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利用野生蟹生產軟殼蟹的方法。
背景技術:
蟹類屬于甲殼動物,依靠蛻殼過程實現形態上的生長,蟹的新殼在一定的環境和時間內是軟的,俗稱軟殼蟹。由于蟹在蛻殼時蛻去了舊鰓、食囊、內臟,因而軟殼蟹非常干凈,全身都可食用,并且肉質細嫩、柔軟,與普通蟹相比,蟹殼部分富含蟹黃素、蟹紅素、甲殼素、幾丁聚糖等營養物質,屬于水產佳品。因此,軟殼蟹的價格往往是硬殼蟹的五倍,而且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目前生產軟殼蟹大多是利用養殖池塘內的亞成體蟹,由于池塘養殖梭子蟹的成活率極低,加之收集軟殼蟹必須要控制在換殼后2小時之內,需要大量的人工進行24小時連續“盯梢”,人力成本巨大,使得軟殼蟹生產業難以壯大。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降低軟殼蟹的生產成本,以利于軟殼蟹生產的推廣,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利用野生蟹生產軟殼蟹的方法。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利用野生蟹生產軟殼蟹的方法,步驟如下: a)捕撈野生蟹,并按個體大小、蛻皮周期分為不同批次,分別投放到不同的暫養池中;b)待暫養池中同一批次的蟹生長至蛻皮期時,將其投放到生產池中;c)利用篩板周期性打撈生產池中因蛻皮而體型變大的軟殼蟹;d)將打撈出的軟殼蟹速凍。
所述暫養池每天投喂鮮活雜魚,換水三分之一,并及時撈出死蟹。
將蟹投放到所述生產池前,將蟹鉗中較小的鉗爪切除。
所述步驟c的打撈周期為2~3小時。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將相同體型、相同蛻皮周期的野生捕撈蟹集中養殖,同一批次的蟹幾乎進入蛻皮期時,采用篩板的方式打撈出完成蛻殼后體型變大的蟹,即完成軟殼蟹生產;生產成本或工人勞動強度都大大降低,利于軟殼蟹生產的推廣。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中梭子蟹的蛻皮周期與特征表。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生產池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生產池的A-A向視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生產池的B-B向視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篩板位于水池邊緣時的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中蟹的鉗爪被切除后的示意圖。
水池1、導軌2、橫梁3、篩板4、篩孔5、收集箱6、蛻皮期(E期)蟹01、蛻皮后期(A期)蟹0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以三疣梭子蟹為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三疣梭子蟹是我國重要的海水經濟蟹類之一,廣受消費者的青睞。每年的8-9是三疣梭子蟹的開捕期,此時也正是野生梭子蟹生殖蛻殼的旺季,漁民捕撈的梭子蟹中有相當大比例是尚未完成生殖蛻殼的蟹,即亞成體蟹,而這部分蟹市場售價非常低,因此以海捕梭子蟹為原料,采用本發明所述方法生產梭子蟹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梭子蟹的蛻皮周期在《三疣梭子蟹蛻皮周期的分期》(沈杰)一文中有詳細描述,共分為蛻皮后期(A期、B期)、蛻皮間期(C期)、蛻皮前期(D0亞期、D1亞期、D2亞期、D3亞期、D4亞期)、蛻皮期(E期)5個時期,其各個蛻皮階段的特征如附圖1所示。其中的蛻皮后期(A期)即為所說的軟殼蟹,其持續時間很短,大概2小時左右就會進入蛻皮后期(B期)。
選擇海捕的體重80~175克的亞成體梭子蟹作為生產軟殼蟹的原料,分成150~175克(甲類)、125~150克(乙類)、105~125克(丙類)、80~105克(丁類)四大類,每個大類按梭子蟹的體態、甲殼硬度分出B期、C期、D期、E期四個批次,分別投入4x4共16個暫養池中。每天投喂鮮活雜魚,換水三分之一,并及時撈出死蟹。每天從每個暫養池內隨機挑選5-10只蟹觀察,若有50%以上處于蛻皮期(E期)此,則將該暫養池的蟹投放到生產池中;將蟹投放到所述生產池之前,應將蟹鉗中較小的鉗爪切除(如圖6所示),一是防止蟹在生產池糾纏在一起,影響后續的篩選,二是剛蛻皮完成的軟殼蟹身體脆弱、避免被傷害。
梭子蟹由蛻皮期(E期)變為蛻皮后期(A期)后,蟹的體重會增加30~50%,體寬會增加15~20%左右,因此可以采用篩板的方式將軟殼蟹從生產池中打撈出來。
生產池及篩板的結構可采用如圖2、圖3、圖4所示結構:包括水池1,水池1底部兩端為斜底,斜底可為直斜底,也可為圓弧底或其他形式的斜底,水池1兩側設有與水池1底部平行的導軌2,導軌2上安裝有橫跨水池1的橫梁3,橫梁3配有動力裝置并可沿導軌2往返移動,橫梁3下方固定有篩板4,篩板4上密布有若干篩孔5,篩孔5尺寸大于剛投入水池1的蟹(E期),小于蛻皮完成后的蟹(A期);水池1斜底的兩端均設有收集箱6,收集箱6內低溫或者設有速凍裝置。
生產池的運行過程如下:篩板4隨橫梁3沿導軌2從水池1一端移動至另一端,蛻皮期(E期)即體型較小的蟹穿過篩孔5留在水池1中,蛻皮后期(A期)即體型較大的蟹隨篩板4移動至水池1邊緣,同時收集箱6的蓋板自動打開,蟹從篩板4滑落入收集箱6,蟹在收集箱6中進行冷藏或速凍;篩板4隨橫梁3沿導軌2周期往返滑動,重復上述動作,往返周期為2~3小時,以蛻皮后期(A期)的蟹不進入蛻皮后期(B期)為宜,直至水池1中所有的蟹被撈出,完成軟殼蟹的自動收集工作。
上述生產池中,篩板4選用硬質塑料板,如常見的PE、PP、PVC、ABS等,邊緣和篩孔5處圓滑打磨處理,一是環保不易腐蝕,二是減少篩板4對蟹的損傷;篩板4與水池1寬度基本相等,兩側間隙很小,以保證能撈出所有蟹;篩板4與橫梁3之間可拆卸,即橫梁3上可安裝具有不同大小篩孔5的篩板4,以適于不同體型的蟹;橫梁3可選用類似行車的結構,其動力裝置優選電機,同時配電磁抱閘,以實現停電鎖止功能,具有控制方便、性能穩定的優點;收集箱6采用雙層蓋板即過渡倉的結構,以保證較好的低溫性能;篩板4移動與收集箱6蓋板啟閉的同步動作可以采用接近開關等電氣裝置實現,也可以采用編程實現。
本實施例,將相同體型、相同蛻皮周期的海捕梭子蟹集中養殖作為生產軟殼蟹的原料,與養殖池塘內的亞成體蟹相比具有成本低的特點;采用具有軟殼蟹自動收集功能的生產池進行自動生產,無需人工24小時“盯梢”,工人勞動強度也得到控制,降低了整體成本,利于軟殼蟹生產的推廣。
顯然,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了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例。而這些屬于本發明的實質精神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