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薊馬防治劑及其應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784786閱讀:770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屬于生物農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薊馬防治劑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薊馬屬微體昆蟲,是危害苜蓿的主要害蟲之一。成蟲產卵于葉片、花、莖桿組織上,個體細小,長度為0.5mm~1.5mm,成蟲灰色至黑色,若蟲灰黃色或桔黃色,跳躍性強,為害隱蔽,需拍打枝條到白紙板和手掌上肉眼才可見。當苜蓿收割后,薊馬化蛹于地下約3~5cm處,隨氣溫升高,下一茬苜蓿生長至三葉期后,蟲口密度逐漸回升。

針對薊馬嚴重為害,目前主要采用化學藥劑防治。隨著化學農藥大量使用,環境污染加重,對牲畜、人類健康可能造成的嚴重影響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協調運用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多種措施壓低薊馬蟲口密度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防治薊馬。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首先提供了一種薊馬防治劑。

本發明所提供的薊馬防治劑,可為薊馬防治劑甲或薊馬防治劑乙;

所述薊馬防治劑甲可包括白僵菌、增效劑和滑石粉;

所述薊馬防治劑乙可包括白僵菌、氯蟲苯甲酰胺和滑石粉;

所述白僵菌可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NS-J9-16CGMCC No.5288。

所述薊馬防治劑乙中,所述氯蟲苯甲酰胺的加入形式可為氯蟲苯甲酰胺原藥。

所述薊馬防治劑乙中,當所述氯蟲苯甲酰胺的加入形式為氯蟲苯甲酰胺原藥時,所述白僵菌、所述氯蟲苯甲酰胺原藥和所述滑石粉的配比可為6.0×1012~8.0×1012cfu:5g:100~130g。

所述薊馬防治劑乙中,當所述氯蟲苯甲酰胺的加入形式為氯蟲苯甲酰胺原藥時,所述白僵菌、所述氯蟲苯甲酰胺原藥和所述滑石粉的配比具體可為7.2×1012cfu:5g:115g。

上述任一所述的薊馬防治劑中,所述白僵菌可以白僵菌孢子粉的形式加入的。

所述薊馬防治劑乙中,當所述氯蟲苯甲酰胺的加入形式為氯蟲苯甲酰胺原藥時,所述白僵菌孢子粉、所述氯蟲苯甲酰胺原藥和所述滑石粉的配比可為14~18g:1g:20~26g;所述白僵菌孢子粉的活孢量可為0.9×1011~0.95×1011cfu/g。

所述白僵菌孢子粉的含孢量具體可為1.0×1011個/g,活孢率可為90%~95%。

所述薊馬防治劑乙中,當所述氯蟲苯甲酰胺的加入形式為氯蟲苯甲酰胺原藥時,所述白僵菌孢子粉、所述氯蟲苯甲酰胺原藥和所述滑石粉的配比具體可為16g:1g:23g。

所述薊馬防治劑甲具體可由所述白僵菌、所述增效劑和所述滑石粉組成。

所述薊馬防治劑乙具體可由所述白僵菌、所述氯蟲苯甲酰胺和所述滑石粉組成。

上述任一所述薊馬防治劑在防治薊馬中的應用也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b1)-b6)中的任一種也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b1)上述任一所述薊馬防治劑乙的制備方法,包括先將所述氯蟲苯甲酰胺原藥和所述滑石粉混合,再與所述白僵菌孢子粉混合的步驟;

b2)上述任一所述薊馬防治劑乙的制備方法,包括將所述白僵菌孢子粉、所述氯蟲苯甲酰胺原藥和所述滑石粉混合的步驟;

b3)所述薊馬防治劑甲的制備方法,包括將所述白僵菌、所述增效劑和所述滑石粉混合的步驟;

b4)所述薊馬防治劑甲的制備方法,包括先將所述增效劑和所述滑石粉混合,再與所述白僵菌混合的步驟;

b5)上述任一所述薊馬防治劑乙的制備方法,包括將所述白僵菌、所述氯蟲苯甲酰胺和所述滑石粉混合的步驟;

b6)上述任一所述薊馬防治劑乙的制備方法,包括先將所述氯蟲苯甲酰胺和所述滑石粉混合,再與所述白僵菌混合的步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還提供了防治薊馬的方法。

