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豬養殖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母豬產后的健康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在母豬飼養管理過程中,多數的養殖戶都會重視母豬產前和產中的飼養管理和疾病預防,對于母豬產后的飼養管理工作常常忽視。在母豬生產之后,由于沒有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母豬產后容易出現食欲差、易掉膘、奶水質量差、仔豬斷奶15天后依然未進入下一輪繁殖等,有的甚至會出現嚴重疾病,給母豬和豬仔造成嚴重的威脅,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分娩對母豬來講是一個巨大的應激過程,如何作好母豬的產后護理與生殖保健,促進母豬產后食欲恢復,避免母豬產后出現繁殖障礙問題,減少母豬非正常淘汰,提高豬場生產水平有重要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母豬產后的健康養殖方法,該方法通過合理控制飼養環境條件、提高養護管理措施和科學喂料管理等一系列綜合養殖管理技術,使母豬產后食欲恢復快、不掉膘、患病率低,且仔豬斷奶3-5天即可進入下一輪繁殖,提前配種時間。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母豬產后的健康養殖方法,是指在母豬生產后至仔豬全部斷奶這一階段的養殖方法,包括飼養環境條件控制部分、養護管理部分和喂料管理部分;
所述飼養環境條件控制部分為:母豬產仔結束后將豬舍溫度調整為18-22℃,濕度調整為65-70%;每天早晚定期給豬舍消毒2次,所述消毒是用石灰乳液噴灑豬舍的四周和地板,保持豬舍的干凈整潔;分娩7-10天后,選擇晴朗溫暖的天氣安排母豬出豬舍活動,每天1-2次,每次30-60分鐘,并給母豬提供安靜的養殖環境;
所述養護管理部分為:a.母豬產仔結束后先用高錳酸鉀溶液將母豬全身清理干凈,再用碘酒擦涂全身;b.產后第1天開始每天下午喂料結束后給母豬注射抗菌劑,每頭每日注射2-3ml,每日1次,連續注射5天,所述抗菌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α-螺旋抗菌肽0.03-0.07份、乳鏈菌肽0.01-0.03份、亮氨酸0.3-0.6份、賴氨酸0.2-0.5份、葡萄糖10-15份和魚腥草注射液8-10份;c.產后第2天開始每天早上拌料給母豬飼喂排毒劑,每頭每日飼喂40-55g,每日1次,連用10-15天,所述排毒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蜂蜜6-9份、山藥粉12-19份、亞麻籽粉5-8份、半乳甘露聚糖1-4份、硫酸鈉0.7-0.9份和硫酸鎂0.3-0.6份;仔豬斷奶前7-10天,在母豬的飼料中添加0.5-1%的激素調節劑一同飼喂:所述激素調節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大豆異黃酮0.07-0.09份、木脂素0.04-0.06份、硒代蛋氨酸0.5-0.8份、賴氨酸0.6-0.9份,維生素e0.01-0.03份和葡萄糖酸鋅2-5份;
所述喂料管理部分為:產仔結束當天給母豬提供充足的溫水;產仔后第二天開始喂飼料,第二天喂1kg,以后以每天增加0.5kg的量遞增,遞增至第八天后保持飼喂量不變,分3-4次喂完,所述飼料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膨化玉米粉40-50份、炒熟黃豆粉20-25份、花生油3-5份、米糠9-13份、麥麩12-16份、葡萄糖4-6份、多維素0.2-0.5份和賴氨酸0.5-0.7份。
進一步地,所述飼養環境條件控制部分中,石灰乳液是由生石灰與水混制而成,生石灰與水的重量比為1-2:10。
進一步地,所述養護管理部分中,高錳酸鉀溶液的質量濃度為0.2-0.5%。
進一步地,所述喂料管理部分中,溫水的溫度為30-45℃。
進一步地,所述喂料管理部分中,飼料在飼喂前均用水調成糊狀。
進一步地,所述喂料管理部分中,還包括每天給母豬自由采食青料一次。
