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植物保護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用于快速熱處理抑制植物韌皮部病害的系統。
背景技術:
植物病害防治方法主要分為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其中化學防治污染嚴重,生物防治效果不佳,物理防治手段缺乏。熱處理防治方法作為物理防治的主要方法之一,基于致病菌和植物自身高溫耐受性的差異性原理,在不影響植物自身活力的前提下,利用不同介質傳遞熱量,殺滅致病菌,達到病害防治效果。韌皮部位于植物樹皮和形成層之間,主要輸導有機物質,位于植物淺表,從熱處理防治角度,利于有效快速傳遞熱量,在達到熱防治效果的同時最大減少對植物的熱傷害。目前典型的植物韌皮部病害有柑橘黃龍病和楊樹潰瘍病等。
目前可用于人工快速熱處理的加熱裝置主要有干熱空氣,濕熱水霧和蒸汽發生器,如工業蒸汽機,小型脈動燃燒裝置等,結構多樣,選擇面廣,可根據具體使用條件加以選擇和改裝。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快速熱處理抑制植物韌皮部病害的系統,該系統將人工快速加熱技術用于抑制植物韌皮部病害,避免了現有防治方法存在的效果不佳,污染嚴重和使用受限于環境等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快速熱處理抑制植物韌皮部病害的系統,包括框架、加熱罩、加熱裝置、波紋管、加熱口、隔離網;所述加熱罩安裝在所述框架上;所述波紋管連接在所述加熱裝置的尾管末端;所述加熱口安裝在所述波紋管上或所述波紋管末端;所述隔離網用于隔離快速熱處理后的染病植物。
進一步的,所述用于快速熱處理抑制植物韌皮部病害的系統還包括導流裝置,所述波紋管包括若干根第一波紋管和若干根第二波紋管;所述第一波紋管連接在所述加熱裝置的尾管末端;所述導流裝置用于連接所述第一波紋管和每根第二波紋管;所述加熱口分別安裝在每根所述第二波紋管上或每根所述第二波紋管末端。
進一步的,所述導流裝置為分布式導管,比如T型導管。
進一步的,所述加熱罩具有多個側面,僅保留一面可開閉。
進一步的,所述用于熱處理的傳熱介質為蒸汽,干熱空氣和/或濕熱水霧;所述用于熱處理的裝置包括控制流量的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用于快速熱處理抑制植物韌皮部病害的系統還包括測溫子系統,所述測溫子系統包括溫度采集元件和數據采集裝置,所述溫度采集元件與數據采集裝置連接。測溫子系統用于監測罩內植物環境溫度。
進一步的,所述溫度采集元件為熱敏傳感器,比如熱電偶。
進一步的,所述用于快速熱處理抑制植物韌皮部病害的系統還包括加熱口姿態調節裝置,用于調節加熱口的角度和方向,改善熱處理的加熱均勻性,蒸汽,干熱空氣和濕熱水霧不直接噴至樹冠,避免對樹冠的嚴重物理損害。
本實用新型的用于快速熱處理抑制植物韌皮部病害的系統,能夠抑制甚至殺滅染病植物中的致病菌,無需使用化學藥劑。有利于染病植物的恢復,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的系統使用物理加熱方式,傳熱介質可隨時切換為蒸汽,干熱空氣,濕熱水霧或三者結合,無需利用抗生素、農藥、肥料等化學試劑,環保安全。
2、本實用新型的系統所需熱量由加熱裝置直接產生,不受外界天氣、環境、季節等因素影響,加熱裝置結構簡單,輕便,熱效率高,使用不受地形影響,除雨雪天外,可隨時隨地進行熱處理。傳熱介質可任意切換,省水,可應用于干旱地區或山區丘陵地帶,流量可控,方便快捷。加熱罩結構簡單,便于攜帶、拆裝和反復使用。
3、本實用新型的系統發熱量大,加熱迅速,經試驗,對于9年生感染黃龍病的柑橘樹,只需2~3分鐘即可加熱到55℃。
4、經試驗證明,經本實用新型的系統熱處理后的感染黃龍病柑橘樹的致病菌濃度大大減少甚至消除,病樹恢復茁壯成長,柑橘產量和品質顯著提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用于快速熱處理抑制植物韌皮部病害的系統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加熱罩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狀態為一個側面打開時;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隔離網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為包裹染病植物的狀態,其上的網格沒有體現出來;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用于測定致病菌耐溫上限的一個實施例的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裝置的A處局部放大圖。
圖中零部件編號如下:
1-加熱罩;2-框架;3-第二波紋管;4-T型導管;5-第一波紋管;6-加熱裝置;7-支撐架;8-染病植物;9-加熱口姿態調節裝置;10-加熱口;11-數據采集裝置;12-T型熱電偶;13-粘貼帶;14-隔離網;15-微型熱敏元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用于快速熱處理抑制植物韌皮部病害的系統進行詳細說明。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正面”、“左側”、“右側”、“上部”、“下部”、“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第一”、“第二”等并不表示零部件的重要程度,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快速熱處理抑制植物韌皮部病害的系統,包括框架2、加熱罩1、加熱裝置6、波紋管、加熱口、隔離網14。波紋管連接加熱裝置6的尾管末端;加熱口安裝在波紋管上或波紋管末端;隔離網14用于包裹快速熱處理后的染病植物8。
加熱罩1安裝在框架2上。加熱罩1為移動加熱罩,三面封閉,一面可開閉,推動加熱罩包裹染病植物,四面封閉,加熱罩1采用保溫材料,用于保溫。為了加熱罩1閉合嚴實,加熱罩1開口的邊沿采用粘貼帶13.
