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食用菌生產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食用菌菌棒貼膠機。
背景技術:
在現今的食用菌菌棒的打孔貼膠均已人工方式進行,使得打孔貼膠的工作量龐大,工作效率也是較為底下,在增加了工人的勞動強度的同時,也無法避免人打工孔貼膠的質量較差和失誤,因此而帶來不必要的損耗。
技術實現要素:
本技術方案提供了一種食用菌菌棒貼膠機,解決人工打孔貼膠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食用菌菌棒貼膠機,包括菌棒間歇輸送機構、第二機架、自動打孔機構以及自動貼膠帶機構;
所述第二機架上設置有第二傳送帶,所述菌棒間歇輸送機構向第二傳送帶輸送菌棒,所述第二傳送帶從起始端到末端依次設置有自動打孔機構以及自動貼膠帶機構;
所述菌棒間歇輸送機構包括第一傳送帶與限位機構。
進一步地,所述限位機構包括限位隔板、壓板以及限位擋板,所述限位隔板位于第一傳送帶的末端上方,并用于將食用菌菌棒隔離緩沖,所述限位擋板設置于第二機架的側壁上,所述壓板設置在限位隔板與限位擋板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菌棒間歇輸送機構包括第一機架,所述第一傳送帶設置在第一機架上,所述第一機架和第二機架相互垂直,所述第一傳送帶的末端位于第二傳送帶的起始端上方。
進一步地,所述菌棒間歇輸送機構還包括第一電機以及第二電機,所述第一傳送帶的一端設置有第一動力輥輪,所述第一電機與第一動力輥輪連接,所述第二傳送帶的一端設置有第二動力輥輪,所述第二電機與第二動力輥輪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限位機構還包括第一動力裝置和第二動力裝置,所述第一動力裝置和第二動力裝置均設置于第二機架的上端面,所述第一動力裝置用于驅動限位隔板豎直上下運動,所述第二動力裝置用于驅動壓板豎直上下運動。
進一步地,所述自動貼膠帶機構末端還設置有自動壓緊膠帶機構,所述自動壓緊膠帶機構包括壓膠帶機架、膠帶壓輪和第三動力裝置,所述壓膠帶機架設置在第二機架上,所述第三動力裝置設置在壓膠帶機架的上端面,所述膠帶壓輪與第三動力裝置連接,所述膠帶壓輪設置在第二傳送帶上方。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動力裝置、第二動力裝置與第三動力裝置均為氣缸、液壓缸或直線電機。
進一步地,所述自動打孔機構包括打孔機架、打孔板、打孔針和第三氣缸,所述打孔針設置在打孔板上,所述打孔板與第三氣缸的動力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三氣缸設置在打孔機架上,所述打孔機架設置于第二機架。
進一步地,所述自動貼膠帶機構還包括貼膠帶機架、標頭、收帶輪、輥輪和喂帶輪,所述貼膠帶機架設置于第二機架,所述標頭與貼膠帶機架底部一端相鉸接,所述貼膠帶機架的底部另一端設有導帶輪,所述收帶輪設置在貼膠帶機架的導帶輪上方,所述喂帶輪設置在貼膠帶機架的頂端,喂帶輪周向繞有膠帶,所述輥輪設置在貼膠帶機架的中部。