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盤多毛孢菌引發楊梅枯枝病的綜合防治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擬盤多毛孢菌引發楊梅枯枝病的綜合防治方法,根據擬盤多毛孢菌的發病過程將其分為五個時期,其分別為侵入前期、侵入期、潛育期、發病期和越冬期;所述侵入前期,也稱無病菌期;所述侵入期,時間以持續溫度在15℃左右;所述潛育期,時間為平均溫度在20℃持續達10天以上、濕度在85%以上;所述發病期,平均溫度持續在15-35℃、濕度在85%以上;所述越冬期,是12上旬月至次年2月底。本發明針對擬盤多毛孢菌不同時期的發病、為害特點制定綜合的防治辦法,在各個環節制定相應的技術措施,從而達到當年有效抑制病害發生,中輕度植株2-3年左右基本恢復正常生長,嚴重發病植株生命明顯延緩,死亡率在50%以下,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
【專利說明】擬盤多毛孢菌引發楊梅枯枝病的綜合防治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農業常綠果樹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具體為一種擬盤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p.)引發楊梅枯枝病的綜合防治方法。
[0002]【背景技術】:
擬盤多毛孢菌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微生物,經常作為內生菌和腐生菌出現,侵染寄主后具有致病性,造成枇杷、芒果、葡萄等多種植物落葉枯枝,嚴重的整株死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近1000個菌種。僅海南省2004-2005年對(劉愛榮,2004)棕櫚科、紅樹科、羅漢松科、山欖科等熱帶植物進行內生擬盤多毛孢資源進行調查鑒定,從42科95種植物中分離到567個擬盤多毛孢菌。
[0003]目前,擬盤多毛孢菌在浙江省東魁、荸薺種楊梅主產區為害日趨嚴重,并因苗木同質性的原因導致全國同類品種主產區也開始蔓延發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有5000多畝楊梅感病死亡,發病面積約為20000多公頃,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大危害。
[0004]該菌從發病到死亡一般為1-4年,短的只有幾個月。生長勢好、管理比較正常的植株抗性強,感病后生命時間相對延長。病菌的主要特征在生長適期時枝葉等組織氣管出現長約Icm的線性白色乳狀物或橢圓粉狀物凝結。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擬盤多毛孢菌引發楊梅枯枝病的綜合防治辦法,其針對擬盤多毛孢菌{生要% 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取P.二個菌種)為害楊梅的侵入前期、侵入期、潛育期、發病期、越冬期5個時期的發病、為害特點制定病菌檢測鑒定、病情監測、園藝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5種集成技術的防治辦法,并在各個環節制定相應的技術措施,從而達到當年有效抑制病害發生,中輕度植株2-3年左右基本恢復正常生長,嚴重發病植株生命明顯延緩,死亡率在50%以下,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擬盤多毛孢菌引發楊梅枯枝病的綜合防治方法,根據擬盤多毛孢菌的發病過程將其分為五個時期,其分別為侵入前期、侵入期、潛育期、發病期和越冬期;所述侵入前期,也稱無病菌期;所述侵入期,時間以持續溫度在15°C左右;所述潛育期,時間為平均溫度在20°C持續達10天以上、濕度在85%以上;所述發病期,平均溫度持續在15-35°C、濕度在85%以上;所述越冬期,是12上旬月至次年2月底。
[0007]進一步的,上述侵入前期內,調查周圍和本戶種植植株以往是否有病史,若發病,掌握其基本特征,辨識判斷菌種,結合擬盤多毛孢菌的特征進行病菌識別鑒定,判斷有無病菌發生。
