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食用菌的栽培技術,尤其是一種金針菇的培養工藝。
背景技術:
金針菇又名冬菇,金針菇屬于擔子菌亞門,傘菌目,口蘑科,金針菇屬的食用菌,因其菌柄形狀和色澤極象金針菜,故稱金針菇。金針菇滑嫩味美、營養豐富,含有18種氨基酸,氨基酸總含量高達20.9%,其中,44.5%又為人體所必需的8種氨基酸,明顯高于一般菇類;由于賴氨基酸和精氨酸含量也比較高,因此,經常食用金針菇對兒童腦細胞的發育也十分有利,金針菇干品中含蛋白質8.87%,碳水化合物60.2%,粗纖維達7.4%,經常食用可防治潰瘍病。有研究又表明,金針菇內所含的一種物質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對治療腦、心血管疾病、腸胃道疾病、肝臟系統疾病有很好的作用,同時還可防癌、抗癌、抗衰老、促進兒童身高和智力發育有顯著效果。
金針菇以其菌蓋滑嫩、柄脆、營養豐富、味美適口而著稱于世,特別是涼拌菜和火鍋的上好食材,其營養豐富,清香撲鼻而且味道鮮美,深受大眾的喜愛。
金針菇傳統的栽培方法是熟料袋(瓶)栽,栽培料經過高壓或常壓滅菌后進行接種培養,此時物料中的纖維素等高分子有機物質已降解,料內的雜菌也被殺死,因此,栽培料發菌時,菌絲生長快,雜菌污染少。但隨著勞動力價格和燃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熟料栽培成本劇增,同時高溫滅菌還造成栽培料營養物質的損失,導致生物轉化率降低。香菇是世界名貴食用兼藥用菌之一,目前我國香菇產量約占世界香菇總產量的70%,在我國有70%以上的省份均栽培香菇。由于香菇柄腳硬化、纖維素含量較高,適口性差,因此,香菇在鮮食或加工過程中,生產者會將香菇的柄腳作為下腳料除去,導致占香菇重量30%左右的香菇柄腳成為廢棄物,金針菇人工栽培的方法很多,但由于生產原料組成的配比不合理,生產管理缺乏科學有效的方法,當前的金針菇普遍存在低產、生長周期長等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金針菇的培養工藝。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金針菇的培養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攪拌:稱取木屑、玉米芯、麩皮、米糠、石膏和磷酸鈣作為預混料,并將其放入攪拌機中,加入水分攪拌20~25min;
2)、裝瓶:將攪拌均勻的混合料通過自動裝瓶機進行裝瓶,裝瓶時一邊裝瓶一邊將瓶中混合料壓緊,當裝至瓶肩處時,混合料的松緊度要適宜,下部稍松,上部壓緊,以利于發菌和防止水分蒸發;
3)、滅菌:將裝好的原料瓶放入高壓滅菌器中進行滅菌,滅菌完成后將高壓滅菌器內的原料瓶移入自然冷卻室進行降溫,再將原料瓶移入強制冷卻室迅速將溫度降到15~18℃;
4)、接種:接種室進行空氣凈化,室內凈化風壓達到1.5mpa,并對接種室進行消毒,將金針菇菌種接入原料瓶中;
5)、在溫度為15~18℃,空氣相對濕度60%的環境下培養18~25天;
6)、搔菌:菌絲長滿菌種瓶后,通過搔菌機去除培養基表面的大量老化菌絲,使其接觸新鮮空氣從而發出新菌絲,促使菇蕾多而整齊;
7、催蕾與芽出期:搔菌后將菌種瓶移至生育房,生育室溫度為15~17℃,生育室相對濕度為85%~90%,待菌種瓶長滿新菌絲后,每天光照3h誘導,5~7天出現菇蕾,現蕾期間保持生育室二氧化碳濃度約為2000~40000ppm,菇蕾形成子實體后,待子實體從瓶口長出0.5-1cm時,保持生育室溫度為7~9℃;
8)、抑制期:保持室內溫度為4~6℃,濕度為75%~85%,并保持通風換氣,每天光照2h至3h,連續2~3天;
9)、套筒:當子實體長出瓶口2~3cm時進行套筒,把扇狀開角為15°的膠片卷起直立固定在瓶口上,通過套筒減少菌種氧氣量、促使菌柄生長,并將通氣孔堵上,保持室內二氧化碳濃度為4000~6000ppm,并將溫度降至3~5℃,每天通過光照強度為2800x以上的強光照射10-20min,通過光照,增加金針菇產量和品質,若光照過度,會引起菌蓋和菌柄的色澤發暗,套筒后5~6天,子實體伸長至10cm以上時,由上往下對菌蓋吹風,使菌蓋、菌柄干燥、發白,培育出健康,耐存放,含有豐富的氨基酸保健食品特色優質金針菇;
10)、包裝:金針菇成熟以后,進行采收,將采收好的菇進行分類包裝、質檢入庫。
預混料按重量百分比包括木屑50%、玉米芯20%、麩皮20%、米糠5%、石膏2%和磷酸鈣3%,預混料與水分的重量配比為65:35。
