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種植養殖循環高效生態環保漁業的養殖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種植養殖循環高效生態環保漁業的養殖方法,包括:水產養殖、池塘清塘、苗種投放、水質調控、病害防治、投喂、牧草的灌溉等步驟,本發明利用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兩種不同產業間的相互交叉和循環,把一種產業內的產物和廢棄物當作另一種產業的能量來源,實現循環體內物質和能量的最大化利用和流動,使循環產業鏈內做到節支、高效、清潔、環保、增產、增效,并實現整個循環體系的零污染排放,形成種植養殖循環高效生態環保漁業新模式,從而改善漁業的生態環境,提高漁業對城市建設的環保貢獻率,為實現天津都市型漁業提供一種良好的生態養殖模式,從而保證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專利說明】一種種植養殖循環高效生態環保漁業的養殖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環境保護【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種植養殖循環高效生態環保漁業的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以草食性魚類混養特優蝦類和魚類為基礎的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是一套低耗高產高效的綜合養魚良性生態結構。以草食性魚類為主混養特種水產品的多種池塘養殖模式和魚一農綜合模式,以高產優質天然飼料為主,輔以少量精飼料,不施任何肥料,既保持魚池優良水質和良性生態循環,又能使魚類不生病或很少生病,不用藥或只采用一些有益無害的防病措施,為確保健康養殖取得了顯著成果。
[0003]采用名特優魚蝦和常規魚類的最佳放養模式及其配套技術措施,如魚蝦鱉水生植物養殖、種草養魚、魚一藕養殖、魚一蟹藕養殖和藕蟹池黃鱔網箱養殖等;生態綜合方法調控水質,保持優良水質;建立生態防病體系,采取生物方法確保魚蝦水產品綠色無公害;確保養魚與農業種植業的最佳配合、綜合利用魚池廢棄營養物,確保魚池與陸地環境的良性生態循環。
[0004]傳統的漁業高產養殖模式是建立在高密度放養、飼料、藥品等人工投入品大量投入基礎上的,但這種高產養殖模式的建立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表現為池塘底泥的大量堆積、富含營養元素及藥品殘留的養殖廢水向自然水體的排放,形成了水產養殖區域對整個自然環境在氣味、土地、水域全方位的污染,同時也使水產品的品質下降,表現為魚類失去自然的風味,質量達不到無公害標準等。
[0005]國務院在2006年5月26日發布了國發【2006】20號文“國務院關于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提出濱海新區要建設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實現人與自然、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相和諧。根據國務院給濱海新區的建設定位,十一五期間,天津漁業的發展應該在抓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還要抓漁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傳統的高產養殖模式,由于對環境的高污染,這種以犧牲環境而得到經濟效益的模式,顯然已不適應新時期天津特別是濱海新區的發展了。
