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名優茶機采茶園培育方法,屬于茶葉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我國名優茶種類眾多,品質風格各異,但其鮮葉一致要求勻、嫩、齊,因此一直以來都是采用手工采摘。手工采茶能對各種茶類標準芽葉的大小、老嫩和采留比例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掌握,但手工采摘同時存在勞動強度大,采摘功效低等問題。近些年,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第二、三產業轉移,務農人員減少,加上茶葉采摘的季節性很強,采摘作業時間短,對外出打工者無多大吸引力,這些因素造成在春茶洪峰期間,茶區普遍出現采茶勞力緊缺和鮮葉采摘質量不能保證的情況。
機采能有效的提高采摘效率,相對于手采屬于無選擇性采摘,采下的鮮葉勻度較差,鮮葉質量不如手采葉。采摘細嫩,芽葉均勻一致是名優茶鮮葉的基本要求,鮮葉質量直接影響名優茶的經濟效益,如能通過一系列的栽培措施和采后分級處理,使機采鮮葉經處理后能達到不同等級名優茶鮮葉的要求,對名優茶生產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名優茶機采茶園培育方法,以便更好地改善名優茶機采茶園的培育效果,改善名優茶機采效果,提高其效率。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名優茶機采茶園培育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改造和選擇茶園:首先是立地條件:機采茶園宜選擇平地或坡度15度以下的緩坡地茶園,如坡度大于15度的,則要修筑成等高梯田,梯面寬不能小于2m,且要求茶園土層深厚;其次是茶樹品種要求:機采要求茶樹再生能力強,耐采耐剪,株型結構緊密,葉片夾角適中。由于優質茶的采摘嫩度要求較高,因此特別要求茶樹發芽均勻整齊、長勢好,長到一芽二葉左右時,芽梢優勢明顯,采摘后的鮮葉完整率好,有利于機采。因此機采茶園采用發芽能力強的無性系良種。第三是茶園種植要求。茶樹種植不能太密,其行間距至少要有1.5m,以利于采茶機操作,同時要求無缺株斷行,樹高控制在65~70厘米。
(2)進行樹冠培養:成齡茶園機采樹冠的培養成齡茶園因茶樹品種、樹齡、土壤及管理水平之不同,其高度、幅度差異較大,機采樹冠培養也應有所不同。對于茶樹高大超過130厘米、缺株又少的茶園,宜結合茶園改造采用重修剪的方法培養樹冠。重修剪離地高度40-50厘米,一般在春茶結束后進行。改造后重施肥料,使骨干枝重新萌發新枝條,形成新樹冠面。第二年基本可以用機采。對于樹高在90-100厘米且長勢良好的茶園,宜采用弧型修剪機進行修剪,剪去離地60-65以上部分,使之形成整齊的樹冠面。次年即可實行機采。對于衰老茶園樹冠的培養須先改造,即通過重修剪或臺刈重新培育樹冠。臺刈茶園待首輪枝條成熟后,應注意蓄養骨干枝面,疏去部分過密枝條與瘦弱枝條。新生枝條按幼齡茶園機采冠面培養方法進行培養。若臺刈在春茶前進行,當年新茶園應修剪2次,分別在第一輪枝條成熟期進行。第二年可根據分枝結構及其生長情況,分3次修剪來培養機采樹冠面。對于未老先衰茶園,以重修剪為好,用弧形修剪剪去離地40-50厘米以上部分,兩年內同樣可達到機采樹冠面要求。因茶樹修剪會造成樹體的損傷,故需要及時補充營養,可用重施肥料的方法來促使茶樹快速復壯,同時還應注意病蟲害的防治。
(3)名優茶鮮葉機采:大宗茶機采的開采標準為一芽二、三葉及其對夾葉。當標準芽葉占新梢總數的80%、60%,分別是春茶、夏茶的開采適期。名優茶對鮮葉的采摘標準在采摘嫩度上較大宗茶高,采摘標準一般以為一芽一葉、一芽二葉為主。機采之前除了培育標準的機采蓬面,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機采時機的選擇。采期為當機采前樹冠面標準芽葉組成在85%時進行采摘。采摘前每個處理設三個觀測點觀測蓬面新梢生育整齊度。每個觀測點的面積為33cm×33cm。從茶樹一芽一葉期開始,每2天觀測一次觀測點高于蓬面樁頭的芽葉組成,記錄一芽一葉、二葉、三葉、四葉等新梢的數量。觀測一直持續到采前一天。記錄每個處理機采總產量,并從每個處理隨機抽取1/4的機采產物觀測芽葉組成:分別記錄單芽、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大于一芽三葉、單片葉的質量和個數,并記錄不完整芽葉、母葉、樁頭和雜質等的質量。
