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生態環境修復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可重復利用的沉水植物定植器及其定植方法。
背景技術:
河流湖泊水體富營養化是我國當今面臨的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水體的富營養化導致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水生植物喪失,造成水生態系統的崩潰,水體自凈能力嚴重下降。
水生植物恢復是水生態環境修復過程中關鍵的一步,其中,沉水植物在水生態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沉水植物是水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初級生產者,為水生動物提供了生活棲息地和隱蔽場所;
2)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增加水體溶解氧含量,吸收降解水體營養物質,減少底泥再懸浮,提高水體透明度。
沉水植物的生長和分布受水中光照、礦物質元素和底質等環境因子的影響。目前中國湖泊普遍缺乏沉水植物,由于底質(厭氧型或者硬質底質)、水體透明度以及水位大幅度波動等因素,大多數湖泊恢復沉水植物都有困難,其中水位大幅度波動是目前自然水體沉水植物恢復的重大難題。
然而,在大型水體中,往往存在較大的風浪和較深的水體,再加上沉水植物短時間難以在底泥內扎根,導致定植后容易飄走,造成了沉水植物定植困難,種植位置難以滿足設計定植要求,特別對于有行洪要求河道,定植位置不準可能影響其行洪,從而限制了沉水植物在水體修復中的應用。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可重復利用的沉水植物定植器及其定植方法,整個裝置組裝簡單,實際運作過程中無需人工管理,具有很好的經濟性、實用性和廣泛的適用性。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一種可重復利用的沉水植物定植器,所述沉水植物定植器包括底部固定架、托網和導沉支架,所述底部固定架由四個支座、上支架、下支架和不銹鋼格網組成,所述支座除底部外均定制螺紋孔,支座頂部定制一個頂部螺紋孔,側面定制有兩個側面螺紋孔,上支架、下支架左右兩側設有與側面螺紋孔相適配的支架定制螺紋,不銹鋼格網可拆卸連接在上支架上,所述導沉支架分為頂部段導沉支架和中間段導沉支架兩種,所述托網由托網底部網體、托網兩側網體和托網固定夾組成,托網穿過底部固定架的上支架和下支架中間的間隙后,通過托網固定夾固定在導沉支架的頂部,托網與底部固定架形成上側、左、右兩側敞口的起吊種植單元,托網底部網體和不銹鋼格網形成中空的沉水植物種植單元放置區,中間段導沉支架上下兩側設有與頂部螺紋孔相適配的定制螺紋,頂部段導沉支架上方設有吊裝環,下方設有與中間段導沉支架相適配的定制螺紋,螺紋與螺紋之間通過活接頭螺紋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支座采用不銹鋼板切割而成,厚度100mm,規格為50mm×50mm×100mm。
進一步的,所述上支架、下支架均采用304不銹鋼棒,直徑30mm,單根長度1m,上、下支架之間的間隙為10mm。
進一步的,所述不銹鋼格網規格250mm×250mm,厚度30mm,不銹鋼格網通過扎帶方式固定在上支架。
進一步的,所述托網的網體材質采用滌綸或者尼龍,托網的寬度與上支架和下支架的長度一致。
進一步的,所述導沉支架采用304不銹鋼棒,直徑30mm,單根長度1m。
進一步的,所述吊裝環采用不銹鋼圓環,采用M3*50mm及以上規格。
本發明提供的另一技術方案:一種可重復利用的沉水植物定植器的定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首先,將上、下支架分別與支座的側面螺紋孔螺紋連接,然后將不銹鋼格網固定在上支架上,組成底部固定架,再將中間段導沉支架與支座的頂部螺紋孔螺紋連接,中間段導沉支架上方連接頂部段導沉支架,最后將托網的一側通過托網固定夾固定在其中一側導沉支架的頂部,另一側沿著導沉支架向下,穿過底部固定架的上支架和下支架中間的間隙,橫穿底部固定架后,沿另一側的導沉支架向上,再通過托網固定夾固定在另一側導沉支架的頂部,完成定植器拼裝;
(2)將制作好的沉水植物種植單元移植到底部固定架網格內;
(3)然后,吊裝設備利用吊裝環與吊繩將沉水植物吊裝到設計位置固定后,解除托網在導沉支架一側的托網固定夾后將其抽出,實現沉水植物種植單元與定植器的分離;
(4)最后,在完成沉水植物種植單元固定后,將定植器吊出,進行拆解后存放,以備下次利用。
進一步的,所述定植器可根據設計寬度拼裝成1m×1m、2m×1m、2m×2m規格,托網和導沉支架的安裝長度可根據吊裝深度進行調整。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1)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操作簡便、施工方便、可重復回收利用,體現低碳、環保等理念,整個裝置易于安裝拆卸,工人不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就可以完成組裝,整個裝置的規格可根據實際需要,組裝成不同的大小,具有很好的經濟性、實用性及廣泛的適用性。
