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產品養殖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南美白對蝦標粗階段室內小水體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南美白對蝦被引進我國,由于生長快,抗病力強而深受養蝦者歡迎,目前是我國重要的海水及咸淡水養殖蝦類,養殖范圍普及全國且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區,由于它生長速度快、飼料效率高和經濟效益大而成為廣大農戶增產增收的主要經濟來源,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所有蝦類在生長初期都要經歷變態階段才能進行養殖,對于目前的養殖情況而言,直接將從受精卵變態成仔蝦的過程與池塘養殖直接對接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因為在仔蝦時蝦苗還處于十分弱小的階段,此時將仔蝦直接放入自然池塘環境養殖將會造成極大的蝦苗損耗,養殖成活率降低,養殖成本升高等,因此連接兩個階段的標粗期便非常重要。
目前標粗階段存在的問題包括:一是病害嚴重,目前整體養殖水環境的不斷惡劣致使標粗階段蝦苗很容易受病害的影響,尤其是海水中的弧菌對蝦苗的危害最大;二是水質難以調節,目前的標粗養殖密度很大,一般可達到3萬尾每噸水體,且很多養殖場在整個養殖周期均不進行換水,使得水質很容易因為餌料的投喂不準確造成氨氮亞硝酸等不良水質因子的超標,造成標蝦苗成活率低。另一方面,標粗階段蝦苗生長速度緩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南美對蝦標粗階段成活率低,生長速度緩慢的問題,提供一種南美白對蝦標粗階段室內小水體養殖方法。
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南美白對蝦標粗階段室內小水體高效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 容器和水體消毒,所用容器的載水量為0.1~0.5噸;
S2. 選取健康無病害的蝦苗;
S3. 標粗養殖:養殖周期為20~30天,前8天飼養過程不換水,每隔一天向容器中潑灑EM菌,在8天后每天進行換水,換水后潑灑EM菌;前8天進行部分遮光處理,8天以后在自然光下養殖;養殖過程中,每天定點進行12次投喂,每次投喂間隔90~120分鐘;在標粗養殖結束前的3~5天,每天潑灑維生素C溶液對蝦苗進行強化處理。
采用載水量為0.1~0.5噸的小水體進行南美白對蝦的標粗,通過縮小水體降低密度可以大大提高仔蝦標粗階段的成活率,降低發病的概率,降低因疾病造成的大規模大批量仔蝦死亡的風險。同時小水體養殖更易控制投喂的量,不容易投料過多或過少造成水體污染,有利于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氨氮排放,減少環境污染。在飼養的前8天,由于仔蝦還很脆弱飼養環境不能有太大的變化,因此前8天的飼養是不換水的。并且在這8天內每隔一天向容器中潑灑EM菌,可以進一步抑制有害病菌的滋生。8天后仔蝦長到一定的程度,每天進行換水并往容器中潑灑EM菌,可以保持飼養水體氨氮含量在較低的水平,也可以保證水體不產生有害病菌。仔蝦在標粗階段就不會受到病菌的感染,成活率升高。強化過程,每天潑灑維生素C溶液,可以進一步增強蝦苗的抵抗病菌能力,保證成活率。將一般養殖模式中的每天投喂次數由6次改為12次,觀察到蝦苗在進食1.5~2小時后再次進入攝食高峰期,間隔1.5~2小時投喂使得飼料轉化及沉積率大大提高。在蝦苗每次進入攝食高峰期時進行投喂,蝦苗對飼料的利用率更高,生長速度更快。
優選地,所述步驟S1中,容器底部中心設有排水口,排水口上設有1根氣石。
在養殖系統上,本發明將實際生產試驗中最常使用的載水量3噸的圓形纖維玻璃桶改為載水量為0.1~0.5噸的圓形玻璃纖維桶,將生產中圓形桶的側面排水口改為底部中心排水,將生產中桶內氣石由8根變為1根,準確置于底部中心。
