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鋼絲清種水稻缽育芽種穴播排種輪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彈性鋼絲清種水稻缽育芽種穴播排種輪屬于農業機械;在輪轂兩側端部上分別固裝左、右側板,通過左、右側板與支承軸的轉動安裝配合將輪轂安裝在支承軸上,在輪轂外表面上沿其周向和軸向均布設置窩穴,在窩穴底部上沿圓周方向設置環形溝槽,在支承軸上、位于輪轂內側下方部位處固裝連接板,在連接板上沿支承軸的軸向方向均布固裝彈性鋼絲,彈性鋼絲配置在環形溝槽的底側部位內,齒輪固裝在右側板或左側板的外壁面上;本器結構設計新穎、合理、簡單,可以保證在缽育秧盤上的每個穴坑內播入3-5粒水稻芽種,作業精度和效率高,使用可靠,故障少。
【專利說明】彈性鋼絲清種水稻缽育芽種穴播排種輪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機械,主要涉及水稻育種作業的缽育芽種穴播排種輪。
【背景技術】
[0002]水稻缽育育秧是近年來研究成功的一種水稻育秧農藝技術方法,因其具有秧苗質量好、移栽作業后無緩苗期、水稻秧苗生長營養充分、水稻產量高等諸多特點,深受農戶歡迎。目前,在水稻缽育育秧播種作業時,使用的是型孔板式播種器或外槽輪式播種器,其中的型孔板式播種器的播種作業質量可以保證水稻缽育秧盤芽種每穴內3-5粒種數要求,但其播種作業控制過程較繁瑣,作業效率低;外槽輪式播種器播種作業精度差,缽育秧盤上每穴坑內種粒數很難準確保證所需的3-5粒,且變化較大。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結合水稻缽育芽種穴播作業的實際需要,設計提供一種彈性鋼絲清種水稻缽育芽種穴播排種輪,達到播種作業過程簡單、播種作業效率和播種作業精度高、質量好、使用可靠的目的。
[0004]本實用新型的基本設計是,在輪轂兩側端部上分別固裝左側板和右側板,通過左、右側板與支承軸的轉動安裝配合,將輪轂安裝在支承軸上,在所述輪轂外表面上沿其周向和軸向均布設置窩穴,在窩穴底部上沿圓周方向設置環形溝槽,在支承軸上、位于輪轂內側下方部位處固裝連接板,在所述連接板上、沿支承軸的軸向方向均布固裝彈性鋼絲,所述彈性鋼絲配置在環形溝槽的底側部位內;齒輪固裝在右側板或左側板的外壁面上,至此構成彈性鋼絲清種水稻缽育芽種穴播排種輪。
[0005]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新穎、合理、簡單,可以保證在缽育秧盤上的每個穴坑內播入3-5粒水稻芽種數量,播種作業精度和作業效率高,使用可靠,故障少。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6]圖1是彈性鋼絲清種水稻缽育芽種穴播排種輪總體結構示意圖;
[0007]圖2是圖1中A-A剖面圖。
[0008]圖中件號說明:
[0009]1、支承軸、2、左側板、3、輪轂、4、窩穴、5、環形溝槽、6、右側板、7、齒輪、8、彈性鋼絲、9、連接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一種彈性鋼絲清種水稻缽育芽種穴播排種輪,在輪轂3兩側端部上分別固裝左側板2和右側板6,通過左、右側板
2、6與支承軸I的轉動安裝配合,將輪轂3安裝在支承軸I上,在所述輪轂3外表面上沿其周向和軸向均布設置窩穴4,在窩穴4底部上沿圓周方向設置環形溝槽5,在支承軸I上、位于輪轂3內側下方部位處固裝連接板9,在所述連接板9上、沿支承軸I的軸向方向均布固裝彈性鋼絲8,所述彈性鋼絲8配置在環形溝槽5的底側部位內;齒輪7固裝在右側板6或左側板2的外壁面上。
[0011]作業時,外輸動力驅動齒輪7轉動,經右側板6或左側板2帶動輪轂3在支承軸I上旋轉,水稻芽種充入到窩穴4內,當充有3-5粒水稻芽種的窩穴4轉動到排種部位處,在彈性鋼絲8作用下,將窩穴4內的水稻芽種從窩穴4內強制性清出,準確落入缽育秧盤穴坑內,完成穴播作業。
【權利要求】
1.一種彈性鋼絲清種水稻缽育芽種穴播排種輪,其特征在于:在輪轂(3)兩側端部上分別固裝左側板(2)和右側板¢),通過左、右側板(2、6)與支承軸(I)的轉動安裝配合,將輪轂(3)安裝在支承軸(I)上,在所述輪轂(3)外表面上沿其周向和軸向均布設置窩穴(4),在窩穴(4)底部上沿圓周方向設置環形溝槽(5),在支承軸(I)上、位于輪轂(3)內側下方部位處固裝連接板(9),在所述連接板(9)上、沿支承軸(I)的軸向方向均布固裝彈性鋼絲(8),所述彈性鋼絲(8)配置在環形溝槽(5)的底側部位內;齒輪(7)固裝在右側板(6)或左側板(2)的外壁面上。
【文檔編號】A01C7/20GK203912524SQ201420341062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18日
【發明者】苗禹, 劉天祥, 牛文祥, 張范宇, 孫天博, 蘭珊, 何振義 申請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