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業養殖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混合種植中草藥及蔬菜防治魚病的魚菜共生養殖系統。
背景技術:
魚菜共生是一個將水產養殖和水培蔬菜循環整合在一起的生產系統。在一個魚菜共生單元,水從魚缸循環通過過濾器,蔬菜種植床,然后回到魚缸。在過濾器中,魚缸中的廢物將從水中移除,首先用機械過濾器移除固體廢物,然后通過一個生物過濾器處理可溶性廢物。生物過濾器為細菌轉化氨(氨是對魚有毒性的)提供了一個場地,將氨轉化為硝酸鹽(硝酸鹽是對蔬菜有利的),這個過程叫做硝化作用。當水(含硝酸鹽和其它養分)通過蔬菜種植床,這些養分被蔬菜吸收,最后水被凈化后返回到魚缸形成一個水循環。這個過程讓魚、蔬菜和細菌共生共榮,并且共同創造了一個對彼此都可健康成長的環境,維持系統相對平衡。
在魚菜共生中,水產養殖的污水改為通過蔬菜種植床而不排放到環境中,同時為蔬菜持續提供低成本的,非化學成分的養分。這種魚菜結合消除了一些水產養殖和水培蔬菜獨立運行時不可持續的因素。得益于這個結合,魚菜共生體現在它的蔬菜及魚的生產都可以跟水培蔬菜及水產循環養殖系統相媲美。在土地及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魚菜共生更具生產力及經濟可行性。
魚菜共生結合了兩個在各自領域都最具生產力的系統,循環水產養殖系統和水培蔬菜系統。它們已經在全球廣泛應用,不僅是因為它們的產量高,也為其能更好地利用土地和水資源,簡單的污染控制方法,以及能出產高品質和安全的食品。
魚菜共生是可持續集約化農業大背景下的一種應用技術,它提供了蔬菜與魚生產的方法,在以土壤為基礎的傳統農業很難或不可能的情況下生產大量的食物。魚菜共生的可持續性考慮了環境、經濟和社會等諸多因素。在經濟上,這個系統需要大量的初始投入,但隨后的循環生產能降低整體成本,而且有魚及菜的組合收成能增加經濟上的收入。在環境上,魚菜共生可防止養殖廢水泄漏和污染流域,同時,魚菜共生能更多地控制和利用水資源。魚菜共生不依賴化肥,農藥和除草劑,從而使食物更安全。在社會上,魚菜共生可以改善生活質量,因為生產的食品都是適合本地生長的作物,同時,魚菜共生能為無土地的貧困戶提供食物和微小收入從而改善生計。
在土地昂貴、水資源缺乏和土壤貧瘠的地方魚菜共生是最適合的。沙漠和干旱地區,沙群島和城市花園是最適合魚菜共生的地方,因為它使用的水絕對是最少,而且不需要土壤。魚菜共生避免了土壤板結,鹽漬化,污染,疾病和疲勞等相關問題。同時,魚菜共生技術能用在城市及城市周邊沒有可用土地的環境中,如在小陽臺、露臺、室內或屋項。
魚菜共生系統的水是同時通過魚和菜這一特點決定了魚一旦生病將會帶給系統災難性的破壞,當魚生病時只有將魚撤離系統進行隔離治療,由于系統缺少了魚,所以菜也同時缺少了養分供應源,菜也生長不好。因此,預防魚生病對于系統穩定來說變得至關重要。
同時,也正因為魚菜共生系統的水是同時通過魚和菜循環這一特點,使混合種植蔬菜和中草藥來防治魚病成為可能。作為中國醫學瑰寶的中草藥具有天然、廣效、低毒、殘留少、抗藥性不顯著、來源豐富,價格低廉等諸多特點,已越來越廣泛應用到魚病的防治上面。但傳統的使用方法是當魚發病時,把中草藥按一定的處方煎成藥湯或研為粉末拌料投喂或攙水全池潑灑,基本上都是用在治病上,在防病上基本上沒起到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對水的利用率高、污染小、養殖效率高、抗病性好、可以循環養殖和混合種植中草藥及蔬菜防治魚病的魚菜共生養殖系統。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混合種植中草藥及蔬菜防治魚病的魚菜共生養殖系統,包括有魚缸以及設置在所述魚缸一側的基質種植槽,所述基質種植槽包括有中草藥區和蔬菜區,所述基質種植槽的一側設置有若干個水培種植槽,所述基質種植槽、水培種植槽的底部設置有回收池,所述回收池的內部分別設置有潛水泵和紫外線燈管,所述潛水泵的出水口通過第三水管與所述魚缸、水培種植槽連通,所述水培種植槽的底部設置有第四水管,所述第四水管與所述回收池連通。
優選地,上述的混合種植中草藥及蔬菜防治魚病的魚菜共生養殖系統,其中所述基質種植槽、水培種植槽的底部均設置有若干個支架。
優選地,上述的混合種植中草藥及蔬菜防治魚病的魚菜共生養殖系統,其中所述基質種植槽的內部設置有虹吸裝置。
優選地,上述的混合種植中草藥及蔬菜防治魚病的魚菜共生養殖系統,其中所述虹吸裝置通過第二水管與所述回收池連通。
優選地,上述的混合種植中草藥及蔬菜防治魚病的魚菜共生養殖系統,其中所述魚缸的出水口通過第一水管與所述基質種植槽連通。
優選地,上述的混合種植中草藥及蔬菜防治魚病的魚菜共生養殖系統,其中所述中草藥區與所述蔬菜區的種植面積比值為1∶9。
