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排鹽堿實驗系統,尤其是一種排鹽管淺層暗管排水降低灘涂鹽堿實驗系統。
背景技術:
鹽堿地是鹽類集積的一個種類,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鹽堿地的面積為9.5438億公頃,其中我國為9913萬公頃。我國堿土和堿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與土壤中碳酸鹽的累計有關,因而堿化度普遍較高,嚴重的鹽堿土壤地區植物幾乎不能生存。
在鹽堿地人們常常會通過地下設置排鹽管,幫助改善地表土壤的鹽堿性,但是在不同地區的排鹽管設置是不同的,如排鹽管的內徑寬度和排鹽管之間的間距都是需要一定的實驗,得出一個最佳的安裝方案,達到排鹽效果好,經濟成本低的目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排鹽管淺層暗管排水降低灘涂鹽堿實驗系統,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排鹽管淺層暗管排水降低灘涂鹽堿實驗系統,包括實驗區、實驗單元區、對照單元區、管溝、濾料、沙礫石、土工布、聚氯乙烯波紋管、通孔、土料,所述實驗區由27個實驗單元區和3個對照單元區構成,所述實驗單元區下方設有多個管溝,所述管溝底部鋪設有砂礫石,所述砂礫石上方設有聚氯乙烯波紋管,所述聚氯乙烯波紋管的凹槽處設有成排的均勻通孔,所述聚氯乙烯波紋管外側緊挨設有土工布,所述聚氯乙烯波紋管兩側和頂部均設有掩埋的濾料,所述濾料上方設有土料。
進一步的,所述的實驗單元區和對照單元區的面積均為60㎡,所述實驗區面積為1800㎡,各個實驗單元區和各個對照單元區之間均采用防滲處理。
進一步的,所述的管溝深度1.8-2.2m,聚氯乙烯波紋管的掩埋深度為1m。
進一步的,所述的聚氯乙烯波紋管的內徑分別為50mm、75mm或110mm,所述同于實驗單元區內聚氯乙烯波紋管的間距為3m、5m或10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新型一種排鹽管淺層暗管排水降低灘涂鹽堿實驗系統,主要用于淺層暗管的設計分布實驗使用,通過各個單元鹽堿度的數據對比,可以得出該地區最優化的排鹽管設置分布結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驗單元區內部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驗區效果圖;
圖中:1、實驗區,2、實驗單元區,3、對照單元區,21、管溝,22、濾料,23、沙礫石,24、土工布,25、聚氯乙烯波紋管,26、通孔,27、土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排鹽管淺層暗管排水降低灘涂鹽堿實驗系統,包括實驗區1、實驗單元區2、對照單元區3、管溝21、濾料22、沙礫石23、土工布24、聚氯乙烯波紋管25、通孔26、土料27,所述實驗區1由27個實驗單元區2和3個對照單元區3構成,所述實驗單元區2下方設有多個管溝21,所述管溝21底部鋪設有砂礫石23,所述砂礫石23上方設有聚氯乙烯波紋管25,所述聚氯乙烯波紋管25的凹槽處設有成排的均勻通孔26,所述聚氯乙烯波紋管25外側緊挨設有土工布24,所述聚氯乙烯波紋管25兩側和頂部均設有掩埋的濾料22,所述濾料22上方設有土料27,濾料 22上方20~ 30 cm 的土料不需夯實外,其它的均要分層夯實;所述的實驗單元區2和對照單元區3的面積均為60㎡,所述實驗區1面積為1800㎡,各個實驗單元區2和各個對照單元區3之間均采用防滲處理,防滲透處理可以有效的避免各單元區2、3的相互影響,提高數據的準確性;所述的管溝21深度1.8-2.2m,聚氯乙烯波紋管25的掩埋深度為1m;所述的聚氯乙烯波紋管25的內徑分別為50mm、75mm或110mm,所述同于實驗單元區2內聚氯乙烯波紋管25的間距為3m、5m或10m,根據聚氯乙烯波紋管25的內徑以及安裝間距的不同,可以構成9種實驗安裝方案,每個安裝方案重復三次,共27個實驗方案,并隨機設于實驗區1內,剩下三個單元區為對照單元區3,底部不設有聚氯乙烯波紋管25的排鹽管,當實驗單元區2和對照單元區3全部隨機設置完成后,使用自來水或其他淡水對各單元進行灌水洗鹽堿,并記錄灌水時間和灌水量,每次灌水后采樣測定各小區土壤鹽堿度,長時間實驗即可得出相關數據,間接得出最優設計方案。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