底部中心設排水孔及排水管,排水管設有開關一個,用于調節排水速度。在排水孔處設計一種將栓子和篩網結合的一種水栓,用于在排水時過濾走水中雜質、殘餌、糞便等而保證蝦苗不被排走。
優選地,步驟S3中飼養密度為3500~4500尾蝦苗每立方米水體。
在選苗過程中,本發明選取由糠蝦期變為仔蝦期后5天的仔蝦進行標粗,以肉眼觀察,選取外觀活動力強,將其置于小白碗中用嘴吹氣,能逆水波游動的蝦苗,同時觀察蝦苗的腸道及肝臟,以腸道飽滿有完整腸線,肝臟呈黑色為優,蝦苗的大小規格越統一越好。在肉眼觀察基礎上從蝦苗中選擇至少10尾進行顯微鏡下鏡檢,鏡檢指標包括寄生蟲,肌肉損傷,附肢整潔等。同時選擇10尾仔蝦進行全蝦弧菌測定。
選苗過程中弧菌測定的方法為,取5尾蝦苗,分別放入已加有1ml生理鹽水的勻漿器中勻漿至均勻,從每個勻漿器中取出0.1ml涂布于TCBS選擇培養皿上,每尾蝦的勻漿液做三個重復。將所有培養皿置于恒溫培養箱中28℃培養24h,觀察弧菌生長情況,最終以培養皿上黃菌數量<1000個,綠菌數量<10個為優質蝦苗,若菌數過大,則不應選用該批仔蝦進行標粗。
優選地,所述蝦苗選取后,在蝦苗投入到養殖容器中之前,將待放養蝦苗置于含有維生素C的溶液中浸泡5~15分鐘,維生素C溶液浸入到蝦苗體內可以進一步增加蝦苗的抵抗病菌的能力,保證蝦苗的成活率。
優選地,所述步驟S3中,養殖過程中8天后到強化階段前的換水量為總水量的四分之一,最后強化階段的換水量為總水量的三分之一。隨著蝦苗的生長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也越強,增大換水量,可以保證飼養水質。
優選地,所述步驟S3中,潑灑的EM菌濃度為50~100 ppm。
優選地,所述步驟S3中,蝦苗強化處理,潑灑維生素C溶液的濃度為0.5~1 g/m3。
優選地,所述步驟S3中,每天定時7:00開始投喂。早上7點是蝦苗經過一夜后攝食量最大的時候,這時候開始投喂,可以促進蝦苗的生長。
更優選地,標粗階段的養殖時間為7:00;8:30;10:00;11:30;13:00;14:30;16:00;17:30;19:00;20:30;22:00;23:30。
優選地,所述步驟S3中,投喂的飼料的原料包括:蛋白源原料69.75~79.47wt.%,脂肪源原料4~7wt.%,糖源原料5wt.%,飼料黏合劑3wt.%,抗氧化劑0.3~1.2wt.%,誘食劑1.6wt.%,復合維生素1wt.%,復合礦物鹽1~4wt.%。
優選地,所述飼料的配方包含所述投喂的飼料包含魚粉52wt.%、蛋白水解物20wt.%、磷蝦粉3wt.%、啤酒酵母3wt.%、a-淀粉8.15~8.75wt.%、卵磷脂2wt.%、復合維生素1wt.%、復合礦物鹽1wt.%、維生素C磷酸酯0.65wt.%、蛋氨酸1wt.%、色氨酸0.5wt.%、賴氨酸1wt.%、氯化膽堿1wt.%、褐藻酸鈉3wt.%、磷酸二氫鈣3wt.%。
優選地,所述投喂飼料還包括0.2~0.6 wt.%的檸檬酸。在飼料中添加檸檬酸,檸檬酸改變蝦體腸道的pH而抑制弧菌在腸道附生,從而可以提高蝦苗的抗病菌能力。
一般在養殖開始時,投喂的飼料使用40目篩網,在10天后轉成30目,在16天后轉為20目,養殖結束前的3~5天可以直接投喂1.2mm飼料。
標粗養殖結束后,還要對蝦苗進行弧菌測定,方法為取15尾仔蝦,以5尾尾一個單位取出其肝臟,放入已加有1ml生理鹽水的勻漿器中勻漿至均勻,在離心管中將勻漿液稀釋1000倍后從每個離心管中取出0.1ml涂布于TCBS選擇培養皿上,每尾蝦的勻漿稀釋液做三個重復。將所有培養皿置于恒溫培養箱中28℃培養24h,觀察弧菌生長情況,最終以培養皿上黃菌數量<1000個,綠菌數量<10個為優質蝦苗,若菌數過大,則不應選用該批仔蝦進行后期的池塘養殖。
標粗養殖結束后,還要對蝦苗進行鹽度應激,方法為取出30尾仔蝦放入小桶中,將桶中海水鹽度由35‰用淡水稀釋至6‰,連續觀察6h,以最終成活率在50%以上為合格仔蝦,可進入下一階段的池塘養殖。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技術效果:
本發明采用載水量為0.1~0.5噸的小水體進行南美對蝦的標粗階段養殖,通過縮小水體養殖可以大大提高仔蝦標粗階段的成活率,降低發病的概率,降低因疾病造成的大規模大批量仔蝦死亡的風險。同時小水體養殖更易控制投喂的量,不容易投料過多或過少造成水體污染,有利于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氨氮排放,減少環境污染。在飼養的前8天,由于仔蝦還很脆弱飼養環境不能有太大的變化,因此前8天的飼養是不換水的。并且在這8天內每隔一天向容器中潑灑EM菌,可以進一步抑制有害病菌的滋生。8天后仔蝦長到一定的程度,每天進行換水并往容器中潑灑EM菌,可以保持飼養水體氨氮含量在較低的水平,也可以保證水體不產生有害病菌。仔蝦在標粗階段就不會受到病菌的感染,成活率升高。強化過程,每天潑灑維生素C溶液,可以進一步增強蝦苗的抵抗病菌能力,保證成活率。將一般養殖模式中的每天投喂次數由6次改為12次,觀察到蝦苗在進食1.5~2小時后再次進入攝食高峰期,間隔1.5~2小時投喂使得飼料轉化及沉積率大大提高。在蝦苗每次進入攝食高峰期時進行投喂,蝦苗對飼料的利用率更高,生長速度更快。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但不限制本發明的范圍。下述實施例中所使用的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所使用的材料、試劑等,如無特殊說明,為可從商業途徑得到的試劑和材料。
各實施例所述的增重率、特定增長率和成活率分別按以下公式計算:
增重率(%)=100×(末重-初重)/初重;
成活率(%)=(實驗結束時的條數/實驗開始時的條數)×100%。
表1 各實施例飼料配方及營養成分分析
實施例1
一種南美白對蝦標粗階段室內小水體高效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 容器和水體消毒:在放入蝦苗之前,先對容量為0.2噸的缸體和水體進行消毒,缸體先采用草酸浸泡刷洗,沖洗凈后注入新鮮海水,使用強氯精進行消毒,在靜置2天后使用余氯試劑盒檢測水體余氯含量,并通過硫代硫酸鈉(大蘇打)調節至安全濃度。
S2. 選取健康無病害的蝦苗:在選苗過程中,我們選取由糠蝦期變為仔蝦期后5天的仔蝦進行標粗,以肉眼觀察,選取外觀活動力強,將其置于小白碗中用嘴吹氣,能逆水波游動的蝦苗,同時觀察蝦苗的腸道及肝臟,以腸道飽滿有完整腸線,肝臟呈黑色為優,蝦苗的大小規格越統一越好。在肉眼觀察基礎上從蝦苗中選擇至少10尾進行顯微鏡下鏡檢,鏡檢指標包括寄生蟲,肌肉損傷,附肢整潔等。同時選擇10尾仔蝦進行全蝦弧菌測定。在蝦苗放苗前,將待放蝦苗置于含有維C的小桶中浸泡15分鐘后轉入標粗養殖系統中。
S3. 標粗養殖:養殖周期為25天,養殖前8天不進行換水,在9~21天每天進行換水,換水量為總水量的1/4,養殖第22~25天的強化處理階段換水量為總水量的1/3。同時整個養殖周期中前8天每隔一天向系統中潑灑濃度為50 ppm EM菌,8天之后在每次換水結束后及時潑灑濃度為50 ppm EM菌。環境管理方面,將養殖系統置于相同的光照條件下,在前8天對系統進行部分遮光處理,在8天后可進行正常的自然光養殖。投喂管理方面,將制作得的飼料進行破碎后利用篩網分級進行投喂,每天進行12次投喂,時間為7:00;8:30;10:00;11:30;13:00;14:30;16:00;17:30;19:00;20:30;22:00;23:30。后期強化方面,在養殖結束后期,即養殖第22~25天,對蝦苗進行強化處理,每天潑灑濃度0.5g/m3維C溶液。標粗階段投喂的飼料見表1中的配方1的飼料,投喂管理時,將制備好的粒徑1.2mm的飼料用研磨機研磨后,用篩網進行分級,養殖1~5天內投喂40目篩網篩下物(200~400um),6-10天投喂40目篩上物(400um),11~15天投喂30目篩上物(600um),16~20天投喂20目篩上物(800um),21~25天投喂1.2mm飼料。同時做對照處理,對照處理是使用傳統的標粗養殖方法+傳統商業微顆粒飼料喂養進行標粗養殖。
