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真菌栽培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保護生態環境培育各種農業食用菌的現代化菇棚。
背景技術:
食用菌是指子實體碩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稱為蘑菇。八十年代初期以來,食用菌栽培做為一項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的致富好項目在中國得以迅猛發展,隨之而伴生多種的食用菌養殖專用菇棚。
現有的各種農業食用菌的菇棚,多數還是以往的竹木為基本構架、再四圍包上隔熱保溫的材料,通風換氣差,造成許多食用菌在不同發育階段所需要的新鮮營養——空氣、光等嚴重缺少。無論使用多少勞動力,也不能提升食用菌的質量與產量。而且這種菇棚數量大、范圍廣,過多地消耗了寶貴的杉木資源,并且能產生污濁的空氣和各種寄生蟲、雜菌等,對保護生態環境非常不利。
同時,現有的各種菇棚結構設計不合理,光照、空氣、空間等資料利用不充分,導致養殖所得食用菌質量參差不齊,產率低下。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保護生態環境培育各種農業食用菌的現代化菇棚。該現代化菇棚空間結構設計合理,替代了傳統的木質結構,減輕了各種污染,節省了勞動時間,減輕了勞動強度,減少了投資成本。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生態環境培育各種農業食用菌的現代化菇棚包括外棚和設置于所述外棚內部的內菇棚;所述外棚主要由架線桿、拉線和托網線組成;所述架線桿的數量為四根以上且均豎立設置,每兩根所述架線桿相對設置組成一個架線桿組,多組所述架線桿組平行并列設置;所述拉線的一端與地面固定,另一端與所述架線桿固定連接并拉動保持所述架線桿豎立設置;所述托網線連接并設置于所有所述架線桿的頂端;所述托網線的上表面覆蓋有第一太陽網;所述內菇棚主要由內菇棚架、菇架和頂網架組成;所述內菇棚架的內部設置有多個菇架槽,每個所述菇架槽內對應設置一個菇架;所述內菇棚架的外表面覆蓋有蓋膜,所述頂網架設置于所述內菇棚架的頂部,所述頂網架的外表面覆蓋有第二太陽網。
優選改進,所述外棚還包括拉網線、馬達和以及控制所述馬達的遙控開關,所述拉網線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太陽網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拉網線的另一端與所述馬達的轉軸連接;所述馬達的轉軸的轉動能夠帶動所述拉網線收縮或伸長,繼而相應帶動所述第一太陽網收納或展開。
優選改進,所述第一太陽網和所述第二太陽網均為天藍色太陽網,所述蓋膜為酞藍色蓋膜。
優選改進,所述第二太陽網為35%密度太陽網,所述第一太陽網為55%、75%或90%密度太陽網。
優選改進,所述內菇棚架、菇架和頂網架均由不銹鋼制成。
優選改進,所述菇架和所述內菇棚架的下端均為葫蘆型腳座。進一步優選改進,所述內菇棚架下端的葫蘆型腳座下底面設置有彈簧減震機構。
優選改進,所述內菇棚架內的地面上鋪設有天藍色地膜。
優選改進,所述外棚與所述內菇棚之間設置有排水溝。
優選改進,所述菇架中自上而下依次可拆卸的安裝設置有六層培養架。
基于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其一,通過本實用新型的方案結構設計,能夠提供一種具有安全舒適生產環境、合適溫濕度、新鮮空氣、適宜光照度的現代化菇棚。具體使用中,本實用新型的現代化菇棚能夠防風、防雨、防霜、防雪、防日曬,能夠自動調整空間溫濕度,保持恒定所需溫度,充分地利用資源和能源,有效地節省勞動時間,減輕勞動強度,節約用地面積。同時保護了森林資源,減輕各種污染,并能消滅多種污染源,減少投資資本。本實用新型的現代化菇棚美觀實用,使用靈活科學、堅固耐用,壽命可長達10多年。
