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嫁接繁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金花茶快速育苗的方法。
背景技術:
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屬于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與茶、山茶、南山茶、油茶、茶梅等為孿生姐妹,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之一。金花茶的花金黃色,耀眼奪目,仿佛涂著一層蠟,晶瑩而油潤,似有半透明之感。金花茶單生于葉腋,花開時,有杯狀的、壺狀的或碗狀的,嬌艷多姿,秀麗雅致。國外稱之為神奇的東方魔茶,被譽為“植物界大熊貓”、“茶族皇后”。
目前金花茶無性擴繁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扦插和壓條,其缺點是需消耗較多的繁殖材料、成本高,加之壓條繁殖速度慢,繁殖系數低,不利于金花茶無性繁殖的規模化生產。
二是胚芽砧嫁接,其缺點是嫁接管理措施嚴密,難以適應大田生產,且砧木養分少,成活后萌芽生長力弱。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金花茶快速育苗的方法。所述金花茶快速育苗的方法在嫁接金花茶接穗前,先使用α-萘乙酸溶液對金花茶接穗進行處理,操作簡單,并能夠快速形成愈合物,促進金花茶接穗傷口愈合,具有快速育苗和提高嫁接成活率的優點。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金花茶快速育苗的方法,采用小苗砧嫁接育苗的方式進行金花茶的快速繁育:在嫁接之前,將接穗蘸α-萘乙酸溶液,所述α-萘乙酸溶液的濃度為100-250ppm。
在上述濃度下,金花茶嫁接成活率能夠達到90%以上,對比現有技術不超過80%的嫁接成活率,本發明提供的金花茶快速育苗的方法具有明顯優勢。
優選地,所述α-萘乙酸溶液的濃度為200ppm。在所述濃度下,金花茶嫁接成活率能夠達到95%以上。
所述的金花茶快速育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處理接穗:在葉芽下方0.5-0.8cm的兩側處下刀,將接穗下端削成1.2-1.4cm的楔形斜面,并在芽基上部0.1-0.2cm處切斷,即得一個接穗,接穗上的葉片,可以全部保留,也可以削掉一半;
B、處理砧木:選擇油茶小苗作為砧木,從距離地面6-8cm處剪斷或鋸斷砧木,并在砧木斷面垂直向下劈出劈口,形成略短于接穗楔形斜面的劈口;
C、嫁接處理:將接穗下端蘸α-萘乙酸溶液后插入劈口內,將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對準后,固定所述接穗和砧木;
D、接后管理:培育嫁接有接穗的砧木,直到砧木上的接穗成活。
所述劈口與所述楔形斜面的形狀相適應,保證在嫁接時楔形斜面順暢的插入所述劈口,保證嫁接的順利進行。
步驟A中,每個接穗上帶有一片葉和一個芽,芽的基部距離所述楔形斜面的長度為0.5-0.8cm。
對于不同形狀的砧木和接穗,在步驟A中,當砧木的直徑大于接穗的直徑時,將接穗的下端削成偏楔形,并使有頂芽的一側較厚、另一側較薄,有利于連接處的緊密結合;
當砧木和接穗的直徑相同時,將接穗的下端削成正楔形,此時不但方便砧木含加接穗,并且此時二者的接觸面大,有利于接穗愈合;避免使用直徑比砧木大的穗條。
當然,接穗和砧木的接觸面平整光滑,以方便連接處的緊密結合。
步驟B中,在砧木橫斷面的中心處劈出劈口,所述劈口的長度為1.0-1.2cm。
為保證接穗和砧木有較大的形成層接觸面積,優選的技術方案是,步驟C中,嫁接時,楔形斜面的上端外露0.1-0.2cm,將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對準后,使用塑料薄膜或鋁箔將接穗和砧木綁緊,避免接穗和砧術的形成層錯開。
為了防止切口干燥、減少水分蒸發和避免泥土掉進切口,影響愈合,優選的技術方案是,嫁接后進行覆蓋保濕:步驟C中,使用塑料薄膜或鋁箔將接穗和砧木綁緊后,將嫁接苗容器內的基質浸透水后按株行連續擺放于苗床上,并噴一次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0.125-0.143%藥液。在苗床上用竹片搭建高0.5-0.6m的拱棚,并在拱棚上蓋上薄膜,四周用土壓緊密封。拱棚上架設蔭棚,棚高1.8-2.0m,上罩遮蔭度80%的遮蔭網。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金花茶快速育苗的方法。所述金花茶快速育苗的方法在嫁接金花茶接穗前,先使用α-萘乙酸溶液對金花茶接穗進行處理,操作簡單,能夠快速形成愈合物,促進金花茶接穗傷口愈合,具有快速育苗和提高嫁接成活率的優點。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的內容。應當理解,本發明的實施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實施例,對本發明所做的任何形式上的變通和/或改變都將落入本發明保護范圍。
在本發明中,若非特指,所有的份、百分比均為重量單位,所有的設備和原料等均可從市場購得或是本行業常用的。下述實施例中的方法,如無特別說明,均為本領域的常規方法。
實施例1
