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修復潮間帶馬尾藻場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馬尾藻人工增殖和生態修復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修復潮間帶馬尾藻場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大型海藻場是海洋生態環境的修復者和穩定者。由于環境污染以及人地關系緊張等問題,自然巖礁岸線遭到嚴重破壞,巖相潮間帶馬尾藻資源嚴重衰竭,馬尾藻場生態功能也隨之明顯減弱。世界上許多國家采取在海底投放大量的人工漁礁的方式修復海藻場,并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但是這種修復方式需要花費巨大的資金和建造龐大的基質,操作不方便,耗時耗力,不適用于巖相潮間帶。
[0003]采用增殖、移殖馬尾藻方法是實現巖相潮間帶馬尾藻場恢復的真正有效方式。目前,基于海藻有性生殖的增移殖技術應用比較廣泛,但此技術僅限于藻體的生殖季節,而對幼苗階段的移殖技術研究較少。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修復潮間帶馬尾藻場的方法,其操作方便,不需要建造龐大的基質,花費資金少。
[0005]為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修復潮間帶馬尾藻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網袋捆苗投石法,移植并培育馬尾藻幼苗;使所述的馬尾藻幼苗能進行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
所述的網袋捆苗投石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馬尾藻幼苗固定于網袋中,使所述的馬尾藻幼苗的假根緊貼網袋;
(2)將石塊置于所述的網袋中,并將網袋口扎緊封口;
(3)低潮時,將步驟2所得的網袋投置于潮間帶的小潮低潮線與大潮低潮線之間。
[0006]本發明的方法采用網袋捆綁馬尾藻幼苗,并在網袋中放置苗和石塊,投置于欲進行修復的受損的馬尾藻場海域的低潮位處,通過在海區自然條件下的培育,上述移植引入的在受損的馬尾藻場海域移植并培育馬尾藻幼苗將生長并發育至性成熟,并通過有性生殖產生大量可正常附著巖相基質的馬尾藻幼殖體,同時上述移植引入的馬尾藻幼苗的假根也能再附著生長,并進行營養繁殖在假根上長出新芽,從而起到在受損馬尾藻場海域實現馬尾藻種群重建,維系種群正常繁衍,促進使所述的馬尾藻場的修復。
[0007]所述的網袋優選為尼龍網袋,孔徑為為4?6cm。
[0008]優選地,所述的網袋在使用前在海水中浸泡至少I個月,以使網袋充分吸收海水,利于假根再附著生長。
[0009]優選地,使用棉繩將所述的馬尾藻幼苗的假根捆縛在網袋上。
[0010]優選地,所述的網袋上固定有數字標牌,以便于統計。
[0011]優選地,所述的網袋上系有浮球,以便于尋找移植后的馬尾藻。
[0012]根據潮汐情況,當潮水退至大潮低潮線、露出網袋后,在恰當的時間間隔觀察記錄馬尾藻的生長發育情況。
[00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方法針對目前大亞灣海域巖相潮間帶區域馬尾藻資源嚴重衰退,馬尾藻場巖相生境嚴重破壞的現狀,以及人工拋石護岸岸線的生態化建設現實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網袋捆苗投石法”在受損馬尾藻場海域成功移殖了馬尾藻幼苗,為馬尾藻場人工修復重建提供有效技術方法;
(2)采用本發明中的方法,移殖的馬尾藻能正常生長并達到性成熟,并通過有性生殖可產生大量可附著的馬尾藻幼殖體,同時移殖的馬尾藻假根能再附著生長,并進行營養繁殖長出新植株,實現馬尾藻種群重建,并在受損區域進一步拓殖;
(3)本發明在移殖馬尾藻幼苗后,無需人工管理,操作簡單,成本低廉,勞動強度小,易于大面積推廣應用;
(4)本發明的方法所移殖的馬尾藻為自然馬尾藻幼苗,需要幼苗數量較少,節省了室內人工育苗培育的工作;
(5)本發明的方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節省了馬尾藻增移殖所需的大量附著基質的制備;
(6)使用本發明的方法移至的馬尾藻存活率高,再附著生長能力強,易于跟蹤觀察和管理。
【附圖說明】
[0014]下文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0015]圖1示出了實施例中的捆綁馬尾藻幼苗網袋的示意圖;
圖2示出了實施例中的馬尾藻幼苗在移植4個月后的生長狀況;
圖3示出了實施例中的馬尾藻幼苗在移植4個月后的附著生長于棉繩上的假根;
圖4示出了實施例中的馬尾藻幼苗在移植4個月后的附著生長于網袋上的假根;
圖5為實施例中的馬尾藻幼苗在移植4個月后與天然馬尾藻的藻體長度和假根徑長對比分析圖;
圖6示出了實施例中的馬尾藻幼苗在移植5個月后產生的雌生殖托;
圖7示出了實施例中的馬尾藻幼苗在移植5個月后產生的雄生殖托;
圖8示出了實施例中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粘附于雌生殖托上的受精卵;
圖9示出了實施例中的馬尾藻有性繁殖成功、附著于石塊上的幼孢子體。
[0016]【附圖說明】:1-浮球;2-數字標牌;3-網袋;4-假根;5-石塊;6_馬尾藻幼苗;7_棉繩;9-馬尾藻;10-雌生殖托;11-雄生殖托;12-受精卵;13-幼孢子體。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如圖1所示,一種修復馬尾藻場的方法,采用網袋捆綁馬尾藻幼苗,并在網袋中放置石塊,投置于受損的馬尾藻場海域,移殖的馬尾藻幼苗在自然條件下正常生長并發育至性成熟,實現可進行有性和無性繁殖的馬尾藻種群重建,促進馬尾藻場的修復。
[0018]所述的網袋捆苗投石法包括以下步驟: (1)網袋準備:將孔徑為5cm的尼龍網片裁剪成50cmX10cm規格10張,用尼龍繩縫制成一邊開口的網袋3,并在網袋3上捆上亞克力數字標牌2,便于日后統計,將網袋3在自然海水中浸泡I個月;