其二,具體的,通過多層的天藍色太陽網設計,可調節空氣氣流,調整光照強度,平均空間溫度,使菇棚內起涼變化;可減弱風力,不怕雨水、霜、雪且耐曬。同時,太陽網拉力強、耐磨損,使用壽命長,一般使用壽命長達8~10年。針對不同的地理條件,對于第一太陽網:高海拔地區選擇55%密度的太陽網、中海拔地區選用75%密度的太陽網、低海拔地區選用90%密度的太陽網能夠達到相對較佳的空氣氣流以及日照強度調節所需要求。經過第一太陽網調節過后的日照強度和空氣氣流,第二過濾網選擇35%密度的太陽網時對內菇棚內的空氣氣流以及日照強度調整效果最佳。基于以上選擇,在本實用新型不同限定下的密度太陽網相互配合,能夠取得更好的空氣氣流和光照強度調節效果,最終滿足食用菌養殖所需,獲得質量更好產量更高的食用菌。
其三,本實用新型中設置的天藍色地膜具有保持內菇棚內溫度恒定的作用,具體為:陽光強烈、溫度高時就起涼,陽光弱、沒有陽光就起溫,繼而起到溫度調節作用。同時可用于覆蓋菌種、種子、種苗等,使其生長強壯快速。同時保護地下水分不被蒸發,保護生態環境不受污染,適合各種新農業、各種食用菌生產使用。
其四,本實用新型中設置的酞藍色蓋膜在天氣變冷時,能夠吸收陽光熱能,使本實用新型現代化菇棚增溫保暖;天氣變暖變熱時,能夠透氣降溫。酞藍色蓋膜在本實用新型中的作用相當于綠色樹葉的功能:有陽光時,背著陽光一面保持陰涼干爽,并將太陽能量吸儲在向陽的一面,無陽光照射后,又會將白天吸儲的能量通過背面緩慢地釋放出來,起到保持恒溫去濕、透氣、清潔空氣的作用。
其五,本實用新型中內菇棚架、菇架和頂網架均采用不銹鋼無毒性的材質制作。菇架的材質材料與六層可拆卸結構,適用于各種食用菌的全立體人工栽培,從而充分利用了空間資源,節約了占地面積。最重要是解決了菇農長期浪費森林資源搭建菇架的問題,特別是殘害寶貴的幼林杉木、松木、竹子及雜木等,達到了保護森林資源的作用。
其六,本實用新型的葫蘆型腳座具有更可靠的穩定性,能夠使本實用新型的現代化菇棚防風性能更好。同時菇架的腳座下部設置的彈簧減震機構,能夠減弱菇架意外受到碰撞時產生的劇烈震動,繼而減少其對食用菌生長的影響。
其七,本實用新型中的馬達以及拉網線等部件提供了一種極為方便的控制第一太陽網展開和收納的方式,避免了傳統手動展開第一太陽網和手動收納第一太陽網帶來的勞動強度高、費時費力等不便。應當同時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中提供的通過馬達以及拉網線控制第一太陽網時,亦可在馬達轉軸之間增設轉動輪,馬達轉軸轉動帶動轉動輪轉動,拉網線一端固定在轉動輪上,拉網線隨著轉動輪的轉動逐漸纏繞在轉動輪上或者從纏繞在轉動輪上逐漸解除,進而實現對第一太陽網展開和收納的控制。在本實用新型的指示下,馬達及拉網線配合控制第一太陽網的結構及操作,通過結合相鄰以及本領域現有知識,可以輕松實現,此處不再進一步贅述其細節。同時,顯然的,本實用新型技術啟示前提下,結合現有技術,亦可以通過設置信號控制器實現通過手機、電腦等遠程終端設備實現對馬達的控制,進而實現對第一太陽網的控制。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中,蓋膜同時覆蓋包圍在內菇棚架的上頂面以及內菇棚架的四周。內菇棚架的四周的蓋膜亦可采用同樣的原理,通過馬達來自動控制四周蓋膜的開合,進而方便的達到通風換氣的效果。
其八,通過增設的排水溝可以方便的排出陰雨天氣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水,保持現代化菇棚內的清潔生產,同時排水溝設置在外棚和內菇棚之間,不占用內菇棚的培養食用菌培養空間,且消除了排水溝設置在內菇棚內部時對內菇棚內食用菌生產的影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的外棚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的內菇棚的結構示意圖(頂網架未畫出);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