[0008]進一步的,上述侵入期中,少數植株內生病菌開始萌發或從傷口侵入,發病癥狀為長出乳白色長約Icm左右的線狀物或粉狀橢圓形白色菌落;此時主要針對栽培管理不規范、樹勢生長差和陽坡樹的植株檢查葉片的腋芽處和嫩枝,先分離病菌再接種培養,然后進行模式植物與同樹種設施栽培植物的致病性試驗、判斷,確定病菌種類。[0009]進一步的,上述潛育期中,對顯癥植株與周圍果園進行物理措施與化學措施的綜合防治處理,具體為:
a、修剪,修剪前對生產工具進行不低于95%濃度的酒精消毒,修剪對象為病枝、弱枝、交叉枝,尤其是明確發病的果園要進行全面修剪、重剪,同時對修剪枝葉進行移除燒毀;
b、傷口保護和藥物防治,配置濃度高于200801-A藥物50%的混合液進行涂刷,主干枝條修剪后還需黑膜包扎;
C、用藥時間選擇,要選擇溫度高于15°C的晴天,且持續保持24小時無雨。
[0010]進一步的,上述發病期內,按發病程度分為初期、高峰期、回落期三個階段,并根據不同時期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a、發病初期,以輕度發病樹發病為主,發病指數以5-10%左右的枝葉開始發病為界定指標,其針對治療方法為:
⑴修剪,對生長勢相對旺盛的植株進行枝葉的通透性作業,對樹頂交叉開心修剪,地上部50-80cm枝葉進行稀疏修剪,以漫射光見地為限;
⑵交替使用噴霧藥劑200801-A與200801-B,噴霧防治次數為5_6次/年;
⑶全年停用多效唑;
b、高峰期,以中度重度發病樹發病為主,發病指數以10-20%左右的枝葉開始發病為中度,超過20%為重度發病,其針對治療方法為:
⑴修剪,對生長勢相對旺盛的植株進行病枝的通透性作業,對樹頂交叉開心修剪,地上部50-80cm枝葉進行稀疏修剪,以漫射光見地為限,只剪病枝,不再修剪其它枝條;
⑵傷口保護,配置濃度高于200`801-A藥物50%的混合液進行涂刷,抑制病菌的交叉感染,對病菌毒殺,對外部侵入病菌阻抑,主干枝條修剪后還需黑膜包扎;
⑶藥物防治,將200801-A或200801-B噴霧與200801-C 土壤消毒并舉的辦法進行;噴藥前I天使用200801-C進行土壤消毒,覆膜,第二天進行噴霧防治,15天后揭膜;200801-C土壤消毒全年只用二次,兩次間隔3-4個月;以上噴霧用藥時間要選擇早上5.00-9.00,下午16.00-19.00的晴天,且持續保持12小時無雨;噴霧間隔為半月一次,噴霧總數按中度發病樹7-9次/年,嚴重發病樹9-11次/年;前兩次噴霧為同類藥物,此后酌情調整藥物,直至極端溫度<15°C或>35 °C停止用藥;
⑷全程停用多效唑,對確定為中度、重度發病的植株在2-3年的整個防治期內不能使用多效唑;
(5)不能結果,不用生學藥劑疏花,以人工疏花或搖花為主,幼果期及時全面去除果實,以減少營養消耗;
C、回落期時間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對發現仍有病菌生長的植株再用200801-A
噴霧一次。
[0011]進一步的,上述200801-A藥物的主要成分為大生M-45 80%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與硫酸銨稀釋液100倍的混合物。
[0012]進一步的,上述200801-B藥物主要成分為30% 土菌消水劑600-8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撲海因50%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0013]進一步的,上述土施混合物200801-C的主要成分為氯化苦60-70ml/m2、70%五氯硝基苯粉劑6-8g/m2、硼砂10-15g/m2。[0014]進一步的,上述越冬期內,以5°石硫合劑冬季清園,以枝條為主噴霧,修剪清理病枝枯葉,及時挖除處理死株,12月上中旬左右適量使用硫酸鉀、尿素肥料及其它相關的易濃性微量兀素,結合水燒進行;用石灰涂抹主干與骨干枝,涂抹聞度為80_120cm。[0015]本發明針對擬盤多毛抱菌(主要為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和P.vismiae二個菌種)為害楊梅的侵入前期、侵入期、潛育期、發病期、越冬期5個時期的發病、為害特點制定病菌檢測鑒定、病情監測、園藝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5種集成技術的防治辦法,并在各個環節制定相應的技術措施。