本發明飼養環境條件控制部分中,母豬產仔結束后體質較弱,抵抗力下降,對環境中溫濕度敏感,易受環境影響導致患病,此時立刻將豬舍溫濕度調整為最適宜,每天早晚定期給豬舍消毒,保持豬舍的干凈整潔,減少空氣中粉塵和病原微生物的含量,減少患病幾率;產后讓母豬在豬舍靜臥,7-10天后選擇晴朗溫暖的天氣安排出豬舍活動,并給母豬提供安靜的養殖環境,適合溫濕度、光照、適量活動和清潔安靜的環境可減少外界應激,加速體質恢復,增強抗病能力。
本發明養護管理部分中,抗菌劑由α-螺旋抗菌肽、乳鏈菌肽、亮氨酸、賴氨酸、葡萄糖和魚腥草注射液混制而成,其中α-螺旋抗菌肽和乳鏈菌肽均有較強的廣譜抑菌效果,與亮氨酸、賴氨酸、葡萄糖和魚腥草注射液配合使用可有效殺滅致病菌,降低母豬產后患病率。
本發明養護管理部分中,排毒劑由蜂蜜、山藥粉、亞麻籽粉、半乳甘露聚糖、硫酸鈉和硫酸鎂混制而成,其中蜂蜜、山藥和亞麻籽均可改善腸道功能,增加吸收能力,增強腸的蠕動能力;半乳甘露聚糖可促進小腸內雙歧桿菌增殖,預防便秘、結腸癌和心血管病;硫酸鈉和硫酸鎂均為不易被腸壁吸收而又易溶于水的鹽類,易在腸內形成高滲鹽溶液,使腸腔內水分增加,容積擴大,刺激腸黏膜,引起腸管蠕動增強而排便;蜂蜜、山藥粉、亞麻籽粉、半乳甘露聚糖、硫酸鈉和硫酸鎂配合使用可使母豬排便正常,減少便秘發生,進而減少體內毒素積累。
本發明養護管理部分中,激素調節劑由大豆異黃酮、木脂素、硒代蛋氨酸、賴氨酸,維生素e和葡萄糖酸鋅混制而成,其中,大豆異黃酮和木脂素均可使雌性動物體內雌激素活性保持平衡,是雌激素水平的調節器;硒代蛋氨酸和葡萄糖酸鋅均可調節和平衡雌激素,促進雌性激素分泌;賴氨酸可調節松果腺、乳腺、黃體及卵巢,防止細胞退化;維生素e能提升體內雌性激素的濃度,提高生育能力;大豆異黃酮、木脂素、硒代蛋氨酸、賴氨酸,維生素e和葡萄糖酸鋅配合使用可調節和促進激素分泌,為斷奶后母豬能快速進入下一輪的繁殖做好準備。
本發明喂料管理部分中,產仔結束當天機體疲勞、缺乏食欲、口渴,及時給母豬提供充足的溫水;產仔后由于身體尚未恢復,不能飼喂難消化飼料,因此產后第二天開始喂糊狀飼料,以后每天飼喂量遞增,使之適應身體恢復,其中,飼料由膨化玉米粉、炒熟黃豆粉、花生油、米糠、麥麩、葡萄糖、多維素和賴氨酸組成,不但易消化還能滿足哺乳過程的營養需求。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養殖方法通過合理控制飼養環境條件、提高養護管理措施和科學喂料管理等一系列綜合養殖管理技術,使母豬產后食欲恢復快、不掉膘、患病率降低至3.3-13.3%,且仔豬斷奶3-5天即可進入下一輪繁殖。其中,飼養環境條件控制部分中,母豬產仔結束后提供適合溫濕度、光照、適量活動和清潔安靜的環境可減少外界應激,加速體質恢復,增強抗病能力;養護管理部分中,母豬產仔結束后用高錳酸鉀溶液將母豬全身清理干凈,防止母豬舔食身上粘液,再用碘酒擦涂全身消毒,防止傷口感染;產后第1天給母豬注射抗菌劑,防止產后腹部疼痛、腹脹或發燒導致拒食;產后第2天開始給母豬飼喂排毒劑,排毒劑可促進胃腸蠕動,排出產前和產后體內積累的毒素,預防便秘以及便秘導致的食欲不振、腹脹和內毒素的積累;仔豬斷奶前7-10天,在母豬的飼料中添加激素調節劑一同飼喂,激素調節劑可調節和促進激素分泌,為斷奶后母豬能快速進入下一輪的繁殖做好準備,提早了下一輪的配種時間,防止斷奶后母豬長時間無發情或配種不成功的情況;喂料管理部分中,產仔結束當天及時給母豬提供充足的溫水;產仔后第二天開始喂糊狀飼料,以后每天飼喂量遞增,使之適應身體恢復,其中的飼料不但易消化還能滿足哺乳過程的營養需求。本發明養殖方法中,控制飼養環境條件、養護管理和喂料管理技術相配合,使母豬體重、疫情和繁殖性能都得到良好控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本實施例一種母豬產后的健康養殖方法,是指在母豬生產后至仔豬全部斷奶這一階段的養殖方法,包括飼養環境條件控制部分、養護管理部分和喂料管理部分;
所述飼養環境條件控制部分為:母豬產仔結束后將豬舍溫度調整為18℃,濕度調整為65%;每天早晚定期給豬舍消毒2次,所述消毒是用石灰乳液噴灑豬舍的四周和地板,保持豬舍的干凈整潔,其中,石灰乳液是由生石灰與水混制而成,生石灰與水的重量比為1:10;分娩7天后,選擇晴朗溫暖的天氣安排母豬出豬舍活動,每天1次,每次30分鐘,并給母豬提供安靜的養殖環境;
