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體沉水植物生態修復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淺水區沉水植物種植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水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人類也越來越重視關于水體修復技術的研究。目前廣泛應用的污染水體修復技術如物理、化學、綜合調水及引流沖污等方法都難以解決水體生態系統重建與水體功能的再現問題。因此,采取水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方法,強調水環境生態系統的修復逐漸成為受污染水體治理的主導思路。
在水體生態環境中,高等水生植物與浮游藻類同屬于初級生產者,兩者競爭營養、光照和生長空間等生態資源,高等水生植物能釋放化學物質,抑制浮游藻類生長,同時吸收水體和底泥中氮、磷等營養物質,從而達到凈化水體的效果。在淺水湖泊中,隨著水體中營養鹽濃度的提高,水體中的浮游植物與固著藻類增多,固著藻類遮蔽沉水植物的表面,使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增多使透明度迅速下降當浮游植物過多而影響沉水植物光合作用時,湖泊中的沉水植物迅速死亡。在修復淺水湖泊生態系統的過程中,沉水植物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可以有效的降低湖泊總能量,對湖泊中的N、P等富營養化物質也有較高的去除效率。
公開號為201410076075.8的中國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高原淺水湖湖泊沉水植物的種植方法,采用多排竹樁和粗尼龍繩組成種植帶,解決了水體風浪大,透明度低的淺水湖泊沉水植物種植問題并保證一定的成活率。專利公開號為201510555552.3的中國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種植載體和一種種植沉水植物的裝置,通過此種種植裝置能夠將沉水植物穩定地固定在種植載體上,使得沉水植物不會隨水流飄走,可以提高沉水植物的成活率。但是,目前國內沉水植物種植方式均為人工種植,操作過程繁瑣,種植效率較低,因此開展沉水植物自動化種植技術的研究頗為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的一種淺水區沉水植物種植設備。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淺水區沉水植物種植設備,包括動力裝置、分苗裝置與插植裝置,所述動力裝置與分苗裝置和插植裝置相連,為所述分苗裝置和所述插植裝置提供動力,所述插植裝置上設置有傳苗口以及相對于水平面上下運動的壓苗裝置,所述分苗裝置與所述傳苗口位置相對。
進一步的,所述插植裝置包括中空套筒,所述傳苗口設置在中空套筒側壁上,所述壓苗裝置設置在所述中空套筒內部。
進一步的,所述壓苗裝置包括壓苗盤以及設置在壓苗盤下方的壓苗桿,在所述壓苗盤上方設置有復位彈簧。
進一步的,在所述中空套筒上下兩端,均設置有傳感器。
進一步的,所述傳感器包括壓力傳感器和/或阻力傳感器。
進一步的,所述的插植裝置為多個。
進一步的,所述分苗裝置包括裝苗盤,取苗爪與分苗盤,取苗爪設置在與驅動裝置相連的傳動帶上,裝苗盤設置在傳動帶旁,分苗盤與傳苗口位置相對。
進一步的,所述分苗盤為多格分苗盤,所述取苗爪為多個電磁取苗爪。
進一步的,還包括中央控制單元,所述中央控制單元與所述動力裝置、分苗裝置與插植裝置相連。
進一步的,還包括浮力箱,所述動力裝置與所述分苗裝置設置在所述浮力箱上,在所述浮力箱上還設置有承重架,所述插植裝置設置在所述承重架上。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淺水區沉水植物種植設備結構設計科學合理,采用自動化種植設備取代人工種植,提高了沉水植物種植效率,規范種植密度,節約了成本,具有更廣泛的適用性,能夠根據不同的底質條件,水底地形等因素通過中控平臺調節種植桿的種植深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淺水區沉水植物種植設備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淺水區沉水植物種植設備中插植裝置結構示意圖。