[0016]本發明通過篩選混配藥物對發病的楊梅枝條葉片進行適期防治,從而達到當年有效抑制病害發生,輕中度植株3年內基本恢復正常生長,嚴重發病植株生命明顯延緩,死亡率在50%以下,對抑制楊梅單一植株枯枝、敗葉、死樹與病菌蔓延,增強植株抗性、早日恢復植株正常生長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一種擬盤多毛孢菌引發楊梅枯枝病的綜合防治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根據擬盤多毛孢菌的發病過程將其分為五個時期,其分別為侵入前期、侵入
期、潛育期、發病期和越冬期;
第二步,根據以上所述的不同時期,制定相應的技術措施;
侵入前期,也稱無病菌期,調查周圍和本戶種植植株以往是否有病史,若發病,掌握其基本特征,辨識判斷菌種,結合擬盤多毛孢菌的特征進行病菌識別鑒定,判斷有無病菌發生。
[0018]侵入期,時間以持續溫度在15°C左右;主要針對栽培管理不規范、樹勢生長差和陽坡樹的植株,少數植株內生病菌開始萌發或從傷口侵入,在該時期檢查葉片的腋芽處和嫩枝,發病癥狀為長出乳白色長約Icm左右的線狀物或粉狀橢圓形白色菌落;先分離病菌再接種培養,然后進行模式植物與同樹種設施栽培植物的致病性試驗、判斷,確定病菌種類。
[0019]潛育期,時間為平均溫度在20°C持續達10天以上、濕度在85%以上。對顯癥植株與周圍果園進行物理措施與化學措施的綜合防治處理,具體為:
a、修剪,修剪前對生產工具進行不低于95%濃度的酒精消毒,修剪對象為病枝、弱枝、交叉枝,尤其是明確發病的果園要進行全面修剪、重剪,同時對修剪枝葉進行移除燒毀;
b、傷口保護和藥物防治,配置濃度高于200801-A藥物50%的混合液進行涂刷,抑制病菌的交叉感染,對病菌毒殺,對外部侵入病菌阻抑,主干枝條修剪后還需黑膜包扎。
[0020]所述200801-A藥物的主要成分為大生M-45 80%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與硫酸銨稀釋液100倍的混合物。
[0021]C、用藥時間選擇,選擇溫度高于15°C的晴天,且持續保持24小時無雨。
[0022]發病期,平均溫度持續在15-35 °C、濕度在85%以上,其中溫度20_30°C、濕度70-85%最適宜病菌生長侵染。整個發病期按發病程度分為初期、高峰期、回落期三個階段。
[0023]發病初期,以輕度發病樹發病為主,發病指數以5-10%左右的枝葉開始發病為界定指標,其針對治療方法為:
⑴修剪,先對病枝、弱枝進行修剪,再對生長勢相對旺盛的植株進行枝葉的通透性作業。可操作性指標為,樹頂交叉開心修剪,地上部50-80cm枝葉進行稀疏修剪,以漫射光見地為限。
[0024]⑵交替使用噴霧藥劑200801-A與200801-B,噴霧防治次數為5_6次/年;其中噴霧藥劑200801-A的成分與潛育期相同,所述200801-B藥物主要成分為30% 土菌消水劑600-8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撲海因50%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0025]⑶全年停用多效唑。
[0026]發病高峰期,以中度重度發病樹發病為主,發病指數以10-20%的枝葉開始發病為中度,超過20%為重度發病,其針對治療方法為:
⑴修剪,對生長勢相對旺盛的植株進行病枝的通透性作業,對樹頂交叉開心修剪,地上部50-80cm枝葉進行稀疏修剪,以漫射光見地為限,只剪病枝,不再修剪其它枝條;
⑵傷口保護,配置濃度高于200801-A藥物50%的混合液進行涂刷,抑制病菌的交叉感染,對病菌毒殺,對外部侵入病菌阻抑,主干枝條修剪后還需黑膜包扎;
⑶藥物防治,將200801-A或200801-B噴霧與200801-C 土壤消毒并舉的辦法進行,噴藥前I天使用200801-C進行土壤消毒,覆膜,第二天進行噴霧防治,15天后揭膜,200801-C土壤消毒全年只用二次,兩次間隔3-4個月;以上噴霧用藥時間要選擇早上5.00-9.00,下午16.00-19.00的晴天,且持續保持12小時無雨;噴霧間隔為半月一次,噴霧總數按中度發病樹7-9次/年,嚴重發病樹9-11次/年;前兩次噴霧為同類藥物,此后酌情調整藥物,直至極端溫度<15°C或>35 °C停止用藥。
[0027]所述土施混合物200801-C的主要成分為氯化苦60-70ml/m2、70%五氯硝基苯粉劑6_8g/m2、硼砂 10_15g/m2。
[0028]藥物劑量防治時間、次數依據樹勢而定,可酌情采取點治與全面治理相結合的辦法,與周圍同病農戶協同防治效果優于單一操作。注意暴雨暴晴天氣后的病情變化,出現異常及時用藥。
[0029]⑷全程停用多效唑,對確定為中度、重度發病的植株在2-3年的整個防治期內不能使用多效唑;
