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電力電纜領域,一種新型電力電纜裝置。
背景技術:
為方便運輸以及電力作業,電纜制造完成后需要進行纏卷,成為成卷的電纜線圈。傳統的纏卷方式不夠穩定,效率低,盤電纜卷筒的長度固定,無法調節,而且纏卷過程不夠安全,效率低下。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電力電纜裝置,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電力電纜裝置,包括座體,所述座體頂部左側固定設有立柱,所述座體頂部右側面內設有導移槽,所述導移槽內左右伸長設有導移桿,所述導移槽內的所述導移桿上滑移配合連接有向上伸長設置的滑移立柱,所述立柱與所述滑移立柱相對側分別設有第一盤電纜部和第二盤電纜部,所述立柱內設有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內設有左右伸長設置有第一轉繞軸,所述第一轉繞軸上固定設有第一錐面輪,所述第一錐面輪右側底部楔合連接有第二錐面輪,所述第二錐面輪上固定設置有向右側伸長設置的轉繞筒,所述轉繞筒右側伸長段穿貫所述立柱的右側面且轉繞配合連接,所述轉繞筒末梢與所述第一盤電纜部固定連接,所述轉繞筒內配合連接有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二轉繞軸,所述第一盤電纜部由第一隔板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右側面且上下相應設置的第一盤電纜結構組成,所述第二盤電纜部由第二隔板、右端與所述滑移立柱左側面轉繞配合連接的第三轉繞軸以及固定設置所述第二隔板左側面且上下相應設置的第二盤電纜結構,所述第一隔板內設有第二容腔,所述第二容腔前后內壁相應設有滑移槽,前后兩側的所述滑移槽內滑移配合連接有滑移塊,所述滑移塊左側的所述第二容腔左側內壁轉繞配合連接有第三錐面輪,所述滑移塊右側的所述第二容腔右側內壁轉繞配合連接有第四錐面輪,所述第三錐面輪和所述第四錐面輪上方的所述滑移塊左右兩側相應設有第五錐面輪,所述座體底部固定設置有防滑墊,所述防滑墊底部設置有防滑顆粒,所述第一轉繞軸左端與第一馬達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轉動軸左側端與第一馬達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導移桿左端與所述導移槽左側內壁固定連接,所述導移桿右端與所述導移槽右側內壁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馬達外表面設置于所述第一容腔左側面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轉繞軸右端與所述第一容腔右側內壁轉繞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二轉繞軸左端與第二馬達配合連接,所述第二馬達外表面設置于所述第一馬達下方的所述第一容腔左側面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轉繞軸右側伸長段穿貫所述第一隔板左側面且探進所述第二容腔內,所述第二轉繞軸與所述第一隔板左側面轉繞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轉繞軸探進所述第二容腔內的右側末梢與所述第三錐面輪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每個所述第一盤電纜結構均包括前后相應設置的盤電纜桿組成,前后相應的所述盤電纜桿相對側相相應設有第一導移槽,上下兩側的所述第二盤電纜結構分別位于上下兩側的所述第一盤電纜結構內的前后兩側所述盤電纜桿之間且滑移配合連接,所述第二盤電纜結構左側末梢周邊處前后相應設有分別探進前后兩側所述盤電纜桿內的所述第一導移槽內且滑移配合的凸緣塊。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二容腔后側內壁的所述滑移槽內設有上下伸長設置的第一螺旋桿,所述第一螺旋桿與所述第二容腔后側內壁的所述滑移槽內的所述滑移塊螺旋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旋桿頂部末梢與所述第二容腔后側內壁的所述滑移槽內頂壁轉繞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旋桿底部末梢與第一馬達配合連接,所述第一馬達外表面設置于所述第二容腔后側內壁的所述滑移槽內底壁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馬達下方的所述第一隔板內設有供電件,所述供電件與所述第一馬達電力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