(2)馬尾藻幼苗準備:11月中下旬低潮期時,在大亞灣未受損的巖相潮間帶采集100多棵形態完整的半葉馬尾藻植株幼苗,藻體長5?10cm,帶海水運至育苗車間,用棉繩將幼苗6綁在上述的網袋上,每個網袋上捆綁10棵半葉馬尾藻幼苗6,盡量使藻體假根緊貼網袋3,將捆綁好的幼苗暫養在存有自然海水的水池中;
(3)移殖至潮間帶:低潮時,將捆苗網袋運至大亞灣受損的巖相潮間帶,現場在潮間帶選取合適大小的石塊5置于網袋中,用尼龍繩封口,將其置于潮間帶的小潮低潮線與大潮低潮線之間,并在網袋上系上浮球I,便于日后尋找和跟蹤觀察。
[0019](4)生長情況跟蹤觀察:移殖4個月后,在潮水退至大潮低潮線時,將露出水面的捆苗網袋露出并撈起。此時馬尾藻的生長狀況如圖2?4所示。用尺子測量移殖馬尾藻的體長和假根徑長,記錄馬尾藻的存活率,同時測量并與未被破壞的天然區域的自然馬尾藻場中馬尾藻的長生情況,以進行比較分析(圖5)。結果表明,移殖的馬尾藻能正常生長,成活率為36.7%,其中66.7%馬尾藻成功再附著于棉繩或者網袋上,說明馬尾藻假根具有較強的再附著能力,而馬尾藻假根未能成功附著到石塊上,可能由于持續不斷的風浪影響,假根不能貼附并附著于石塊表面。移殖馬尾藻的藻體長為83.34± 50.22cm,顯著低于自然馬尾藻長度(159.54±63.17 cm)(P〈0.05),而移殖馬尾藻的假根徑長(I.01 ±0.5cm)與自然馬尾藻的(1.96±1.44 cm)無顯著差異(P>0.05)。這可能是由于與自然馬尾藻相比,移殖的馬尾藻將組織內較多的物質和能量消耗用于假根的生長、再附著生長,從而對藻體的生長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0020](5)有性繁殖情況跟蹤觀察:移殖5個月后,觀察移殖馬尾藻的形態發育情況。如圖6?9所示,移殖的馬尾藻均達到成熟,成熟的馬尾藻在葉腋間形成生殖托。半葉馬尾藻為雌雄異株,雌生殖托1粗短,長達4mm,直徑約1.5mm,雄生殖托11細長,長達15mm,直徑約1mm。采集成熟的生殖托于實驗室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每個生殖托上有許多生殖窩,生殖窩可排放大量的精子與卵子,成熟的卵子排出后掛靠在雌生殖托上等待受精成為產生受精卵12。受精卵隨風浪和潮流的沖刷脫離雌生殖托,生長發育成馬尾藻幼殖體,長出假根,進而固著在巖礁和石塊上生活,生長發育成幼孢子體13,最終促進馬尾藻種群在受損海域重建。。
[0021](6)無性繁殖情況跟蹤觀察:移殖6個月后,潮水退至大潮低潮線,網袋露出并撈起,觀察移殖馬尾藻的形態發育情況。結果表明,移殖馬尾藻在有性生殖期過后,生殖托大量脫落,除了藻體基部假根和主徑外其余部分基本腐爛,假根上可萌發數棵新芽長成新的藻體,說明移殖馬尾藻的假根與自然馬尾藻一樣,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這種營養繁殖可成功地為受損區域提供大量苗種,促進馬尾藻場的重建與恢復。
[0022]以上實施例僅用于闡述本發明,而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非僅僅局限于以上實施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以上本發明公開的內容和各參數所取范圍,均可實現本發明的目的。
【主權項】
1.一種修復潮間帶馬尾藻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網袋捆苗投石法,移植并培育馬尾藻幼苗,使所述的馬尾藻幼苗能進行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 所述的網袋捆苗投石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馬尾藻幼苗固定于網袋中,使所述的馬尾藻幼苗的假根緊貼網袋; (b)將石塊置于所述的網袋中,并將網袋口扎緊封口; (C)低潮時,將步驟b所得的網袋投置于潮間帶的小潮低潮線與大潮低潮線之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修復潮間帶馬尾藻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網袋為尼龍網袋,孔徑為為4?6cm。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修復潮間帶馬尾藻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網袋在使用前在海水中浸泡至少I個月。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修復潮間帶馬尾藻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棉繩將所述的馬尾藻幼苗的假根捆縛在網袋上。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修復潮間帶馬尾藻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網袋上固定有數字標牌。6.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修復潮間帶馬尾藻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網袋系有浮球。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修復潮間帶馬尾藻場的方法,其采用網袋捆苗投石法,移植并培育馬尾藻幼苗,使所述的馬尾藻幼苗能進行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所述的網袋捆苗投石法包括以下步驟:(a)將馬尾藻幼苗固定于網袋中,使所述的馬尾藻幼苗的假根緊貼網袋;(b)將石塊置于所述的網袋中,并將網袋口扎緊封口;(c)低潮時,將步驟b所得的網袋投置于潮間帶的小潮低潮線與大潮低潮線之間。本方法操作方便,不需要建造龐大的基質,花費資金少。
【IPC分類】A01G33/00
【公開號】CN105706895
【申請號】CN201610134683
【發明人】黃洪輝, 韓婷婷, 戴明, 齊占會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