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區別于現有的人工的打孔貼膠的效率低下,打孔貼膠的勞動強度大,且由于人為因素的原因使得損耗率高的問題,本技術方案使用限位板組進行限位,使得食用菌菌棒整齊的放置于第一傳送帶上,經由限位機構的壓板到第二傳送帶上,使得食用菌菌棒以一定間隔在第二傳送帶上輸送,再由自動打孔機構自動打孔,打孔后由貼膠帶機構在打孔處貼上膠帶,使得打孔符合標準,貼膠帶準確迅速,且不會產生廢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食用菌菌棒貼膠機的三維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食用菌菌棒貼膠機第二機架整體結構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食用菌菌棒貼膠機自動貼膠帶機構的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食用菌菌棒貼膠機第一傳送帶的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食用菌菌棒貼膠機第二機架整體結構正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打孔針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第一機架;
2、第二機架;
3、限位板組;
10、菌棒間歇輸送機構;
11、第一傳送帶;
12、第二傳動帶;
13、第一電機;
14、第二電機;
15、第一動力輥輪;
16、第二動力輥輪;
17、第一擋板;
18、第二擋板;
20、限位機構;
22、限位隔板;
23、第一動力裝置;
24、壓板;
25、限位擋板;
26、第二動力裝置;
30、自動打孔機構;
31、打孔機架;
32、打孔板;
33、打孔針;
34、第三氣缸;
40、自動貼膠帶機構;
41、貼膠帶機架;
42、標頭;
44、收帶輪;
45、輥輪;
46、喂帶輪;
47、導帶輪;
50、自動壓緊膠帶機構;
51、壓膠帶機架;
52、膠帶壓輪;
53、第三動力裝置;
331、空心結構;
332、排屑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請參閱圖1到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食用菌菌棒貼膠機,包括菌棒間歇輸送機構10、第二機架2、自動打孔機構30以及自動貼膠帶機構40;
所述第二機架2上設置有第二傳送帶12,所述菌棒間歇輸送機構向第二傳送帶輸送菌棒,所述第二傳送帶從起始端到末端依次設置有自動打孔機構30以及自動貼膠帶機構40;
所述菌棒間歇輸送機構包括第一傳送帶11與限位機構20。
本技術方案的第一傳送帶的位于第二傳送帶上方,且第一機架與第二機架互相垂直,所述第一機架有限位板組3,且限位板組位于第一傳送帶傳送起始端,因此使用限位板組進行限位,所述限位板組是固定在第一機架上,同時位于第一傳送帶上方,食用菌菌棒通過限位板組整齊的放置于第一傳送帶上,限位板組為多組的限位板進行限位,使得由第一傳送帶傳輸的食用菌菌棒可以經由限位機構落到第二傳送帶上。同時在第二傳送帶12的兩側設置有第一擋板17與第二擋板18,所述第一擋板和第二擋板分別設置在第二傳送帶的兩側,使得經由限位機架的食用菌菌棒限位在第一擋板與第二擋板之間,進而在進行自動打孔和自動貼膠帶時食用菌菌棒不會往第二傳送帶兩側移動。在第二傳送帶上食用菌菌棒通過自動打孔機構打孔,然后再由自動貼膠帶機構貼膠,最后經過自動壓膠帶機構將膠帶壓緊。
本技術方案所述限位機構20包括限位隔板22、壓板24以及限位擋板25,所述限位隔板位于第一傳送帶的末端上方,并用于將食用菌菌棒隔離緩沖,所述限位擋板設置于第二機架的側壁上,所述壓板設置在限位隔板與限位擋板之間。所述限位擋板與壓板相適配,所述壓板是將第一傳送帶傳送的食用菌菌棒壓到第二傳送帶上,使得食用菌菌棒均勻布置在第二傳送帶上,同時也避免食用菌菌棒在傳輸到第二傳送帶上時落位不準,又或者掉出第二傳送帶,進而影響打孔和貼膠帶,限位擋板則是將食用菌菌棒限位于第二傳送帶上方,使得食用菌菌棒在運輸過程中平穩安全,同時當食用菌菌棒由第一傳送帶到第二傳送帶時,能夠使得食用菌菌棒均勻布置在第二傳送帶上。