在初始體重(初始體重2.3mg)相同的情況下,本發明所采用的養殖模式與一般傳統養殖場的養殖模式(對照)相比,終末體重提高了38%(本發明模式養殖得到仔蝦平均末體重為0.207g,商業微顆粒飼料喂養的末體重為0.15g),增重率(WG)提高了21.7%(本發明飼料喂養的WG是9003.90,商業飼料喂養的WG是7400),成活率提高55.7%(本發明飼料喂養的成活率為93.4%,商業微顆粒飼料喂養的成活率為60%)。
在養殖中期,連續七天測定傳統養殖模式下和小水體養殖模式下水中氨氮及亞硝酸鹽的濃度。通過對比發現,傳統模式下氨氮一般濃度在0.3~0.55mg/L的范圍,而小水體模式下氨氮濃度在0.1~0.28mg/L之間,后者明顯低于前者。同時傳統模式下亞硝酸鹽濃度在0.17~0.28mg/L,小水體模式下亞硝酸鹽濃度在0.01~0.04mg/L范圍內,可見相對于傳統模式,小水體模式在氨氮,亞硝酸鹽的控制上有極大的優越性,水質指標的優越也進一步解釋了存活率升高的原因。
實施例2
一種南美白對蝦標粗階段室內小水體高效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養殖方法同實施例1,養殖使用的飼料為表1中配方2的飼料。同時設立同實施例1相同的對照組。
在初始體重(初始體重2.3mg)相同的情況下,本發明所采用的養殖模式與一般傳統養殖場的養殖模式(對照)相比,增重率提高了23.3%,成活率提高了49%(本發明飼料喂養的WG是9125.5,商業飼料喂養的WG是7400;本發明飼料喂養的成活率為89.4%,商業微顆粒飼料喂養的成活率為60%)。
在養殖中期,連續七天測定傳統養殖模式下和小水體養殖模式下水中氨氮及亞硝酸鹽的濃度。通過對比發現,傳統模式下氨氮一般濃度在0.3~0.55mg/L的范圍,而小水體模式下氨氮濃度在0.1~0.28mg/L之間,后者明顯低于前者。同時傳統模式下亞硝酸鹽濃度在0.17~0.28mg/L,小水體模式下亞硝酸鹽濃度在0.01~0.04mg/L范圍內,可見相對于傳統模式,小水體模式在氨氮,亞硝酸鹽的控制上有極大的優越性,水質指標的優越也進一步解釋了存活率升高的原因。
實施例3
一種南美白對蝦標粗階段室內小水體高效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養殖方法同實施例1,養殖使用的飼料為表1中配方3的飼料。同時設立同實施例1相同的對照組。
在初始體重(初始體重2.3mg)相同的情況下,本發明所采用的養殖模式與一般傳統養殖場的養殖模式(對照)相比,增重率提高了25.9%,成活率提高了48.25%(本發明飼料喂養的WG是9318.2,商業飼料喂養的WG是7400;本發明飼料喂養的成活率為88.95%,商業微顆粒飼料喂養的成活率為60%)。
在養殖中期,連續七天測定傳統養殖模式下和小水體養殖模式下水中氨氮及亞硝酸鹽的濃度。通過對比發現,傳統模式下氨氮一般濃度在0.3~0.55mg/L的范圍,而小水體模式下氨氮濃度在0.1~0.28mg/L之間,后者明顯低于前者。同時傳統模式下亞硝酸鹽濃度在0.17~0.28mg/L,小水體模式下亞硝酸鹽濃度在0.01~0.04mg/L范圍內,可見相對于傳統模式,小水體模式在氨氮,亞硝酸鹽的控制上有極大的優越性,水質指標的優越也進一步解釋了存活率升高的原因。
實施例4
一種南美白對蝦標粗階段室內小水體高效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養殖方法同實施例1,養殖使用的飼料為表1中配方4的飼料。同時設立同實施例1相同的對照組。
在初始體重(初始體重2.3mg)相同的情況下,本發明所采用的養殖模式與一般傳統養殖場的養殖模式(對照)相比,增重率提高了10.6%,成活率提高了37.9%(本發明飼料喂養的WG是8183.0,商業飼料喂養的WG是7400;本發明飼料喂養的成活率為82.75%,商業微顆粒飼料喂養的成活率為60%)。
在養殖中期,連續七天測定傳統養殖模式下和小水體養殖模式下水中氨氮及亞硝酸鹽的濃度。通過對比發現,傳統模式下氨氮一般濃度在0.3~0.55mg/L的范圍,而小水體模式下氨氮濃度在0.1~0.28mg/L之間,后者明顯低于前者。同時傳統模式下亞硝酸鹽濃度在0.17~0.28mg/L,小水體模式下亞硝酸鹽濃度在0.01~0.04mg/L范圍內,可見相對于傳統模式,小水體模式在氨氮,亞硝酸鹽的控制上有極大的優越性,水質指標的優越也進一步解釋了存活率升高的原因。