四錐面輪右側末梢固定設有向右側伸長設置的第五轉繞軸,所述第五轉繞軸右側伸長段穿貫所述第一隔板右側面且轉繞配合連接,所述第五轉繞軸右側面內設有螺旋孔,所述螺旋孔內螺旋紋配合連接有第二螺旋桿,所述第二螺旋桿右側末梢與所述第二盤電纜結構之間的所述第二隔板左側面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滑移塊左右兩側的所述第五錐面輪之間設有第四轉繞軸,所述第四轉繞軸穿貫所述滑移塊且轉繞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排熱除震裝置包括排熱翅片和除震復合板,所述排熱翅片設置在所述第一馬達前后側面,所述除震復合板設置在所述第一馬達上下側面和左側面,所述除震復合板與所述立柱內側壁相連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容腔內設左右伸長設置有第一轉繞軸,第一轉繞軸上固定設第一錐面輪,第一錐面輪右側底部楔合連接第二錐面輪,第二錐面輪上固定設置向右側伸長設置的轉繞筒,轉繞筒右側伸長段穿貫立柱的右側面且轉繞配合連接,轉繞筒末梢與第一盤電纜部固定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盤電纜驅動工作,轉繞筒內配合連接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二轉繞軸,第二轉繞軸左端與第二馬達配合連接,第二馬達外表面設置于第一馬達下方的第一容腔左側面內且固定連接,第二轉繞軸右側伸長段穿貫第一隔板左側面且探進第二容腔內,第二轉繞軸與第一隔板左側面轉繞配合連接,第二轉繞軸探進第二容腔內的右側末梢與第三錐面輪固定連接,從而實現第一盤電纜部和第二盤電纜部的探進配合連接,實現長度驅動調節。
2.通過第一盤電纜部由第一隔板以及設置在第一隔板右側面且上下相應設置的第一盤電纜結構組成,第二盤電纜部由第二隔板、右端與滑移立柱左側面轉繞配合連接的第三轉繞軸以及固定設置有第二隔板左側面且上下相應設置的第二盤電纜結構,第一隔板內設第二容腔,第二容腔前后內壁相應設滑移槽,前后兩側的滑移槽內滑移配合連接滑移塊,滑移塊左側的第二容腔左側內壁轉繞配合連接第三錐面輪,滑移塊右側的第二容腔右側內壁轉繞配合連接第四錐面輪,第三錐面輪和第四錐面輪上方的滑移塊左右兩側相應設第五錐面輪,從而實現第一盤電纜部與第二盤電纜部的長度調節配合。
3.通過第二容腔后側內壁的滑移槽內設上下伸長設置的第一螺旋桿,第一螺旋桿與第二容腔后側內壁的滑移槽內的滑移塊螺旋紋配合連接,第一螺旋桿頂部末梢與第二容腔后側內壁的滑移槽內頂壁轉繞配合連接,第一螺旋桿底部末梢與第一馬達配合連接,第一馬達外表面設置于第二容腔后側內壁的滑移槽內底壁內且固定連接,第一馬達下方的第一隔板內設供電件,供電件與第一馬達電力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傳動連接以及自動控制脫離工作。
4.本發明結構簡單,能快速實現對第一盤電纜部和第二盤電纜部的伸縮調節,提高了調節速度,能通過第一馬達帶動第一轉繞軸轉繞以及第一錐面輪轉繞,由第一錐面輪帶動第二錐面輪轉繞,進而由第二錐面輪帶動轉繞筒以及帶動第一盤電纜部和第二盤電纜部轉繞,從而實現盤電纜驅動工作,提高盤電纜效率以及穩定性,調節步驟簡單,提高了整體工作進程。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電力電纜裝置整體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電力電纜裝置整體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第一盤電纜部和第二盤電纜部配合連接時的俯視圖;
圖4為本發明的盤電纜桿內的第一導移槽分布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第二盤電纜結構的俯視圖;
圖6為本發明的滑移塊左右兩側的第五錐面輪分別與左右兩側的第三錐面輪和第四錐面輪配合連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電力電纜裝置長度調節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的第一馬達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8所示,本發明的一種新型電力電纜裝置,包括座體5,所述座體5頂部左側固定設有立柱6,所述座體5頂部右側面內設有導移槽51,所述導移槽51內左右伸長設有導移桿52,所述導移槽51內的所述導移桿52上滑移配合連接有向上伸長設置的滑移立柱7,所述立柱6與所述滑移立柱7相對側分別設有第一盤電纜部8和第二盤電纜部9,所述立柱6內設有第一容腔61,所述第一容腔61內設有左右伸長設置有第一轉繞軸611,所述第一轉繞軸611上固定設有第一錐面輪612,所述第一錐面輪612右側底部楔合連接有第二錐面輪615,所述第二錐