(5)不能結果,不用生學藥劑疏花,以人工疏花或搖花為主,幼果期及時全面去除果實,以減少營養消耗。
[0030]發病回落期時間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對發現仍有病菌生長的植株再用200801-A 噴霧一次。
[0031]越冬期,12上旬月至次年2月底,以5°石硫合劑冬季清園,以枝條為主噴霧,修剪清理病枝枯葉,及時挖除處理死株,12月上中旬左右適量使用硫酸鉀、尿素肥料及其它相關的易濃性微量元素,結合水澆進行;用石灰涂抹主干與骨干枝,涂抹高度為80-120cm。
[0032]本發明針對擬盤多毛抱菌(主要為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和P.vismiae二個菌種)為害楊梅的侵入前期、侵入期、潛育期、發病期、越冬期5個時期的發病、為害特點制定病菌檢測鑒定、病情監測、園藝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5種集成技術的防治辦法,并在各個環節制定相應的技術措施。
[0033]本發明通過篩選混配藥物對發病的楊梅枝條葉片進行適期防治,從而達到當年有效抑制病害發生,輕中度植株3年內基本恢復正常生長,嚴重發病植株生命明顯延緩,死亡率在50%以下,對抑制楊梅單一植株枯枝、敗葉、死樹與病菌蔓延,增強植株抗性、早日恢復植株正常生長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0034]對不同發病程度楊梅植株防治試驗表明,經3年治理后,輕度發病樹基本恢復正常生長勢,無死樹率,中度發病樹治愈率到達97%、死樹率為1.8%,嚴重發病樹的治愈率55.3%,死樹率 19.5%ο
[0035]本發明設計的綜合防治方法,對促進合作社和果農增產增收,對改善優化生態環境,進一步推動楊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
[0036]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原理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或修飾,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擬盤多毛孢菌引發楊梅枯枝病的綜合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據擬盤多毛孢菌的發病過程將其分為五個時期,其分別為侵入前期、侵入期、潛育期、發病期和越冬期;所述侵入前期,也稱無病菌期;所述侵入期,時間以持續溫度在15°c左右;所述潛育期,時間為平均溫度在20°C持續達10天以上、濕度在85%以上;所述發病期,平均溫度持續在15-35°C、濕度在85%以上;所述越冬期,是12上旬月至次年2月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綜合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侵入前期內,調查周圍和本戶種植植株以往是否有病史,若發病,掌握其基本特征,辨識判斷菌種,結合擬盤多毛孢菌的特征進行病菌識別鑒定,判斷有無病菌發生。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綜合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侵入期中,少數植株內生病菌開始萌發或從傷口侵入,發病癥狀為長出乳白色長約Icm左右的線狀物或粉狀橢圓形白色菌落;此時主要針對栽培管理不規范、樹勢生長差和陽坡樹的植株檢查葉片的腋芽處和嫩枝,先分離病菌再接種培養,然后進行模式植物與同樹種設施栽培植物的致病性試驗、判斷,確定病菌種類。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綜合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潛育期中,對顯癥植株與周圍果園進行物理措施與化學措施的綜合防治處理,具體為: a、修剪,修剪前對生產工具進行不低于95%濃度的酒精消毒,修剪對象為病枝、弱枝、交叉枝,尤其是明確發病的果園要進行全面修剪、重剪,同時對修剪枝葉進行移除燒毀; b、傷口保護和藥物防治,配置濃度高于200801-A藥物50%的混合液進行涂刷,主干枝條修剪后還需黑膜包扎; C、用藥時間選擇,要選擇溫度高于15°C的晴天,且持續保持24小時無雨。