[0006]本發明利用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兩種不同產業間的相互交叉和循環,把一種產業內的產物和廢棄物當作另一種產業的能量來源,實現循環體內物質和能量的最大化利用和流動,使循環產業鏈內做到節支、高效、清潔、環保、增產、增效,并實現整個循環體系的零污染排放,形成種植養殖循環高效生態環保漁業新模式,從而改善漁業的生態環境,提高漁業對城市建設的環保貢獻率,為實現天津都市型漁業提供一種良好的生態養殖模式,從而保證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0007]在我國,兩廣、江蘇、河南、江西、湖北等素有種草養魚的養殖模式,養殖的魚類主要是草魚,同時搭配其它雜食性和濾食性魚類,這樣養殖的草魚,能保持接近天然的口味,品質較好,但對于這兩種不同產業內物質的相互交換、綜合利用和廢棄物的合理利用、整個循環體系的清潔環保則沒有一個科學的模式。本項目的申立,旨在研究并示范種植業和水廣養殖業相互交叉利用,物質和能量循環流動的綜合利用和最佳配備,在實現聞廣、聞效、節支的基礎上,實現水產養殖業的零污染排放,創建種植養殖循環高效生態環保漁業新模式。
[0008]草魚、鯉魚、鯽魚、南美白對蝦等都是天津地區主要養殖水產品,草魚成魚在自然界中以水草為主要食物,同時也能攝食淹沒在水中的旱草。鯉魚、鯽魚、南美白對蝦等雜食性魚類和甲殼動物也能攝食一定數量的草類碎屑,并能有效地利用植物性蛋白。目前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大部分草食性魚類,主要攝食人工配合飼料,但攝食人工配合飼料的草食性魚類魚肉的粗脂肪含量高,營養組成失調,影響了草食性魚類的品質和口感。
[0009]紫花苜猜(MedicagosativaL)等牧草,具有適口性好、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等特點,同時也是水產養殖業中草食性魚類的天然餌料。牧草粉富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和色素,且含異黃酮類物質及多種目前尚未被人們認識的生長和繁殖因子。在養殖區域廢棄土地(池埂、路邊等)上種植牧草,鮮牧草用于飼喂草食性魚類,能使草食性魚類維持天然食性,漁產品保持天然口味。曬干牧草粉碎后添加進草食性和雜食性魚類的顆粒餌料,能增加顆粒餌料中植物蛋白、維生素及其它營養物質的含量,增強魚類的抗病力,提高魚類的品質,同時能降低顆粒飼料的成本。池塘底部淤泥清除發酵后充當種植牧草的天然有機肥料,既充分滿足了牧草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增加了牧草的產量,同時又減少使用化肥帶來的土壤板結,改善了土壤結構。含有大量營養物的養殖廢水用于灌溉苜蓿,既有利于苜蓿的生長,又減少了養殖廢水對自然水域的污染,形成了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物質和能量的循環流通體系,大大減少了人工投入品的投入,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干擾,使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更趨于純天然。這種新型水產養殖模式,既能保證高產,又能節約成本,增加效益,同時能提聞水廣品內在和外在的質量,因此,有著廣闊的市場如景。
【發明內容】
[0010]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種植養殖循環高效生態環保漁業的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的步驟進行:
(1)水產養殖池塘清塘:清出池底多余淤泥,在種植牧草土地翻耕前施入,作為種植牧草的基肥池塘底泥,主要成分是磷元素,用量200公斤/每畝;
(2)苗種投放:兩種養殖模式:1)全程投喂牧草的養殖模式,主養草食性魚類,搭配小型雜食性魚類和濾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占60%以上,雜食性魚類和蝦占20%,雜食性魚類和蝦攝食草食性魚類的殘餌、腐屑碎片、底棲動物和浮游生物,他們的糞便培養浮游生物養殖濾食性魚類;2)利用牧草粉制成顆粒飼料,投喂8-10噸/畝草食性魚類和雜食性魚類,提聞投喂顆粒詞料的魚類品質;
