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生物農藥
技術領域:
,尤其涉及一種油懸浮劑及其在防治農業細菌性病害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全國以水稻為主食的人口約占人口的50%。我國水稻種植面積平均占谷物播種面積的26.6%,稻谷總產占糧食總產的43.6%,占全國商品糧的一半以上。因此,水稻生產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水稻在種植中會常發生病害,例如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水稻細菌性基腐病或稻白葉枯病,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例如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病斑初為暗綠色水浸狀小斑,很快在葉脈間擴展為暗綠至黃褐色的細條斑;發病嚴重時條斑融合成不規則黃褐至枯白大斑,與白葉枯類似,但對光看可見許多半透明條斑。稻白葉枯病主要為害水稻根節部和莖基部,在水稻分蘗期發病,易造成根節腐爛,嚴重影響植株成長。針對水稻細菌性病變常用的殺菌農藥有噻森銅、葉青雙、消菌靈等,86.2%銅大師(氧化亞銅)、20%硅唑咪鮮胺,但是這些殺菌農藥殺菌效果一般,并且長期施用較易產生耐藥性,并且藥效降解快難以長期有效。技術實現要素: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種含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的油懸浮劑,使所述油懸浮劑具有較好的藥劑封閉效果,從而提高防治效果。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油懸浮劑,包括以下質量百分含量的組分:有效成分5~40%,所述的有效成分包括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表面活性劑5~20%;余量的油性分散介質。優選的,所述的油性分散介質中含有成膜劑,質量百分比含量為1~30%。優選的,所述的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按重量計的份數比為1:1~8。優選的,所述的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按重量計的份數比為1:2~5。優選的,所述有效成分還包括殼寡糖。優選的,所述殼寡糖的質量與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總質量的比值為1:10~100。優選的,所述殼寡糖的質量與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總質量的比值為1:20~50。優選的,所述成膜劑為十二碳醇酯、十八醇、丙二醇苯醚、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和丁醚醋酸酯中的一種或幾種。優選的,所述成膜劑在油懸浮劑中的質量百分含量為5~15%。本發明提供了所述的油懸浮劑在防治農業細菌性病害中方面的應用,所述農業細菌性病害是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水稻細菌性基腐病或稻白葉枯病中的一種或幾種。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油懸浮劑,包括以下質量百分含量的組分:有效成分5~40%,所述的有效成分包括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表面活性劑5~20%;余量的油性分散介質。本發明提供的包括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的油懸浮劑相比傳統油懸浮劑型劑效果良好,并且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配合對殺滅細菌具有協同增效作用,并且,與傳統農藥劑型,如懸浮劑相比,油懸浮劑在植物葉片上的展布性能更佳,能夠有效延緩病害抗藥性的產生。在本發明中,提供的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的油懸浮劑對水稻細菌性病害的防治效果顯著,同時所述懸浮劑對水稻細菌性病害的防治效果可達83.6~88.1%。特別突出的是,本發明提供的油懸浮劑的應用,能夠有效成功解決航空植保噴頭在使用常規農藥制劑,尤其是懸浮劑、水分散粒劑和可濕粉時,易于堵塞的問題,并在在使用時,霧滴保留有油懸浮劑固有的抗水分蒸發的優點,解決了航空施藥中藥滴漂移的問題。具體實施方式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油懸浮劑,包括以下質量百分含量的組分:有效成分5~40%,所述的有效成分包括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表面活性劑5~20%;余量的油性分散介質。本發明提供的油懸浮劑包括質量百分含量為5~40%的有效成分,優選為10~30%,更優選為20%。在本發明中,所述有效成分包括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所述的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按重量計的份數比優選為1:1~8;更優選為1:2~5。