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穴盤育苗設備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穴盤育苗流水生產線。
背景技術:
穴盤育苗是上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育苗技術,主要用于蔬菜、花卉育苗,也可以用于煙葉、林木等作物育苗。由于該育苗方法具有不傷根系、高產、適于遠距離運輸的等優點,深受廣大育苗者歡迎。
為了適應穴盤育苗的發展,穴盤育苗設備應運而生,該設備是育苗公司實現規模生產、推廣工廠化育苗的先進設備。目前,穴盤育苗流水生產線包括相互獨立的鋪土裝置、刮平裝置、打穴裝置、播種裝置、覆土裝置和灑水裝置,以上各裝置之間相互扣接組成一條流水線,占用空間大。另外,現有的流水生產線還存在鋪土量不可控、靈活度差的問題,種子的下種量不可控,且種子滑落至穴盤后,極易蹦出穴盤,嚴重影響育苗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種種不足,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現提出一種一機多能、方便搬運、靈活度高、實用性強、提高育苗質量的穴盤育苗流水生產線。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穴盤育苗流水生產線,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依次設置有鋪土部、刮平部、打穴部和播種部,所述鋪土部包括料箱和位于料箱下方的輸送帶,所述輸送帶上間隔設置有多個刮土板。
進一步,所述料箱與機架之間設置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上沿其高度方向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內分別設置有從動軸和主動軸,所述輸送帶分別連接從動軸和主動軸。
進一步,所述料箱底部設置有出土口,所述出土口處設置有調節裝置,所述調節裝置包括固定板、活動板和調節座,所述固定板、調節座分別與料箱壁連接,所述活動板位于固定板、料箱壁之間。
進一步,所述活動板對應出土口設置,所述活動板與調節座之間設置有調節件。
進一步,所述播種部包括對應設置的種子箱、種子盤和吸種軸,所述種子箱內部設置有下種輥和彈性片,所述彈性片分別位于下種輥的兩側,所述下種輥表面均布多個種槽,所述種槽、彈性片均沿著下種輥的軸向設置。
進一步,所述種槽包括相接設置的槽面一、槽面二,所述槽面一與槽面二的夾角為60-90°,所述槽面二的寬度為槽面一寬度的2-4倍。
進一步,所述彈性片的一端正對下種輥設置,其另一端設置有擋板,所述彈性片通過擋板與種子箱連接。
進一步,所述種子盤與機架之間設置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與種子盤相接處設置有吸種調節裝置,所述支撐板與機架相接處設置有落種調節裝置。
進一步,所述吸種調節裝置包括滑塊和凹槽一,所述滑塊上設置有鎖緊件一,所述凹槽一內部設置有開槽一,所述鎖緊件一位于開槽一內,所述滑塊與種子盤連接。
進一步,所述落種調節裝置包括插板和凹槽二,所述插板上設置有鎖緊件二,所述凹槽二內部設置有開槽二,所述鎖緊件二位于開槽二內,所述插板與機架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將鋪土部、刮平部、打穴部和播種部集于一體,實現一機多能,方便搬運。
2、本實用新型中輸送帶上間隔設置有多個刮土板,并對刮土板的高度和間距進行優選,有效提高鋪土均勻度,根據穴盤規格,通過調節裝置以及調節輸送帶的運轉速度,控制出土口的出土量,具有靈活度高、實用性強的特點。
3、本實用新型設置有種槽,在下種輥的轉動過程中,種槽帶種子進行轉動,在彈性片的阻擋作用下,種槽內的種子有序的經下種盤滑出,提高下種量的均勻度,避免出現漏播現象。
4、本實用新型對槽面一、槽面二的夾角和寬度進行優選,增加種槽容納的種子量,同時,槽面二對種子的滑落起到導向、緩沖作用,另外,對下種盤與種子箱中軸線的夾角進行優選,減緩種子滑落速度,避免種子滑落至種子盤后蹦出,節約種子成本,提高育苗質量。
5、本實用新型通過落種調節裝置調節落種排與穴盤的間距,有效避免種子蹦出穴盤,提高育苗質量,同時,根據種子的顆粒大小,通過吸種調節裝置調節種子盤與吸嘴的間距,保證每個吸嘴對應抽吸到一粒種子,有效控制種子成本,實用性強,有助于提高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鋪土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播種部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種子箱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支撐板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1-機架、2-鋪土部、3-刮平部、4-播種部、5-料箱、6-連接板、7-輸送帶、71-刮土板、8-出土口、9-調節座、10-活動板、11-固定板、12-調節件、13-通孔、14-主動軸、15-從動軸、16-種子箱、17-下種電機、18-下種輥、19-轉軸、20-擋板、21-彈性片、22-種槽、221-槽面一、222-槽面 二、23-下種盤、24-吸種軸、25-種子盤、26-支撐板、27-落種排、28-凹槽一、29-滑塊、30-開槽一、31-鎖緊件一、32-凹槽二、33-插板、34-開槽二、35-鎖緊件二。