(4)采用鮮葉篩分方法:將機采后的鮮葉用鮮葉篩分機進行篩分該設備根據篩網的孔徑大小分成三段。將機采后的原料投入到篩分機中進行篩分,結果根據孔徑大小,第一網孔徑下分級原料為較多的碎葉、單芽以及少量標準葉,第二網孔徑下破碎芽葉比例明顯減少,標準芽葉比例較高,破碎葉占不到10%,第三網孔徑下標準芽葉幾乎達到100%。將第一網孔徑下的芽葉去除,合并第二、三網孔徑下的分級原料,合格率達到70%。
上述茶園選用,成齡手采茶園,樹高平均100cm。春茶結束后,采用弧型修剪機進行深修剪,剪去茶樹因多次采摘而形成的“雞爪枝”。修剪深度掌握在18~22cm,已剪去“雞爪枝”為適宜,使之形成整齊的樹冠面。修剪后蓬面平整一致,無突出枝,剪口平滑。
上述茶園中針對茶樹修邊,在弧形修剪機深修剪之后,由于茶樹兩側的枝條往往有修剪不到,需另外進行修邊處理。采用單人修剪機修邊,剪去兩側多余側枝以及下垂枝。使茶行間距空隙寬度18~22cm,便于通風透光,并減少茶樹對土壤的養分消耗;隔年年春進行輕修剪,剪去上年秋梢,尤其需要剪去受凍害、病害、蟲害的枝葉,剪去蓬面突出枝,修剪深度為2~5cm。質量要求使茶樹蓬面平整一致,無突出枝,無枯死枝葉,無凍害、病害、蟲害枝葉;年初4月份進行一輪機采打頂,采高養低,使茶樹蓬面平整一致;一個月后,進行深修剪,剪去雜枝、突出枝,將蓬面修理平整;因茶樹修剪會造成樹體的損傷,故需要及時補充營養,可用重施肥料方法來促使茶樹快速復壯。科學合理施肥是培養高產優質機采茶園的保證,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合理施用尿素。每畝500kg,連續重施基肥菜子餅兩年,每年于10月底前完成施入。在施基肥的同時完成人工深耕,深度不少于15cm。
上述茶園需要除草:每年4月中旬、6月中旬、8月中旬各進行一次除草,除草劑以草甘膦和百草枯混合施用。試驗期間全年人工除草,保持試驗地干凈,無雜物。
上述茶園需要病蟲害防治:茶園病蟲害以預防為主。該成年茶園根據御茶村提供的往年的病蟲害經驗,一般地,春季雨水偏多,陰雨時間過長,病害的發生可能性較大。蟲害以防治茶尺蠖、茶假眼小綠葉蟬、螨類為主,兼治用克尺蠖、黑刺粉虱、綠盲蝽象、蚧類、茶小卷葉蛾、刺蛾類害蟲等。對該試驗地塊密切關注病蟲害現象,試驗期間未發生大型茶園病蟲害疫情。
該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方法可以大大帶動更多的大戶進行類似模式的規模化機采茶園改造,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特色機采產業體系和機采名優茶品種繁育、栽培、管理、制作、包裝、銷售、深加工的產業鏈,從而使機采的名優茶、名優茶機采茶園改建及機械化采摘技術效率更高,適合茶園采摘的規模化推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發明。
實施例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名優茶機采茶園培育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改造和選擇茶園:首先是立地條件:機采茶園宜選擇平地或坡度15度以下的緩坡地茶園,如坡度大于15度的,則要修筑成等高梯田,梯面寬不能小于2m,且要求茶園土層深厚;其次是茶樹品種要求:機采要求茶樹再生能力強,耐采耐剪,株型結構緊密,葉片夾角適中。由于優質茶的采摘嫩度要求較高,因此特別要求茶樹發芽均勻整齊、長勢好,長到一芽二葉左右時,芽梢優勢明顯,采摘后的鮮葉完整率好,有利于機采。因此機采茶園采用發芽能力強的無性系良種。第三是茶園種植要求。茶樹種植不能太密,其行間距至少要有1.5m,以利于采茶機操作,同時要求無缺株斷行,樹高控制在65~70厘米。