由實施例1~4的結果可知,與傳統養殖模式進行對比,本發明的小水體室內養殖在增重率與成活率方面顯著提高,同時在相同養殖模式下,在飼料中添加0.4%檸檬酸可以顯著提高仔蝦的增重率且對成活率沒有顯著性影響。
實施例5
一種南美白對蝦標粗階段室內小水體高效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 容器和水體消毒:在放入蝦苗之前,先對容量為0.1噸的缸體和水體進行消毒,缸體先采用草酸浸泡刷洗,沖洗凈后注入新鮮海水,使用強氯精進行消毒,在靜置2天后使用余氯試劑盒檢測水體余氯含量,并通過硫代硫酸鈉(大蘇打)調節至安全濃度。
S2. 選取健康無病害的蝦苗:在選苗過程中,我們選取由糠蝦期變為仔蝦期后5天的仔蝦進行標粗,以肉眼觀察,選取外觀活動力強,將其置于小白碗中用嘴吹氣,能逆水波游動的蝦苗,同時觀察蝦苗的腸道及肝臟,以腸道飽滿有完整腸線,肝臟呈黑色為優,蝦苗的大小規格越統一越好。在肉眼觀察基礎上從蝦苗中選擇至少10尾進行顯微鏡下鏡檢,鏡檢指標包括寄生蟲,肌肉損傷,附肢整潔等。同時選擇10尾仔蝦進行全蝦弧菌測定。在蝦苗放苗前,將待放蝦苗置于含有維C的小桶中浸泡5分鐘后轉入標粗養殖系統中。
S3. 標粗養殖:在養殖周期為20天的前8天不進行換水,在9~17天進行換水,換水量為總水量的1/4,在養殖第18~20天的強化處理階段換水量為總水量的1/3。同時整個養殖周期中前8天每隔一天向系統中潑灑濃度為100 ppm EM菌,8天之后在每次換水結束后及時潑灑濃度為100 ppm EM菌。環境管理方面,將養殖系統置于相同的光照條件下,在前8天對系統進行部分遮光處理,在8天后可進行正常的自然光養殖。投喂管理方面,將按照表1中的配方3制作得的飼料進行破碎后利用篩網分級進行投喂,每天進行12次投喂,時間為10:00;11:30;13:00;14:30;16:00;17:30;18:00;19:30;20:00;21:30;23:00;1:30。后期強化方面,在養殖結束后期,即養殖第18~20天,對蝦苗進行強化處理,每天潑灑維濃度1g/m3C溶液。
實施例6
一種南美白對蝦標粗階段室內小水體高效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 容器和水體消毒:在放入蝦苗之前,先對容量為0.5噸的缸體和水體進行消毒,缸體先采用草酸浸泡刷洗,沖洗凈后注入新鮮海水,使用強氯精進行消毒,在靜置2天后使用余氯試劑盒檢測水體余氯含量,并通過硫代硫酸鈉(大蘇打)調節至安全濃度。
S2. 選取健康無病害的蝦苗:在選苗過程中,我們選取由糠蝦期變為仔蝦期后5天的仔蝦進行標粗,以肉眼觀察,選取外觀活動力強,將其置于小白碗中用嘴吹氣,能逆水波游動的蝦苗,同時觀察蝦苗的腸道及肝臟,以腸道飽滿有完整腸線,肝臟呈黑色為優,蝦苗的大小規格越統一越好。在肉眼觀察基礎上從蝦苗中選擇至少10尾進行顯微鏡下鏡檢,鏡檢指標包括寄生蟲,肌肉損傷,附肢整潔等。同時選擇10尾仔蝦進行全蝦弧菌測定。在蝦苗放苗前,將待放蝦苗置于含有維C的小桶中浸泡8分鐘后轉入標粗養殖系統中。
S3. 標粗養殖:在養殖周期為30天的前8天不進行換水,在9~25天每天進行換水,換水量為總水量的1/4,在養殖第18~20天的強化處理階段換水量為總水量的1/3。同時整個養殖周期中前8天每隔一天向系統中潑灑濃度為80 ppm EM菌,8天之后在每次換水結束后及時潑灑潑灑濃度為80 ppm EM菌。環境管理方面,將養殖系統置于相同的光照條件下,在前8天對系統進行部分遮光處理,在8天后可進行正常的自然光養殖。投喂管理方面,將按配方3制作得的飼料進行破碎后利用篩網分級進行投喂,每天進行12次投喂,時間為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24:00;2:00;4:00。后期強化方面,在養殖結束后期,即養殖第26~30天,對蝦苗進行強化處理,每天潑灑維濃度1g/m3C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