在本發明中,所述有效成分優選還包括殼聚糖,所述殼寡糖的質量與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總質量的比值優選為1:10~100,更優選為1:20~50。本發明提供的油懸浮劑包括質量百分含量為5~20%的表面活性劑,優選為5~15%,更優選為10%。在本發明中,所述表面活性劑優選為異辛基琥珀酸鈉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種或兩種。所述表面活性劑為兩種時,所述異辛基琥珀酸鈉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質量比例優選為1:1~2。本發明提供的油懸浮劑包括余量的油性分散介質。在本發明中,所述油性分散介質優選為白油、二甲苯、醋酸仲丁酯、甲基萘和乙醇中的一種或幾種。當所述分散介質為多種組分組合時,具體為兩種、三種、四種或五種。在本發明中,當所述分散介質為四種組分組合時,優選為白油、二甲苯、醋酸仲丁酯和甲基萘。所述白油、二甲苯、醋酸仲丁酯和甲基萘的體積比優選為(3.0~5.0):(2.0~3.0):(0.4~1.5):(1~:4),更優選為(3.4~4.5):(1.5~2.5):(0.8~1.2):(1.5~3.5),最優選為4:2:1:2。在本發明中,當所述分散介質為三種組分組合時,優選為白油、二甲苯和醋酸仲丁酯;所述白油、二甲苯和醋酸仲丁酯的體積比優選為(3.0~5.0):(2.0~3.0):(0.4~1.5),更優選為(3.4~4.5):(1.5~2.5):(0.8~1.2),最優選為4:2:1。本發明提供的油懸浮劑還可以包括質量百分含量為1~30%的成膜劑,優選為5~15%,更優選為10%。在本發明中,所述成膜劑優選為十二碳醇酯、十八醇、丙二醇苯醚、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和丁醚醋酸酯中的一種或幾種。當所述成膜劑為多種組分組合時,具體為兩種、三種、四種或五種。在本發明中,當所述成膜劑為四種組分組合時,優選為十二碳醇酯、十八醇、丙二醇苯醚、鄰苯二甲酸二丁酯。所述十二碳醇酯、十八醇、丙二醇苯醚、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的質量比優選為(3.0~6.0):(1.0~3.0):(0.2~0.5):(1~2),更優選為為4:2:0.3:1.5。在本發明中,當所述成膜劑為三種組分組合時,優選為十二碳醇酯、十八醇和丙二醇苯醚;所述十二碳醇酯、十八醇和丙二醇苯醚的質量比優選為(4.0~5.0):(2.0~3.0):(0.4~0.5),更優選為4.5:2.5:0.45。本發明對所述油懸浮劑的制備方法沒有特殊的限制,采用本領域技術人員熟知展油膜懸浮劑制備的技術方案即可,具體的,將上述技術方案所述有效成分、表面活性劑和分散介質混合,得到油懸浮劑。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油懸浮劑在防治農業細菌性病害中方面的應用。本發明中,所述農業細菌性病害優選是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水稻細菌性基腐病或稻白葉枯病。本發明中,所述應用優選采用噴霧方式施用,更優選為采用有人或無人飛行器植保作業。本發明中,所述油懸浮劑的施用量為20~100ml/畝。在作物發病期間,包括一定時間的發病前期,所述油懸浮劑的使用頻率為每隔7~15天施用一次,連續噴施3~5次。下面將結合本發明中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實施例1稱取下列藥品,以油懸浮劑的總質量為100%,中生菌素5%、琥膠肥酸銅10%異辛基琥珀酸鈉10%、白油補足100%。上述原料經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后,制得20%中生菌素·琥膠肥酸銅油懸浮劑。實施例2稱取下列藥品,以油懸浮劑的總質量為100%,中生菌素5%、琥膠肥酸銅25%、殼聚糖15%、十八醇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5%、二甲苯補足100%。上述原料經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后,制得30%中生菌素·琥膠肥酸銅油懸浮劑。實施例3稱取下列藥品,以油懸浮劑的總質量為100%,中生菌素4%、琥膠肥酸銅28%、殼聚糖3%、丙二醇苯醚15%、異辛基琥珀酸鈉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乙醇補足100%。上述原料經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后,制得32%中生菌素·琥膠肥酸銅油懸浮劑。實施例4稱取下列藥品,以油懸浮劑的總質量為100%,中生菌素4%、琥膠肥酸銅32%、殼聚糖3%、鄰苯二甲酸二丁酯10%、丁醚醋酸酯5%、異辛基琥珀酸鈉5%、甲基萘補足100%。上述原料經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后,制得36%中生菌素·琥膠肥酸銅油懸浮劑。