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稻田套養泥鰍的方法,特別涉及一種鹽堿地泥鰍養殖的方法。
背景技術:
泥鰍的生命力很強,對環境的適應性廣,飼料粗雜易得,生產成本低,便于飼養管理。稻田投飼施肥精養商品泥鰍,年增重量可達2~4倍,667m2產量一般可達300kg。現有的稻田套養泥鰍的方法具體如下:
1、稻田的選擇和修建:選擇水源充足,不旱不澇,日照良好,不受廢水污染、無冷浸、質地松軟肥沃的稻田養殖為宜,早、中、晚稻田都可養泥鰍,尤以中稻和一季晚稻增產幅度大。種植的水稻應是矮稈、不倒伏、抗病力強的品種。2、泥鰍的放養與投飼:插好秧、開好溝、安裝好欄柵后,還需要施足基肥、培肥水質、繁育餌料生物。方法是在溝溜中用干燥或新鮮牛糞、豬糞、雞糞、稻草和米糠等混合鋪10~15cm厚,再蓋一層泥土。當稻田水中浮游生物多,對泥鰍魚種生長有利時,即可放養泥鰍魚種。泥鰍苗可人工繁殖培育或從天然和養殖水域零星捕撈收集;泥鰍在稻田中主要攝食水蚤、蚯蚓、搖蚊幼蟲等,施肥能促使天然餌料生長,較投餌經濟有效;施肥應先發酵,少量多次使用,水質太肥則不施,與池塘養魚標準相同。放養密度高的稻田,應加投豆漿、面粉、米糠、豆渣、麥麩、青菜碎葉、蚯蚓、蠅蛆或魚用配合飼料。投飼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日投量為泥鰍體重的5%,并根據吃食情況增減。要設幾個固定的投餌點,以減少餌料浪費和便于觀察。3、病害的防治及管理放養鰍苗前10d,每667m2用生石灰20kg化漿全田遍灑消毒;鰍苗用3%的食鹽水浸洗5~10min后入田;養殖過程中每隔1個月左右用漂白粉1mg/kg濃度遍灑1次。稻谷增產魚豐收的關鍵是魚不逃走水不干涸。
另外,中國專利文獻公開號為103583430A,專利名稱為《一種稻田泥鰍養殖方法》,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強,生態環境良好,周圍無污染源,土壤肥沃,底質自然結構的稻田,沿稻田田埂內側四周開挖環形養泥鰍溝,溝寬2米深1米,環形養泥鰍溝離田埂2米遠,拐角呈弧形,在田中間開挖“十”字形或“一”字形田間溝,田間溝寬0.5~1米,深0.5米,田埂上種植作物,同時溝內投放養殖泥鰍,將植物飼料用于飼喂泥鰍。
中國專利文獻公開號為104126527A,專利名稱為《一種稻田泥鰍的生態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稻田的準備:選擇土質柔軟,腐殖質豐富,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質清新無污染的稻田,對稻田進行40~50cm耕翻,在稻田中放入20cm水深;2)網箱布置:選擇不少于1個80~100cm深、上端開口的網箱布置在稻田里,網箱底部均勻沉入泥下30~40cm,固定網箱;3)播秧:在稻田里進行播秧;4)泥鰍放苗:在秧苗生長15天~20天后,在網箱內進行投放泥鰍種苗。
中國專利文獻公開號為104082198A,專利名稱為《一種泥鰍稻田養殖的方法》,選擇無污染的田塊,土質為壤土或者黏土,pH值5.5~7,地塊面積333~2000平方米,休整稻田養鰍的基本設施;水稻返青后,排干田間水,暴曬3天,每畝施有機肥50千克,加水到20~30厘米,畝投放5~6厘米鰍種75千克,每天投喂一次人工飼料,飼料為泥鰍專用硬顆粒飼料,日投喂量占泥鰍體重的3~4%。本發明提供的泥鰍稻田養殖的方法,操作過程簡單,使用稻田養殖泥鰍,可以增加水田的畝產收入,可擴大泥鰍的養殖規模,促進泥鰍養殖業的發展。但是,在鹽堿地養殖泥鰍除了要采用上述泥鰍養殖的方法,還得解決鹽堿地的排堿工作,常規的大水漫灌方式,不合理也不可取。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鹽堿地泥鰍養殖的方法。
其技術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驟:
(一)設施建造:稻田地采用單塊面積5至10畝,沿稻田地四邊挖2米寬1米深的水溝,在溝的外側設有防逃網,在稻田地設置進排水口,進排水口位置因地形而定;
(二)稻田地排堿:在基礎設施建好后,開始進行排堿工作,排堿具體方法:首先在稻田內每隔1—1.5米鋪設排堿管,排堿管的中部高,兩端低,使堿水能及時排空到稻田地四邊的水溝中,并且在排堿管外側包裹粗布,然后,在排堿管的下部設有石硝層;然后,往稻田地里加水,水加到稻田地面以上10公分,再加滿水后第二天再排掉水,循環多次,直至稻田地里水的鹽度在1.5以下;
(三)稻田地施肥插秧:排堿工作完成后,對稻田地施肥,經過發酵消毒的牛糞每畝地2噸,均勻拋撒,在基礎工作做完后加水插秧;
(四)稻田地投放泥鰍苗:在稻秧返青后投放規格在3至5公分的泥鰍苗,每畝地1—1.5萬尾,泥鰍苗投放前進行消毒處理;
(五)定期測量鹽度:在套養過程中要定期檢測稻田地里水的鹽度,如果有超標就要再次重復排堿工作,直至水體達到正常指標。
