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食用菌生產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香菇菌棒自動化脫袋機。
背景技術:
在香菇工廠化種植過程中,菌苞培育到一定階段后,需脫除菌苞外的種植袋,讓栽培基質裸露出來,再進一步培養,可長出香菇,脫袋步驟直接關系到香菇的產量和質量。常規的脫袋方法是:當香菇菌絲生長發育進入生理成熟期,白色菌絲逐漸變成棕褐色的一層菌膜后,由人工使用刀片先在菌苞外的塑料袋上劃出幾條劃口,再由人工將菌苞上劃開的塑料袋一塊一塊的撕扯下來,,最后將成熟的裸菌坯通過注水后再送入菇房中培養出菇,由于目前是人工劃破菌袋,人工脫袋,操作比較緩慢,人工操作時間長了之后,容易疲憊,造成脫袋的效率比較低、勞動強度也比較大,費工費時,不適用于工廠化大批量的香菇種植。
為此,申請號為CN201220254271.6的專利文件公開了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其使用過程為:食用菌棒由機架頂部進料斗落入到機架內水平軸接的兩個脫膜軸與一個傳送軸之間,傳送軸上有螺旋結構,實現食用菌棒的輸送。當食用菌棒傳送到機架上破膜刀處時,通過破膜刀將食用菌棒表面的塑料膜劃開后,通過兩脫膜軸上脫膜齒相對轉動使食用菌棒上的塑料膜絞入,脫離食用菌棒,隨后由卸膜板落下收集,脫膜后的食用菌棒進入到傳送軸上的碎渣刀處,將食用菌棒破碎由卸料斗落下收集。
上述方案使用傳送軸、破膜刀、脫膜軸等設備的配合將食用菌棒上的塑料膜脫掉,與人工脫膜相比可以顯著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節約生產成本;但該方案在整個的脫袋過程中,先需要使用破膜刀在食用菌棒表面的塑料膜上劃開,再通過兩脫膜軸上脫膜齒相對轉動使食用菌棒上的塑料膜絞入,脫離食用菌棒,由卸模板收集,整個脫模過程比較復雜,工序比較多,單個菌棒的脫模時間較長,因此脫模的效率較低,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意在提供一種脫袋效果好,脫袋效率高的香菇菌棒自動化脫袋機。
本方案中的香菇菌棒自動化脫袋機,包括機架和第一輸送帶,所述第一輸送帶安裝在機架上,所述第一輸送帶的一端滑動連接有導向槽,所述導向槽的下端固定連接有豎槽,所述豎槽的正下方設置有脫袋圓筒,所述脫袋圓筒固定連接在機架上,所述脫袋圓筒的上部直徑小于脫袋圓筒中部的直徑,所述脫袋圓筒的上端安裝有刮袋刀,所述脫袋圓筒外壁的周向上設置有若干破袋刀片,所述脫袋圓筒內設置有螺旋桿,所述螺旋桿的上端為錐形,所述螺旋桿上設置有環形凹槽,所述環形凹槽內間隙配合有套環,所述螺旋桿上固定連接有第一齒輪,所述螺旋桿穿過第一齒輪的中心,所述第一齒輪上嚙合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齒輪的中心連接有轉軸,所述轉軸的一端連接有第一錐齒輪,所述轉軸的另一端轉動連接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的一端與套環固定相連,所述連接桿的另一端與脫袋圓筒的內壁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錐齒輪上嚙合有第二錐齒輪,所述第二錐齒輪上連接有傳動軸,所述傳動軸穿過脫袋圓筒并與脫袋圓筒轉動連接,所述機架上設置有傳動機構,所述傳動軸由傳動機構帶動;所述傳動軸的正上方設置有用于劃破螺旋桿與脫袋圓筒內壁之間的菌棒的破棒刀。