對比例33%中生菌素·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稱取5%中生菌素、30%琥膠肥酸銅、5%拉開粉、5%萘磺酸鹽甲醛縮合物、10%滑石粉,高嶺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經混合,氣流粉碎后制得33%中生菌素·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實施例6生物測定:采用實施例1~4和對比例制備的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殺菌劑對水稻細菌性基腐病菌、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和水稻白葉枯病的室內聯合毒力測定參照《農藥生物活性評價SOP》、生測標準方法NY/T1156.16-2008及NY/T1156.6-2006。采用渾濁度法:用接種環挑取在NA平板培養24h的病菌菌落,接種于NA培養液中振蕩培養24h(28℃,170rpm)。將菌懸液用NA培養液稀釋到濃度為107CFU/mL后,取100μL菌懸液分別加入25mL含有不同濃度梯度試劑的NA培養液中,振蕩培養24h(28℃,170rpm)后取出,用濁度儀測定其濁度。根據濁度計算不同藥劑濃度處理下對病原菌生長的抑制率,以藥劑處理濃度的對數為x,抑制率對應的死亡機率值為Y,計算出毒力回歸方程。根據毒力回歸方程計算其EC50值。以不加藥為空白對照,每個處理重復三次。根據調查數據,按公式(1)計算細菌的生長抑制率,以百分數(%)表示,計算結果保留小數點后兩位。P----生長抑制率;A0----空白對照渾濁度增加值;A1----藥劑處理渾濁度增加值。增效作用評價方法參照生測標準方法NY/T1156.6-2006,根據Sun&Johnson(1960)的共毒系數法(CTC)來評價藥劑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為拮抗作用,80<CTC<120為相加作用,CTC≥120為增效作用。混劑理論毒力指數(TTI)=藥劑A的毒力指數×100混劑中A藥劑的百分含量+藥劑B的毒力指數×100混劑中藥劑的百分含量所有試驗數據均采用DP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根據試驗數據計算細菌的生長抑制率(%),并以藥劑濃度(mg/L)的對數值為自變量x,以細菌的生長抑制率為因變量y,求出毒力回歸方程式、相關系數(r)、EC50和EC90及其95%置信限。表1、對水稻細菌性基腐病菌的室內聯合毒力測定結果表2、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的室內聯合毒力測定結果藥劑名稱EC50ATITTICTC中生菌素7.81100.00--琥膠肥酸銅139.425.60--實施例117.2245.3537.07122.35實施例225.1831.0221.33145.38實施例328.9626.9717.40154.98實施例427.9327.9616.09173.78對比例35.9721.7718.55117.36表3、對水稻細菌性白葉枯病菌的室內聯合毒力測定結果藥劑名稱EC50ATITTICTC中生菌素7.83100.00--琥膠肥酸銅157.484.97--實施例117.4544.8736.65122.44實施例225.9730.1520.81144.88實施例329.9626.1316.85155.10實施例431.0325.2315.53162.48對比例36.3721.5318.55116.07從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在1:2~8的范圍內復配時,共毒系數(CTC)均大于120,對水稻細菌性角斑病菌、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和白葉枯病菌均表現出協同增效作用。其中,中生菌素與琥膠肥酸銅以1:8的比例混配,對水稻基腐病菌和條斑病的共毒系數最高,可見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復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對上述三種細原菌離體毒力測定中,我們發現,在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比例均為1:6時,本發明藥劑共毒系數均高于對比例,差值均超過20,并且,和所有本發明樣品相比,對比例樣品共毒系數更低,這說明在油懸浮劑中,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表現出更好殺菌效果,有更好的增效作用。這是本發明在本領域中的取得的意想不到的技術效果。實施例7對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田間藥效試驗采用實施例1~4制備的油懸浮劑對水稻細菌性基腐病試驗地點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市吉安縣金灘鎮水稻田。在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發生初期施藥,采用噴霧法施藥,采用對比例制備的可濕性粉劑作為對照藥劑,試驗共設7個藥劑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施藥前在各處理區對角線的五個點調查病株數,每點調查20株水稻。施藥后3天、7天、14天各調查一次防治效果,記錄病株數,并計算防治效果,試驗結果如表4所示。