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干旱區重鹽漬原土綠化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干旱區重鹽漬原土綠化方法,該方法首先進行摻沙以改善種植區土壤物理結構,第一年通過種植一年生鹽生植物實現綠化和土壤部分脫鹽,第二年通過“起壟”構造壟溝地形,壟上滴灌種植耐鹽的檉柳、紫穗槐、草木樨來實現生物移鹽和培肥土壤,溝內滴灌種植鹽地堿蓬來增加地表蓋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和土壤脫鹽。本方法集成了鹽漬土壤的物理改良、生物改良并結合了壟溝耕作和節水滴灌技術措施,操作簡便、成本低,實現了重鹽漬原土綠化的穩定和可持續。
【專利說明】一種干旱區重鹽漬原土綠化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干旱區重鹽漬原土綠化方法,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鹽漬土摻沙 改良,一年生鹽生植物種植,起壟栽培鹽生植物、綠肥植物的順序綠化改土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我國西部干旱區鹽漬土分布面積廣,很多城市以"綠洲"狀態分布于鹽堿區域。鹽 漬化土壤常是人們改造居住環境、實施綠化工程經常遇到的障礙。鹽漬土壤的大面積存在 制約了城市綠化和整體環境質量的提升。鹽漬土一般具有土壤容重高、粘滯、通氣性差、滲 透系數低、毛細作用強等特點。土壤中含有過多鹽分可降低土壤水勢,從而引起植物的"生 理干旱",不利于植物生長,常形成大面積的"光板地",導致景觀單調。鹽漬土分布區大多地 下水位淺、礦化度高。鹽堿區綠化,提高成活率是重中之重,而上層滯水、潛水埋深及礦化度 是造成苗木死亡的主要障礙。從鹽漬土分布區多地下水位淺、礦化度高、土壤鹽漬化程度重 及區域淡水資源匱乏的現狀出發,迫切需要研究以土壤改良、植物種篩選配置、灌溉方式選 擇相結合的集成方法,即將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農田管理措施相結合,開發可持續、穩定 長效的綠化技術。
[0003] 鹽漬土綠化必須首先解決土壤鹽分過高問題。在農業生產上,人們常通過"漫灌 壓鹽"淋洗過多的土壤鹽分,但此方式對排水設施要求較高,成本大且需要消耗大量淡水資 源。鹽漬土綠化較為常用的方法是客土置換,即以非鹽堿土壤基質替代一定深度土層的鹽 漬原土,經隔離措施后在客土上綠化,通常存在成本高和后續成活率低的問題,且難于實現 綠化體系的穩定和可持續。為實現鹽漬土綠化的穩定、可持續,2010始,借鑒鹽堿土綠化技 術,我們篩選了適于綠化的鹽生植物種類,結合鹽堿土物理改良、生物改良及節水滴灌等技 術措施,提出了重鹽漬原土綠化方法。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干旱區重鹽漬原土綠化方法,該方法首先進行摻沙以 改善種植區土壤結構,第一年通過種植一年生鹽生植物實現綠化和土壤部分脫鹽及改善土 壤物理結構;利用滴灌條件下的水鹽運移規律,第二年通過"起壟"構造壟溝地形,定期滴灌 將壟上大部分鹽分排到壟溝,再利用鹽生植物移除鹽分:壟上滴灌種植檉柳和紫穗槐,在行 間及株距間種植耐鹽的草木樨豆科植物來實現綠化和土壤培肥、脫鹽,壟底溝內滴灌種植 鹽地堿蓬來增加地表蓋度和土壤生物移鹽。本發明所述方法集成了鹽堿土壤的物理改良、 生物改良并結合了壟溝耕作和節水滴灌技術措施,操作簡便、成本低,實現了鹽堿地原土綠 化的穩定和可持續。
[0005]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干旱區重鹽漬原土綠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驟進行: 摻沙改善土壤結構: a、選重鹽漬土,采取摻沙改良的方式改善土壤透水性,對綠化區40cm表土層按體積比 20 %進行摻沙處理,犁深0. 4m ; 第一年綠化: b、 播種:按間距0. 6-0. 8m平行布設滴灌帶,將鹽地堿蓬種子撒播在滴灌帶兩側,形成 0. 3-0. 4 m的播種帶; c、 灌溉:播種后隨即灌水,出苗期每隔2天灌水1次,灌水以濕潤峰剛剛到達兩相鄰滴 灌帶中線為度,苗期后以土壤濕度為15%時進行補水,每次灌水量控制在120m 3/hm2-150m3/ hm2 ; d、 收割: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期間將鹽地堿蓬的地上部分收割后帶出; 第二年綠化: e、 開溝起壟:沿平行綠化帶方向,間距3. 0m開溝,溝寬1. 0-1. 5m,深度0. 4m,將溝內起 出的土方平鋪于相鄰溝間區域,形成壟; f、 綠化種植:在壟上種植3行灌木為紫穗槐和檉柳,在灌木行間撒播草木樨,沿灌木行 向鋪設滴灌帶,在壟底溝內撒播鹽地堿蓬,采用微噴或布設兩行滴灌帶方式進行灌溉,每次 灌水量以土壤垂向濕潤峰達到0. 2-0. 3m為度; g、 收割:1〇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期間將鹽地堿蓬的地上部分收割后帶出,壟上草木樨旋 耕還田。
