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利灌溉裝置,具體是一種新型節水灌溉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滴灌是將滴灌主管道、分管道和支管預先鋪設在農田中,需要灌溉使通過開啟不同的閥門來實現適時灌溉,其缺點是,初期投入大,運行維護費用高,回收時會造成回收成本高,且回收不完全,易造成二次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節水灌溉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節水灌溉裝置,包括灌溉裝置、儲水裝置和進水裝置;所述灌溉裝置包括水管轉彎接頭、主水管、支水管接頭、分支水管、穩流裝置、盲管、出水孔、第一水管堵頭、連接塊、支柱、地腳、第二水管堵頭、出水電動水泵和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固定設置在出水電動水泵的進水端上,采用硬質塑料管;所述主水管的一端固定設置在出水電動水泵的出水端上;所述支柱通過連接塊和主水管相連接,在支柱的下端設置有地腳,共有三個;所述支水管接頭固定設置在主水管的下面;所述分支水管通過支水管接頭和主水管相連接;所述穩流裝置固定設置在分支水管的下面;所述盲管的一端固定設置在穩流裝置的下端,在盲管的側面上設置有出水孔;所述第一水管堵頭固定設置在主水管的末端;所述第二水管堵頭固定設置在盲管的末端;所述儲水裝置包括儲水桶、水位顯示管、桶蓋、把手、支腿和進水管;所述桶蓋設置在儲水桶的頂端,在桶蓋的上面固定設置有把手;所述水位顯示管固定設置在儲水桶的側面上;所述支腿固定設置在儲水桶的下端;所述進水管固定設置在儲水桶的左端上;所述進水裝置包括進水電動水泵、濾水器和軟管;所述進水電動泵固定設置在進水管的一端;所述濾水器固定設置在進水管的上面;所述軟管的一端和濾水器相連接,軟管的另一端設置在水源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分支水管的內徑要小于主水管的內徑。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進水電動水泵通過進水管和儲水桶相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儲水桶通過出水管和出水電動水泵相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在進水管的首段設置有過濾器,具有防止水中雜質堵塞裝置的功能;裝置簡單,具有初期投入低,維護成本低,工作效率高,沒有滴灌帶回收成本,不會造成二次污染且抗堵塞性能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新型節水灌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新型節水灌溉裝置中儲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新型節水灌溉裝置中進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水管轉彎接頭,2-主水管,3-支水管接頭,4-分支水管,5-穩流裝置,6-盲管,7-出水孔,8-第一水管堵頭,9-連接塊,10-支柱,11-地腳,12-第二水管堵頭,13-出水電動水泵,14-出水管,15-儲水桶,16-水位顯示管,17-桶蓋,18-把手,19-支腿,20-進水管,21-進水電動水泵,22-濾水器,23-軟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3,一種新型節水灌溉裝置,包括灌溉裝置、儲水裝置和進水裝置;所述灌溉裝置包括水管轉彎接頭1、主水管2、支水管接頭3、分支水管4、穩流裝置5、盲管6、出水孔7、第一水管堵頭8、連接塊9、支柱10、地腳11、第二水管堵頭12、出水電動水泵13和出水管14;所述出水管14固定設置在出水電動水泵13的進水端上,采用硬質塑料管;所述主水管2的一端固定設置在出水電動水泵13的出水端上,主水管2通過水管轉彎接頭1改變方向;所述支柱10通過連接塊9和主水管2相連接,在支柱10的下端設置有地腳11,共有三個,具有支撐主水管2的作用;所述支水管接頭3固定設置在主水管2的下面;所述分支水管4通過支水管接頭3和主水管2相連接,分支水管4的內徑要小于主水管2的內徑;所述穩流裝置5固定設置在分支水管4的下面,具有穩流的功能;所述盲管6的一端固定設置在穩流裝置5的下端,在盲管6的側面上設置有出水孔7;所述第一水管堵頭8固定設置在主水管2的末端;所述第二水管堵頭12固定設置在盲管6的末端;所述儲水裝置包括儲水桶15、水位顯示管16、桶蓋17、把手18、支腿19和進水管20;所述儲水桶15通過出水管14和出水電動水泵13相連接;所述桶蓋17設置在儲水桶15的頂端,在桶蓋17的上面固定設置有把手18,具有方便打開桶蓋17的功能;所述水位顯示管16固定設置在儲水桶15的側面上,具有觀察儲水桶15水位的功能;所述支腿19固定設置在儲水桶15的下端;所述進水管20固定設置在儲水桶15的左端上;所述進水裝置包括進水電動水泵21、濾水器22和軟管23;所述進水電動水泵21通過進水管20和儲水桶15相連接;所述進水電動泵21固定設置在進水管20的一端;所述濾水器22固定設置在進水管20的上面,具有濾除水中雜質,防止其堵塞裝置的功能;所述軟管23的一端和濾水器22相連接,軟管23的另一端設置在水源內。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