本方案的技術原理:機架用于連接和支撐各個機構,導向槽用于對將第一輸送帶上輸送的菌棒進行導向,使菌棒處于豎直的狀態掉落到豎槽中,豎槽用于對菌棒進行導向和讓菌棒在豎槽中自由加速下落,脫袋圓筒用于將菌棒上的塑料袋脫落下來,因脫袋圓筒的上端直徑小于中部直徑,且脫袋圓筒的上端面安裝有刮袋刀,當菌棒從豎槽向下運動時,由于菌棒自身的重力,菌棒的下端面就會撞擊到脫袋圓筒上端面的刮袋刀上,螺旋桿用于對菌棒進行定向,并且螺旋桿的上端部為錐形,則螺旋桿在旋轉的過程中,在菌棒被鉆出一個孔,螺旋桿旋轉時,螺旋桿還能帶動菌棒向下運動,在菌棒向下運動的過程中,刮袋刀進入塑料袋和菌棒的外壁之間,菌棒內的營養基質就進入到脫袋圓筒的內部,而塑料袋則套在了脫袋圓筒的外壁上,在菌棒向下運動的時候,因為脫袋圓筒外壁的周向上設置有若干破袋刀片,可以將塑料袋從從豎直方向上破開。
其中螺旋桿旋轉的原理為,傳動機構用于帶動傳動軸的轉動,傳動軸用于帶動第二錐齒輪的轉動,第二錐齒輪用于帶動第一錐齒輪的轉動,第一錐齒輪則通過轉軸帶動第二齒輪轉動,第二齒輪帶動第一齒輪轉動,第一齒輪就帶動了螺旋桿的旋轉;設置在第一齒輪上方的脫袋圓筒內壁連接有破棒刀用于對菌棒切割一條豎直的凹槽,凹槽用于傳動軸和連接桿的通過,套環用于對螺旋桿進行支撐,連接桿用于支撐套環和第二齒輪。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本方案采用菌棒自由落下的沖擊力,利用螺旋桿的定位,撞擊到豎直設置的脫袋圓筒頂部的刮袋刀上,使得菌棒和塑料袋分離,然后使用破袋刀將塑料袋刮破,起到脫袋的目的,一個菌棒的整個脫袋過程大約只需要三十秒,并且通過第一輸送帶可以不斷的向脫袋圓筒處輸送菌棒,就可以連續不斷的對菌棒進行脫袋,脫袋的效率很高。
進一步,所述脫袋圓筒的下部直徑至上而下逐漸減小。因脫袋圓筒的下端面直徑小于中部的直徑,在菌棒下落的過程中,可以將被破棒刀切割出的凹槽再次壓緊,使得菌棒成為完整的圓柱體。
進一步,所述脫袋圓筒的下方設置有第二輸送帶。當菌棒的塑料袋內脫掉之后,菌棒從脫袋圓筒的下端口滑出,掉落到第二輸送帶上,由第二輸送帶輸送到指定位置。
進一步,所述脫袋圓筒的下端口與第二輸送帶之間的機架上設置有風機。當塑料袋被脫下來,然后被破袋刀割破之后,塑料袋會由于自身的重力掉落下來,當掉落到風機處時,風機就可將塑料袋吹走,單獨回收。
進一步,所述傳動軸與脫袋圓筒連接處設置有滾動軸承。在傳動軸運轉時,滾動軸承的設置可使傳動軸與脫袋圓筒之間的滑動摩擦變為滾動摩擦,從而減少摩擦損失,延長使用壽命。
進一步,所述傳動機構為電機。電機運行穩定,價格便宜,成本更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香菇菌棒自動化脫袋機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第一齒輪處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機架1、第一輸送帶2、導向槽3、豎槽4、脫袋圓筒5、刮袋刀6、破袋刀片7、螺旋桿8、套環9、第一齒輪10、第二齒輪11、轉軸12、第一錐齒輪13、連接桿14、第二錐齒輪15、傳動軸16、電機17、破棒刀18、第二輸送帶19、風機20、菌棒21。