(2)進行樹冠培養:成齡茶園機采樹冠的培養成齡茶園因茶樹品種、樹齡、土壤及管理水平之不同,其高度、幅度差異較大,機采樹冠培養也應有所不同。對于茶樹高大超過130厘米、缺株又少的茶園,宜結合茶園改造采用重修剪的方法培養樹冠。重修剪離地高度40-50厘米,一般在春茶結束后進行。改造后重施肥料,使骨干枝重新萌發新枝條,形成新樹冠面。第二年基本可以用機采。對于樹高在90-100厘米且長勢良好的茶園,宜采用弧型修剪機進行修剪,剪去離地60-65以上部分,使之形成整齊的樹冠面。次年即可實行機采。對于衰老茶園樹冠的培養須先改造,即通過重修剪或臺刈重新培育樹冠。臺刈茶園待首輪枝條成熟后,應注意蓄養骨干枝面,疏去部分過密枝條與瘦弱枝條。新生枝條按幼齡茶園機采冠面培養方法進行培養。若臺刈在春茶前進行,當年新茶園應修剪2次,分別在第一輪枝條成熟期進行。第二年可根據分枝結構及其生長情況,分3次修剪來培養機采樹冠面。對于未老先衰茶園,以重修剪為好,用弧形修剪剪去離地40-50厘米以上部分,兩年內同樣可達到機采樹冠面要求。因茶樹修剪會造成樹體的損傷,故需要及時補充營養,可用重施肥料的方法來促使茶樹快速復壯,同時還應注意病蟲害的防治。
(3)名優茶鮮葉機采:大宗茶機采的開采標準為一芽二、三葉及其對夾葉。當標準芽葉占新梢總數的80%、60%,分別是春茶、夏茶的開采適期。名優茶對鮮葉的采摘標準在采摘嫩度上較大宗茶高,采摘標準一般以為一芽一葉、一芽二葉為主。機采之前除了培育標準的機采蓬面,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機采時機的選擇。采期為當機采前樹冠面標準芽葉組成在85%時進行采摘。采摘前每個處理設三個觀測點觀測蓬面新梢生育整齊度。每個觀測點的面積為33cm×33cm。從茶樹一芽一葉期開始,每2天觀測一次觀測點高于蓬面樁頭的芽葉組成,記錄一芽一葉、二葉、三葉、四葉等新梢的數量。觀測一直持續到采前一天。記錄每個處理機采總產量,并從每個處理隨機抽取1/4的機采產物觀測芽葉組成:分別記錄單芽、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大于一芽三葉、單片葉的質量和個數,并記錄不完整芽葉、母葉、樁頭和雜質等的質量。
(4)采用鮮葉篩分方法:將機采后的鮮葉用鮮葉篩分機進行篩分該設備根據篩網的孔徑大小分成三段。將機采后的原料投入到篩分機中進行篩分,結果根據孔徑大小,第一網孔徑下分級原料為較多的碎葉、單芽以及少量標準葉,第二網孔徑下破碎芽葉比例明顯減少,標準芽葉比例較高,破碎葉占不到10%,第三網孔徑下標準芽葉幾乎達到100%。將第一網孔徑下的芽葉去除,合并第二、三網孔徑下的分級原料,合格率達到70%。
上述茶園選用,成齡手采茶園,樹高平均100cm。春茶結束后,采用弧型修剪機進行深修剪,剪去茶樹因多次采摘而形成的“雞爪枝”。修剪深度掌握在18~22cm,已剪去“雞爪枝”為適宜,使之形成整齊的樹冠面。修剪后蓬面平整一致,無突出枝,剪口平滑。
上述茶園中針對茶樹修邊,在弧形修剪機深修剪之后,由于茶樹兩側的枝條往往有修剪不到,需另外進行修邊處理。采用單人修剪機修邊,剪去兩側多余側枝以及下垂枝。使茶行間距空隙寬度18~22cm,便于通風透光,并減少茶樹對土壤的養分消耗;隔年年春進行輕修剪,剪去上年秋梢,尤其需要剪去受凍害、病害、蟲害的枝葉,剪去蓬面突出枝,修剪深度為2~5cm。質量要求使茶樹蓬面平整一致,無突出枝,無枯死枝葉,無凍害、病害、蟲害枝葉;年初4月份進行一輪機采打頂,采高養低,使茶樹蓬面平整一致;一個月后,進行深修剪,剪去雜枝、突出枝,將蓬面修理平整;因茶樹修剪會造成樹體的損傷,故需要及時補充營養,可用重施肥料方法來促使茶樹快速復壯。科學合理施肥是培養高產優質機采茶園的保證,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合理施用尿素。每畝500kg,連續重施基肥菜子餅兩年,每年于10月底前完成施入。在施基肥的同時完成人工深耕,深度不少于15cm。
上述茶園需要除草:每年4月中旬、6月中旬、8月中旬各進行一次除草,除草劑以草甘膦和百草枯混合施用。試驗期間全年人工除草,保持試驗地干凈,無雜物。
上述茶園需要病蟲害防治:茶園病蟲害以預防為主。該成年茶園根據御茶村提供的往年的病蟲害經驗,一般地,春季雨水偏多,陰雨時間過長,病害的發生可能性較大。蟲害以防治茶尺蠖、茶假眼小綠葉蟬、螨類為主,兼治用克尺蠖、黑刺粉虱、綠盲蝽象、蚧類、茶小卷葉蛾、刺蛾類害蟲等。對該試驗地塊密切關注病蟲害現象,試驗期間未發生大型茶園病蟲害疫情。
以上所述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