面輪615上固定設置有向右側伸長設置的轉繞筒617,所述轉繞筒617右側伸長段穿貫所述立柱6的右側面且轉繞配合連接,所述轉繞筒617末梢與所述第一盤電纜部8固定連接,所述轉繞筒617內配合連接有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二轉繞軸616,所述第一盤電纜部8由第一隔板81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隔板81右側面且上下相應設置的第一盤電纜結構82組成,所述第二盤電纜部9由第二隔板91、右端與所述滑移立柱7左側面轉繞配合連接的第三轉繞軸93以及固定設置所述第二隔板91左側面且上下相應設置的第二盤電纜結構92,所述第一隔板81內設有第二容腔83,所述第二容腔83前后內壁相應設有滑移槽84,前后兩側的所述滑移槽84內滑移配合連接有滑移塊841,所述滑移塊841左側的所述第二容腔83左側內壁轉繞配合連接有第三錐面輪831,所述滑移塊841右側的所述第二容腔83右側內壁轉繞配合連接有第四錐面輪832,所述第三錐面輪831和所述第四錐面輪832上方的所述滑移塊841左右兩側相應設有第五錐面輪843,所述座體5底部固定設置有防滑墊501,所述防滑墊501底部設置有防滑顆粒,所述第一轉繞軸612左端與第一馬達613配合連接,所述第一馬達613上設置有排熱除震裝置。
其中,所述導移桿52左端與所述導移槽51左側內壁固定連接,所述導移桿52右端與所述導移槽51右側內壁固定連接,從而實現滑移立柱7沿導移槽51左右方向導移移動,提高滑移立柱7移動穩定性。
其中,所述第一馬達613外表面設置于所述第一容腔61左側面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轉繞軸612右端與所述第一容腔61右側內壁轉繞配合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盤電纜工作,提高盤電纜工作效率。
其中,所述第二轉繞軸616左端與第二馬達614配合連接,所述第二馬達614外表面設置于所述第一馬達613下方的所述第一容腔61左側面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轉繞軸616右側伸長段穿貫所述第一隔板81左側面且探進所述第二容腔83內,所述第二轉繞軸616與所述第一隔板81左側面轉繞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轉繞軸616探進所述第二容腔83內的右側末梢與所述第三錐面輪831固定連接,從而實現第一盤電纜部8和第二盤電纜部9的探進配合連接,實現長度調節。
其中,每個所述第一盤電纜結構82均包括前后相應設置的盤電纜桿821組成,前后相應的所述盤電纜桿821相對側相相應設有第一導移槽8211,上下兩側的所述第二盤電纜結構92分別位于上下兩側的所述第一盤電纜結構82內的前后兩側所述盤電纜桿821之間且滑移配合連接,所述第二盤電纜結構92左側末梢周邊處前后相應設有分別探進前后兩側所述盤電纜桿821內的所述第一導移槽8211內且滑移配合的凸緣塊921,從而實現第一盤電纜部8和第二盤電纜部9配合連接的穩定性。
其中,所述第二容腔83后側內壁的所述滑移槽84內設有上下伸長設置的第一螺旋桿844,所述第一螺旋桿844與所述第二容腔83后側內壁的所述滑移槽84內的所述滑移塊841螺旋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旋桿844頂部末梢與所述第二容腔83后側內壁的所述滑移槽84內頂壁轉繞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旋桿844底部末梢與第一馬達845配合連接,所述第一馬達845外表面設置于所述第二容腔83后側內壁的所述滑移槽84內底壁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馬達845下方的所述第一隔板81內設有供電件846,所述供電件846與所述第一馬達845電力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傳動連接以及自動控制脫離工作。
其中,所述第四錐面輪832右側末梢固定設有向右側伸長設置的第五轉繞軸833,所述第五轉繞軸833右側伸長段穿貫所述第一隔板81右側面且轉繞配合連接,所述第五轉繞軸833右側面內設有螺旋孔834,所述螺旋孔834內螺旋紋配合連接有第二螺旋桿835,所述第二螺旋桿835右側末梢與所述第二盤電纜結構92之間的所述第二隔板91左側面固定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第一盤電纜部8和第二盤電纜部9的伸縮工作配合。
其中,所述滑移塊841左右兩側的所述第五錐面輪843之間設有第四轉繞軸842,所述第四轉繞軸842穿貫所述滑移塊841且轉繞配合連接。