表、實施例1~4制備的油懸浮劑防治水稻基腐病的試驗結果從表4可以看出,施藥3d、7d、14d后對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防效均要明顯高于同期對比例制備的可濕性粉劑,說明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復配與兩種單劑單獨使用相比可以提高對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防效,同時藥后14d防效仍達80%以上,說明具有良好的持效性,試驗期間未發現該復配藥劑對水稻產生藥害。實施例8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田間藥效試驗。采用實施例1~4制備的油懸浮劑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田間藥效試驗,本發明殺菌組合物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試驗地點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謝家鎮某稻田。在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生初期施藥,采用噴霧法。采用對比例制備的可濕性粉劑作為對照藥劑,試驗共設7個藥劑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施藥前在各處理區對角線的五個點調查病株數,每點調查20株水稻。施藥后3天、7天、14天各調查一次防治效果,記錄病株數,并計算防治效果,試驗結果如表5所示。表5、實施例1~4制備的油懸浮劑防治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試驗結果從表5可以看出,施藥3d、7d、14d后對大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防效,本發明藥劑均要明顯高于同期對比例制備的可濕性粉劑,說明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復配與兩種單劑單獨使用相比可以提高對水稻細菌性軟腐病的防效,同時藥后14d防效仍達80%以上,說明具有良好的持效性,試驗期間未發現該復配藥劑對水稻產生藥害。實施例9對水稻細菌性白葉枯病的田間藥效試驗。采用實施例1~4制備的油懸浮劑對水稻細菌性白葉枯病的田間藥效試驗,本發明殺菌組合物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試驗地點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李家鎮某稻田。在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生初期施藥,采用噴霧法。采用對比例制備的可濕性粉劑作為對照藥劑,試驗共設7個藥劑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施藥前在各處理區對角線的五個點調查病株數,每點調查20株水稻。施藥后3天、7天、14天各調查一次防治效果,記錄病株數,并計算防治效果,試驗結果如表6所示。表6、實施例1~4制備的油懸浮劑防治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試驗結果從表5可以看出,施藥3d、7d、14d后對大水稻細菌性白葉枯病的防效,本發明藥劑均要明顯高于同期對比例制備的可濕性粉劑,說明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復配與兩種單劑單獨使用相比可以提高對水稻細菌性軟腐病的防效,同時藥后14d防效仍達80%以上,說明具有良好的持效性,試驗期間未發現該復配藥劑對水稻產生藥害。實施例10殺菌組合物航空植保試驗地點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南豐縣某柑橘園。在航空植保作業中,我們有效成分采用琥膠肥酸銅或者采用中生菌素和琥膠肥酸銅,做成常規農藥制劑懸浮劑,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和顆粒劑,由于琥膠肥酸銅不溶于水與溶劑,不能做成水劑和乳油。在起飛前1小時內,將藥劑樣品5倍稀釋液,充分攪拌15分鐘,保證藥劑無明顯顆粒狀物。每次作業1000公頃,在航空植保作業時,采用噴霧處理,飛機噴嘴為51個,為進口CP噴嘴。在作業后,檢查噴嘴中是否殘留粉狀或顆粒狀沉淀殘留,記錄下有殘留物的噴嘴個數。每個處理2次重復。表7航空植保中藥劑在噴嘴中殘留情況從表7可以看出,本發明樣品在航空植保作業時,噴嘴內不會殘留粉狀或顆粒狀物,而相對的,其他農藥常規制劑則易造成噴嘴堵塞。在航空植保作業中,保證噴嘴不被堵塞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防治少噴漏噴的現象發生。再此之前,沒有相關文獻對此有報道稱,本發明此效果為此領域開創性發現。由以上實施例可知,本發明所述的油懸浮劑與傳統的展膜油劑相比,本發明提供的油懸浮劑的鋪展性能良好,達到的防治蟲害的效果穩定。與現有的單一制劑相比,本發明提供的油懸浮劑不僅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還具有良好的殺菌效果,持效期長,對農作物安全,可減少用藥量,值得在農業生產上推廣應用。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技術領域: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