(3)水質調控:選擇枯草芽孢桿菌400-600g/噸利用枯草浸汁自繁,具體是先接種激活的枯草芽孢桿菌,培養溫度為35~38°C、罐壓0.02~0.06Mpa、通氣比例為1: 0.5~1: 1、攪拌轉數為150rpm~200rpm,發酵培養8~14小時,得到種子菌液,再將種子菌液接種培養20~26小時,得到高芽孢率枯草芽孢桿菌液體產品;光合細菌紅螺菌1.5-3公斤/畝自行擴繁具體是采用水泥池作為光合細菌的培養容器,配制1200升到6000升液體培養基,按照15%的體積比接種180升到900升光合細菌菌種液后,用透光塑料薄膜將光合細菌液體培養物覆蓋密封,使薄膜與液面緊貼保持無氣體交換的厭氧狀態,在平均溫度大于20°C太陽光照射下進行培養,接種培養光合細菌后,每天取樣檢測培養物的pH,通過添加5%到30%濃度的乙酸溶液并迅速攪拌均勻,使光合細菌培養物pH降低到7.0 ;硝化細菌亞硝酸菌自行擴繁具體是:a、準備好氧發酵器,好氧發酵器底部均勻布置氣管,由氣泵供氣,保證培養液中溶氧不低于6mg/l,裝入五分之四體積的蒸餾水,把軟性纖維均勻布置于好氧發酵器的水體中,直接潑灑硝化細菌菌種于水體;b、采用含有低分子有機碳源的培養基,促進硝化細菌的附著生長;C、定期補充低分子有機碳源和氮源,定期洗脫軟性纖維上的硝化細菌;d、用低溶氧、低pH值、密封條件保存收集液;e、檢測后裝入包裝容器;微生態制劑進行水質調控,富含營養物的養殖廢水灌溉牧草;
(4)病害防治:苗種投放前進行檢疫或魚病檢查,養成期每15天進行魚病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采用大蒜、食鹽、中草藥結合微生態制劑的使用進行魚病防治;其中大蒜:食鹽:中草藥的重量分數比1:2:2 ;所述的中草藥指的是苦參和銀杏葉,比例是1:1.5~2 ;
(5)投喂:刈割孕蕾期或初花期的牧草,按草食性魚類30%— 50%的投喂率投喂,雜食性魚類不單獨投喂;
(6)牧草的灌溉:池塘藻類大量繁殖時,抽取下風口上層水作為灌溉水,養殖水體富營養化是指在養殖過程中因向池塘加入外面富含大量營養物質的水源或因大量施肥、投餌等影響下造成水體中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嚴重超標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過度繁殖。這種水體溶解氧量逆差加大,水質惡化,PH出現明顯變化,魚、蝦類等養殖水生動物出現不適或死亡現象。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現象時,浮游藻類大量繁殖,形成水華。因占優勢的浮游藻類的顏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現藍色,紅色,棕色,乳白色等,這種現象在海洋中叫做赤潮和紅潮,抽取池塘底層水作為灌溉水;
(7)牧草的病蟲害防治:發現牧草有病蟲害后,采取提前刈割投喂魚類的方式;
(8)含牧草粉顆粒飼料的制作:富余的牧草曬干后,根據不同食性魚類顆粒飼料的不同,按5% — 10%的比例加入顆粒飼料。
[0011]本發明更加詳細的方法如下:
1、水產養殖池塘清塘:清出池底多余淤泥,在種植牧草土地翻耕前施入,作為種植牧草的基肥。研究水產養殖池塘底泥作為種植牧草肥料的適宜性和數量配備關系。
[0012]2、苗種投放:兩種養殖模式。(I)全程投喂牧草的養殖模式,主養草食性魚類,搭配小型雜食性魚類和濾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占60%以上,雜食性魚類和蝦占20%左右,雜食性魚類和蝦攝食草食性魚類的殘餌、腐屑碎片、底棲動物和浮游生物,他們的糞便培養浮游生物養殖濾食性魚類。(2)利用牧草粉制成顆粒飼料,投喂草食性魚類和雜食性魚類,提高投喂顆粒飼料的魚類品質。
[0013]3、水質調控:針對草食性魚類攝食量大,排泄量大的特點,選擇枯草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硝化細菌等微生態制劑進行水質調控技術研究。富含營養物的養殖廢水灌溉牧草,增加牧草產量技術的研究。
[0014]4、病害 防治:苗種投放前進行檢疫或魚病檢查,養成期每15天左右進行魚病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采用大蒜、食鹽、中草藥結合微生態制劑的使用進行魚病防治技術研究。
[0015]5、投喂:刈割孕蕾期或初花期的牧草,按草食性魚類30% — 50%的投喂率投喂,雜食性魚類不單獨投喂。研究既滿足魚類正常生長,又不污染水質的投喂量化技術。
