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礦中多種磨礦介質的控制方法
【專利摘要】磨礦中多種磨礦介質的控制方法,先將5種不同直徑的磨礦介質在添加進入球磨機之前進行按粒徑分類儲存在儲球倉,根據斑銅礦的性質、磨礦粒度和配比要求,計算出各種不同直徑的磨礦介質的比例。啟動磨礦裝置,磨礦12-15小時,每2小時取樣檢測粒度,共檢測5次,根據公式重新計算磨礦介質的質量,換算為不同直徑的相應數量。本發明本發明根據粗細不同的球磨介質對礦物作用的不同,采用多種球磨介質,分二段對礦物進行球磨,根據檢測結果每次重新計算所需要球磨介質,能使加入球磨機中磨礦介質的配比達到最佳狀態,提高了磨機的磨礦效率,降低磨機的單位能耗量。
【專利說明】磨礦中多種磨礦介質的控制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選礦過程中磨礦介質加入的控制方法,特別是一種分段控制時磨礦介質自動加入球磨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在選礦過程中為了提高精礦的品位,需要使目的礦物和脈石礦物單體分離。為了實現單體分離,在選礦流程中都會加入磨礦這一環節。磨礦是選礦過程中耗能最高的環節,其能耗占整個選礦過程的50%以上,而且,隨著礦物資源的貧乏,一些礦物品位也不斷降低,從而導致了磨礦效率低、選礦過程工藝指標波動大,造成資源和能源的浪費。根據粒度的不同,對不同階段的礦物采用不同的磨礦過程是一種有效提高磨礦效率的手段。專利申請200710063759.8中提出進入磨礦工序后,實施精確化裝補方法磨礦,使磨機電耗降低47.91%,磨機生產能力提高87.3%。專利申請200910248481.7中提出,根據所規定的給礦粒度組成,同時添加兩種直徑的磨礦介質,磨礦介質為鐵球,降低了粗粒級的產率,提高了細粒級的產率,提高磨機磨礦效率,使磨礦粒度組成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由此可見根據礦石的性質、磨機工作條件、磨礦粒度等信細,對補加的磨礦介質進行精確化,確定不同直徑的磨礦介質添加比例,將使磨機的磨礦效果得到顯著改善、使磨機的磨礦效率得到提高、降低磨機的單位能耗量。
[0003]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設計了一種斑銅礦磨礦時磨礦介質加入控制方法。將不同直徑的磨礦介質在添加進入球磨機之前進行按粒徑分類儲存在儲球倉,再根據礦石的性質、磨礦粒度信息,對添加的磨礦介質進行精確化,確定不同磨礦介質直徑的添加比例。一段時間后,采用抽檢和預測相結合的方法,重新計算添磨球的添加比例,進行第二次磨細后,粒度為75μπι以下的約占82%?93%。
[0005]斑銅礦的成分主要為Cu5FeS4,Cu 63.33%, Fe 11.12%, S 25.55%;由于斑銅礦經常含有黃銅礦,輝銅礦顯微包裹體,其實際成份變動很大,因為在高溫時(>400°C )與黃銅礦,輝銅礦呈固溶體,低溫時發生固溶體離溶。本發明對斑銅礦的磨礦過程如下:
A.將有5種不同直徑的磨礦介質在添加進入球磨機之前進行按粒徑分類儲存在儲球倉,磨礦介質直徑分別為50mm, 65 mm, 75mm, 90 mm和110 mm;
B.粗磨開始前,據斑銅礦的性質、磨礦粒度和配比要求,計算出各種不同直徑的磨礦介質的比例為 1: (1.8 ?2.4):(0.8 ?1.2):(2.0 ?2.6): (1.2 ?1.6);
C.根據單個磨礦介質的質量,計算出不同直徑的磨礦介質的數目,并輸入對應直徑磨礦介質緩沖室出口的計數器;
D.啟動介質通道控制器的控制電機和緩沖室出口的計數器,每出一個磨球介質,計數器減一,當計數器變為零時,控制電機自動切斷,阻止磨球介質從磨礦介質通道控制器中繼續落下;
E.啟動磨礦裝置,磨礦12-15小時,每2小時取樣檢測粒度,共檢測5次,根據前5次的檢測結果,重新計算磨礦介質的質量,換算為不同直徑的相應數量。
【權利要求】
1.磨礦中多種磨礦介質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將有5種不同直徑的磨礦介質在添加進入球磨機之前進行按粒徑分類儲存在儲球倉,磨礦介質直徑分別為50mm, 65 mm, 75mm, 90 mm, 100 mm; B.粗磨開始前,據斑銅礦的性質、磨礦粒度和配比要求,計算出各種不同直徑的磨礦介質的比例; C.根據單個磨礦介質的質量,計算出不同直徑的磨礦介質的數目,并輸入對應直徑磨礦介質緩沖室出口的計數器; D.啟動介質通道控制器的控制電機和緩沖室出口的計數器,每出一個磨球介質,計數器減一,當計數器變為零時,控制電機自動切斷,阻止磨球介質從磨礦介質通道控制器中繼續落下; E.啟動磨礦裝置,磨礦12-15小時,每2.5小時取樣檢測粒度,共檢測4次,在磨礦粒度按正態分布條件下,根據最高含量粒度的占總量的比例,重新計算磨礦介質的質量,換算為不同直徑的相應數量; F.啟動磨礦裝置,磨礦12-15小時,每2小時取樣檢測粒度,共檢測5次,根據前5次的檢測結果,重新計算磨礦介質的質量,換算為不同直徑的相應數量;
【文檔編號】B02C25/00GK103599840SQ201310650060
【公開日】2014年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6日
【發明者】胡燕瑜, 羅瑞瓊, 吳顯金, 朱利香 申請人: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