作為食物的。因此,金蟬若蟲要等到夜幕降臨,才會破土而出,爬向樹木,完成蛻變。據中國食品營養學院理化分析與研究發現每100g金蟬若蟲富含蛋白質72g、脂肪15g、灰分1. Sg ;此外,還含有人體必需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如果把同樣IOOg的金蟬和其它動物的蛋白含量做比較,所顯示的數字就會令我們真正了解它的營養價值有多高了 黃金蟬若蟲含蛋白質為瘦牛肉的3.5倍,瘦豬肉的4. 3倍,羊肉的3. 8倍,雞肉的3倍,鯉魚的4倍,雞蛋的6倍。可見,金蟬若蟲含蛋白質比任何動物肉食和禽蛋都高得多;又由于同時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營養素,對促進生長發育、補充機體代謝的消耗、體虛患者康復等,都有極佳的輔助治療作用,因此,金蟬成為難得的天然無公害高級營養食品。目前,人們基本上是采用傳統的方法捕捉、采收金蟬,即在傍晚,手拿著手電筒或者其他照明工具,到樹旁,從上到下尋找金蟬的蹤跡。在收獲金蟬的季節,人們每天傍晚都借助著照明工具周而復始地捕捉金蟬。這種捕捉和采收方法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會耗費捕捉者大量的時間,而且捕捉的金蟬質量也難以保證。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捕捉金蟬的裝置,結構簡單、可以減輕勞動強度、節省捕捉時間,并能保證金蟬的質量。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捕捉金蟬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包裹在樹干上的筒狀部件和固定在筒狀部件外壁上的環形槽,環形槽的上端開口,下端封閉;所述環形槽與筒狀部件相接部位下方的筒狀部件的表面和環形槽的外表面均為利于金蟬爬行的粗糙面;所述環形槽與筒狀部件相接部位上方的筒狀部件的表面和環形槽的內表面均為不利于金蟬爬行的光滑面;筒狀部件與環形槽之間為集中金蟬的空腔。進一步地說所述該裝置由2-4塊形狀、大小相同的組件構成,所有構成該裝置的組件組合、包裹在樹干上時,通過設在筒狀部件上下兩端的上綁縛部件和下綁縛部件將各組件緊密組合在一起,并綁縛在樹干上。所述環形槽的上端口的內側設有環形的向下傾斜的導引板,該導引板的上表面為不利于金蟬爬行的光滑面。所述筒狀部件的內側設有保護墊。與現有技術相比,通過在樹干上設置本發明所述的裝置,捕捉人員無需再周而復始的用照明工具在樹干上尋找金蟬,每天晚上只需在時機成熟時,把集中在空腔內的金蟬取出,收集起來即可。因此,本發明不僅結構簡單,而且可以大大減輕捕捉人員的勞動強度、節省捕捉時間,并能保證金蟬的質量。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參照圖1-2,本發明所述的捕捉金蟬的裝置,包括用于包裹在樹干上的筒狀部件I和固定在筒狀部件I外壁上的環形槽2。所述環形槽2的上端開口,下端封閉。所述環形槽2與筒狀部件I相接部位下方的筒狀部件的表面和環形槽2的外表面均為利于金蟬爬行的粗糙面。所述環形槽2與筒狀部件I相接部位上方的筒狀部件的表面和環形槽2的內表面均為不利于金蟬爬行的光滑面。筒狀部件I與環形槽2之間為集中金蟬的空腔3。所述環形槽2的上端口的內側設有環形的向下傾斜的導引板4,該導引板4的上表面為不利于金蟬爬行的光滑面。為了防止筒狀部件I與樹皮之間的相互摩擦而受損,在筒狀部件I的內側設有保護墊5。為了方便使用,本發明所述的捕捉金蟬的裝置均分為2-4塊形狀、大小相同的組件,所有構成該裝置的組件組合、包裹在樹干上時,通過設在筒狀部件I上下兩端的上綁縛部件6和下綁縛部件7將各組件緊密組合在一起,并綁縛在樹干上。使用時,將組成該裝置的各組件組合、包裹在樹干離地面較近的位置,然后通過設在筒狀部件I上下兩端的上綁縛部件6和下綁縛部件7將各組件緊密組合在一起,并綁縛在樹干上。當金蟬順著樹干向上爬行至筒狀部件時,由于環形槽2與筒狀部件I相接部位下方的筒狀部件的表面和環形槽2的外表面均為利于金蟬爬行的粗糙面,金蟬會繼續爬行。當金蟬爬行至導引板4時,由于導引板4的表面為光滑面,金蟬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順著導引板4滑落至空腔3內。由于環形槽2與筒狀部件I相接部位上方的筒狀部件的表面和環形槽2的內表面均為不利于金蟬爬行的光滑面,金蟬不能再爬出空腔3,待時機成熟時,捕捉人員只需從空腔3中取出集中在空腔3內的金蟬即可。
權利要求
1.一種捕捉金蟬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包裹在樹干上的筒狀部件(I)和固定在筒狀部件(I)外壁上的環形槽(2),環形槽(2)的上端開口,下端封閉;所述環形槽(2)與筒狀部件(I)相接部位下方的筒狀部件的表面和環形槽(2)的外表面均為利于金蟬爬行的粗糙面;所述環形槽(2)與筒狀部件(I)相接部位上方的筒狀部件的表面和環形槽(2)的內表面均為不利于金蟬爬行的光滑面;筒狀部件(I)與環形槽(2)之間為集中金蟬的空腔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捕捉金蟬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該裝置由2-4塊形狀、大小相同的組件構成,所有構成該裝置的組件組合、包裹在樹干上時,通過設在筒狀部件(I)上下兩端的上綁縛部件(6)和下綁縛部件(7)將各組件緊密組合在一起,并綁縛在樹干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捕捉金蟬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槽(2)的上端口的內側設有環形的向下傾斜的導引板(4),該導引板(4)的上表面為不利于金蟬爬行的光滑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捕捉金蟬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狀部件(I)的內側設有保護墊(5)。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捕捉金蟬的裝置,屬于捕蟲用具。包括用于包裹在樹干上的筒狀部件和固定在筒狀部件外壁上的環形槽,環形槽的上端開口,下端封閉;所述環形槽與筒狀部件相接部位下方的筒狀部件的表面和環形槽的外表面均為利于金蟬爬行的粗糙面;所述環形槽與筒狀部件相接部位上方的筒狀部件的表面和環形槽的內表面均為不利于金蟬爬行的光滑面;筒狀部件與環形槽之間為集中金蟬的空腔。本發明不僅結構簡單,而且可以大大減輕捕捉人員的勞動強度、節省捕捉時間,并能保證金蟬的質量。
文檔編號A01M1/10GK103027020SQ20121055509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5日
發明者劉潔 申請人: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