[0016]6、牧草的灌溉:池塘藻類大量繁殖時,抽取下風口上層水作為灌溉水;池塘化學營養成分超標時,抽取池塘底層水作為灌溉水。研究水質調節與牧草生長相結合的牧草灌溉技術。
[0017]7、牧草的病蟲害防治:發現牧草有病蟲害后,采取提前刈割投喂魚類的方式,少用或不用藥物預防和治療技術。
[0018]8、含牧草粉顆粒飼料的制作:富余的牧草曬干后,根據不同食性魚類顆粒飼料的不同,按5% — 10%的比例加入顆粒飼料。研究添加牧草的顆粒飼料對魚類品質的改善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下述實施例是說明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下述實施例來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其中枯草芽孢桿菌自繁、光合細菌紅螺菌自行擴繁、硝化細菌亞硝酸菌自行擴繁,均已作了詳細的說明。
[0020]實施例1
種植養殖循環高效生態環保漁業的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的步驟進行:
(1)水產養殖池塘清塘:清出池底多余淤泥,在種植牧草土地翻耕前施入,作為種植牧草的基肥池塘底泥,主要成分是磷元素,用量200公斤/每畝;
(2)苗種投放:兩種養殖模式:1)全程投喂牧草的養殖模式,主養草食性魚類,搭配小型雜食性魚類和濾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占60%以上,雜食性魚類和蝦占20%,雜食性魚類和蝦攝食草食性魚類的殘餌、腐屑碎片、底棲動物和浮游生物,他們的糞便培養浮游生物養殖濾食性魚類;2)利用牧草粉制成顆粒飼料,投喂8噸/畝草食性魚類和雜食性魚類,提高投喂顆粒飼料的魚類品質;
(3)水質調控:選擇枯草芽孢桿菌400g/噸利用枯草浸汁自繁,具體是先接種激活的枯草芽孢桿菌,培養溫度為35°C、罐壓0.02Mpa、通氣比例為1: 0.5: 1、攪拌轉數為150rpmrpm,發酵培養8小時,得到種子菌液,再將種子菌液接種培養20小時,得到高芽孢率枯草芽孢桿菌液體產品;光合細菌紅螺菌1.5公斤/畝自行擴繁具體是采用水泥池作為光合細菌的培養容器,配制1200升到6000升液體培養基,按照15%的體積比接種180升到900升光合細菌菌種液后,用透光塑料薄膜將光合細菌液體培養物覆蓋密封,使薄膜與液面緊貼保持無氣體交換的厭氧狀態,在平均溫度大于20°C太陽光照射下進行培養,接種培養光合細菌后,每天取樣檢測培養物的PH,通過添加5 %到30 %濃度的乙酸溶液并迅速攪拌均勻,使光合細菌培養物PH降低到7.0 ;硝化細菌亞硝酸菌自行擴繁具體是:a、準備好氧發酵器,好氧發酵器底部均勻布置氣管,由氣泵供氣,保證培養液中溶氧不低于6mg/l,裝入五分之四體積的蒸餾水,把軟性纖維均勻布置于好氧發酵器的水體中,直接潑灑硝化細菌菌種于水體;b、采用含有低分子有機碳源的培養基,促進硝化細菌的附著生長;C、定期補充低分子有機碳源和氮源,定期洗脫軟性纖維上的硝化細菌;d、用低溶氧、低pH值、密封條件保存收集液;e、檢測后裝入包裝容器;微生態制劑進行水質調控,富含營養物的養殖廢水灌溉牧草;
(4)病害防治:苗種投放前進行檢疫或魚病檢查,養成期每15天進行魚病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采用大蒜、食鹽、中草藥結合微生態制劑的使用進行魚病防治;其中大蒜:食鹽:中草藥的重量分數比1:2:2 ;所述的中草藥指的是苦參和銀杏葉,比例是1:1.5 ;(5)投喂:刈割孕蕾期或初花期的牧草,按草食性魚類30%的投喂率投喂,雜食性魚類不單獨投喂;
(6)牧草的灌溉:池塘藻類大量繁殖時,抽取下風口上層水作為灌溉水,養殖水體富營養化是指在養殖過程中因向池塘加入外面富含大量營養物質的水源或因大量施肥、投餌等影響下造成水體中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嚴重超標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過度繁殖。這種水體溶解氧量逆差加大,水質惡化,PH出現明顯變化,魚、蝦類等養殖水生動物出現不適或死亡現象。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現象時,浮游藻類大量繁殖,形成水華。因占優勢的浮游藻類的顏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現藍色,紅色,棕色,乳白色等,這種現象在海洋中叫做赤潮和紅潮,抽取池塘底層水作為灌溉水;