本發明具有的優點和有益效果是:包括有魚缸以及設置在魚缸一側的基質種植槽,基質種植槽包括有中草藥區和蔬菜區,基質種植槽的一側設置有若干個水培種植槽,基質種植槽、水培種植槽的底部設置有回收池,回收池的內部分別設置有潛水泵和紫外線燈管,潛水泵的出水口通過第三水管與魚缸、水培種植槽連通,水培種植槽的底部設置有第四水管,第四水管與回收池連通。整體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水從魚缸流出,流進基質種植槽,在這里基質種植槽除了充當機械過濾和生物過濾的角色外,還成了中草藥和蔬菜種植的混合區,因為這里的去水裝置采用了虹吸裝置,所以水在這里是旱澇交替進行的,這種旱澇交替對根系的生長是很有利的,因此也確保了中草藥的根系能發育良好,起到防病的藥效作用,經過基質種植槽過濾的水和經過蔬菜水培種植槽養分被吸收的水都通過各自的底部流出進入回收池,回收池的水經UV紫外線燈殺菌消毒后用潛水泵分別將水抽回魚缸和蔬菜水培種植槽,形成一個完整的水循環。因為魚菜共生系統中植物的根部是長期與水接觸的,而且水是循環流動的,所以,可以選擇以根入藥的中草藥,如:大黃、黃芩、黃連等與蔬菜混合種植,借此預防魚的發病。由于這些中草藥的根較長時間浸于水中,所以藥效都或多或少地釋放到水中再回流到魚缸中,起到防病的作用。經過我們的實踐證明,利用這些根系入藥的中草藥與蔬菜混合種植應用到魚菜共生系統中,在春秋兩季魚發病的高峰期,系統中的魚發病的概率大幅減少,甚至發病率為零,起到明顯的防病作用,特別是對預防爛鰓病、出血病、白頭白嘴病、打印病及腸炎等有顯著的效果,既能很好地預防魚發病,又能保證蔬菜的產量不受太大影響,做到兩全其美,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系統持續穩定地運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俯視圖;
圖2是本發明的主視圖。
圖中:1、魚缸 2、第一水管 3、中草藥區
4、虹吸裝置 5、蔬菜區 6、第二水管
7、水培種植槽 8、基質種植槽 9、第三水管
10、回收池 11、潛水泵 12、紫外線燈管
13、第四水管 14、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混合種植中草藥及蔬菜防治魚病的魚菜共生養殖系統,包括有魚缸1以及設置在魚缸1一側的基質種植槽8,魚缸1的出水口通過第一水管2與基質種植槽8連通,基質種植槽8包括有中草藥區3和蔬菜區5,基質種植槽8的一側設置有若干個水培種植槽7,基質種植槽8和水培種植槽7的底部均設置有若干個支架14,基質種植槽8和水培種植槽7的底部設置有回收池10,回收池10的內部分別設置有潛水泵11和紫外線燈管12,潛水泵11的出水口通過第三水管9與魚缸1、水培種植槽7連通,基質種植槽8的內部設置有虹吸裝置4,虹吸裝置4通過第二水管6與回收池10連通,通過虹吸裝置4,基質種植槽8中的水可以較好的流到回收池10中,水培種植槽7的底部設置有第四水管13,第四水管13與回收池10連通。
整體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水從魚缸1流出,流進基質種植槽8,在這里基質種植槽8除了充當機械過濾和生物過濾的角色外,還成了中草藥和蔬菜種植的混合區,因為這里的去水裝置采用了虹吸裝置4,所以水在這里是旱澇交替進行的,這種旱澇交替對根系的生長是很有利的,因此也確保了中草藥的根系能發育良好,起到防病的藥效作用,經過基質種植槽8過濾的水和經過蔬菜水培種植槽養分被吸收的水都通過各自的底部流出進入回收池10,回收池10的水經紫外線燈管12殺菌消毒后用潛水泵11分別將水抽回魚缸1和水培種植槽7,形成一個完整的水循環。因為魚菜共生系統中植物的根部是長期與水接觸的,而且水是循環流動的,所以,可以選擇以根入藥的中草藥,如:大黃、黃芩、黃連等與蔬菜混合種植,借此預防魚的發病。由于這些中草藥的根較長時間浸于水中,所以藥效都或多或少地釋放到水中再回流到魚缸1中,起到防病的作用。經過我們的實踐證明,利用這些根系入藥的中草藥與蔬菜混合種植應用到魚菜共生系統中,在春秋兩季魚發病的高峰期,系統中的魚發病的概率大幅減少,甚至發病率為零,起到明顯的防病作用,特別是對預防爛鰓病、出血病、白頭白嘴病、打印病及腸炎等有顯著的效果,經過我們反復實踐得到如下結論:在魚菜共生系統中按1∶9的比例混合種植以根入藥的中草藥及蔬菜,既能很好地預防魚發病,又能保證蔬菜的產量不受太大影響,做到兩全其美,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系統持續穩定地運行。
以上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發明的實施范圍。凡依本發明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發明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