[0006] 步驟a所選重鹽漬土為粘重板結的重鹽堿地。
[0007] 步驟f中壟上種植3行灌木為第一行種植檉柳,第二行種植紫穗槐,第三行種植檉 柳,以此類推。
[0008]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干旱區重鹽漬原土綠化技術,該方法的特點為: 地下水埋深淺、礦化度高、土壤粘重板結是重鹽漬土的一個重要特點。通過摻沙增加土 壤通透性,利于土壤鹽分的移出;通過種植鹽生植物進行綠化,根系的深層生長既促進了土 壤脫鹽,又增加了鹽漬土的熟化過程;通過"起壟",相對降低了地下水埋深,可為后期植物 根系的生長提供良好空間;通過壟上滴灌,不僅可以有效節約用水,還可以通過鹽生植物的 生長,達到吸收一富集一移鹽;以植物蒸發代替裸地蒸發,控制鹽分在壟上的聚集,并且持 續的壟上淡水滴灌能夠保證壟上土壤鹽分向下淋洗。本發明所述方法,解決了鹽堿地綠化 難以持續的難題。 【具體實施方式】 [〇〇〇9] 實施例1 2009年-2010年,在克拉瑪依農業綜合開發區棄耕重度鹽堿地上進行了試驗示范: 摻沙改善土壤結構 a、 選重鹽漬土為粘重板結的重鹽堿地,針對土壤粘重和通透性差的特點,采取摻沙改 良的方式改善土壤透水性,對綠化區40cm表土層按體積比20 %的比例進行摻沙處理,犁深 0· 4m ; 第一年綠化 b、 播種:按間距0. 6m平行布設滴灌帶,將鹽地堿蓬種子撒播在滴灌帶兩側,形成0. 3m 的播種帶; c、 灌溉:播種后隨即灌水,出苗期每隔2天灌水1次,灌水以濕潤峰剛剛到達兩相鄰滴 灌帶中線為度,苗期后以土壤濕度為15%時進行補水,每次灌水量控制在120m 3/hm2 ;
【權利要求】
1. 一種干旱區重鹽漬原土綠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驟進行: 摻沙改善土壤結構: a、 選重鹽漬土,采取摻沙改良的方式改善土壤透水性,對綠化區40cm表土層按體積比 20 %進行摻沙處理,犁深0. 4m ; 第一年綠化: b、 播種:按間距0. 6-0. 8m平行布設滴灌帶,將鹽地堿蓬種子撒播在滴灌帶兩側,形成 0. 3-0. 4 m的播種帶; c、 灌溉:播種后隨即灌水,出苗期每隔2天灌水1次,灌水以濕潤峰剛剛到達兩相鄰滴 灌帶中線為度,苗期后以土壤濕度為15%時進行補水,每次灌水量控制在120m 3/hm2-150m3/ hm2 ; d、 收割: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期間將鹽地堿蓬的地上部分收割后帶出; 第二年綠化: e、 開溝起壟:沿綠化帶方向開平行溝,間距3. 0m,溝寬1. 0-1. 5m,深度0. 4m,將溝內起 出的土方平鋪于相鄰溝間區域,形成壟; f、 綠化種植:在壟上種植3行灌木為紫穗槐和檉柳,在灌木行間撒播草木樨,沿灌木行 向鋪設滴灌帶,在壟底溝內撒播鹽地堿蓬,采用微噴或布設兩行滴灌帶方式進行灌溉,每次 灌水量以土壤垂向濕潤峰達到0. 2-0. 3m為度; g、 收割:1〇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期間將鹽地堿蓬的地上部分收割后帶出,壟上草木樨旋 耕還田。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所選重鹽漬土為粘重板結的重鹽堿 地。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f中壟上種植3行灌木為第一行種植 檉柳,第二行種植紫穗槐,第二行種植檉柳。
【文檔編號】A01G1/00GK104082031SQ201410367058
【公開日】2014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30日
【發明者】張科, 涂錦娜, 李艷紅, 趙振勇, 田長彥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