實施例基本參考圖1和圖2所示:香菇菌棒自動化脫袋機,包括機架1和第一輸送帶2,第一輸送帶2安裝在機架1上,第一輸送帶2的左端滑動連接有導向槽3,導向槽3的下端焊接有豎槽4,豎槽4的正下方設置有脫袋圓筒5,脫袋圓筒5焊接在機架1上,脫袋圓筒5的上部直徑小于脫袋圓筒5中部的直徑,脫袋圓筒5的下部直徑至上而下逐漸減小,脫袋圓筒5的上端面卡接有刮袋刀6,脫袋圓筒5外壁的周向上卡接有破袋刀片7,脫袋圓筒5的中心設置有螺旋桿8,螺旋桿8的上端為錐形,螺旋桿8上開有環形凹槽,凹槽內滑動連接有套環9,螺旋桿8上還通過平鍵連接有第一齒輪10,第一齒輪10上嚙合有第二齒輪11,第二齒輪11的中心通過平鍵連接有轉軸12,轉軸12的上端連接有第一錐齒輪13,轉軸12的下端轉動連接有連接桿14,連接桿14的左端與套環9通過螺栓連接,連接桿14的右端與脫袋圓筒5的內壁通過螺釘連接,第一錐齒輪13上嚙合有第二錐齒輪15,第二錐齒輪15上連接有傳動軸16,傳動軸16穿過脫袋圓筒5并與脫袋圓筒5轉動連接,傳動軸16與脫袋圓筒5連接處設置有滾動軸承,機架1上安裝有傳動機構,傳動軸16由電機17帶動;傳動軸16的正上方的脫袋圓筒5內壁通過螺釘連接有破棒刀18,破棒刀18與螺旋桿8垂直設置,脫袋圓筒5的下方機架1上安裝有第二輸送帶19,脫袋圓筒5的下端口與第二輸送帶19之間的機架1上通過螺栓連接有風機20。
使用時,第一輸送帶2將具有塑料袋的菌棒21從右至左運輸,當菌棒21輸送到導向槽3處時,菌棒21由水平狀態變為豎直狀態,菌棒21變為豎直狀態后,進入到豎槽4中,菌棒21在豎槽4中依靠重力自由下落,菌棒21在自由下落的過程中加速,菌棒加速后掉落到脫袋圓筒5的上端,然后高速撞擊到脫袋圓筒5上端的刮袋刀6上,此時啟動電機17和風機20,電機17通過傳動軸16帶動第二錐齒輪15的轉動,第二錐齒輪15又帶動第一錐齒輪13的轉動,第一錐齒輪13則通過轉軸12帶動第二齒輪11轉動,第二齒輪11帶動第一齒輪10轉動,第一齒輪10就帶動了螺旋桿8的旋轉;菌棒21撞擊到刮袋刀6上之后,刮袋刀6就將進入塑料袋與菌棒21的外壁之間,菌棒21繼續下降,塑料袋就套在了脫袋圓筒5的外壁上,菌棒21則進入到脫袋圓筒5內,這樣刮袋刀6就將塑料袋和菌棒21基質分開;菌棒21下降過程中,塑料袋在破袋刀片7的作用下,被劃破,劃破后塑料袋脫離脫袋圓筒5的外壁,依靠重力向下掉落,當掉落到下方的風機20處時,風機20就可將塑料袋吹走,單獨回收。
菌棒21進入到脫袋圓筒5內時,菌棒21的中心穿到螺旋桿8上,螺旋桿8旋轉,將菌棒21帶動向下運動,當菌棒21下落到破棒刀18處并繼續向下運動時,破棒刀18將菌棒21從豎直方向上割出一道凹槽,菌棒21一直向下運動,傳動軸16和連接桿14就從凹槽穿過,最后,菌棒21掉落到脫袋圓筒5的下部,因脫袋圓筒5的下部直徑至上而下逐漸減小,在菌棒21下落的過程中,可以將被破棒刀18切割出的凹槽再次壓緊,使得菌棒21成為完整的圓柱體。
最后菌棒21掉落到到第二輸送帶19上,由第二輸送帶19輸送到指定位置。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