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業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毛葉山桐子無公害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毛葉山桐子(idesiapolycarpamaxim.var.vestitadiels)是大風子科山桐子屬的落葉喬木,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它木材松軟,可供建筑、家具、器具等的用材;為山地營造速生混交林和經濟林的優良樹種;花多芳香,有蜜腺,為養蜂業的蜜源資源植物;樹形優美,果實長序,結果累累,果色朱紅,形似珍珠,風吹裊裊,為山地、園林的觀賞樹種;毛葉山桐子的果實含油率為20%-30%,種子含油率為20%-26%,是優質食用油和高級護膚皂、保健品的上佳原料。毛葉山桐子的應用前景極其廣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環境及使用產品的關注,無公害類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毛葉山桐子為優良樹種,病蟲害少,極少使用農藥。但為了保證毛葉山桐子從播種到移栽的成活率,一般會使用促進其生長的藥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毛葉山桐子產品的質量,也降低了其經濟價值。
因此提供一種毛葉山桐子無公害種植方法,提高毛葉山桐子的成活率,且不使用促生長的藥劑,成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一種毛葉山桐子無公害種植方法,解決現有技術中毛葉山桐子從播種到移栽成活率不高,需要使用促生長藥劑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毛葉山桐子無公害種植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選擇種植地:在海拔800m-1200m的丘陵地區,選擇向陽、通風的山坡作為種植地,所述種植地交通便利、灌溉及排水方便,無污染源;
b:種子的選取:從新采集的種子中挑選無病蟲害、顆粒飽滿、有光澤的種子;
c:種子的處理:將所述挑選后的種子置于碳酸鈉溶液中浸泡后,搓洗脫除所述種子的種皮蠟質層,然后將其置于低溫環境中層積催芽;
d:整地:3月上旬開始整地,作床,苗床高度不低于30cm,開好溝系,保證排灌暢通,調節土壤ph值為5.5-7.5,結合整地每畝施入廄肥1500~2000千克,翻入土中作基肥;
e:播種:將步驟c中經過催芽后的種子均勻地撒在所述苗床上,然后覆上細土1~3cm,灑水,保持土壤濕潤;
f:定苗:待步驟e中的種子發芽生長至其幼苗長至6~8cm高時,按株距20~30cm定苗,定苗后結合除草中耕,防止傷根,定苗后每隔20~30天施復合肥,每次施肥量為5-10kg/畝;
g:移栽:播種后一年即可進行移栽,將所述苗床中一年生的毛葉山桐子幼苗移栽至植窩中,用回填土回填,澆水,踩實,所述植窩間的間距為4×4m,所述植窩的規格為長70-80cm,寬為60-70cm,深為75-85cm。
進一步地,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毛葉山桐子無公害種植方法的步驟c中,碳酸鈉溶液的濃度為3-7mmol/l。
進一步地,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毛葉山桐子無公害種植方法的步驟c中,浸泡溫度為常溫,浸泡時間為24-48小時。
進一步地,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毛葉山桐子無公害種植方法的步驟c中低溫環境的溫度為4-6℃。
進一步地,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毛葉山桐子無公害種植方法的步驟d中,將硫磺粉過篩后與6-8倍體積細土混合,調節土壤ph值為5.5-7.5。
進一步地,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毛葉山桐子無公害種植方法的步驟f中復合肥為含磷、鈣、氮、鉀的復合肥。
進一步地,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毛葉山桐子無公害種植方法的步驟g中移栽前在所述植窩中施底肥。
進一步地,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毛葉山桐子無公害種植方法的底肥為有機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方法簡單,操作簡便,采用本發明進行毛葉山桐子的種植,從播種到移栽成活率高,不需要使用促生長藥劑,提高了毛葉山桐子產品質量,增加了經濟價值。
