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蠶種制種的鋪蛹裝置。
背景技術:
鋪蛹作為蠶種制種工藝中的重要一環,其主要作用是將經過削繭和鑒蛹后得到蠶蛹鋪設在特定的裝置中,待蠶蛹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后變成蠶蛾,然后再進行感光、捉蛾等后續工藝。由于蠶蛹是蠶在整個制種過程中最為脆弱的環節,所以鋪蛹設備和方法合理性就顯得格外重要。
現有技術中,鋪蛹時多采用稻草或者瓦楞紙對裸蛹進行保護。使用稻草鋪蛹是最原始的工藝,采用此種設備具有蠶蛹的化蛾率低、稻草中出現虱子咬傷蠶蛹、使用后的廢棄稻草焚燒會污染環境等缺點。為了解決稻草鋪蛹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現有技術中開始嘗試采用瓦楞紙鋪蛹。此種方法雖然能夠解決稻草鋪蛹中遇到的問題,但是由于瓦楞紙的褶皺容易被拉開,從而易導致蠶蛹滾成一堆,鋪的蛹滾到紙下,化蛾后難以爬出。同時,因為每張瓦楞紙的成本為0.45元,且采用瓦楞紙還需要人工折紙,增加了人工成本。采用瓦楞紙鋪蛹后得到的廢紙需要晾干后才能焚燒處理,晾干過程中會產生對環境的污染。
現有技術中,在蠶蛹羽化成蛾后,多采用人工捉蛾的方式拾蛾,由于剛羽化的蠶蛾體比較濕潤,體軀軟弱,靜伏不動,而成熟后的蠶蛾比較活潑好動?,F有的拾蛾方法只能采用人工識別后拾蛾,準確性和可靠性低,且拾蛾人員需要具備非常好的經驗才能做出較好的判斷,人工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于蠶種制種的鋪蛹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用于蠶種制種的鋪蛹裝置,由蠶匾、提蛾布、報紙和鋸末組成,所述的蠶匾為橢圓形的竹匾,所述的竹匾的底部與匾壁為篩網,匾框設置在匾壁上并與匾壁一體成型;所述的篩網上鋪設有1-3層報紙,報紙上鋪設有鋸末;所述的提蛾布蓋在鋸末上并完全覆蓋鋸末,所述的鋸末和提蛾布之間預留有鋪蛹空間。
所述的鋸末鋪設的厚度為1-2cm。
所述的提蛾布為純棉布,所述的提蛾布上不均勻的開設有若干個出蛾孔。
所述的出蛾孔的孔徑為3-6c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采用消毒后的鋸末鋪蛹,杜絕了采用稻草鋪蛹時虱子咬傷蠶蛹的情況,具有更高的化蛾率;(2)采用本實用新型可以一次鋪設重復使用,更省工省力,節約成本;(3)本實用新型能夠更好的防止病菌交叉污染蠶匾中的蠶蛹,實用方便、安全性高;(4)本實用新型采用鋸末,吸濕性好;(5)本實用新型的提蛾布上開設有出蛾孔,便于成熟的蠶蛾爬出,從而使得拾蛾操作更簡單方便,準確性更高;(6)本實用新型的鋸末曬干后可以重復使用,提蛾布洗凈曬干后也可以重復利用,節約了資源;(7)本實用新型實用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更小,更符合環保的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蠶匾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蛾布結構示意圖;
圖中:1-蠶匾,2-匾框,3-報紙,4-鋸末,5-提蛾布,6-鋪蛹空間,7-篩網,8-出蛾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受實施例所限制。
實施例1
一種用于蠶種制種的鋪蛹裝置,由蠶匾(1)、提蛾布(5)、報紙(3)和鋸末(4)組成,所述的蠶匾為橢圓形的竹匾,所述的竹匾的底部與匾壁為篩網(7),匾框(2)設置在匾壁上并與匾壁一體成型;所述的篩網上鋪設有1層報紙,報紙上鋪設有鋸末;所述的提蛾布蓋在鋸末上并完全覆蓋鋸末,所述的鋸末和提蛾布之間預留有鋪蛹空間(6)。
所述的鋸末鋪設的厚度為1cm。
所述的提蛾布為純棉布,所述的提蛾布上不均勻的開設有若干個出蛾孔(8)。
所述的出蛾孔的孔徑為3cm。
使用時,將蠶蛹鋪設在鋸末上,蓋上提蛾布。蠶蛹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后羽化成蠶蛾,成熟的蠶蛾通過提蛾布上的出蛾孔爬到提蛾布上面,對提蛾布上的蠶蛾拾取后進行下一步生產工藝。
實施例2
所述的篩網上鋪設有2層報紙,所述的鋸末鋪設的厚度為2cm,出蛾孔的孔徑為4.5cm,其余同實施例1。
實施例3
所述的篩網上鋪設有3層報紙,所述的鋸末鋪設的厚度為3cm,出蛾孔的孔徑為6cm,其余同實施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