一種金花茶快速育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處理接穗:在葉芽下方0.5cm的兩側處下刀,將接穗下端削成1.4cm的楔形斜面,并在芽尖上部0.1cm處切斷,每個接穗上帶有一片葉和一個芽,最下方的芽距離所述楔形斜面的長度為0.5cm;
B、處理砧木:從距離地面7cm處剪斷或鋸斷砧木,并在砧木斷面的中心處垂直向下劈出劈口,所述劈口的長度為1.2cm,所述劈口與所述楔形斜面的形狀相適應,保證在嫁接時楔形斜面順暢的插入所述劈口,保證嫁接的順利進行;
C、嫁接處理:將接穗下端蘸α-萘乙酸溶液后插入劈口內,所述α-萘乙酸溶液的濃度為100ppm,楔形斜面的上端外露0.2cm,將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對準后,使用塑料薄膜或鋁箔將接穗和砧木綁緊,避免接穗和砧術的形成層錯開;
D、接后管理:培育嫁接有接穗的砧木,將嫁接苗容器內的基質浸透水后按株行連續擺放于苗床上,并噴一次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0.125-0.143%藥液,在苗床上用竹片搭建高0.5-0.6m的拱棚,并在拱棚上蓋上薄膜,四周用土壓緊密封,拱棚上架設蔭棚,棚高1.8-2.0m,上罩遮蔭度80%的遮蔭網,直到砧木上的接穗成活。
在步驟A中,當砧木的直徑大于接穗的直徑時,將接穗的下端削成偏楔形,并使有頂芽的一側較厚、另一側較薄,有利于連接處的緊密結合;
當砧木和接穗的直徑相同時,將接穗的下端削成正楔形,此時不但方便砧木含加接穗,并且此時二者的接觸面大,有利于接穗愈合。
此實施例中,最終嫁接成活率為92%。
實施例2
一種金花茶快速育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處理接穗:在葉芽下方0.8cm的兩側處下刀,將接穗下端削成1.2cm的楔形斜面,并在芽尖上部0.2cm處切斷,每個接穗上帶有一片葉和一個芽,最下方的芽距離所述楔形斜面的長度為0.8cm;
B、處理砧木:從距離地面6cm處剪斷或鋸斷砧木,并在砧木斷面的中心處垂直向下劈出劈口,所述劈口的長度為1.0cm,所述劈口與所述楔形斜面的形狀相適應,保證在嫁接時楔形斜面順暢的插入所述劈口,保證嫁接的順利進行;
C、嫁接處理:將接穗下端蘸α-萘乙酸溶液后插入劈口內,所述α-萘乙酸溶液的濃度為250ppm,楔形斜面的上端外露0.1cm,將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對準后,使用塑料薄膜或鋁箔將接穗和砧木綁緊,避免接穗和砧術的形成層錯開;
D、接后管理:培育嫁接有接穗的砧木,將嫁接苗容器內的基質浸透水后按株行連續擺放于苗床上,并噴一次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0.125-0.143%藥液,在苗床上用竹片搭建高0.5-0.6m的拱棚,并在拱棚上蓋上薄膜,四周用土壓緊密封,拱棚上架設蔭棚,棚高1.8-2.0m,上罩遮蔭度80%的遮蔭網,直到砧木上的接穗成活。
在步驟A中,當砧木的直徑大于接穗的直徑時,將接穗的下端削成偏楔形,并使有頂芽的一側較厚、另一側較薄,有利于連接處的緊密結合;
當砧木和接穗的直徑相同時,將接穗的下端削成正楔形,此時不但方便砧木含加接穗,并且此時二者的接觸面大,有利于接穗愈合。
此實施例中,最終嫁接成活率為94%。
實施例3
一種金花茶快速育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處理接穗:在葉芽下方0.7cm的兩側處下刀,將接穗下端削成1.3cm的楔形斜面,并在芽尖上部0.15cm處切斷,每個接穗上帶有一片葉和一個芽,最下方的芽距離所述楔形斜面的長度為0.6cm;
B、處理砧木:從距離地面8cm處剪斷或鋸斷砧木,并在砧木斷面的中心處垂直向下劈出劈口,所述劈口的長度為1.1cm,所述劈口與所述楔形斜面的形狀相適應,保證在嫁接時楔形斜面順暢的插入所述劈口,保證嫁接的順利進行;
C、嫁接處理:將接穗下端蘸α-萘乙酸溶液后插入劈口內,所述α-萘乙酸溶液的濃度為200ppm,楔形斜面的上端外露0.15cm,將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對準后,使用塑料薄膜或鋁箔將接穗和砧木綁緊,避免接穗和砧術的形成層錯開;
D、接后管理:培育嫁接有接穗的砧木,將嫁接苗容器內的基質浸透水后按株行連續擺放于苗床上,并噴一次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0.125-0.143%藥液,在苗床上用竹片搭建高0.5-0.6m的拱棚,并在拱棚上蓋上薄膜,四周用土壓緊密封,拱棚上架設蔭棚,棚高1.8-2.0m,上罩遮蔭度80%的遮蔭網,直到砧木上的接穗成活。
在步驟A中,當砧木的直徑大于接穗的直徑時,將接穗的下端削成偏楔形,并使有頂芽的一側較厚、另一側較薄,有利于連接處的緊密結合;
當砧木和接穗的直徑相同時,將接穗的下端削成正楔形,此時不但方便砧木含加接穗,并且此時二者的接觸面大,有利于接穗愈合。
此實施例中,最終嫁接成活率為96%。
對照試驗例
本試驗例,為使用清水代替α-萘乙酸溶液,所做的對照試驗例。
和實施例3不同的是,C、嫁接處理中,將接穗下端蘸清水后插入劈口內,其余試驗參數相同。
此對照試驗例中,最終嫁接成活率為80%。
對比實施例和對照試驗例可知,本發明提供的金花茶快速育苗的方法,嫁接成活率能夠達到90%以上,對比現有技術不超過80%的嫁接成活率,本發明提供的金花茶快速育苗的方法具有明顯優勢。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