框架2底部有小輪,使框架2可自由移動,不受環境限制。框架2可拆卸,便于移動。
加熱裝置6搭建在支撐架7上。加熱裝置6放置時尾管末端應稍微向下傾斜,避免停止加熱時濕熱水霧回流。用于加熱裝置6的傳熱介質為蒸汽,干熱空氣和/或濕熱水霧;用于加熱裝置6包括控制流量的裝置。
隔離網14的材料為尼龍或者塑料,單個網格尺寸為小于或者等于1mm。
用于快速熱處理抑制植物韌皮部病害的系統還包括導流裝置,波紋管包括若一根第一波紋管5和若干根第二波紋管3 .第一波紋管5連接在加熱裝置6的尾管末端;導流裝置用于連接第一波紋管5和每根第二波紋管3。加熱口分別安裝在每根第二波紋管3上或每根第二波紋管3末端。
本實施例中,導流裝置為T型導管,當然,也可選擇其他分布式導管。第一波紋管5為連接波紋管,第二波紋管3為導向波紋管。第二波紋管3數量為2根。框架2正對加熱裝置6為正面,正面橫架上放置T型導管4。第一波紋管5末端接上T型導管4,T型導管4尾端連接第二波紋管3。框架2左右兩側中間橫架上各安裝一個加熱口10,加熱口10高度位置和出口角度可通過姿態調節裝置9調節,噴出蒸汽,干熱空氣或濕熱水霧,使加熱罩1內溫度分布更加均勻。加熱頭離染病植物8有一點距離,避免噴出蒸汽,干熱空氣或濕熱水霧直接接觸到染病植物8的樹冠。
用于快速熱處理抑制植物韌皮部病害的系統還包括測溫子系統,測溫子系統包括溫度采集元件和數據采集裝置11,溫度采集元件與數據采集裝置11連接。測溫子系統用于監測罩內空氣溫度。溫度采集元件為熱電偶12,也可選擇其它熱敏傳感器,本實施例中,熱電偶12為T型熱電偶,T型熱電偶與空氣接觸。在框架2的橫架和兩個側面的8個角上安裝T型熱電偶,需要明確的是,這并不是T型熱電偶唯一的安裝位置和方式,只要便于監測加熱罩1內的溫度即可。一般情況下,為了測量準確,熱電偶應避免直接對準加熱裝置6尾管。
用于快速熱處理抑制植物韌皮部病害的系統還包括加熱口姿態調節裝置9,用于調節加熱口10的角度和方向,改善加熱裝置6的加熱均勻性,蒸汽,干熱空氣和濕熱水霧不直接噴至樹冠,避免對樹冠的嚴重物理損害。
一種利用上述系統的快速熱處理抑制植物韌皮部病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測定熱處理所需外部溫度值和保溫時間:在染病植物上隨機選取若干枝干,截斷,如圖4和5所示,在截面上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鉆若干微型深孔,放置微型熱敏元件15,然后用隔熱膠封閉截面;將染病植物放入加熱罩進行不同溫度和不同保溫時間的組合熱處理,記錄樹干內外溫度變化過程,通過檢測比較熱處理前后的致病菌濃度變化和觀測植物熱處理前后的生理表現差異,確定內部致病菌實際耐溫上限,并以此確定與之對應的熱處理所需外部溫度值和保溫時間。
將染病植物8放入加熱罩1中。啟動加熱裝置6進行熱處理,在啟動前可選擇傳熱介質和流量,傳熱介質為蒸汽,干熱空氣、濕熱水霧或三者的混合體。加熱罩1內的溫度達到步驟1)測定的熱處理所需外部溫度值以上之后,關閉加熱裝置6停止熱處理并保溫一段時間,保溫時間為步驟1)測定的保溫時間。移除加熱裝置6,打開加熱罩1,移出染病植物8,采用隔離網14包裹熱處理后的染病植物8,直至染病植物8新出的嫩芽長成,取出染病植物8。
基于對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方式的描述,應該清楚,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實用新型并不僅僅局限于上面說明書中所闡述的特定細節,未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或范圍的對本實用新型的許多顯而易見的改變同樣可能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