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退化蘆葦濕地的恢復方法。
背景技術:
蘆葦為禾本科蘆葦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匍匐的根莖,有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兩種繁殖方式。蘆葦的植株高大,稈高可達3m,徑可達4cm,具20多節;葉片扁平,長可達45cm,寬可達3.5cm;多生于江河湖澤、池塘溝渠的邊緣地帶,廣泛分布在我國北方濕地中。
蘆葦濕地在防風固沙、維持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凈化水質、改良土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由于受氣候變化及不合理利用方式的影響,許多蘆葦濕地都面臨面積萎縮,功能衰退等局面。
針對蘆葦濕地,目前多采用幼苗扦插、生態補水等恢復方法進行恢復或重建,盡管這些方面能夠起到一定恢復效果,但恢復或重建后的群落穩定性較差,恢復成本也較高,而針對大面積退化的蘆葦濕地,當前除了采用水文調控等措施,一直缺少成本低廉簡便可行的恢復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要解決退化濕地蘆葦恢復方法的投入成本較高,恢復緩慢、不易推廣以及恢復方法單一的問題,提供一種快速恢復退化蘆葦濕地的方法。
本發明快速恢復退化蘆葦濕地的方法,按以下步驟進行:
一、選擇蘆葦濕地中具有明顯退化趨勢的蘆葦濕地作為恢復區域;
二、清除恢復區域地表的枯枝落葉,得到預處理后的蘆葦濕地恢復區域;
三、在春季東北地區濕地土壤沒有完全化凍,且蘆葦還沒有發芽之前(3-4月份),挖掘預處理后的蘆葦濕地恢復區域的表層土壤,利用推土機將預處理后的蘆葦濕地恢復區域的表層土壤沿水平方向進行推移,并將推起來的土壤堆成若干不連續的梯形臺狀土堆,推移挖掘的深度為30-40cm;
四、堆積起來的梯形臺狀土堆高度為25~50cm,堆積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一般都比較豐富,土壤肥力較好,可用于濕地經濟植物種植用地。
五、推移區域的面積根據退化濕地或需要恢復的濕地面積來設定,無大小限制。
蘆葦的地下根莖呈現匍匐狀蔓延伸展,根系發達,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根區范圍甚至超過了1m以下的土層;從地表至地下30cm的區間范圍內是蘆葦根系最集中分布的區域,這一區域蘆葦根莖多為細小、瘦弱的根莖,也是蘆葦根系死亡累積堆積集中的區域。在地下30cm至40cm是蘆葦粗大碩壯根莖分布最集中的區域。
本發明利用粗壯碩大蘆葦根部具有擴張能力大,繁殖能力較強的特點,通過對蘆葦根部表層土壤的深翻,去除土壤表層中細小瘦弱的根莖,使粗大碩壯的根莖極近地表,在春季能夠迅速發芽,延長地上部分生長時間,從而解決蘆葦春季發芽延遲緩慢、個體長勢矮小、生物量不高、生命力不強等濕地退化等問題。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采用深翻挖掘移除方式,將蘆葦根部細小、瘦弱的根莖移除,加速死亡,為健康、粗壯根系的生長提供生長空間,在春季能夠加速蘆葦發芽,延長蘆葦地上部分生長時間,增加蘆葦的生物量。將推移的土壤堆積成不連續的梯形臺狀,一方面可以保持濕地水文聯通性,增加水體在濕地中的滯留時間,還能給適宜不同水文地貌的水生生物創造多種生境,為濕地經濟植物種植提供空間。該方法可以有效防止蘆葦群落退化,在人工輔助恢復措施的幫助下,可以加快植物群落更新能力,特別是對已經開始退化的蘆葦群落,具有顯著的恢復效果,有利于濕地保護與恢復。本方法操作便捷、成本低廉、恢復快速。
采用本發明的方法,當年就能使恢復區內85%以上的退化濕地得到恢復,且恢復區春季蘆葦發芽時間至少提前10-15天,蘆葦高度環比提高30-40cm,生物量提高30%以上。恢復效果極其顯著。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中將蘆葦濕地恢復區域的表層土壤沿水平方向進行推移成梯形臺狀土堆的示意圖;其中1為梯形臺狀土堆,2為原始土壤表面,3為挖掘后的土壤表面。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技術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舉具體實施方式,還包括各具體實施方式間的任意組合。
具體實施方式一:本實施方式快速恢復退化蘆葦濕地的方法,按以下步驟進行:
一、選擇蘆葦濕地中退化的蘆葦濕地作為恢復區域;
二、清除恢復區域地表的枯枝落葉,得到預處理后的蘆葦濕地恢復區域;
三、在3-4月份,挖掘預處理后的蘆葦濕地恢復區域的表層土壤,利用推土機將預處理后的蘆葦濕地恢復區域的表層土壤沿水平方向進行推移,并將推起來的土壤堆成不連續的梯形臺狀土堆;所述挖掘的深度為30-40cm;
四、堆積起來的梯形臺狀土堆高度為25~50cm。
具體實施方式二: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驟三中所述挖掘的深度為35cm。其它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三: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步驟三中挖掘和推移的區域面積與蘆葦濕地的退化面積相同。其它與具體實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四: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驟四中堆積起來的梯形臺狀土堆高度為30~45cm。其它與具體實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五: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驟四中堆積起來的梯形臺狀土堆高度為40cm。其它與具體實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下面對本發明的實施例做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在以本發明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實施例1:
吉林鎮賚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退化蘆葦濕地恢復案例。
一、于2015年和2016年初,在吉林省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在大面積蘆葦濕地中,分別選出4塊具有明顯退化趨勢的蘆葦濕地區域,用來作為恢復用地。
二、將恢復試驗用地上的枯枝落葉清除,便于利用推土機開展下一步工作。
三、春季蘆葦幼苗發芽前(4月初),挖掘預處理后的蘆葦濕地恢復區域的表層土壤,利用推土機將恢復區的表層土壤推移,并將推起來的土壤堆成不連續的梯形臺狀土堆;所述挖掘的深度為40cm,堆積起來的梯形臺狀土堆高度為30cm,示意圖如圖1所示;2015年完成2塊恢復試驗,2016年完成2塊,每塊用地面積為8m×10m=80m2,每塊濕地恢復區之間的水體相連,水位相同。
四、試驗結果表明,恢復區內蘆葦植被的春季發芽時間提前了10-15天,蘆葦高度環比提高30-40cm,生物量提高30%以上。通過采用深翻移除法,當年就能使恢復區內85%以上的退化濕地得到恢復,恢復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