上述的排堿管的表面設有多個橫向割縫,所述的橫向割縫為外窄內寬的縫,并且在排堿管的左端部設有第一閥門,右端設有第二閥門。
另外,本發明的排堿管的生產采用的方法如下:
套管在套管支撐組件的支撐下軸向移動,放到數控分度組件的卡盤中,然后卡盤夾緊,套管夾緊組件將整根套管夾緊,鋸齒銑刀傳動組件驅動鋸齒銑刀轉動,鋸齒銑刀進給組件根據套管參數設定進給速度,驅動鋸齒銑刀徑向進給,工作時,根據割縫長度要求,設定鋸齒銑刀徑向進給深度,完成加工后,鋸齒銑刀自動返回原位;
鋸齒銑刀返回原位后,套管夾緊組件松開套管,套管由套管支撐組件支撐住,數控分度組件轉動套管,實現分度,然后套管夾緊組件夾緊套管,鋸齒銑刀進給組件驅動鋸齒銑刀進給,加工套管;
當割縫加工完一整圈后,套管夾緊組件松開套管,套管軸向移動組件驅動套管軸向移動一段距離,繼續加工下一圈割縫。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是改變了以往鹽堿地產量低,經濟效益低的局面,充分有效的開發利用鹽堿地來給農民朋友帶來更大的效益;二是由于投放適宜的泥鰍苗的密度,還有前期每畝施肥2噸的發酵牛糞,這樣放入的泥鰍苗就有了足量的、適口的天然餌料,不需要再投人工飼料了,從而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三是在養殖過程中泥鰍既能吃掉到田地里的害蟲,又能鉆入泥土里松軟泥土,促進水稻的健康成長,而水稻又能給泥鰍提供陰涼的水體環境,兩者相互結合相互促進。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發明的排堿管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本發明的排堿管的生產設備結構圖;
上圖中:排堿管a1、橫向割縫a2、第一閥門a3、第二閥門a4;鋸齒銑刀傳動組件1、套管2、套管夾緊組件3、套管支撐組件4、數控分度組件5、套管軸向移動組件6、鋸齒銑刀進給組件7。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1,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本發明包括以下步驟:
一、設施建造:稻田地采用單塊面積5至10畝,沿稻田地四邊挖2米寬1米深的水溝,在溝的外側設有防逃網,在稻田地設置進排水口,進排水口位置因地形而定;
二、稻田地排堿:在基礎設施建好后,開始進行排堿工作,排堿具體方法:首先在稻田內每隔1—1.5米鋪設排堿管,排堿管的中部高,兩端低,使堿水能及時排空到稻田地四邊的水溝中,并且在排堿管外側包裹粗布,然后,在排堿管的下部設有石硝層;然后,往稻田地里加水,水加到稻田地面以上10公分,再加滿水后第二天再排掉水,循環多次,直至稻田地里水的鹽度在1.5以下;
三、稻田地施肥插秧:排堿工作完成后,對稻田地施肥,經過發酵消毒的牛糞每畝地2噸,均勻拋撒,在基礎工作做完后加水插秧;
四、稻田地投放泥鰍苗:在稻秧返青后投放規格在3至5公分的泥鰍苗,每畝地1—1.5萬尾,泥鰍苗投放前進行消毒處理;
五、定期測量鹽度:在套養過程中要定期檢測稻田地里水的鹽度,如果有超標就要再次重復排堿工作,直至水體達到正常指標。
上述的排堿管a1的表面設有多個橫向割縫a2,所述的橫向割縫為外窄內寬的縫,防止割縫被泥土蓋住,從而失去排堿功能,并且在排堿管的左端部設有第一閥門a3,右端設有第二閥門a4。
參照附圖2,本發明的排堿管a 1的生產采用的方法如下:
套管2在套管支撐組件4的支撐下軸向移動,放到數控分度組件5的卡盤中,然后卡盤夾緊,套管夾緊組件3將整根套管夾緊,鋸齒銑刀傳動組件1驅動鋸齒銑刀轉動,鋸齒銑刀進給組件7根據套管2參數設定進給速度,驅動鋸齒銑刀徑向進給,工作時,根據割縫長度要求,設定鋸齒銑刀徑向進給深度,完成加工后,鋸齒銑刀自動返回原位;
鋸齒銑刀返回原位后,套管夾緊組件3松開套管2,套管2由套管支撐組件4支撐住,數控分度組件5轉動套管2,實現分度,然后套管夾緊組件3夾緊套管2,鋸齒銑刀進給組件7驅動鋸齒銑刀進給,加工套管;
當割縫加工完一整圈后,套管夾緊組件3松開套管2,套管軸向移動組件6驅動套管2軸向移動一段距離,繼續加工下一圈割縫。
本發明的優點是:一是改變了以往鹽堿地產量低,經濟效益低的局面,充分有效的開發利用鹽堿地來給農民朋友帶來更大的效益,常規的排堿方法并不適用于稻田中,一般都是直接將鹽堿水排走,本發明增設了閥門,可以在需要排空的時候打開閥門,這樣,就可以為稻田保持蓄水;二是由于投放適宜的泥鰍苗的密度,還有前期每畝施肥2噸的發酵牛糞,這樣放入的泥鰍苗就有了足量的、適口的天然餌料,不需要再投人工飼料了,從而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三是在養殖過程中泥鰍既能吃掉到田地里的害蟲,又能鉆入泥土里松軟泥土,促進水稻的健康成長,而水稻又能給泥鰍提供陰涼的水體環境,兩者相互結合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