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領域,更特別地,涉及一種蘿卜播種機。
背景技術:
根據蘿卜種植的農藝要求,大多數品種都采用壟上種植技術。目前很多農民種植時先起壟,然后在起好的壟上人工徒手點播或者是采用手推式的簡易播種機在壟上播種。
這種播種方式效率低,持續時間長,容易錯過最佳播種時間。同時,播種精度不高,出苗后需要繼續投入勞動力進行間苗或補苗。這樣不僅浪費農工農時,而且浪費種子。
目前,市場上的蘿卜種子比較昂貴,尤其是一些進口的蘿卜品種,選購種子就成了不少菜農的一項經濟負擔。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由于蘿卜種子籽粒較小且大小不一,外形成不規則球體狀,精量的機械播種在蘿卜種植上的應用還不太成熟。因此,需要一種新的蘿卜播種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蘿卜播種機,包括支架以及安裝于所述支架上的整地組件、播種組件、施肥組件和碾壓輪;所述整地組件安裝于所述支架的前端,所述整地組件由屋脊形的罩以及安裝于所述罩內部的推平器和開溝器組成;所述播種組件安裝于所述整地組件后方,由儲種器和位于所述儲種器下方的可轉動的播種輪組成,所述儲種器底部設置有種子出口,所述播種輪表面上繞圓周均勻分布凹口,所述種子出口距所述播種輪1-2mm;所述施肥組件設置于播種組件后方,其下方設置肥料出口;所述種子出口、所述肥料出口、所述凹口以及所述開溝器位于同一豎直平面內;所述碾壓輪安裝于所述施肥組件的后方,支撐所述蘿卜播種機,使所述肥料出口和所述播種輪不與地面接觸。
通過將本實用新型的蘿卜播種機安裝至牽引裝置上,由牽引裝置帶動該播種機的前行,可實現起壟、開溝、播種和施肥的全自動化和機械化。無需彎腰點播,既節省人工,又能進行均勻規范地播種。有利于后期的田間管理和機械化收獲。
進一步地,所述整地組件包括一個或多個開溝器,并且在所述蘿卜播種機上,每個所述開溝器都有與之相對應的所述種子出口、播種輪、肥料出口。
進一步地,所述種子出口的方向為豎直向下,以利于蘿卜種子從儲種器下行至凹口中。
進一步地,所述肥料出口的方向為豎直向下,有利于下撒肥料,防止肥料出口堵塞。
進一步地,所述凹口的容積為可容納1-3枚蘿卜種子,從而節省蘿卜種子,實現一粒一播。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所述播種輪由獨立的動力裝置驅動轉動,可根據實際情況配合整個播種機的行進速度來調節播種輪的轉動速度,從而得到想要的株距。
在另一個實施方案中,所述播種輪通過傳送帶與所述碾壓輪傳動連接,由所述碾壓輪的轉動來驅動所述播種輪的轉動,可根據需要,通過調節碾壓輪與播種輪的傳動比來得到想要的株距。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蘿卜播種機的側視圖;
圖2為整地組件的透視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支架,2、碾壓輪,3、整地組件,4、儲種器,5、播種輪,6、施肥組件,301、推平器,302、開溝器,303、罩。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和2所示,該蘿卜播種機包括支架1以及安裝于所述支架1上、整地組件3、播種組件、施肥組件6和碾壓輪2;所述整地組件3安裝于所述支架1的前端,所述整地組件3由屋脊形的罩303以及安裝于所述罩303內部的推平器301和兩個開溝器302組成,開溝器間距為31cm;所述播種組件安裝于所述整地組件3后方,由儲種器4和位于所述儲種器4下方的兩個可轉動的播種輪5組成,所述儲種器4底部設置有兩個種子出口,分別對準所述兩個播種輪,所述播種輪5表面上繞圓周均勻分布4個凹口,所述種子出口距所述播種輪5的距離為1.5mm;所述施肥組件6下方設置兩個肥料出口;所述兩個種子出口、兩個肥料出口、兩個播種輪5以及兩個開溝器302分成兩套,每套中的種子出口、肥料出口、凹口以及開溝器302位于同一豎直平面內;所述碾壓輪2安裝于所述施肥組件6的后方,支持所述蘿卜播種機,使所述肥料出口和所述播種輪5不與地面接觸。
所述種子出口和所述肥料出口的方向為豎直向下。所述凹口的容積為可容納1-3枚蘿卜種子。所述播種輪5由獨立的動力裝置驅動轉動。
使用過程中,將該播種機與牽引機構連接,牽引機構帶動該播種機行進,整地組件3的罩303將土塑形成壟,推平器301將壟頂端推平,開溝器302開出深約2cm的溝,通過動力裝置驅動播種輪5轉動,設置播種輪5與種子出口的合理距離,使得在播種輪5轉動到凹口不對準種子出口時,蘿卜種子不會漏出,由凹口將儲種器4中的種子播種至溝中,施肥組件6中裝的土和肥料的混合物順著肥料出口撒在溝上。可通過控制施肥組件6中肥料底部的壓力來控制肥土撒出的速度,后方的碾壓輪2將土壓緊。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