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海產品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海水池塘生態養殖海蝦方法。
背景技術:
生態養蝦是養蝦戶追求的養殖模式,其基本點是保持水體的穩定及加快水體內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速度,因為只有這樣病害才少,產量才高,進而成本才能降低。然而高產到一定程度,穩定變得越來越難,即可控性降低,因而生產中養蝦雖然達到較高的產量(畝產1000公斤以上),但養殖成功率并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了海水池塘生態養殖海蝦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海水池塘生態養殖海蝦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建立海水池塘:
養蝦地點應選擇:水源相對獨立,養殖密度較小的區域,以減少病原的交叉感染;選壤土土質,以不漏水為最好;水質好,不能選擇有農藥,特別是殺蟲劑污染的地區,海、淡水均有;溫度較高,以保證快速生長;臺風較少,易于搭棚;交通、電力方便;池塘堤坡與水平角度不超過30度為好,這樣如果蝦生病后尚有休息的地方,避免“落底”缺氧死亡;排水設施不僅能排下層水,還應排表層水,以防藻類過度繁殖或表層污物較多時能排出過多的藻類及污物;池塘底質以水泥底及鋪塑料膜底,其次是土底;蓋大棚能保證良好穩定的氣候條件,并防止雨水進入,同時減少了水份的蒸發,穩定了水位,避免水變,大棚全年覆蓋,具有良好的排氣、遮蔭、加溫設施,可達到全年控光、控溫、控濕度等條件,可創造冬暖夏涼的氣候環境;建造蓄水池,是用來消毒凈化水質,減少水源污染及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并培養有益藻類;設置完善的增氧設施,配備充氣管道,底層用充氣砂頭或砂棒充氣;上層池邊設置1-2臺水車式增氧機,中心處配備1臺揚水式或葉輪式增氧機,實行立體式增氧;
2)進水的處理:
正常水源應在蓄水池消毒并靜置3天后方可使用,消毒采用漂白粉3-5克/立方米水或強氯精0.8-1克/立方米水;水源應經過60目篩絹網過濾后再注入池中,以防野雜魚、蝦、蝌蚪、水生昆蟲帶入池中;
3)清塘及餌料生物培養:
清塘是在水位20厘米時,生石灰用量75公斤/畝或漂白粉用量15公斤/畝;清塘24小時后即可注入新水60公分,并進蓄水池專門培養的“肥水”或其它池塘的肥水10公分,再施用發酵后曬干的雞糞8-10公斤/畝或“藻安生”1~2公斤/畝,并可與“三環活力源”或“產酶益生素”、“生物凈水劑”合用;發酵后的雞糞用編織袋包好,用繩吊在池塘中讓其自然溶解,或連續2-3天用水沖洗,待內容物不再減少后棄掉;以后每天緩緩注入新水至水位1.2米、水色較為穩定、透明度40-60公分時準備放苗;
4)蝦苗的選擇及早期培育:
蝦苗的選擇應以選健康苗、遺傳性狀好的苗為主;肉眼觀察:健康蝦苗群體發育整齊,肌肉飽滿透明,附肢中色素正常,胃腸充滿食物,游動活潑,逆游能力強,無外部寄生物及附著污物,蝦苗個體1厘米;買來后的蝦苗可用甲醛浸泡法淘汰部分弱苗,即每立方米水250亳升甲醛浸泡蝦苗15-20分鐘,弱苗會死掉或沉在底部;蝦苗經培育池集中培育,達2-3厘米后再放入大池;培育池蓋大棚,底層充氧,并嚴格清塘及培育餌料生物,培育過程投優質餌料,分池時可再篩選1次;
5)餌料的選擇及可控投餌技術:
選擇轉換率高的優質飼料;添加微生態制劑及寡糖微生態制劑;對海蝦進行訓化及定點投喂;投喂采取少量多餐策略,蝦池投喂為每日6-8餐,每餐攝食時間為15-20分鐘;
6)保持水質穩定,提高池水的凈化能力:
海蝦養殖過程中不換水,不排污;需要換水時,進水應經過處理,每次換水量不超過10厘米,集中某一時期連續補水,以免長期經常性補水;定向培養有益藻類,硅藻個體較大,易消化,凈水能力強,適應于增氧機為主要增氧方式的養殖池塘,易于沉底可被蝦類充分利用,是養蝦池理想的藻類;綠藻在養殖初期及水質不穩定時易出現,可作為硅藻優勢種的補充;保持較高肥度,藻類有較強的凈水能力,豐富的藻類即保持較高的肥度是凈水基礎;蝦池透明度為10厘米;充足增氧,提高水體的氧化能力;在底層無增氧條件的水體,水位不超過1.5米,否則底層缺氧;底層沖氣,以保持下層水體有適度的活性污泥;適當補充可溶性有機肥水育藻劑,以保證藻類、微生物正常營養需要。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提供的海水池塘生態養殖海蝦方法,能夠有效保持水體的穩定及加快水體內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速度,提高了生產穩定性和可控性,海蝦養殖產量提高,養殖成功率提高。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海水池塘生態養殖海蝦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建立海水池塘:
養蝦地點應選擇:水源相對獨立,養殖密度較小的區域,以減少病原的交叉感染;選壤土土質,以不漏水為最好;水質好,不能選擇有農藥,特別是殺蟲劑污染的地區,海、淡水均有;溫度較高,以保證快速生長;臺風較少,易于搭棚;交通、電力方便;池塘堤坡與水平角度不超過30度為好,這樣如果蝦生病后尚有休息的地方,避免“落底”缺氧死亡;排水設施不僅能排下層水,還應排表層水,以防藻類過度繁殖或表層污物較多時能排出過多的藻類及污物;池塘底質以水泥底及鋪塑料膜底,其次是土底;蓋大棚能保證良好穩定的氣候條件,并防止雨水進入,同時減少了水份的蒸發,穩定了水位,避免水變,大棚全年覆蓋,具有良好的排氣、遮蔭、加溫設施,可達到全年控光、控溫、控濕度等條件,可創造冬暖夏涼的氣候環境;建造蓄水池,是用來消毒凈化水質,減少水源污染及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并培養有益藻類;設置完善的增氧設施,配備充氣管道,底層用充氣砂頭或砂棒充氣;上層池邊設置1-2臺水車式增氧機,中心處配備1臺揚水式或葉輪式增氧機,實行立體式增氧;
2)進水的處理:
正常水源應在蓄水池消毒并靜置3天后方可使用,消毒采用漂白粉3-5克/立方米水或強氯精0.8-1克/立方米水;水源應經過60目篩絹網過濾后再注入池中,以防野雜魚、蝦、蝌蚪、水生昆蟲帶入池中;
3)清塘及餌料生物培養:
清塘是在水位20厘米時,生石灰用量75公斤/畝或漂白粉用量15公斤/畝;清塘24小時后即可注入新水60公分,并進蓄水池專門培養的“肥水”或其它池塘的肥水10公分,再施用發酵后曬干的雞糞8-10公斤/畝或“藻安生”1~2公斤/畝,并可與“三環活力源”或“產酶益生素”、“生物凈水劑”合用;發酵后的雞糞用編織袋包好,用繩吊在池塘中讓其自然溶解,或連續2-3天用水沖洗,待內容物不再減少后棄掉;以后每天緩緩注入新水至水位1.2米、水色較為穩定、透明度40-60公分時準備放苗;
4)蝦苗的選擇及早期培育:
蝦苗的選擇應以選健康苗、遺傳性狀好的苗為主;肉眼觀察:健康蝦苗群體發育整齊,肌肉飽滿透明,附肢中色素正常,胃腸充滿食物,游動活潑,逆游能力強,無外部寄生物及附著污物,蝦苗個體1厘米;買來后的蝦苗可用甲醛浸泡法淘汰部分弱苗,即每立方米水250亳升甲醛浸泡蝦苗15-20分鐘,弱苗會死掉或沉在底部;蝦苗經培育池集中培育,達2-3厘米后再放入大池;培育池蓋大棚,底層充氧,并嚴格清塘及培育餌料生物,培育過程投優質餌料,分池時可再篩選1次;
5)餌料的選擇及可控投餌技術:
選擇轉換率高的優質飼料;添加微生態制劑及寡糖微生態制劑;對海蝦進行訓化及定點投喂;投喂采取少量多餐策略,蝦池投喂為每日6-8餐,每餐攝食時間為15-20分鐘;
6)保持水質穩定,提高池水的凈化能力:
海蝦養殖過程中不換水,不排污;需要換水時,進水應經過處理,每次換水量不超過10厘米,集中某一時期連續補水,以免長期經常性補水;定向培養有益藻類,硅藻個體較大,易消化,凈水能力強,適應于增氧機為主要增氧方式的養殖池塘,易于沉底可被蝦類充分利用,是養蝦池理想的藻類;綠藻在養殖初期及水質不穩定時易出現,可作為硅藻優勢種的補充;保持較高肥度,藻類有較強的凈水能力,豐富的藻類即保持較高的肥度是凈水基礎;蝦池透明度為10厘米;充足增氧,提高水體的氧化能力;在底層無增氧條件的水體,水位不超過1.5米,否則底層缺氧;底層沖氣,以保持下層水體有適度的活性污泥;適當補充可溶性有機肥水育藻劑,以保證藻類、微生物正常營養需要。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