如圖4所示的食用菌菌棒貼膠機第一傳送帶的示意圖,本技術方案所述菌棒間歇輸送機構包括第一機架1,所述第一傳送帶11設置在第一機架上,所述第一機架1和第二機架2相互垂直,所述第一傳送帶的末端位于第二傳送帶的起始端上方,第一傳送帶起到運輸食用菌菌棒的作用,第一機架與第二機架的相互垂直,使得食用菌菌棒在第一傳送帶上平行第二機架的運輸,落到第二傳送帶上時相當于食用菌菌棒轉過90度方向運輸,機動的運輸方式使得提高了生產效率。
本技術方案所述菌棒間歇輸送機構還包括第一電機13以及第二電機14,所述第一傳送帶的一端設置有第一動力輥輪15,所述第一電機與第一動力輥輪連接,所述第二傳送帶的一端設置有第二動力輥輪16,所述第二電機與第二動力輥輪連接,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均為普通調速電機,且為第一傳送帶和第二傳送帶提供動力。
本技術方案所述限位機構還包括第一動力裝置23和第二動力裝置26,所述第一動力裝置和第二動力裝置均設置于第二機架的上端面,所述第一動力裝置用于驅動限位隔板豎直上下運動,所述第二動力裝置用于驅動壓板豎直上下運動。第一動力裝置為限位隔板提供動力,而第二動力裝置則為壓板提供動力,進而使得食用菌菌棒均勻布置在第二傳送帶上。
本技術方案所述自動貼膠帶機構末端還設置有自動壓緊膠帶機構50,所述自動壓緊膠帶機構50包括壓膠帶機架51、膠帶壓輪52和第三動力裝置53,所述壓膠帶機架設置在第二機架上,所述第三動力裝置設置在壓膠帶機架的上端面,所述膠帶壓輪與第三動力裝置連接,所述膠帶壓輪設置在第二傳送帶上方。自動貼膠帶機構在食用菌菌棒貼完膠帶后,由第三動力裝置推動膠帶壓輪,使得膠帶壓輪與食用菌菌棒的貼膠的位置相接觸,進而使得膠帶貼緊在食用菌菌棒上,使得膠帶不易脫落。
本技術方案所述第一動力裝置23、第二動力裝置26與第三動力裝置53均為氣缸、液壓缸或直線電機,為第一動力裝置、第二動力裝置與第三動力裝置提供直線動力。
本技術方案所述自動打孔機構30包括打孔機架31、打孔板32、打孔針33和第三氣缸34,所述打孔針設置在打孔板上,所述打孔板與第三氣缸的動力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三氣缸設置在機架上,所述打孔機架設置于第二機架。當食用菌菌棒在自動打孔機構上一次性打孔,第三氣缸為打孔板提供動力,進而使得設置在打孔板的打孔針打孔,如圖6所示中空的打孔針示意圖,并且打孔針33為空心結構331,在打孔針上方還設置有排屑機構332,從而通過打孔針的空心結構便于排屑機構將多余的費屑排出。
本技術方案所述自動貼膠帶機構40還包括貼膠帶機架41、標頭42、收帶輪44、輥輪45和喂帶輪46,所述貼膠帶機架設置于第二機架,所述標頭與貼膠帶機架底部一端相鉸接,所述貼膠帶機架的底部另一端設有導帶輪47,所述收帶輪設置在貼膠帶機架的導帶輪上方,所述喂帶輪設置在貼膠帶機架的頂端,喂帶輪周向繞有膠帶,所述輥輪設置在貼膠帶機架的中部,所述膠帶設置在喂帶輪上,所述膠帶依次通過輥輪、導帶輪與收帶輪,膠帶由喂帶輪輸送,經由輥輪將膠帶繃直,在經由導輪帶連接到收帶輪上,食用菌菌棒經由標頭貼上膠帶,導帶輪旋轉輸送膠帶,使得膠帶快速準確的貼在食用菌菌棒上,貼膠時則是依次的在食用菌菌棒的孔上均勻貼上膠帶,而收帶輪將殘留的費帶回收,進而使得食用菌菌棒打孔貼膠符合生產標準,而且生產效率提高。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