其中,所述排熱除震裝置包括排熱翅片6132和除震復合板6131,所述排熱翅片6132設置在所述第一馬達613前后側面,所述除震復合板6131設置在所述第一馬達613上下側面和左側面,所述除震復合板6131與所述立柱6內側壁相連接,通過設置所述排熱除震裝置能夠加快所述第一馬達613排熱并減少所述第一馬達613工作產生的熱量。
初始狀態時,滑移塊841位于第二容腔83前后內壁內的滑移槽84內的最頂部位置,此時,滑移塊841左右兩側的第五錐面輪843分別最大程度遠離左右兩側第三錐面輪831和第四錐面輪832,同時,第二螺旋桿835最大程度探進螺旋孔834內,此時,第二螺旋桿835右側面與第二隔板91左側面相抵接,同時,滑移立柱7位于導移槽51內的最左側位置。
當需要調節長度以及盤電纜工作時,首先通過第一馬達845帶動第一螺旋桿844轉繞,由第一螺旋桿844帶動滑移塊841逐漸沿前后滑移槽84的底部方向滑移,直至如圖6所示滑移塊841移動到前后滑移槽84內最底部位置時,此時,滑移塊841左右兩側的第五錐面輪843分別與左右兩側第三錐面輪831和第四錐面輪832楔合連接,然后控制第一馬達845停止轉繞,接著控制第二馬達614帶動第二轉繞軸616轉繞,由第二轉繞軸616帶動第三錐面輪831轉繞,進而由第三錐面輪831帶動滑移塊841左側的第五錐面輪843轉繞,由滑移塊841左側的第五錐面輪843帶動第四轉繞軸842轉繞,進而由第四轉繞軸842帶動滑移塊841右側的第五錐面輪843轉繞,由滑移塊841右側的第五錐面輪843帶動第四錐面輪832轉繞,進而由第四錐面輪832帶動第五轉繞軸833轉繞,此時由第五轉繞軸833與第二螺旋桿835螺旋紋轉繞配合,使第二螺旋桿835帶動第二盤電纜部9以及第二盤電纜部9上的滑移立柱7朝右側移動,此時,滑移立柱7逐漸沿導移槽51內的導移桿52右側方向滑移,直至調節至指定位置后,然后控制第二馬達614停止轉繞,然后通過第一馬達845帶動第一螺旋桿844反向轉繞,由第一螺旋桿844帶動滑移塊841逐漸沿前后滑移槽84的頂部方向滑移,直至滑移塊841移動到第二容腔83前后內壁內的滑移槽84內的最頂部位置,此時,滑移塊841左右兩側的第五錐面輪843分別最大程度遠離左右兩側第三錐面輪831和第四錐面輪832,然后通過第一馬達613帶動第一轉繞軸612轉繞,進而由第一轉繞軸612帶動第一轉繞軸612上的第一錐面輪612轉繞,由第一錐面輪612帶動第二錐面輪615轉繞,進而由第二錐面輪615帶動轉繞筒617轉繞,由轉繞筒617帶動第一盤電纜部8和第二盤電纜部9轉繞,從而實現盤電纜驅動工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容腔內設左右伸長設置有第一轉繞軸,第一轉繞軸上固定設第一錐面輪,第一錐面輪右側底部楔合連接第二錐面輪,第二錐面輪上固定設置向右側伸長設置的轉繞筒,轉繞筒右側伸長段穿貫立柱的右側面且轉繞配合連接,轉繞筒末梢與第一盤電纜部固定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盤電纜驅動工作,轉繞筒內配合連接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二轉繞軸,第二轉繞軸左端與第二馬達配合連接,第二馬達外表面設置于第一馬達下方的第一容腔左側面內且固定連接,第二轉繞軸右側伸長段穿貫第一隔板左側面且探進第二容腔內,第二轉繞軸與第一隔板左側面轉繞配合連接,第二轉繞軸探進第二容腔內的右側末梢與第三錐面輪固定連接,從而實現第一盤電纜部和第二盤電纜部的探進配合連接,實現長度驅動調節。
2.通過第一盤電纜部由第一隔板以及設置在第一隔板右側面且上下相應設置的第一盤電纜結構組成,第二盤電纜部由第二隔板、右端與滑移立柱左側面轉繞配合連接的第三轉繞軸以及固定設置有第二隔板左側面且上下相應設置的第二盤電纜結構,第一隔板內設第二容腔,第二容腔前后內壁相應設滑移槽,前后兩側的滑移槽內滑移配合連接滑移塊,滑移塊左側的第二容腔左側內壁轉繞配合連接第三錐面輪,滑移塊右側的第二容腔右側內壁轉繞配合連接第四錐面輪,第三錐面輪和第四錐面輪上方的滑移塊左右兩側相應設第五錐面輪,從而實現第一盤電纜部與第二盤電纜部的長度調節配合。
3.通過第二容腔后側內壁的滑移槽內設上下伸長設置的第一螺旋桿,第一螺旋桿與第二容腔后側內壁的滑移槽內的滑移塊螺旋紋配合連接,第一螺旋桿頂部末梢與第二容腔后側內壁的滑移槽內頂壁轉繞配合連接,第一螺旋桿底部末梢與第一馬達配合連接,第一馬達外表面設置于第二容腔后側內壁的滑移槽內底壁內且固定連接,第一馬達下方的第一隔板內設供電件,供電件與第一馬達電力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傳動連接以及自動控制脫離工作。
4.本發明結構簡單,能快速實現對第一盤電纜部和第二盤電纜部的伸縮調節,提高了調節速度,能通過第一馬達帶動第一轉繞軸轉繞以及第一錐面輪轉繞,由第一錐面輪帶動第二錐面輪轉繞,進而由第二錐面輪帶動轉繞筒以及帶動第一盤電纜部和第二盤電纜部轉繞,從而實現盤電纜驅動工作,提高盤電纜效率以及穩定性,調節步驟簡單,提高了整體工作進程。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