先將高壓滅菌壓力調節到0.15mpa,溫度126~128℃,保壓1~2h滅菌完成后,待高壓滅菌器內壓力降至0.05mpa以下時,微開排氣閥,高壓滅菌器內蒸汽充分排凈,壓力降至為0時,打開滅菌器門,待溫度降到78~82℃時,將高壓滅菌器內的原料瓶移入自然冷卻室進行降溫,當原料瓶溫度降到50℃時,將原料瓶移入強制冷卻室迅速將溫度降到15~18℃。
將采收好的菇分為a菇、b菇和c菇,其中a菇,菇腳粘連不散且白,無爛根、黑心現象,菇柄白長13~15cm,菇蓋白、大小均勻且直徑在6~10mm,無銹帽、無水漬狀、整包菇整齊;b菇,菇腳散成小把或多小把拼齊,挑去爛根、黑心菇,菇白,長10~16cm,菇蓋部分偏大偏小不均勻,有少數銹帽或少量水菇;c菇,達不到做b菇標準的,散亂的,但無爛根菇,無黑心菇,無變質菇。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通過選用優良菌種、掌握最佳栽培季節、采用優質原料和最佳配方以及栽培方式改進等措施,進一步提高金針菇的產量、質量以及縮短生產周期,改變商品價值偏低,而且生物學效率較低,產量低等狀況,生產的金針菇菌蓋嫩滑、顏色嫩白,菌柄細脆,形美,味鮮,提高金針菇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并且金針菇培養基配方營養比較全面,栽培出來的金針菇風味更加濃郁,味鮮美、口感好、質量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一種金針菇的培養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攪拌:稱取木屑、玉米芯、麩皮、米糠、石膏和磷酸鈣作為預混料,并將其放入攪拌機中,加入水分攪拌20~25min;
2)、裝瓶:將攪拌均勻的混合料通過自動裝瓶機進行裝瓶,裝瓶時一邊裝瓶一邊將瓶中混合料壓緊,當裝至瓶肩處時,混合料的松緊度要適宜,下部稍松,上部壓緊,以利于發菌和防止水分蒸發;
3)、滅菌:將裝好的原料瓶放入高壓滅菌器中進行滅菌,滅菌完成后將高壓滅菌器內的原料瓶移入自然冷卻室進行降溫,再將原料瓶移入強制冷卻室迅速將溫度降到15~18℃;
4)、接種:接種室進行空氣凈化,室內凈化風壓達到1.5mpa,并對接種室進行消毒,將金針菇菌種接入原料瓶中;
5)、在溫度為15~18℃,空氣相對濕度60%的環境下培養18~25天;
6)、搔菌:菌絲長滿菌種瓶后,通過搔菌機去除培養基表面的大量老化菌絲,使其接觸新鮮空氣從而發出新菌絲,促使菇蕾多而整齊;
7、催蕾與芽出期:搔菌后將菌種瓶移至生育房,生育室溫度為15~17℃,生育室相對濕度為85%~90%,待菌種瓶長滿新菌絲后,每天光照3h誘導,5~7天出現菇蕾,現蕾期間保持生育室二氧化碳濃度約為2000~40000ppm,菇蕾形成子實體后,待子實體從瓶口長出0.5-1cm時,保持生育室溫度為7~9℃;
8)、抑制期:保持室內溫度為4~6℃,濕度為75%~85%,并保持通風換氣,每天光照2h至3h,連續2~3天;
9)、套筒:當子實體長出瓶口2~3cm時進行套筒,把扇狀開角為15°的膠片卷起直立固定在瓶口上,通過套筒減少菌種氧氣量、促使菌柄生長,并將通氣孔堵上,保持室內二氧化碳濃度為4000~6000ppm,并將溫度降至3~5℃,每天通過光照強度為3100x以上的強光照射15min,通過光照,增加金針菇產量和品質,若光照過度,會引起菌蓋和菌柄的色澤發暗,套筒后5~6天,子實體伸長至10cm以上時,由上往下對菌蓋吹風,使菌蓋、菌柄干燥、發白,培育出健康,耐存放,含有豐富的氨基酸保健食品特色優質金針菇;
10)、包裝:金針菇成熟以后,進行采收,將采收好的菇進行分類包裝、質檢入庫。
預混料按重量百分比包括木屑50%、玉米芯20%、麩皮20%、米糠5%、石膏2%和磷酸鈣3%,預混料與水分的重量配比為65:35。
先將高壓滅菌壓力調節到0.15mpa,溫度126~128℃,保壓1~2h滅菌完成后,待高壓滅菌器內壓力降至0.05mpa以下時,微開排氣閥,高壓滅菌器內蒸汽充分排凈,壓力降至為0時,打開滅菌器門,待溫度降到78~82℃時,將高壓滅菌器內的原料瓶移入自然冷卻室進行降溫,當原料瓶溫度降到50℃時,將原料瓶移入強制冷卻室迅速將溫度降到15~18℃。
將采收好的菇分為a菇、b菇和c菇,其中a菇,菇腳粘連不散且白,無爛根、黑心現象,菇柄白長13~15cm,菇蓋白、大小均勻且直徑在6~10mm,無銹帽、無水漬狀、整包菇整齊;b菇,菇腳散成小把或多小把拼齊,挑去爛根、黑心菇,菇白,長10~16cm,菇蓋部分偏大偏小不均勻,有少數銹帽或少量水菇;c菇,達不到做b菇標準的,散亂的,但無爛根菇,無黑心菇,無變質菇。
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和最佳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