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農業機械化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農業機械化是指農業從使用手工工具、畜力農具轉變為普遍使用機器,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傳統農業生產工藝不適應機械化農業的需要,在幾十年的機械化農業實踐中, 人們逐漸發現傳統農業生產工藝與機械化發展存在著許多難以避免的矛盾, 簡單地按照傳統農業生產工藝發展機械化, 會使工序多而復雜、流程長、作業效率低、能耗高,機械化農業是大田季節種植農業的發展方向。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和實際情況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農業機械化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a)選擇疏松透氣的土壤;b)在條耕后的疏松土壤上進行施肥、播種、覆土、鎮壓;c)播種時將種子播成沿條耕的長度方向布置成條狀,條耕寬度為播種行距的1/3~1/8,條耕深度為8~15cm。
優選地,在步驟播種前進行選種和曬種,先取出種子,剔除掉瘦癟籽粒和雜質,選出飽滿、色澤鮮亮的籽粒留種,選種完成后攤在干凈的葦席上,在上午9時至下午16時段的陽光下暴曬,連曬3-5天,使種子充分干燥。
優選地,攤曬種子過程中,每日中午前后翻動1-2次,以便晾曬均勻以提高種子活力。
優選地,夜間采用LED燈照射種子,光照強度為15-20lx,光照的色溫均為5500-6000K,光照時間不低于3h。
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農業機械化生產方法,能大大節省耕作能耗,降低種植勞動力成本,且種植成功率高,直接提高經濟水平。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介紹本發明技術方案。
實施例1
本發明提供一種農業機械化生產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選擇疏松透氣的土壤;b)在條耕后的疏松土壤上進行施肥、播種、覆土、鎮壓;c)播種時將種子播成沿條耕的長度方向布置成條狀,為了滿足對種作物的根子發育環境要求,條耕寬度為播種行距的1/3~1/8,條耕深度為8~15cm。
進一步地,在步驟播種前進行選種和曬種,先取出種子,剔除掉瘦癟籽粒和雜質,選出飽滿、色澤鮮亮的籽粒留種,選種完成后攤在干凈的葦席上,在上午9時至下午16時段的陽光下暴曬,連曬3-5天,使種子充分干燥。如此,可降低種子水分,提高發芽率。
進一步地,攤曬種子過程中,每日中午前后翻動1-2次,以便晾曬均勻以提高種子活力。
進一步地,夜間采用LED燈照射種子,光照強度為15-20lx,光照的色溫均為5500-6000K,光照時間不低于3h,以提高種子播種后的存活率。具體采用光照強度為15-20lx,光照的色溫為5500-6000K。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LED光照射時間為3h(間隔1h翻動一次),光照強度為20lx,光照的色溫為5500K。當然,作為本發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LED光照強度為15lx,光照的色溫為6000K;又或者,LED光照強度為20lx,光照的色溫為5800K;上述實施例下用LED燈大面積照射種子,結合白天對種子的暴曬,使得種子活力強、發芽率提高。
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農業機械化生產方法,能大大節省耕作能耗,降低種植勞動力成本,且種植成功率高,直接提高經濟水平。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