(7)牧草的病蟲害防治:發現牧草有病蟲害后,采取提前刈割投喂魚類的方式;
(8)含牧草粉顆粒飼料的制作:富余的牧草曬干后,根據不同食性魚類顆粒飼料的不同,按5%的比例加入顆粒飼料。
[0021] 實施例2
種植養殖循環高效生態環保漁業的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的步驟進行:
(1)水產養殖池塘清塘:清出池底多余淤泥,在種植牧草土地翻耕前施入,作為種植牧草的基肥池塘底泥,主要成分是磷元素,用量200公斤/每畝;
(2)苗種投放:兩種養殖模式:1)全程投喂牧草的養殖模式,主養草食性魚類,搭配小型雜食性魚類和濾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占60%以上,雜食性魚類和蝦占20%,雜食性魚類和蝦攝食草食性魚類的殘餌、腐屑碎片、底棲動物和浮游生物,他們的糞便培養浮游生物養殖濾食性魚類;2)利用牧草粉制成顆粒飼料,投喂8-10噸/畝草食性魚類和雜食性魚類,提聞投喂顆粒詞料的魚類品質;
(3)水質調控:選擇枯草芽孢桿菌600g/噸利用枯草浸汁自繁,具體是先接種激活的枯草芽孢桿菌,培養溫度為38°C、罐壓0.06Mpa、通氣比例為1:1: 1、攪拌轉數為200rpm,發酵培養14小時,得到種子菌液,再將種子菌液接種培養26小時,得到高芽孢率枯草芽孢桿菌液體產品;光合細菌紅螺菌3公斤/畝自行擴繁具體是采用水泥池作為光合細菌的培養容器,配制1200升到6000升液體培養基,按照15%的體積比接種180升到900升光合細菌菌種液后,用透光塑料薄膜將光合細菌液體培養物覆蓋密封,使薄膜與液面緊貼保持無氣體交換的厭氧狀態,在平均溫度大于20°C太陽光照射下進行培養,接種培養光合細菌后,每天取樣檢測培養物的pH,通過添加5%到30%濃度的乙酸溶液并迅速攪拌均勻,使光合細菌培養物PH降低到7.0 ;硝化細菌亞硝酸菌自行擴繁具體是:a、準備好氧發酵器,好氧發酵器底部均勻布置氣管,由氣泵供氣,保證培養液中溶氧不低于6mg/l,裝入五分之四體積的蒸餾水,把軟性纖維均勻布置于好氧發酵器的水體中,直接潑灑硝化細菌菌種于水體;b、采用含有低分子有機碳源的培養基,促進硝化細菌的附著生長;C、定期補充低分子有機碳源和氮源,定期洗脫軟性纖維上的硝化細菌;d、用低溶氧、低pH值、密封條件保存收集液;e、檢測后裝入包裝容器;微生態制劑進行水質調控,富含營養物的養殖廢水灌溉牧草;
(4)病害防治:苗種投放前進行檢疫或魚病檢查,養成期每15天進行魚病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采用大蒜、食鹽、中草藥結合微生態制劑的使用進行魚病防治;其中大蒜:食鹽:中草藥的重量分數比1:2:2 ;所述的中草藥指的是苦參和銀杏葉,比例是1: 2 ;(5)投喂:刈割孕蕾期或初花期的牧草,按草食性魚類30%— 50%的投喂率投喂,雜食性魚類不單獨投喂;
(6)牧草的灌溉:池塘藻類大量繁殖時,抽取下風口上層水作為灌溉水,養殖水體富營養化是指在養殖過程中因向池塘加入外面富含大量營養物質的水源或因大量施肥、投餌等影響下造成水體中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嚴重超標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過度繁殖。這種水體溶解氧量逆差加大,水質惡化,PH出現明顯變化,魚、蝦類等養殖水生動物出現不適或死亡現象。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現象時,浮游藻類大量繁殖,形成水華。因占優勢的浮游藻類的顏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現藍色,紅色,棕色,乳白色等,這種現象在海洋中叫做赤潮和紅潮,抽取池塘底層水作為灌溉水; (7)牧草的病蟲害防治:發現牧草有病蟲害后,采取提前刈割投喂魚類的方式;
(8)含牧草粉顆粒飼料的制作:富余的牧草曬干后,根據不同食性魚類顆粒飼料的不同,按10%的比例加入顆粒飼料。
【權利要求】