本發明所提供的防治薊馬的方法,具體可為方法一,包括將上述任一所述薊馬防治劑撒施土壤的步驟。

本發明所提供的防治薊馬的方法,具體可為方法二,包括將上述任一所述薊馬防治劑和沙子混合后撒施土壤的步驟。

所述土壤可為翻耕后的土壤。所述翻耕深度可為3~5cm。

所述薊馬防治劑的用量可為每畝15g以上。

所述薊馬防治劑的用量具體可為每畝20g。

所述沙子可為粒度為0.35mm以下的河沙。

所述沙子具體可為粒度為0.25-0.35mm的河沙。

上述方法二中,所述薊馬防治劑與所述沙子的配比可為20g:1500~2500g。

上述方法二中,所述薊馬防治劑與所述沙子的配比具體可為20g:2000g。

本發明所提供的防治薊馬的方法,具體可為方法三,包括將上述任一所述薊馬防治劑噴施于植物表面的步驟。

所述植物可為苜蓿。所述苜蓿具體可為中苜1號。

上述方法三中,所述薊馬防治劑的用量為每畝15g以上。

上述方法三中,所述薊馬防治劑的用量具體可為每畝20g。

上文中,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NS-J9-16CGMCC No.5288于2011年9月23日保藏于中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簡稱CGMCC,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3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郵編:100101),已在中國發明專利文獻CN 102363750 B中公開。

實驗證明,將本發明提供的薊馬防治劑和沙子混合后,撒施土壤進行防治,第14天后,防治效果達到75%;將本發明提供的薊馬防治劑噴施苜蓿,第14天后,防治效果達到70%。因此,本發明提供的薊馬防治劑可有效的防治薊馬,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為不同薊馬防治劑對薊馬的蟲口減退率的影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描述,給出的實施例僅為了闡明本發明,而不是為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下述實施例中的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

下述實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試劑等,如無特殊說明,均可從商業途徑得到。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NS-J9-16CGMCC No.5288于2011年9月23日保藏于中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簡稱CGMCC,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3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郵編:100101),已在中國發明專利文獻CN 102363750 B中公開,公眾可從中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獲得該菌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NS-J9-16CGMCC No.5288在下文中簡稱白僵菌。

白僵菌孢子粉:將白僵菌接種于PDA培養基(PDA培養基的制備方法為:將去皮的馬鈴薯200g切成小塊,加入1L蒸餾水煮沸30分鐘,過濾,向濾液中加入葡萄糖20g和瓊脂20g,用蒸餾水定容至1L,pH值自然,121℃高壓滅菌15min),25~26℃培養7~10天,用毛筆刷刮孢子,獲得白僵菌孢子粉;該孢子粉中白僵菌孢子的含量為1.0×1011個/g,活孢率為90%。

氯蟲苯甲酰胺原藥:美國杜邦化工集團(中國)有限公司的產品。

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連云港市東金化工有限公司產品。

細沙:粒度為0.25~0.35mm的河沙。

蟲口減退率=[(空白處理區防治前薊馬發生量-處理區薊馬發生量)/空白處理區防治前薊馬發生量]×100%。

防治效果={1-[(空白處理區防治前薊馬發生量×處理區防治后薊馬發生量)/(空白處理區防治后薊馬發生量×處理區防治前薊馬發生量)]}×100%。

死亡率=(防治前薊馬發生量-防治后薊馬發生量/防治前薊馬發生量)×100%。

校正死亡率=[(處理區死亡率-空白處理區死亡率)/(1-空白處理區死亡率)]×100%。

實施例1、薊馬防治劑的制備

一、薊馬防治劑甲的制備

取白僵菌孢子粉8.5g(白僵菌活孢子約為7.7×1011cfu)和滑石粉11.5g,充分混合,得到薊馬防治劑甲。

二、薊馬防治劑乙的制備

取氯蟲苯甲酰胺原藥0.5g和滑石粉19.5g,充分混合,得到薊馬防治劑乙。

三、薊馬防治劑丙的制備

取氯蟲苯甲酰胺原藥0.5g和滑石粉11.5g,充分混合后,再加入白僵菌孢子粉8g(白僵菌活孢子約為7.2×1011cfu),再次充分混合,得到薊馬防治劑丙。

實施例2、采用撒施法檢測不同薊馬防治劑對薊馬的蟲口減退率的影響

實驗地點:河北省寧晉縣北魚鄉苜蓿田的試驗地。種植的苜蓿品種為中苜1號。

實驗設計: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設置3個重復區,每個重復區隨機設置5個處理區,分別為空白處理區、吡蟲啉處理區、薊馬防治劑甲處理區、薊馬防治劑乙處理區和薊馬防治劑丙處理區。每個處理區的面積均為1畝。

