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菌種培育應用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食用菌菌種培育裝置。
背景技術:
現如今的農業技術越來越先進,不管氣候怎樣變化,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使得嫩芽快速發育成果實,食用菌菌種的培養技術現在也是十分發達,根據各自發育所需條件將食用菌菌種進行培育,可以得到不同品種的食用菌,這里設計生產一種食用菌菌種培育裝置,進一步滿足人們的生產使用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食用菌菌種培育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食用菌菌種培育裝置,包括培育箱,所述培育箱活動鉸接有箱門,所述箱門上通過卡扣設置第一試管和第二試管,所述培育箱內設置了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上設置有第一培育層和第二培育層,所述培育箱內設置了加熱裝置和濕度感應器,所述培育箱頂端通過支架固定有水箱,所述水箱箱體上設置了信號接收器、電控閥門和水管,所述濕度感應器與信號接收器電性連接,所述信號接收器與電控閥門電性連接,所述水管穿過培育箱內壁連接有噴頭。
優選的,所述培育箱上設置有插銷孔,所述箱門上設置有插銷。
優選的,所述第一試管內填充有過氧化鈉顆粒,所述第一試管的試管口處設置有第一木塞,所述第一木塞側面和頂端分別安裝有第一導管和第二導管,所述第二試管內填充有過氧化氫液體,所述第二試管的試管口處設置有第二木塞,所述第二木塞頂端設置有第三導管。
優選的,所述加熱裝置上設置有溫度感應觸頭。
優選的,所述噴頭個數為2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實用新型將箱門關閉,通過插銷插進插銷孔固定住,可以形成封閉的空間,避免菌種發育過程中摻入雜菌,利用溫度感應觸頭感應培育箱內溫度,溫度較低時,加熱裝置自動加熱,達到預設溫度后停止加熱,第二試管內過氧化氫液體受熱后,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氧氣,加速菌種的發育,第一試管內的過氧化鈉顆粒吸收菌種發育過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避免二氧化碳氣體濃度過高影響菌種的發育,濕度感應器感應培育箱內的潮濕度,信號接收器接收信號,控制電控閥門開啟,水箱的水通過水管流到噴頭,改變培育箱內的整體濕度,使菌種的發育環境達到最優,適合大范圍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主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培育箱、11箱門、111卡扣、12第一滑槽、13第二滑槽、14插銷孔、15插銷、2第一培育層、3第二培育層、4加熱裝置、41溫度感應觸頭、5加熱裝置、51濕度感應器、52信號接收器、53電控閥門、54水管、55噴頭、56支架、6第一試管、61第一木塞、62第一導管、63第二導管、64過氧化鈉顆粒、7第二試管、71第二木塞、72第三導管、73過氧化氫液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食用菌菌種培育裝置,包括培育箱1,培育箱1活動鉸接有箱門11,培育箱1上設置有插銷孔14,箱門11上設置有插銷15,箱門11上通過卡扣111設置有第一試管6和第二試管7,第一試管6內填充有過氧化鈉顆粒64,第一試管6的試管口處設置有第一木塞61,第一木塞61側面和頂端分別安裝有第一導管62和第二導管63,第二試管7內填充有過氧化氫液體73,第二試管7的試管口處設置有第二木塞71,第二木塞71頂端設置有第三導管72,培育箱1內設置了第一滑槽12和第二滑槽13,第一滑槽12和第二滑槽13上設置有第一培育層2和第二培育層3,第一培育層2和第二培育層3為菌種培育場所,培育箱1內設置了加熱裝置4和濕度感應器51,加熱裝置4上設置有溫度感應觸頭41,培育箱1頂端通過支架56固定有水箱5,水箱5箱體上設置了信號接收器52、電控閥門53和水管54,濕度感應器51與信號接收器52電性連接,信號接收器52與電控閥門53電性連接,水管54穿過培育箱1內壁連接有噴頭55,所述噴頭55個數為2個,該實用新型將箱門11關閉,通過插銷15插進插銷孔14固定住,可以形成封閉的空間,避免菌種發育過程中摻入雜菌,利用溫度感應觸頭41感應培育箱1內溫度,溫度較低時,加熱裝置4自動加熱,達到預設溫度后停止加熱,第二試管7內過氧化氫液體73受熱后,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氧氣,加速菌種的發育,第一試管6內的過氧化鈉顆粒64吸收菌種發育過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避免二氧化碳氣體濃度過高影響菌種的發育,濕度感應器51感應培育箱內的潮濕度,信號接收器52接收信號,控制電控閥門53開啟,水箱5內的水通過水管54流到噴頭55,改變培育箱1內的整體濕度,使菌種的發育環境達到最優,適合大范圍推廣。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