(2)托網的一側通過托網固定夾固定在其中一側導沉支架的頂部,沿著導沉支架向下,穿過底部固定架的上支架和下支架中間的間隙后,另一側通過托網固定夾固定在另一側導沉支架的頂部,托網與底部固定架形成上側、左、右兩側敞口的起吊種植單元,托網兩側網體對水浪具有阻擋作用,能有效防止風浪對種植單元的侵襲,特別適用于水位變化劇烈、較大的風浪或較深的水體。
(3)托網底部網體和不銹鋼格網形成中空的沉水植物種植單元放置區,沉水植物種植單元放入其中種植,不但不影響沉水植物的生存,而且可以把沉水植物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使種植基質在風浪劇烈的情況下,整個種植單元依然穩定。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定植器拼裝后的結構軸測圖;
圖2是本發明底部固定架拼裝后的結構軸測圖;
圖3是本發明導沉支架的結構軸測圖;
圖4是本發明托網的結構軸測圖;
圖5是本發明沉水植物種植單元的結構軸測圖;
圖中:1—底部固定架,1-1—支座,1-1-1—頂部螺紋孔,1-1-2—側面螺紋孔,1-2—上支架,1-3—下支架,1-3-1—支架棒體,1-3-2—支架定制螺紋,1-4—不銹鋼格網,1-5—沉水植物種植單元放置區,2—導沉支架,2-1—中間段導沉支架,2-2—頂部段導沉支架,2-3—定制螺紋,2-4—吊裝環,3—托網,3-1—托網底部網體,3-2—托網兩側網體,3-3—托網固定夾,4—吊繩,5—沉水植物種植單元。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4所示的一種可重復利用的沉水植物定植器,所述沉水植物定植器包括底部固定架1、托網3和導沉支架2,所述底部固定架1由四個支座1-1、上支架1-2、下支架1-3和不銹鋼格網1-4組成,所述支座1-1除底部外均定制螺紋孔,支座1-1頂部定制一個頂部螺紋孔1-1-1,側面定制有兩個側面螺紋孔1-1-2,上支架1-2、下支架1-3左、右兩側均設有與側面螺紋孔1-1-2相適配的支架定制螺紋1-3-2,不銹鋼格網1-4可拆卸連接在上支架1-2上,所述導沉支架2分為頂部段導沉支架2-2和中間段導沉支架2-1兩種,所述托網3由托網底部網體3-1、托網兩側網體3-2和托網固定夾3-3組成,托網3的一側通過托網固定夾3-3固定在其中一側導沉支架2的頂部,沿著導沉支架2向下,穿過底部固定架1的上支架1-2和下支架1-3中間的間隙,橫穿底部固定架1后,沿另一側的導沉支架2向上,再通過托網固定夾3-3固定在另一側導沉支架2的頂部,托網3與底部固定架1形成上側、左、右兩側敞口的起吊種植單元,托網底部網體3-1和不銹鋼格網1-4形成中空的沉水植物種植單元放置區1-5,中間段導沉支架2-1上下兩側設有與頂部螺紋孔1-1-1相適配的定制螺紋2-3,頂部段導沉支架2-2上方設有吊裝環2-4,下方設有與中間段導沉支架2-1相適配的定制螺紋2-3,螺紋與螺紋之間通過活接頭螺紋連接。
支座1-1采用不銹鋼板切割而成,厚度100mm,規格為50mm×50mm×100mm;上支架1-2、下支架1-3均采用304不銹鋼棒,直徑30mm,單根長度1m,上、下支架1-2、1-3之間的間隙為10mm;不銹鋼格網1-4規格250mm×250mm,厚度30mm,不銹鋼格網1-4通過扎帶方式固定在上支架1-2;托網3的網體材質采用滌綸或者尼龍,托網3的寬度與上支架1-2和下支架1-3的長度一致;所述導沉支架2采用304不銹鋼棒,直徑30mm,單根長度1m;所述吊裝環2-4采用不銹鋼圓環,采用M3*50及以上規格。
以某公園景觀河道為例,河道水體消除黑臭,水質屬于V類,底質為硬質,進行清淤不久,底泥厚度30cm左右,但水體透明度較低,不超過50cm,河道兩邊為漿砌石岸坡,河道寬度10m左右,深度4m左右,水深均深1.5m,為了進一步改善河道景觀效果,通過在河道兩側各向水中延伸2m進行沉水植物種植,擬將河道透明度提高到1m以上。
沉水植物定植器種植沉水植物包括“定植器拼裝—沉水植物種植單元移植—定植器吊裝固定—定植器回用”四個過程:
a、定植器拼裝:本工程采用單根長度1m的方管支架,將支座和支架通過螺紋連接、不銹鋼格網與上層支架通過綁扎形成一個底部固定架,底部固定架與導沉支架通過螺紋連接,托網穿過底部固定架兩個方管支架中間的間隙后,通過托網夾固定在導沉支架頂部完成定植器拼裝,將兩個底部固定架單元螺紋連接形成一個2m×1m的起吊單元,滿足2m設計寬度要求;
b、沉水植物種植單元移植:將配置好的沉水植物種植單元移植到底部固定架網格內,沉水植物種植單元配置方法參照《一種具有除磷作用的沉水植物培養基》(專利號:ZL201620179139.1)中的方法,沉水植物可以是以芽孢繁殖的菹草等,也可以是以根莖營養繁殖的狐尾藻、金魚藻等;
c、定植器吊裝固定:吊裝設備利用吊裝環與吊繩將沉水植物吊裝到設計位置固定后,解除托網在導沉支架一側的固定夾后將其抽出,實現沉水植物種植單元與定植器的分離;為了便于流水作業,拼裝成兩個2m×1m單元的定植器,一個吊裝時,另外一個進行沉水植物種植單元移植,并留一個備用;
d、定植器回用:在完成沉水植物種植單元固定后,將定植器吊出,進行拆解后存放,以備下次利用。
沉水植物種植后,一個月后河道水體透明度達到了80cm,三個月后提升到1m,水體狀況得到穩定。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案的詳細描述,并不以此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設計思路上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