(2)本發明選擇適宜毛葉山桐子生長的無污染源的地理環境作為種植地,并對種子進行篩選,發芽后再進行播種,充分保證發芽率,之后再進行定苗,保證定苗后的施肥,并及時除草;在播種一年后進行移栽,并充分保證移栽苗所需養分和水分,從而使移栽成活率達到9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方式包括但不僅限于以下實施例。
實施例1
一種毛葉山桐子無公害種植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選擇種植地:在海拔900m-1200m的丘陵地區,選擇向陽、通風的山坡作為種植地,所述種植地交通便利、灌溉及排水方便,無污染源;
b:種子的選取:從新采集的種子中挑選無病蟲害、顆粒飽滿、有光澤的種子;
c:種子的處理:將所述挑選后的種子置于濃度為3-7mmol/l碳酸鈉溶液中常溫浸泡24-48小時后,搓洗脫除所述種子的種皮蠟質層,然后將其置于6℃的低溫環境中層積催芽;
d:整地:3月上旬開始整地,作床,苗床高度不低于30cm,開好溝系,保證排灌暢通,將硫磺粉過篩后與6-8倍體積細土混合,調節土壤ph值為5.5-7.5,結合整地每畝施入廄肥1500~2000千克,翻入土中作基肥;
e:播種:將步驟c中經過催芽后的種子均勻地撒在所述苗床上,然后覆上細土1~3cm,灑水,保持土壤濕潤;
f:定苗:待步驟e中的種子發芽生長至其幼苗長至6~8cm高時,按株距20~30cm定苗,定苗后結合除草中耕,防止傷根,定苗后每隔20~30天施含磷、鈣、氮、鉀的復合肥,每次施肥量為5-10kg/畝;
g:移栽:播種后一年即可進行移栽,將所述苗床中一年生的毛葉山桐子幼苗移栽至植窩中,移栽前在所述植窩中施有機肥作為底肥,用回填土回填,澆水,踩實,所述植窩間的間距為4×4m,所述植窩的規格為長70-80cm,寬為60-70cm,深為75-85cm。
采用本發明方法移栽毛葉山桐子幼苗300株,結果成活298株,成活率為99.3%。
實施例2
一種毛葉山桐子無公害種植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選擇種植地:在海拔1200m的丘陵地區,選擇向陽、通風的山坡作為種植地,所述種植地交通便利、灌溉及排水方便,無污染源;
b:種子的選取:從新采集的種子中挑選無病蟲害、顆粒飽滿、有光澤的種子;
c:種子的處理:將所述挑選后的種子置于濃度為7mmol/l碳酸鈉溶液中常溫浸泡24小時后,搓洗脫除所述種子的種皮蠟質層,然后將其置于4℃的低溫環境中層積催芽;
d:整地:3月上旬開始整地,作床,苗床高度不低于30cm,開好溝系,保證排灌暢通,將硫磺粉過篩后與8倍體積細土混合,調節土壤ph值為7.5,結合整地每畝施入廄肥2000千克,翻入土中作基肥;
e:播種:將步驟c中經過催芽后的種子均勻地撒在所述苗床上,然后覆上細土3cm,灑水,保持土壤濕潤;
f:定苗:待步驟e中的種子發芽生長至其幼苗長至8cm高時,按株距30cm定苗,定苗后結合除草中耕,防止傷根,定苗后每隔20天施含磷、鈣、氮、鉀的復合肥,每次施肥量為5kg/畝;
g:移栽:播種后一年即可進行移栽,將所述苗床中一年生的毛葉山桐子幼苗移栽至植窩中,移栽前在所述植窩中施有機肥作為底肥,用回填土回填,澆水,踩實,所述植窩間的間距為4×4m,所述植窩的規格為長80cm,寬為70cm,深為85cm。
采用本發明方法移栽毛葉山桐子幼苗300株,結果成活297株,成活率為99%。
實施例3
一種毛葉山桐子無公害種植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選擇種植地:在海拔1000m的丘陵地區,選擇向陽、通風的山坡作為種植地,所述種植地交通便利、灌溉及排水方便,無污染源;
b:種子的選取:從新采集的種子中挑選無病蟲害、顆粒飽滿、有光澤的種子;
c:種子的處理:將所述挑選后的種子置于濃度為5mmol/l碳酸鈉溶液中常溫浸泡36小時后,搓洗脫除所述種子的種皮蠟質層,然后將其置于6℃的低溫環境中層積催芽;
d:整地:3月上旬開始整地,作床,苗床高度不低于30cm,開好溝系,保證排灌暢通,將硫磺粉過篩后與7倍體積細土混合,調節土壤ph值為7,結合整地每畝施入廄肥1800千克,翻入土中作基肥;
e:播種:將步驟c中經過催芽后的種子均勻地撒在所述苗床上,然后覆上細土2cm,灑水,保持土壤濕潤;
f:定苗:待步驟e中的種子發芽生長至其幼苗長至7cm高時,按株距25cm定苗,定苗后結合除草中耕,防止傷根,定苗后每隔25天施含磷、鈣、氮、鉀的復合肥,每次施肥量為8kg/畝;
g:移栽:播種后一年即可進行移栽,將所述苗床中一年生的毛葉山桐子幼苗移栽至植窩中,移栽前在所述植窩中施有機肥作為底肥,用回填土回填,澆水,踩實,所述植窩間的間距為4×4m,所述植窩的規格為長75cm,寬為65cm,深為80cm。
采用本發明方法移栽毛葉山桐子幼苗300株,結果成活298株,成活率為99.3%。
上述實施例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之一,不應當用于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但凡在本發明的主體設計思想和精神上作出的毫無實質意義的改動或潤色,其所解決的技術問題仍然與本發明一致的,均應當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