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產養殖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養魚的裝置主要有淺海的養殖網箱與陸基的養殖土池等兩種類型的裝置,其中,淺海的網箱養殖量大、養殖穩定,可以移動,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一次性投入大,能夠充分利用海洋的自然資源,但是在海區受風浪、赤潮等影響大,網箱底部與海底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魚類不能繼續利用下沉的餌料,導致飼料的浪費及環境的富營養化;土池位于陸基,養殖產量不高,相對規模小,需要經常換水以保證水質的相對恒定,需要建設進水裝置與排水裝置,在這樣的過程需要能源的消耗大,養殖成本高。在淺海魚類增養殖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懸浮式人工網箱,懸浮在水體中,進行人工培養,采用人工投餌,進行可控化養殖。由于人為的因素極大,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往往投入大量的育苗,養殖的密度高,養殖魚類的活動空間小,因此,養殖過程中,大量的殘餌、排泄物及代謝廢物直接進入養殖水體,導致環境的富營養化,成為一大難題。純依靠飼料單一的營養,往往引起養殖魚類的營養欠缺,是導致養殖魚個體質量差的重要因素。養成魚的商品魚個體,體色淺薄、體型不佳、體質差、價格低。另外是利用天然條件放置人工魚礁聚集魚群,攝食的食物營養全面,活動空間大,魚個體質量優。有可能實現種群的繁育,以恢復野生的種群數量,由于人為的因素少,屬不可控的方式,養殖的密度低,效益差,但是對于養成的魚個體而言,質量高,價值大。如何在二者之間取長補短,將成為引導淺海養殖模式的發展方向。公開號為CN1393125名稱為《抗風浪深水網箱》的專利公開了一種浮力可調的工作平臺、浮力環及沉子的抗風 浪深水網箱;公開號為CN1568675名稱為《可潛式深水網箱》的專利公開了一種圓柱形管材、中間連接件、裝有加強繩的網具以及垂直取向的配重塊和進排氣系統所組成可潛式深水網箱;公開號為CN1611110名稱為《養魚網箱》的專利公開了一種網箱,中心浮筒、兩排支撐桿、繩索圍成的框架,外包網片成網箱,并在錨定端設置阻流罩,能夠錨定、移動、水中實行翻轉;但是上述由網片、繩索等軟結構與支架等硬結構構成的網箱在風浪作用下,存在強烈的摩擦,影響結構的穩定與牢固程度,因此這樣的養殖裝置結構復雜,操作難度大,養殖成本與投入大,網箱的整體性協調性差,抗風浪能力弱,管理困難。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技術現狀,提供成本低,養殖范圍大,且放置、回收方便的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包括有至少一道圍網及與圍網相配合間隔分布于海域的圍網樁,其中,圍網的兩端分別與陸基海岸線上的固定物連接相配合,圍網與陸基海岸線圍成閉合的養殖區域,圍網的上端設置有浮子,而圍網的下端設置有能使圍網的下端陷入海底的網墜。為優化上述技術方案,采取的具體措施還包括:上述的圍網的兩端分別設置有2根用于固定的鋼索,鋼索分開而與陸基海岸線上的固定物連接相配合。上述的圍網的上端與下端分別與鋼絲捆扎相配合,鋼絲外包裹有棕櫚層。上述的圍網包括有外圍網和內圍網,外圍網和內圍網平行、間隔分布。上述的圍網和固定于海底的固定粧連接配合。上述的圍網的高度高于海域最高潮位的1.2倍 1.5倍。上述的浮子為套網泡沫浮子,套網泡沫浮子包括有套網及泡沫浮子,泡沫浮子依次裝于套網中,相鄰的泡沫浮子之間捆扎有用于隔離泡沫浮子的繩子,套網泡沫浮子與圍網的上端捆扎相配合。上述的浮子的頂面為圓弧面。上述的網墜為鐵鏈。上述的鐵鏈上系掛有用于增加重量的鉛錘。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圍網的兩端分別與陸基海岸線上的固定物連接相配合,`圍網與陸基海岸線圍成閉合的養殖區域,圍網的上端設置有浮子,而圍網的下端設置有能使圍網的下端陷入海底的網墜。本實用新型的養殖裝置利用陸基海岸線形成的天然屏障,通過在陸基海岸線形成的開口處拉設圍網,使圍網和陸基海岸線圍成封閉的養殖空間,利用自然海域的資源增加魚苗的活動空間,以達到將人工養殖的大黃魚在渾水海域進行野生訓化的目的;本裝置的養殖范圍大,成本低,且裝置的結構簡單,放置與回收方便;圍網利用上端的浮子的浮子和下端的網墜的重力的作用張開形成網墻,浮子浮于水面上,網墜沉入海底的海底,圍網采用外圍網和內圍網的雙層結構,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因圍網破損而造成魚苗逃跑的風險,而網衣的聞度聞于海域最聞潮位的
1.2 1.5倍,可以避免因漲潮而造成圍網攔截不徹底而造成魚苗的流失;本裝置采用柔軟的圍網和剛性的鋼絲相結合,以增強圍網的穩定性;而鋼絲外包裹有棕櫚層,可以避免鋼絲被海水過快腐蝕,從而提高養殖裝置的使用壽命。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養殖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圍網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1至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養殖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其中的附圖標記為:圍網1、外圍網11、內圍網12、固定物2、圍網樁3、浮子4、套網4a、泡沫浮子4b、繩子4c、網墜5、鉛錘5a、鋼索6、鋼絲7、固定樁8、陸基海岸線L。