吡蟲啉細沙混合物由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g和2kg細沙混合而成。

薊馬防治劑甲細沙混合物由薊馬防治劑甲20g和2kg細沙混合而成。

薊馬防治劑乙細沙混合物由薊馬防治劑乙20g和2kg細沙混合而成。

薊馬防治劑丙細沙混合物由薊馬防治劑丙20g和2kg細沙混合而成。

一、空白處理區

苜蓿刈割后的第4天,用翻耕犁地機將試驗地翻耕5cm深,然后均勻撒上細沙進行防治(整個處理區需撒2000g細沙)。在防治后的第3天、第5天、第7天或第14天,調查空白處理區的薊馬發生量并統計蟲口減退率。

二、吡蟲啉處理區

苜蓿收割后的第4天,用翻耕犁地機將試驗地翻耕5cm深,然后均勻撒上吡蟲啉細沙混合物進行防治(整理處理區撒2020g吡蟲啉細沙混合物)。在防治后的第3天、第5天、第7天或第14天,調查吡蟲啉處理區的薊馬發生量并統計蟲口減退率。

三、薊馬防治劑甲處理區

按照步驟二的方法,將吡蟲啉細沙混合物替換為薊馬防治劑甲細沙混合物,其它步驟均不變,得到薊馬防治劑甲處理區的蟲口減退率。

四、薊馬防治劑乙處理區

按照步驟二的方法,將吡蟲啉細沙混合物替換為薊馬防治劑乙細沙混合物,其它步驟均不變,得到薊馬防治劑乙的蟲口減退率。

五、薊馬防治劑丙處理區

按照步驟二的方法,將吡蟲啉細沙混合物替換為薊馬防治劑丙細沙混合物,其它步驟均不變,得到薊馬防治劑丙的蟲口減退率。

實驗結果見圖1和表1。結果表明,防治后第14天,薊馬防治劑丙處理區的蟲口減退率遠遠大于其它處理區的蟲口減退率,防治效果達到75%。可見,實施例1制備的薊馬防治劑丙防治薊馬的效果良好。

表1不同薊馬防治劑對薊馬的蟲口減退率的影響

實施例3、采用噴施法檢測不同薊馬防治劑對薊馬發生量的影響

實驗地點:河北省寧晉縣北魚鄉苜蓿田的試驗地。種植的苜蓿品種為中苜1號。

實驗設計: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設置3個重復區,每個重復區隨機設置5個處理區,分別為空白處理區、吡蟲啉處理區、薊馬防治劑甲處理區、薊馬防治劑乙處理區和薊馬防治劑丙處理區。每個處理區的面積均為1畝。

一、空白處理區

1、待苜蓿生長至30天時,調查空白處理區的薊馬發生量(頭/枝條)。

2、完成步驟1后的第4天、第6天、第8天或第15天,調查空白處理區的薊馬發生量(頭/枝條)并統計校正死亡率。

二、吡蟲啉處理區

1、待苜蓿生長至30天時,調查吡蟲啉處理區的薊馬發生量(頭/枝條)。

2、完成步驟1后的第1天,在苜蓿上均勻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進行防治(整理處理區噴施20g 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在防治后的第3天、第5天、第7天或第14天,調查吡蟲啉處理區的薊馬發生量(頭/枝條)并統計校正死亡率。

三、薊馬防治劑甲處理區

按照步驟二的方法,將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替換為薊馬防治劑甲,其它步驟均不變,得到薊馬防治劑甲的校正死亡率。

四、薊馬防治劑乙處理區

按照步驟二的方法,將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替換為薊馬防治劑乙,其它步驟均不變,得到薊馬防治劑乙的校正死亡率。

五、薊馬防治劑丙處理區

按照步驟二的方法,將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替換為薊馬防治劑丙,其它步驟均不變,得到薊馬防治劑丙的校正死亡率。

結果表明,防治后第14天,薊馬防治劑丙處理區的校正死亡率遠遠大于其它處理區的校正死亡率,防治效果達到70%。可見,實施例1制備的薊馬防治劑丙防治薊馬的效果良好。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西县| 利川市| 丹棱县| 石嘴山市| 灌南县| 遵义县| 阳西县| 丰台区| 平罗县| 罗甸县| 讷河市| 盐亭县| 文化| 扶沟县| 和林格尔县| 乌拉特前旗| 麻江县| 平乡县| 临沂市| 平罗县| 贵德县| 黑龙江省| 汶川县| 沙雅县| 鲁甸县| 云阳县| 竹北市| 张家川| 寿阳县| 明溪县| 临武县| 皮山县| 陵水| 历史| 秭归县| 黄冈市| 安乡县| 花垣县| 泸溪县| 承德县| 布尔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