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鵪鶉的高效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 飼養場地的選擇:鵪鶉舍宜選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向陽和干燥的地方;遠離鬧市區;
B. 飼養設施的選擇:鵪鶉舍的面積選擇20~30平米大小,室內設有育雛室、種鶉室、孵化室,均有窗戶和排氣孔,舍頂用石棉瓦蓋成,育雛室內設有雛鶉籠:籠壁和籠頂塑料制作,正面設玻璃小窗,籠底由6毫米×6毫米金屬編織網制成,熱源采用白熾燈,配置專用食槽與水槽,規格為 100厘米×60厘米×30厘米,設2~3個籠門,疊4~5層,每層下設一承糞板;種鶉室內設有仔鶉籠,為重疊式,4~5 層配置,每層長100厘米、寬60厘米、中高24厘米,兩側高28厘米,籠壁棚條間距2.5厘米,底網網眼以20毫米×20毫米,頂網用塑料網,籠外架設食槽與水槽;孵化室內設有成鶉籠,結構與仔鶉籠相同;
C. 飼料的準備:小鵪鶉:豆餅35%,骨粉10%,麥麩7%,碎米3%,南瓜粉20%,食鹽4%,水余量;成熟鵪鶉:玉米50%,豆餅25%,骨粉5%,魚粉15%,無機鹽1.5%,水余量;
D. 鵪鶉舍消毒:鵪鶉建成后,采用75%的消毒酒精或者生石灰進行消毒和滅菌;
E. 飼養管理:育雛室溫度控制在35℃,飲水用溫水飲水后開食,在粉料中添加0.1%土霉素粉,防止痢疾;每天喂食6~8次;勤于檢查與調整室內溫度、濕度、通風、光照,觀察雛鶉的動態和排糞情況,檢查并調整好密度;做好防鼠害、防煤氣中毒工作;定期稱測體重與檢查羽毛生長情況;種鶉室和孵化室室溫控制在25℃,實行限制喂食,每天喂食3~5次,定期檢查與調整室內溫度、濕度、通風、光照;
F. 鵪鶉排放物管理:鵪鶉排放物進行處理后用作養殖肥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C中飼料必須當天配制當天喂食,不能隔夜使用,以免變質,影響鵪鶉生長發育或中毒死亡。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D中采用紫外燈消毒,消毒時間為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