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蛹蟲草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蛹蟲草移動培育工藝。
背景技術:
蛹蟲草是一種子囊菌,通過異宗配合進行有性生殖。其無性型為蛹草擬青霉。其子實體成熟后可形成子囊孢子(繁殖單位),孢子散發后隨風傳播,孢子落在適宜的蟲體上,便開始萌發形成菌絲體。菌絲體一面不斷地發育,一面開始向蟲體內蔓延,于是蛹蟲就會被真菌感染,分解蛹體內的組織,以蛹體內的營養作為其生長發育的物質和能量來源,最后將蛹體內部完全分解。
天然的蛹蟲草產量低,成分復雜,而人工培育的蛹蟲草產量高,成分相對純凈。但是在培育的過程中,持續的光照不利于蛹蟲草個體的生長,需要對蛹蟲草培養基進行移動,避免持續的光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蛹蟲草移動培育工藝,進行蛹蟲草培養基的移動,避免持續的光照,提升產量。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蛹蟲草移動培育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滅菌:將玻璃瓶培養基進行滅菌消毒,放在高壓鍋內120℃高溫滅菌25分鐘,然后降到室溫后取出,移至接種室內;
接種:向玻璃瓶培養基內放入3~5數個活體蠶蛹,接著快速注入液體菌種,然后用透明的塑料薄膜封好瓶口后移入培養室;
發菌期培養:在發菌初期保持培養室內黑暗并避免通風,空氣相對濕度保持為65%,控制溫度為16℃,待料面長滿菌絲后升高溫度至21℃;
菌絲培養:菌絲培養前期為1~3天,前期白天培養室內溫度控制為22℃,夜晚溫度為10℃,空氣相對濕度68%,利用45瓦的白熾燈進行光照,光照時間為10小時;
菌絲培養后期為3~5天,白天溫度為24℃,夜晚溫度為10℃,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并利用50瓦的白熾燈進行光照,光照時間為16小時,光照每隔4小時熄燈半小時;
菌絲逐漸由白色變成橘黃色,完全轉為橘黃色后再培養1~2天進入2天出草期,培養室內溫度保持在25℃,空氣相對溫度90%,50瓦的白熾燈進行每天18小時的光照,光照每隔6小時熄燈1小時;
子實體培養:在塑料薄膜上刺4~5個小孔,溫度控制在22℃,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在無菌工作臺上設置一塊轉盤,把玻璃瓶培養基環形陣列設置在轉盤上,在轉盤上方懸掛數個分別位于玻璃瓶培養基正上方的燈罩,燈罩內分別安裝50瓦的白熾燈,轉盤下方設置有減速器進行驅動,每天進行18小時白熾燈照明和轉盤轉動;
待子實體頭部開始膨大且不再變長時,改為每天20小時的白熾燈光照和轉盤轉動,溫度保持24℃,空氣相對濕度保持90%;
收獲:待子實體頭部膨大保持不變后,再培養3~5天,使得頭部頂端產生子囊孢子時,表示蛹蟲草成熟,移出培養室,取出蛹蟲草。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減速器的輸入端設置有電機進行驅動。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燈罩的數量為4個,環形陣列設置在轉盤上方。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減速器的輸出端設置與轉盤底部中心位置相連接的轉軸。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轉盤和無菌工作臺之間設置有滾動軸承進行支撐。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指出的一種蛹蟲草移動培育工藝,子實體培養時,利用轉盤驅動玻璃瓶培養基的旋轉移動,使得上方的數盞白熾燈輪流對經過其下方的玻璃瓶培養基進行光照,玻璃瓶培養基運動在光照和黑暗之中,避免了長時間的持續光照,有利于內部蛹蟲草的生長,提高產量和成品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本發明實施例包括:
一種蛹蟲草移動培育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滅菌:將玻璃瓶培養基進行滅菌消毒,放在高壓鍋內120℃高溫滅菌25分鐘,然后降到室溫后取出,移至接種室內;
接種:向玻璃瓶培養基內放入3~5數個活體蠶蛹,接著快速注入10ml液體菌種,然后用透明的塑料薄膜封好瓶口后移入培養室;
發菌期培養:在發菌初期保持培養室內黑暗并避免通風,空氣相對濕度保持為65%,控制溫度為16℃,待料面長滿菌絲后升高溫度至21℃;
菌絲培養:菌絲培養前期為1~3天,前期白天培養室內溫度控制為22℃,夜晚溫度為10℃,空氣相對濕度68%,利用45瓦的白熾燈進行光照,光照時間為10小時;
菌絲培養后期為3~5天,白天溫度為24℃,夜晚溫度為10℃,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并利用50瓦的白熾燈進行光照,光照時間為16小時,光照每隔4小時熄燈半小時;
菌絲逐漸由白色變成橘黃色,完全轉為橘黃色后再培養1~2天進入2天出草期,培養室內溫度保持在25℃,空氣相對溫度90%,50瓦的白熾燈進行每天18小時的光照,光照每隔6小時熄燈1小時;
子實體培養:在塑料薄膜上刺4~5個小孔,溫度控制在22℃,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在無菌工作臺上設置一塊轉盤,把玻璃瓶培養基環形陣列設置在轉盤上,在轉盤上方懸掛數個分別位于玻璃瓶培養基正上方的燈罩,燈罩內分別安裝50瓦的白熾燈,轉盤下方設置有減速器進行驅動,所述減速器的輸出端設置與轉盤底部中心位置相連接的轉軸,轉盤的轉動穩定性高,每天進行18小時白熾燈照明和轉盤轉動,所述燈罩的數量為4個,環形陣列設置在轉盤上方,轉盤旋轉時,使得玻璃瓶培養基不斷在光照和黑暗中穿梭,避免了長時間的光照直射;
待子實體頭部開始膨大且不再變長時,改為每天20小時的白熾燈光照和轉盤轉動,所述減速器的輸入端設置有電機進行驅動,速度調整靈活,所述轉盤和無菌工作臺之間設置有滾動軸承進行支撐,穩定性好,溫度保持24℃,空氣相對濕度保持90%;
收獲:待子實體頭部膨大保持不變后,再培養3~5天,使得頭部頂端產生子囊孢子時,表示蛹蟲草成熟,移出培養室,取出蛹蟲草。
綜上所述,本發明指出的一種蛹蟲草移動培育工藝,轉盤的轉動帶動了玻璃瓶培養基的移動,避免了玻璃瓶培養基內蛹蟲草長時間的持續光照,提升了產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