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食用菌加工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手動式食用菌菌棒扎孔機。
背景技術:
烘培食品是以面粉、酵母、食鹽、砂糖和水為基本原料,添加適量油脂、乳品、雞蛋、添加劑等,經一系列復雜的工藝手段烘培而成的方便的食品。它不僅具有豐富的營養,而且品類繁多,形色俱佳,應時適口,可以在飯前或飯后作為茶點品位,又能作為主食,還可以作為饋贈之禮品。通常情況下,烘培前都會在餅胚表面扎孔,目的是防止食品在烘培時膨脹變形,還能使食品烤熟,而現有技術還沒有實現機械化扎孔。
現常用的方法為手持針或鐵釘在菌袋上進行人工刺孔,費時費力,效率低,而且手工刺出來的孔深淺不一、均勻度也不夠;手工打孔速度慢,勞動強度大,安全性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在食用菌菌棒上手工刺孔刺出來的孔深淺不一、均勻度不夠、費時、費力,手工打孔速度慢,勞動強度大,安全性差的問題而提供一種手動式食用菌菌棒扎孔機。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該手動式食用菌菌棒扎孔機包括:料箱、隔板、固定架、控制器、第一電機、第二電機、出料管、第一轉輥、第二轉輥、驅動軸、第一傳送帶、第二傳送帶、第一收集槽、第二收集槽、扎針;
固定架的上端安裝有料箱,料箱的內部安裝有隔板,料箱的外壁上安裝有控制器;固定架的下側分別安裝有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之間的固定架上安裝有出料管,出料管與料箱內部相連通;第一電機的輸出軸上安裝有第一轉輥,第二電機的輸出軸上安裝有第二轉輥,第一轉輥和第二轉輥的外壁上設置有若干扎針;第一轉輥的下端對應設置有第一傳送帶,第二轉輥的下端對應設置有第二傳送帶,第一傳送帶和第二傳送帶的內部設置有驅動軸,第一傳送帶和第二傳送帶的下端分別對應設置有第一收集槽和第二收集槽;控制器分別與第一電機、第二電機、驅動軸的控制端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還采取如下技術措施:
所述的第一傳送帶和第二傳送帶的兩側設置有防護欄。
所述的出料管內部安裝有電磁閥,電磁閥的控制端與控制器相連接。
所述的第一收集槽和第二收集槽的外壁上設置有觀察窗,觀察窗上設置有刻度線。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技術效果是:該手動式食用菌菌棒扎孔機結構簡單,通過控制器對第一電機、第二電機、驅動軸的控制實現對食用菌菌棒的扎孔作業,操作簡單,工作效率高,安全性好,具有推廣價值。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手動式食用菌菌棒扎孔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料箱;2、隔板;3、固定架;4、控制器;5、第一電機;6、第二電機;7、出料管;8、第一轉輥;9、第二轉輥;10、驅動軸;11、第一傳送帶;12、第二傳送帶;13、第一收集槽;14、第二收集槽;15、扎針。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
技術實現要素:
、特點及功效,茲例舉以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如圖1所示,該手動式食用菌菌棒扎孔機包括:料箱1、隔板2、固定架3、控制器4、第一電機5、第二電機6、出料管7、第一轉輥8、第二轉輥9、驅動軸10、第一傳送帶11、第二傳送帶12、第一收集槽13、第二收集槽14、扎針15;
固定架3的上端安裝有料箱1,料箱1的內部安裝有隔板2,料箱1的外壁上安裝有控制器4;固定架3的下側分別安裝有第一電機5和第二電機6,第一電機5和第二電機6之間的固定架3上安裝有出料管7,出料管7與料箱1內部相連通;第一電機5的輸出軸上安裝有第一轉輥8,第二電機6的輸出軸上安裝有第二轉輥9,第一轉輥8和第二轉輥9的外壁上設置有若干扎針15;第一轉輥8的下端對應設置有第一傳送帶11,第二轉輥9的下端對應設置有第二傳送帶12,第一傳送帶11和第二傳送帶12的內部設置有驅動軸10,第一傳送帶11和第二傳送帶12的下端分別對應設置有第一收集槽13和第二收集槽14;控制器4分別與第一電機5、第二電機6、驅動軸10的控制端相連接。
所述的第一傳送帶11和第二傳送帶12的兩側設置有防護欄,避免食用菌菌棒掉落。
所述的出料管7內部安裝有電磁閥,電磁閥的控制端與控制器4相連接。
所述的第一收集槽13和第二收集槽14的外壁上設置有觀察窗,觀察窗上設置有刻度線;方便對第一收集槽13和第二收集槽14內的食用菌菌棒進行觀察。
將食用菌菌棒放入料箱1中,將隔板2蓋好后,通過控制器4使電磁閥打開,食用菌菌棒通過出料管7掉落到第一傳送帶11和第二傳送帶12上;通過驅動軸10帶動第一傳送帶11和第二傳送帶12向兩側轉動,同時扎針15對食用菌菌棒進行扎孔作業,扎孔均勻、效率高,扎孔完成后,通過第一收集槽13和第二收集槽14對食用菌菌棒進行收納,工作效率高,省去了人力成本,節約了時間成本。
以上所述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