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綜合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發病期內,按發病程度分為初期、高峰期、回落期三個階段,并根據不同時期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a、發病初期,以輕度發病樹發病為主,發病指數以5-10%左右的枝葉開始發病為界定指標,其針對治療方法為: ⑴修剪,對生長勢相對旺盛的植株進行枝葉的通透性作業,對樹頂交叉開心修剪,地上部50-80cm枝葉進行稀疏修剪,以漫射光見地為限; ⑵交替使用噴霧藥劑200801-A與200801-B,噴霧防治次數為5_6次/年; ⑶全年停用多效唑; b、高峰期,以中度重度發病樹發病為主,發病指數以10-20%左右的枝葉開始發病為中度,超過20%為重度發病,其針對治療方法為: ⑴修剪,對生長勢相對旺盛的植株進行病枝的通透性作業,對樹頂交叉開心修剪,地上部50-80cm枝葉進行稀疏修剪,以漫射光見地為限,只剪病枝,不再修剪其它枝條; ⑵傷口保護,配置濃度高于200801-A藥物50%的混合液進行涂刷,抑制病菌的交叉感染,對病菌毒殺,對外部侵入病菌阻抑,主干枝條修剪后還需黑膜包扎; ⑶藥物防治,將200801-A或200801-B噴霧與200801-C 土壤消毒并舉的辦法進行;噴藥前I天使用200801-C進行土壤消毒,覆膜,第二天進行噴霧防治,15天后揭膜;200801-C土壤消毒全年只用二次,兩次間隔3-4個月;以上噴霧用藥時間要選擇早上5.00-9.00,下午16.00-19.00的晴天,且持續保持12小時無雨;噴霧間隔為半月一次,噴霧總數按中度發病樹7-9次/年,嚴重發病樹9-11次/年;前兩次噴霧為同類藥物,此后酌情調整藥物,直至極端溫度<15°C或>35 °C停止用藥; ⑷全程停用多效唑,對確定為中度、重度發病的植株在2-3年的整個防治期內不能使用多效唑; (5)不能結果,不用生學藥劑疏花,以人工疏花或搖花為主,幼果期及時全面去除果實,以減少營養消耗; C、回落期時間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對發現仍有病菌生長的植株再用200801-A噴霧一次。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綜合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200801-A藥物的主要成分為大生M-45 80%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與硫酸銨稀釋液100倍的混合物。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綜合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200801-B藥物主要成分為30% 土菌消水劑600-8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撲海因50%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綜合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施混合物200801-C的主要成分為氯化苦60-70ml/m2、70%五氯硝基苯粉劑6_8g/m2、硼砂10_15g/m2。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綜合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越冬期內,以5°石硫合劑冬季清園,以枝條為主噴霧,修剪清理病枝枯葉,及時挖除處理死株,12月上中旬左右適量使用硫酸鉀、尿素肥料及其它相關的易濃性微量元素,結合水澆進行;用石灰涂抹主干與骨干枝,涂抹高度為80-120cm。
【文檔編號】A01G13/00GK103503730SQ201310496063
【公開日】2014年1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2日
【發明者】陳方永, 倪海枝, 王引, 鹿連明, 王一光, 任正初 申請人:浙江省柑桔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