1.一種種植養殖循環高效生態環保漁業的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的步驟進行: (1)水產養殖池塘清塘:清出池底多余淤泥,在種植牧草土地翻耕前施入,作為種植牧草的基肥池塘底泥,主要成分是磷元素,用量200公斤/每畝; (2)苗種投放:兩種養殖模式:1)全程投喂牧草的養殖模式,主養草食性魚類,搭配小型雜食性魚類和濾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占60%以上,雜食性魚類和蝦占20%,雜食性魚類和蝦攝食草食性魚類的殘餌、腐屑碎片、底棲動物和浮游生物,他們的糞便培養浮游生物養殖濾食性魚類;2)利用牧草粉制成顆粒飼料,投喂8-10噸/畝草食性魚類和雜食性魚類,提聞投喂顆粒詞料的魚類品質; (3)水質調控:選擇枯草芽孢桿菌400-600g/噸利用枯草浸汁自繁,具體是先接種激活的枯草芽孢桿菌,培養溫度為35~38°C、罐壓0.02~0.06Mpa、通氣比例為1: 0.5~1: 1、攪拌轉數為150rpm~200rpm,發酵培養8~14小時,得到種子菌液,再將種子菌液接種培養20~26小時,得到高芽孢率枯草芽孢桿菌液體產品;光合細菌紅螺菌1.5-3公斤/畝自行擴繁具體是采用水泥池作為光合細菌的培養容器,配制1200升到6000升液體培養基,按照15%的體積比接種180升到900升光合細菌菌種液后,用透光塑料薄膜將光合細菌液體培養物覆蓋密封,使薄膜與液面緊貼保持無氣體交換的厭氧狀態,在平均溫度大于20°C太陽光照射下進行培養,接種培養光合細菌后,每天取樣檢測培養物的pH,通過添加5%到30%濃度的乙酸溶液并迅速攪拌均勻,使光合細菌培養物pH降低到7.0 ;硝化細菌亞硝酸菌自行擴繁具體是:a、準備好氧發酵器,好氧發酵器底部均勻布置氣管,由氣泵供氣,保證培養液中溶氧不低于6mg/l,裝入五分之四體積的蒸餾水,把軟性纖維均勻布置于好氧發酵器的水體中,直接潑灑硝化細菌菌種于水體;b、采用含有低分子有機碳源的培養基,促進硝化細菌的附著生長;C、定期補充低分子有機碳源和氮源,定期洗脫軟性纖維上的硝化細菌;d、用低溶氧、低pH值、密封條件保存收集液;e、檢測后裝入包裝容器;微生態制劑進行水質調控,富含營養物的養殖廢水灌溉牧草; (4)病害防治:苗種投放前進行檢疫或魚病檢查,養成期每15天進行魚病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采用大蒜、食鹽、中草藥結合微生態制劑的使用進行魚病防治;其中大蒜:食鹽:中草藥的重量分數比1:2:2 ;所述的中草藥指的是苦參和銀杏葉,比例是1:1.5~2 ; (5)投喂:刈割孕蕾期或初花期的牧草,按草食性魚類30%— 50%的投喂率投喂,雜食性魚類不單獨投喂; (6)牧草的灌溉:池塘藻類大量繁殖時,抽取下風口上層水作為灌溉水,養殖水體富營養化是指在養殖過程中因向池塘加入外面富含大量營養物質的水源或因大量施肥、投餌等影響下造成水體中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嚴重超標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過度繁殖,這種水體溶解氧量逆差加大,水質惡化,PH出現明顯變化,魚、蝦類等養殖水生動物出現不適或死亡現象,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現象時,浮游藻類大量繁殖,形成水華,因占優勢的浮游藻類的顏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現藍色,紅色,棕色,乳白色等,這種現象在海洋中叫做赤潮和紅潮,抽取池塘底層水作為灌溉水; (7)牧草的病蟲害防治:發現牧草有病蟲害后,采取提前刈割投喂魚類的方式; (8)含牧草粉顆粒飼料的制作:富余的牧草曬干后,根據不同食性魚類顆粒飼料的不同,按5% — 10%的比 例加入顆粒飼料。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891643SQ201210588298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9日
【發明者】孫茜 申請人:天津市凱潤淡水養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