所述養護管理部分為:a.母豬產仔結束后先用質量濃度為0.2%的高錳酸鉀溶液將母豬全身清理干凈,再用碘酒擦涂全身;b.產后第1天開始每天下午喂料結束后給母豬注射抗菌劑,每頭每日注射2ml,每日1次,連續注射5天,所述抗菌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α-螺旋抗菌肽0.03份、乳鏈菌肽0.01份、亮氨酸0.3份、賴氨酸0.2份、葡萄糖10份和魚腥草注射液8份;c.產后第2天開始每天早上拌料給母豬飼喂排毒劑,每頭每日飼喂40g,每日1次,連用10天,所述排毒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蜂蜜6份、山藥粉12份、亞麻籽粉5份、半乳甘露聚糖1份、硫酸鈉0.7份和硫酸鎂0.3份;仔豬斷奶前7天,在母豬的飼料中添加0.5%的激素調節劑一同飼喂:所述激素調節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大豆異黃酮0.07份、木脂素0.04份、硒代蛋氨酸0.5份、賴氨酸0.6份,維生素e0.01份和葡萄糖酸鋅2份;
所述喂料管理部分為:產仔結束當天給母豬提供充足的30℃的溫水;產仔后第二天開始喂飼料,第二天喂1kg,以后以每天增加0.5kg的量遞增,遞增至第八天后保持飼喂量不變,分3次喂完,飼料在飼喂前均用水調成糊狀,同時,每天給母豬自由采食青料一次;所述飼料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膨化玉米粉40份、炒熟黃豆粉20份、花生油3份、米糠9份、麥麩12份、葡萄糖4份、多維素0.2份和賴氨酸0.5份。
實施例2
本實施例一種母豬產后的健康養殖方法,是指在母豬生產后至仔豬全部斷奶這一階段的養殖方法,包括飼養環境條件控制部分、養護管理部分和喂料管理部分;
所述飼養環境條件控制部分為:母豬產仔結束后將豬舍溫度調整為22℃,濕度調整為70%;每天早晚定期給豬舍消毒2次,所述消毒是用石灰乳液噴灑豬舍的四周和地板,保持豬舍的干凈整潔,其中,石灰乳液是由生石灰與水混制而成,生石灰與水的重量比為2:10;分娩10天后,選擇晴朗溫暖的天氣安排母豬出豬舍活動,每天2次,每次60分鐘,并給母豬提供安靜的養殖環境;
所述養護管理部分為:a.母豬產仔結束后先用質量濃度為0.5%的高錳酸鉀溶液將母豬全身清理干凈,再用碘酒擦涂全身;b.產后第1天開始每天下午喂料結束后給母豬注射抗菌劑,每頭每日注射3ml,每日1次,連續注射5天,所述抗菌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α-螺旋抗菌肽0.07份、乳鏈菌肽0.03份、亮氨酸0.6份、賴氨酸0.5份、葡萄糖15份和魚腥草注射液10份;c.產后第2天開始每天早上拌料給母豬飼喂排毒劑,每頭每日飼喂55g,每日1次,連用15天,所述排毒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蜂蜜9份、山藥粉19份、亞麻籽粉8份、半乳甘露聚糖4份、硫酸鈉0.9份和硫酸鎂0.6份;仔豬斷奶前10天,在母豬的飼料中添加1%的激素調節劑一同飼喂:所述激素調節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大豆異黃酮0.09份、木脂素0.06份、硒代蛋氨酸0.8份、賴氨酸0.9份,維生素e0.03份和葡萄糖酸鋅5份;
所述喂料管理部分為:產仔結束當天給母豬提供充足的45℃的溫水;產仔后第二天開始喂飼料,第二天喂1kg,以后以每天增加0.5kg的量遞增,遞增至第八天后保持飼喂量不變,分4次喂完,飼料在飼喂前均用水調成糊狀,同時,每天給母豬自由采食青料一次;所述飼料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膨化玉米粉50份、炒熟黃豆粉25份、花生油5份、米糠13份、麥麩16份、葡萄糖6份、多維素0.5份和賴氨酸0.7份。
實施例3
本實施例一種母豬產后的健康養殖方法,是指在母豬生產后至仔豬全部斷奶這一階段的養殖方法,包括飼養環境條件控制部分、養護管理部分和喂料管理部分;
所述飼養環境條件控制部分為:母豬產仔結束后將豬舍溫度調整為20℃,濕度調整為68%;每天早晚定期給豬舍消毒2次,所述消毒是用石灰乳液噴灑豬舍的四周和地板,保持豬舍的干凈整潔,其中,石灰乳液是由生石灰與水混制而成,生石灰與水的重量比為1.5:10;分娩8天后,選擇晴朗溫暖的天氣安排母豬出豬舍活動,每天2次,每次45分鐘,并給母豬提供安靜的養殖環境;
