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農田用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水稻耘田除草耙。
背景技術: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全球約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近年來,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4.5億畝以上,稻谷總產量保持在2億噸左右,約占糧食總產量的40%,其中85%以上作為口糧消費。因此,水稻生產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糧食有效供給和口糧消費安全。
水田病蟲草害是制約我國水稻高產、穩產和優質、安全生產的重要生物因素,在現有防治水平下,每年因病蟲草危害造成稻谷產量損失約10%~30%,重者可達50%~70%甚至減產絕收。近年來,我國水稻病蟲草害發生總體呈上升趨勢,病蟲種類和田間雜草繁多,防治難度增大,發生頻率和為害程度加重。其中稻田雜草主要有禾本科雜草(稗草、千金子、雙穗雀稗、李氏禾、牛筋草)、莎草科雜草(異型莎草、螢藺、野荸薺、扁稈草、三棱草、牛毛氈)和闊葉雜草(澤瀉、慈姑、鴨舌草、眼子菜、陌上菜、節節菜、空心蓮子草、丁香蓼、浮萍、水竹葉)等,由于其爭奪水稻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光、溫、肥、水,傳播病蟲害,惡化水稻生長環境,降低稻谷產量和影響品質。
有機水稻區別于常規水稻,根本在于化學合成的和轉基因的生產投入品的不可使用和生產管理的全程可追溯性,關鍵在于非化學物質使用前提下的生產技術應用。常規水稻生產以農藥、化肥等手段為主,大量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使得農田生態系統遭到干擾,不重視農業體系內部及其周邊環境的平衡與保護,是一種以追求產量為目標的生產技術模式。有機水稻生產則主要以農業綜合措施和生物防治為基礎,保護農田環境、利用自然天敵、建立生態平衡為持續有機生產體系良性循環的核心,是一種在保證一定產量前提下追求產品質量、實現低投入高產出的生產技術模式。
因此,在有機水稻生產過程中需要用到綠色裝置進行除草,以杜絕任何化學農藥的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設計提供一種水稻耘田除草耙的技術方案。
所述的水稻耘田除草耙,包括手柄、耙體和耙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耙體為上窄下寬結構,所述的耙體前端面和側面為弧面結構,后端面為直面結構,所述的耙齒底部為弧面結構。
所述的水稻耘田除草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與耙體之間的角度為70~80°。
所述的水稻耘田除草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耙體寬度為15~25cm。
所述的水稻耘田除草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耙體底部固定設置6~8個耙齒,所述的耙齒之間的間距為2~3cm。
上述的水稻耘田除草耙,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手柄與耙體之間的角度為70~80°,使得耘田除草達到最佳使用角度,操作省力,提高工作效率;耙體為上窄下寬結構,耙體前端面和側面為弧面結構,后端面為直面結構,一方面便于耙體與土壤充分接觸,另一方面減小操作使用時的阻力;耙體寬度為15~25cm,滿足15~30cm行距使用;耙體底部固定設置6~8個耙齒,耙齒之間的間距為2~3cm,耙齒底部為弧面結構,提高耘田除草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耙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手柄;2-耙體;3-耙齒。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所示,水稻耘田除草耙包括手柄1、耙體2和耙齒3。手柄1與耙體2之間的角度為70~80°,使得耘田除草達到最佳使用角度,操作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耙體2為上窄下寬結構,耙體2前端面和側面為弧面結構,后端面為直面結構。一方面便于耙體與土壤充分接觸,另一方面減小使用時的阻力。耙體2寬度為15~25cm,滿足15~30cm行距使用。耙體2底部固定設置6~8個耙齒3,所述的耙齒3之間的間距為2~3cm,耙齒底部為弧面結構,提高耘田除草效率。
以上所述及圖中所示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型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