如圖1至圖2所示,[0027]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包括有至少一道圍網1及與圍網1相配合間隔分布于海域的圍網樁3,其中,所述的圍網I的兩端分別與陸基海岸線1上的固定物2連接相配合,所述的圍網1與陸基海岸線L圍成閉合的養殖區域,所述的圍網1的上端設置有浮子4,而所述的圍網1的下端設置有能使圍網1的下端陷入海底的網墜5。實施例中,圍網I的兩端分別設置有2根用于固定的鋼索6,鋼索6分開而與陸基海岸線L上的固定物連接相配合。實施例中,圍網1的上端與下端分別與鋼絲7捆扎相配合,鋼絲7外包裹有棕櫚層。實施例中,圍網1包括有外圍網11和內圍網12,外圍網11和內圍網12平行、間隔分布。實施例中,圍網1和固定于海底的固定樁8連接配合。實施例中,圍網1的高度高于海域最高潮位的1.2倍 1.5倍。實施例中,浮子4為套網泡沫浮子,套網泡沫浮子包括有套網4a及泡沫浮子4b,泡沫浮子4b依次裝于套網4a中,相鄰的泡沫浮子4b之間捆扎有用于隔離泡沫浮子4b的繩子4c,套網泡沫浮子與圍網I的上端捆扎相配合。實施例中,浮子4的頂面為圓弧面。實施例中,網墜5為鐵鏈。實施例中,鐵鏈上系掛有用于增加重量的鉛錘5a。本裝置利用陸基海岸線L形成的天然屏障,通過在陸基海岸線L形成的開口處拉設圍網1,使圍網和陸基海岸線圍成封閉的養殖空間,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將在人工養殖區域中暫養的魚苗放到自然海域中進行野生馴化,使魚苗的肉質、口感更接近野生魚,從而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如圖1所示,本裝置的圍網I采用蜈蚣架型結構,圍網I的兩端分別設置有2根鋼索6,鋼索6分開形成銳角而與陸基海岸線L上的固定物連接相配合,圍網I橫跨陸基海岸線L形成的開口而與間隔設置于海域內的圍網樁3連接相配合,圍網I的上端和下端分別捆扎有鋼絲,柔軟的圍網I與剛性的鋼絲3相結合的結構更有利于保持圍網I的穩定性;而由于自然海域中存在漲潮、落潮的現象,因此圍網I的高度需高于海域最高潮位的1.2倍 1.5倍,避免因漲潮而造成圍網攔截不徹底而造成魚苗的流失;本裝置采用外圍網11和內圍網12的雙層結構,構成雙保險,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因圍網破損而造成魚苗逃跑的風險;如圖2所示,圍網I上端的套網泡沫浮子包括有套網4a及泡沫浮子4b,泡沫浮子4b依次裝于套網4a中,相鄰的泡沫浮子4b之間捆扎有用于隔離泡沫浮子4b的繩子4c,套網泡沫浮子與圍網I的上端捆扎相配合;而圍網I的下端連接有鐵鏈,鐵鏈上系掛有用于增加重量的鉛錘5a,圍網I在浮子4的浮力和網墜5的重力作用下張開形成網墻。在外圍網11外加設一道防護欄,不僅防止垃圾進入養殖范圍而影響水質,也可以防止船只進入而造成對養殖裝置的破壞。
權利要求1.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包括有至少一道圍網(I)及與圍網(I)相配合間隔分布于海域的圍網樁(3),其特征是:所述的圍網(I)的兩端分別與陸基海岸線(L)上的固定物(2)連接相配合,所述的圍網⑴與陸基海岸線(2)圍成閉合的養殖區域,所述的圍網(I)的上端設置有浮子(4),而所述的圍網(I)的下端設置有能使圍網(I)的下端陷入海底的網墜(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圍網(I)的兩端分別設置有2根用于固定的鋼索(6),所述的鋼索(6)分開而與陸基海岸線(2)上的固定物連接相配合。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圍網(I)的上端與下端分別與鋼絲(7)捆扎相配合,所述的鋼絲(7)外包裹有棕櫚層。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圍網(I)包括有外圍網(11)和內圍網(12),所述的外圍網(11)和內圍網(12)平行、間隔分布。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圍網(I)和固定于海底的固定樁(8)連接配合。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圍網(I)的高度高于海域最高潮位的1.2倍 1.5倍。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浮子(4)為套網泡沫浮子,所述的套網泡沫浮子包括有套網(4a)及泡沫浮子(4b),所述的泡沫浮子(4b)依次裝于套網(4a)中,相鄰的泡沫浮子(4b)之間捆扎有用于隔離泡沫浮子(4b)的繩子(4c),所述的套網泡沫浮子與圍網(I)的上端捆扎相配合。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浮子(4)的頂面為圓弧面。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網墜(5)為鐵鏈。
10.根 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鐵鏈上系掛有用于增加重量的鉛錘(5a)。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陸基透水式養殖裝置,包括有至少一道圍網及與圍網相配合間隔分布于海域的圍網樁,其中,圍網的兩端分別與陸基海岸線上的固定物連接相配合,圍網與陸基海岸線圍成閉合的養殖區域,圍網的上端設置有浮子,而圍網的下端設置有能使圍網的下端陷入海底的網墜。本裝置利用陸基海岸線形成的天然屏障,通過在陸基海岸線形成的開口處拉設圍網,使圍網和陸基海岸線圍成封閉的養殖空間,充分利用自然海域的資源,本裝置的養殖范圍大,成本低,且裝置的結構簡單,放置與回收方便。
文檔編號A01K61/00GK203136791SQ201320101630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6日
發明者黃沖明, 薛國拉 申請人:浙江御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