其中:
1-浮力箱,2-承重架,3-種植桿,4-電磁取苗爪,5-裝苗盤,6-皮帶,7-發動機,8-中央控制單元,9-方向盤,10-擺槳,11-噴水口,12-多格接苗盤,13-固定圓盤,14-傳感器,15-四角支架,16-壓苗盤,17-傳苗口,18-壓苗桿,19-支撐桿,20-種苗孔,21-傳感器,22-中空套筒,23-連接桿,24-復位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淺水區沉水植物種植設備,包括動力裝置、分苗裝置與插植裝置。
具體的,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一種淺水區沉水植物種植設備,包括有浮力箱1,在浮力箱1一側設置有承重架2,插植裝置通過承重架2固定在浮力箱1上,同時動力裝置和分苗裝置也設置在浮力箱1上。在浮力箱1后部設置有擺槳10和噴水口11,在浮力箱1上還設置有方向盤9,方向盤9通過轉軸與擺槳10連接。
動力裝置為發動機7,設置在浮力箱1上,與分苗裝置與插植裝置通過傳動機構相連,為分苗裝置與差值裝置提供動力。
分苗裝置通過皮帶傳送裝置6與發動機7連接,還包括裝苗盤5、電磁取苗爪4以及多格接苗盤12。電磁取苗爪4為多個,設置在與驅動裝置相連的傳動帶6上,裝苗盤5設置在傳動帶6旁,多格接苗盤12與種植桿3上傳苗口17一一對應。
插植裝置由多根種植桿3構成,通常,將種植桿3的數量設置為5-10根。在種植桿3外壁上設置有軸承與齒輪(圖中未示出),通過傳動組件與發動機7連接,使種植桿3在發動機7的驅動下能夠進行升降運動。
下面具體介紹一根種植桿的具體結構,如圖2所示,每根種植桿3長度為2m,種植桿3最外側設置有中空套筒22,傳苗口17傾斜設置在中空套筒22側壁上,壓苗裝置設置在中空套筒22內部,在中空圓柱筒22的下底面上還設置有種苗孔20。壓苗裝置包括壓苗盤16以及設置在壓苗盤16下方的壓苗桿18,壓苗桿18設置在種苗孔20的上方,壓苗桿18通過設于中空套筒22底部直徑5-10cm種苗孔20將苗壓入底泥。壓苗盤16通過連接桿23與中空套筒22頂部的固定圓盤13相連,在連接桿23上還設置有壓苗盤復位彈簧24。同時,在固定圓盤13下方還沿圓周均勻設置有四根支撐桿19,并通過四角支架15進行支撐固定。
在中空套筒22上下兩端,均設置有傳感器14和21,傳感器包括壓力傳感器和/或阻力傳感器。
在浮力箱1上還設置有中央控制單元8,中央控制單元8與動力裝置、分苗裝置與插植裝置相連,中央控制單元包括電路板、電源開關、傳感器顯示器、傳感器數值調節器。
下面進一步介紹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淺水區沉水植物種植設備的具體工作過程:
啟動中央控制單元8上開關后,發動機7開始工作,操作人員事先將苗放入裝苗盤5,傳送帶6帶動電磁取苗爪4將苗從裝苗盤5中取出傳送到多格接苗盤12中,所述多格接苗盤12與種植桿3上傳苗口17一一對應,通過中控控制單元8控制種植桿3升降,種植桿3下降過程中,壓力傳感器21感應到深度信息反饋到中央控制單元8,壓苗盤16帶動壓苗桿18將沉水植物通過中空套筒22底部種植孔20種植到水體底泥中,復位彈簧24帶動壓苗盤16和壓苗桿18回到初始位置,此時,完成一次種植過程。設置在中空套筒22底部壓力傳感器21感應到深度和壓力信息,傳送到中央控制單元8,種植桿3上升,繼續下一組種植過程,依次循環。操作人員可通過方向盤9調整浮力箱1位置到指定區域工作。所有種植任務完成后,關閉中央控制單元8上所有電源開關即可。
盡管上文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原理進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實用新型的原理進行的各種修改都應當理解為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