所述養護管理部分為:a.母豬產仔結束后先用質量濃度為0.3%的高錳酸鉀溶液將母豬全身清理干凈,再用碘酒擦涂全身;b.產后第1天開始每天下午喂料結束后給母豬注射抗菌劑,每頭每日注射2.5ml,每日1次,連續注射5天,所述抗菌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α-螺旋抗菌肽0.05份、乳鏈菌肽0.02份、亮氨酸0.5份、賴氨酸0.4份、葡萄糖12份和魚腥草注射液9份;c.產后第2天開始每天早上拌料給母豬飼喂排毒劑,每頭每日飼喂50g,每日1次,連用13天,所述排毒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蜂蜜7份、山藥粉16份、亞麻籽粉7份、半乳甘露聚糖3份、硫酸鈉0.8份和硫酸鎂0.5份;仔豬斷奶前8天,在母豬的飼料中添加0.8%的激素調節劑一同飼喂:所述激素調節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大豆異黃酮0.08份、木脂素0.05份、硒代蛋氨酸0.7份、賴氨酸0.8份,維生素e0.02份和葡萄糖酸鋅3份;
所述喂料管理部分為:產仔結束當天給母豬提供充足的40℃的溫水;產仔后第二天開始喂飼料,第二天喂1kg,以后以每天增加0.5kg的量遞增,遞增至第八天后保持飼喂量不變,分3次喂完,飼料在飼喂前均用水調成糊狀,同時,每天給母豬自由采食青料一次;所述飼料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混制而成:膨化玉米粉45份、炒熟黃豆粉22份、花生油4份、米糠11份、麥麩13份、葡萄糖5份、多維素0.3份和賴氨酸0.6份。
本發明養殖效果分析:
為了說明本發明效果,申請人做了以下對比試驗:試驗在廣西都安縣某養殖場進行。選擇同一批次、身體健康、管理環境和養殖方法均一致的剛產仔的母豬150頭,體重為190-195kg,將母豬隨機分為第1組、第2組、第3組、對照組1、對照組2共5個小組,每組分有30頭,第1組、第2組、第3組分別使用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的養殖方法進行養殖,對照組1在養護管理部分中,未給母豬定時定量注射抗菌劑,而是發現母豬出現病狀時候才注射抗菌消炎藥劑,其他步驟均與實施例3相同;對照組2在養護管理部分中,未在產后第2天開始每天早上拌料給母豬飼喂排毒劑,而是發現母豬出現便秘時候采取常規方法治療,其他步驟均與實施例3相同;對照組3在養護管理部分中,未在仔豬斷奶前8天,在母豬的飼料中添加0.8%的激素調節劑一同飼喂,其他步驟均與實施例3相同;5組的其他養殖條件均一致。養殖至仔豬斷奶后(本實驗仔豬均為50日齡斷奶)統計母豬各項情況,其中,養殖過程中母豬出現以下癥狀之一均視為患病:發熱達40℃以上、腹瀉、咳嗽、眼鼻流粘液、便秘或大便干結、食欲不振或拒食、呼吸困難;統計結果見表1:
表1母豬養殖結果
從第1組、第2組、第3組可知,使用本發明的養殖方法母豬產后食欲恢復快,不掉膘,日產后至仔豬斷奶期間平均日增重為120.9-184.6g/頭,患病率降低至3.3-13.3%,仔豬斷奶3-5后母豬即可進入下一輪繁殖;從第3組與對照組1的對比可知,本發明養護管理部分中,母豬產仔結束后第1天給母豬注射抗菌劑,防止產后腹部疼痛、腹脹或發燒導致拒食,降低患病率;從第3組與對照組2對比可知,本發明產后第2天開始給母豬飼喂排毒劑,排毒劑可促進胃腸蠕動,排出產前和產后體內積累的毒素,預防便秘以及便秘導致的食欲不振、腹脹和內毒素的積累,使食欲快速恢復,增加日增重;從第3組與對照組3對比可知,本發明在仔豬斷奶前7-10天,在母豬的飼料中添加激素調節劑一同飼喂,激素調節劑可調節和促進激素分泌,為斷奶后母豬能快速進入下一輪的繁殖做好準備,提早了下一輪的配種時間,防止斷奶后母豬長時間無發情或配種不成功的情況。
上述說明是針對本發明較佳可行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但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專利申請范圍,凡本發明所提示的技術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變化或修飾變更,均應屬于本發明所涵蓋專利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