的內菇棚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生態環境培育各種農業食用菌的現代化菇棚的結構示意圖(第一太陽網未畫出);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生態環境培育各種農業食用菌的現代化菇棚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生態環境培育各種農業食用菌的現代化菇棚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架線桿;2為拉線;3為托網線;4為內棚骨架;5為腳座;6為菇架;7為菇架槽;8為頂網架;9為第二太陽網;10為天藍色地膜;11為第一太陽網;12為排水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闡述。
如圖1~圖4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保護生態環境培育各種農業食用菌的現代化菇棚,包括外棚和設置于所述外棚內部的內菇棚。
如圖1以及圖4所示,所述外棚主要由架線桿1、拉線2和托網線3組成;所述架線桿1的數量為四根以上且均豎立設置,每兩根所述架線桿1相對設置組成一個架線桿組,多組所述架線桿組平行并列設置;所述拉線2的一端與地面固定,另一端與所述架線桿1固定連接并拉動保持所述架線桿1豎立設置;所述托網線3連接并設置于所有所述架線桿1的頂端;所述托網線3的上表面覆蓋有第一太陽網11(圖中為了更清楚展示其他細節,第一太陽網11未畫出)。
如圖2~圖4所示,所述內菇棚主要由內菇棚架4、菇架6和頂網架8組成;所述內菇棚架4的內部設置有多個菇架槽7,每個所述菇架槽7內對應設置一個菇架6;所述內菇棚架4的外表面覆蓋有蓋膜(圖中為了更清楚展示其他結構細節,蓋膜未畫出),所述頂網架8設置于所述內菇棚架4的頂部,所述頂網架8的外表面覆蓋有第二太陽網9。
出于方便控制第一太陽網11的角度考慮,所述外棚還包括拉網線、馬達和以及控制所述馬達的遙控開關,所述拉網線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太陽網11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拉網線的另一端與所述馬達的轉軸連接;所述馬達的轉軸的轉動能夠帶動所述拉網線收縮或伸長,繼而相應帶動所述第一太陽網11收納或展開。為了進一步實現智能化控制,所述遙控開關可以是與信號器信號連接的手機、電腦等終端,手機、電腦等終端通過信號器間接控制馬達。
為了進一步提升本實施例的現代化菇棚的溫濕控制效果,所述第一太陽網11和所述第二太陽網9均為天藍色太陽網,所述蓋膜為酞藍色蓋膜。
為了進一步提升本實施例的現代化菇棚的光照強度及空氣氣流的調控效果,所述第二太陽網9為35%密度太陽網;當現代化菇棚設置于高海拔地區時所述第一太陽網11為55%密度太陽網,當現代化菇棚設置于中海拔地區時所述第一太陽網11為75%密度太陽網,當現代化菇棚設置于低海拔地區時所述第一太陽網11為90%密度太陽網。
為了保護森林資源,減少各種害蟲寄生蟲的產生,維持內菇棚內的良好清新空氣環境,所述內菇棚架4、菇架6和頂網架8均由不銹鋼制成。
為了進一步增加內菇棚的穩定性,所述菇架6和所述內菇棚架4的下端均為葫蘆型腳座5。為了減弱意外碰撞對食用菌生產的影響,所述內菇棚架4下端的葫蘆型腳座5下底面設置有彈簧減震機構。
為了進一步維持內菇棚內合適的溫度環境,避免土壤水分過度散失,所述內菇棚架4內的地面上鋪設有天藍色地膜10。
為了引導雨天積水以及生產廢水的順利排出,同時減弱排水過程對生產的影響,所述外棚與所述內菇棚之間設置有排水溝12。
為了增加空間利用效率,方便食用菌生產流程操作,所述菇架6中自上而下依次可拆卸的安裝設置有六層培養架。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