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抗風浪網箱框架。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漁業發展戰略由捕撈為主轉為以養殖為主,我國的海、淡水網箱養殖產業在各級政府的扶持下呈現快速發展態勢。隨著養殖網箱的大型化,網箱中養殖對象的數量和經濟價值也越來越大,一個網箱中的產值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所以,一旦網箱發生破裂和沉沒,將給養殖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目前,我國的網箱養殖多集中在南方沿海地區。這些地區經常受到強臺風等惡劣天氣的影響,在遭受風浪襲擊時,整個網箱隨海浪上下波動極大,使整個網箱不穩定,上、下擺動極大,嚴重地影響到網箱內養殖魚類的正常生長,甚至使養殖魚類受傷染病。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抗風浪網箱框架,通過設置雙框的上層框架和單框的下層框架,上層框架和下層框架均由密封管組成,使上層框架浮力大于下層框架浮力,增加了整個網箱在臺風或大風風浪中的穩定性,使整個網箱在風浪沖擊仍比較穩定,顯著地降低了網箱的擺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發明一種抗風浪網箱框架,包括上層框架和下層框架,所述上層框架和所述下層框架均為方形,所述上層框架包括內框架和平行設置在所述內框架外部的外框架,所述外框架與所述內框架通過第一連接件相連,所述下層框架為單框架,所述下層框架平行設置在所述外框架下方且與所述外框架同心,所述外框架與所述下層框架通過第二連接件相連,所述上層框架和所述下層框架均由密封管組成。
進一步的,所述上層框架內設置有第一連接桿,所述第一連接桿的兩端與所述上層框架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上層框架上方還設置有與其形狀相同的行走框架,所述行走框架與所述上層框架通過第三連接件相連。
進一步的,多根橫向設置的所述第一連接桿和多根縱向設置的所述第一連接桿組成連接桿組,所述第一連接桿間通過第四連接件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行走框架內也搭設有連接結構,所述連接結構搭設于所述連接桿組正上方。
進一步的,所述下層框架內設置有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二連接桿的兩端與所述下層框架相連,所述第二連接桿設置在橫向設置的所述第一連接桿下方,或設置在縱向設置的所述第一連接桿下方,一根所述第二連接桿通過第五連接件與其上方的所述第一連接桿相連,組成三腳架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上層框架和所述下層框架的密封管內間隔設置有隔板。
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取得了以下技術效果:
本發明通過雙框的上層框架和單框的下層框架,使上層框架浮力大于下層框架浮力,增加了整個網箱在風浪中的穩定性,使整個網箱在風浪沖擊仍比較穩定,顯著地降低了網箱的擺動性;上層框架為雙框,內框架用于掛設網袋,外框架增加了消浪作用,避免涌浪對網箱養殖魚類的損傷。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上層框架俯視圖;
圖2為本發明抗風浪網箱框架主視方向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抗風浪網箱框架左視方向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1、外框架;2、內框架;3、第一連接桿;4、第一連接件;5、第四連接件;6、第三連接件;7、第二連接件;8、第五連接件;9、第二連接桿;10、下層框架;11、行走框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抗風浪網箱框架,增加網箱框架在風浪中的穩定性。
為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抗風浪網箱框架,共分為三層,即行走框架層、上層框架層和下層框架層。行走框架層與上框架層的俯視圖均為“田”字形結構且相互重合,現以上層框架層的俯視圖為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上層框架包括內框架2和平行設置在內框架2外部的外框架1,外框架1與內框架2通過第一連接件4相連,上層框架和下層框架10均由密封管組成,上層框架和下層框架的密封管內間隔設置有隔板,形成多段中空,保證不會因某處破壞或被腐蝕漏水而使整體網箱下沉。上層框架內設置有第一連接桿3,第一連接桿3的兩端與上層框架相連。兩根橫向設置的第一連接桿3和兩根縱向設置的第一連接桿3組成“十”字形連接桿組,第一連接桿3間通過第四連接件5相連?!笆弊中芜B接桿組與上層框架圍成四個區域,使用時網袋設置在四個區域內且與內框架2、第一連接桿3相連。
如圖2所示,下層框架10平行設置在外框架1正下方且與外框架1形狀相同,外框架1與下層框架10通過第二連接件7相連。上層框架上方還設置有與其形狀相同的行走框架11,行走框架11與上層框架通過第三連接件6相連。下層框架10內設置有第二連接桿9,第二連接桿9的兩端與下層框架10相連,第二連接桿9設置在縱向設置的第一連接桿3下方,一根第二連接桿9通過第五連接件8與其上方的第一連接桿3相連,組成三腳架結構。行走框架11內也搭設有連接結構,該連接結構搭設于“十”字形連接桿組正上方且與“十”字形連接桿組形狀相同,以便將人在行走框架11上工作時施加的壓力傳遞給“十”字形連接桿組。由于三腳架結構將作用于上層框架的壓力分解到下層框架10,使框架整體更穩定。
本說明書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