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其它類同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下面結合附圖和較佳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2所示,一種穴盤育苗流水生產線,包括機架1,所述機架1上依次設置有鋪土部2、刮平部3、打穴部(圖中未示出)和播種部4,實現一機多能,方便搬運。
所述鋪土部2包括料箱5、位于料箱5底部的出土口8和位于料箱5下方的輸送帶7,所述機架1上放置穴盤,底土經料箱5、輸送帶7、出土口8到達穴盤內,所述輸送帶7上間隔設置有多個刮土板71,有助于底土的輸送,所述刮土板71的高度為20-25cm,相鄰刮土板71的間距為8-12cm,有效提高鋪土均勻度,結構新穎,所述料箱5與機架1之間設置有連接板6,所述連接板6分別與機架1、料箱5連接,所述連接板6上沿其高度方向設置有通孔13, 所述通孔13內分別設置有從動軸15和主動軸14,所述輸送帶7分別連接從動軸15和主動軸14,通過調節所述從動軸15和主動軸14在通孔13內相對位置,進而調節所述輸送帶7與穴盤間的高度,以適應各種規格的穴盤,應用范圍廣。
所述出土口8處設置有調節裝置,所述調節裝置包括固定板11、活動板10和調節座9,所述固定板11、調節座9分別與料箱壁連接,所述活動板10位于固定板11、料箱壁之間,且對應出土口8設置,活動板10可以相對固定板11、料箱壁滑動,所述活動板10與調節座9之間設置有調節件12,擰緊或松動所述調節件12,改變所述活動板10與調節座9的間距,進而調整所述出土口8的大小,控制出土量。使用者可以根據穴盤規格,通過調節裝置以及調節輸送帶7的運轉速度,控制出土口8的出土量,具有靈活度高、實用性強的特點。
實施例二:
如圖1、圖3和圖4所示,所述播種部包括對應設置的種子箱16、種子盤25和吸種軸24,所述種子箱16內部設置有下種輥18、彈性片21和下種盤23,位于種子箱16內的種子經下種盤23滑落至種子盤25中,所述下種盤23與種子箱16中軸線的夾角為30-40°,有助于減緩種子滑落速度,避免種子自種子盤25中蹦出,節約種子成本,提高育苗質量,所述彈性片21分別位于下種輥18的兩側,所述下種輥18表面均布多個種槽22,用于容納種子,所述 種槽22優選為4-6個,所述種槽22、彈性片21均沿著下種輥18的軸向設置,所述下種輥18內部設置有轉軸19,且所述兩者固定連接,所述轉軸19的一端設置下種電機17,所述下種電機17帶動轉軸19、下種輥18轉動,促使種槽22攜帶種子進行轉動。
所述種槽22包括相接設置的槽面一221、槽面二222,所述槽面一221與槽面二222的夾角為60-90°,有助于增加種槽22容納的種子量,在下種輥18轉動過程中,槽面二222先于槽面一221到達下種盤23處,所述槽面二222的寬度為槽面一221寬度的2-4倍,對種子的滑落起到導向、緩沖作用。
所述彈性片21的一端正對下種輥18設置,其另一端設置有擋板20,所述彈性片21通過擋板20與種子箱16連接,所述彈性片21非正對種槽22時,其端部與下種輥18的表面接觸,有助于阻擋種子自主滑落,所述彈性片21正對種槽22時,其端部與種槽22間存在間隙,在彈性片21的阻擋作用下,種槽22的種子有序的經所述間隙滑出,提高下種量的均勻度,避免出現漏播現象,作為優選,所述彈性片21設置為毛刷,且毛刷頭正對下種輥18設置。
實施例三:
如圖1、圖3和圖5所示,所述種子盤25與機架1之間設置有支撐板26,所述支撐板26與種子盤25相接處設置有吸種調節裝置,所述吸種調節裝置包括滑塊29和凹槽一28,所述滑塊29位于凹槽一28內,且滑塊29與種子盤 25連接,所述凹槽一28位于支撐板26上,滑塊29能夠沿著凹槽一28滑動,間接帶動種子盤25上下移動,所述滑塊29上設置有鎖緊件一31,所述凹槽一28內部沿著支撐板26的高度方向設置有開槽一30,所述鎖緊件一31位于開槽一30內,根據種子的顆粒大小,改變鎖緊件一31與開槽一30的相對位置,以調節種子盤25與吸種軸24的間距,保證每個吸嘴對應抽吸到一粒種子,有效控制種子成本,實用性強,有助于提高經濟效益。
所述支撐板26與機架1相接處設置有落種調節裝置,所述落種調節裝置包括插板33和凹槽二32,所述插板33位于凹槽二32內,且插板33與機架1連接,所述凹槽二32位于支撐板26上,插板33能夠沿著凹槽二32滑動,所述插板33上設置有鎖緊件二35,所述凹槽二32內部設置有開槽二34,所述鎖緊件二35位于開槽二34內,所述支撐板26上對應種子盤26處設置有落種排27,改變鎖緊件二35與開槽二34的相對位置,以調節落種排27與穴盤的間距,有效避免種子蹦出穴盤,提高育苗質量。
以上已將本實用新型做一詳細說明,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范圍,即凡依本申請范圍所作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涵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